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最近在死海中发现了一种叫嗜盐菌的极小微生物,对它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探知了更多有关生物技术和癌症的秘密,也许还有助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旅行中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宇宙射线能穿透宇航员的身体,损伤人体细胞中的DNA,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DNA损伤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患各种癌症的原因之一。
嗜盐菌似乎是修复DNA损伤的高手。为了解其中的奥秘,马里兰大学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用辐射轰击法破坏嗜盐菌的DNA,使其分裂成碎片,但它们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将所有的染色体“召集”到一起,重新恢复正常功能。嗜盐菌为何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存能力?马里兰嗜盐菌研究项目主任乔斯林·迪鲁吉罗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嗜盐菌是在一个原本就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生存和进化的。死海海水的盐浓度是正常海水的5~10倍,多数海洋生命在死海里会很快死亡。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使有机体的细胞,特别是细胞中的DNA受损,在这种含盐量极高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和进化,正是嗜盐菌能够承受辐射和其他恶劣环境的原因。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多数微生物会全部死亡,但80%的嗜盐菌活了下来,且能继续正常生存和繁殖。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含有嗜盐菌细胞的海水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结果水分很快蒸发,留下的盐分形成了含有微量水分的结晶体,嗜盐菌细胞躲藏在这些像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盐的晶体里,能避免进一步的干燥缺水,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如果盐的晶体有机会重新溶入有水环境中,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修复由于缺水引起的DNA损伤,迅速恢复正常的生存活动。
嗜盐菌为何能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存活下来?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现代基因测试工具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嗜盐菌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被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复工具”都被激活了。所谓“分子修复工具”是一种叫做酶的蛋白质。嗜盐菌里有着一定数量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当受到致命剂量的辐射照射时,这些“埋伏”着的酶会很快出动,对DNA进行“抢救”,然后其他种类的酶继续其修复工作,并激活产生这些酶的基因。迪鲁吉罗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嗜盐菌2400个基因的基因组里包含了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嗜盐菌的这些DNA修复“工具”,有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有的则是细菌才有的,还有的是一种叫做archaea的太古代微生物(嗜盐菌所属的种类)所特有的,嗜盐菌则拥有所有这些修复“工具”。此外,它还有几种别的物种所没有的新奇的DNA修复“工具”,所有这些DNA修复“工具”,对研究人类的DNA修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许能为增强人体修复DNA受损的自然能力开辟新的途径,并将极大地造福于太空旅行的宇航员,因为archaea太古代微生物中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与真核细胞(包括你我在内的生命组成形式)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相似。
(小题1)依据原文,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的一项是 
A.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
B.观察嗜盐菌在其DNA被破坏之后能否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C.观察嗜盐菌细胞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是否能继续生存。
D.观察嗜盐菌细胞DNA的受损过程以探索其被修复的奥秘。
 
(小题2)A
(小题3)从文中所给的信息看,A项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应选A项。
(小题4)下列关于“嗜盐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即使DNA被分裂成为碎片,嗜盐菌的染色体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召集”起来。
 
B.因为嗜盐菌原本就是在一个不适合于生命生存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和进化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C.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多数微生物包括部分嗜盐菌会死亡,但绝大部分的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
D.嗜盐菌是archaea太古代微生物中的一种,它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与人体真核细胞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相似。
 
(小题5)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
B.在嗜盐菌中,“随时待命”以对受损的DNA进行“抢救”的酶,与继续进行修复工作的其他种类的酶,都属于“分子修复工具”。
C.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只有80%的嗜盐菌的整套“分子修复工具”被激活,它们会很快出动,对那些受到损伤的DNA进行“抢救”。
D.在极端的干燥环境甚至真空环境中,嗜盐菌也能继续生存并正常繁殖,因为其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会修复细胞中的DNA损伤。
 
(小题6)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在强烈紫外线辐射照射下嗜盐菌的存活率达80%,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中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
B.实验证明嗜盐菌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仍能继续生存,可见嗜盐菌在完全无水的极端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下来,或处于半休眠状态。
C.如能获取嗜盐菌特有的DNA修复“工具”并将其移植到人体中,那么人类也能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和极端干燥的真空环境里生存。
D.美国航空航天局之所以愿意资助嗜盐菌研究项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它有助于解决宇航员因受宇宙射线伤害而引发各种疾病的难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0:4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在“五四”时期,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抗战时期,有艾青、田汉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产生了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也是诗人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国诗歌的复苏,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这个称呼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传统读者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朦胧诗的出现,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姿态,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老诗人重新回到文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大众生活、呼唤思想解放的诗篇。这种潮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主义形成并立潮流。到20世纪90年代,诗坛这种关注现实的诗歌发生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在诗坛没有缺席。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人敬重。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百年新诗发展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在新时代,创造中国新诗“高峰”的希望,仍将寄托在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身上。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大众化,就会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
B.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紧密契合的必要性。
C.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让诗歌与读者产生隔阂,引起争论,阻碍了诗歌的发展。
D.坚守传统的姿态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诗人的天职和担当,重点参照中国新诗百年历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主体部分采取并列式论证结构,侧重从诗歌的精神、题材和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证。
C.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诗人的创作,主要论证新写实主义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的特点。
D.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大众化,形成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国诗歌精神的迷失。
B.中国新诗只有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担当的使命,才能产生无愧时代的伟大篇章。
C.在传统读者眼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融合形成的朦胧诗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
D.锤炼诗歌语言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让诗歌的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富有活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后青山铁铸成
吴为山
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潘天寿先生,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度过一生。
适逾而立之年,潘天寿便对“书画同源”古训有着不同以往的理解并践行于创作中,形成极富个性张力的艺术风格。熊秉明先生将此风格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楷书可谓最具儒家气质的文化符号,其中刚毅之道德意味和执着之生命情态恰与儒家的人格精神同构。元代以降,主流绘画的审美品格一直属于道、禅一路,而潘天寿意在表达“道力苍茫”的美学特质,正应和了晚清以来中国画重拾儒家美学的文脉走向。儒家知识分子的自强、弘毅、历史感和使命担当,则成为他“强其骨”的精神支撑。
纵观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其儒家风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潘天寿从不认为绘画是闲暇的遣兴之举,而将其视为可比肩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事业。在潘天寿看来,中国画能够保存民族精神、体现爱国情绪、彰显国家实力,甚至发挥“救赎”功能。其次,潘天寿始终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省意识。在上下求索的艺术征程中,潘天寿理性地审视着自己的探寻方向和方式,以对图式的极端性钻研考究,日益纯化绘画语言,使画面秩序丝丝入扣,图式与思想渐臻统一,在深刻的省思和勇猛的实验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矜重超迈。最后,潘天寿笔下的花鸟草虫作为人格之投射,远远超出普通玩赏范畴的审美意蕴。他独辟蹊径,运用如椽之笔开启巨幅花鸟画创作的先河。可以想见,当画家面对擎天立地的画幅,屏息敛神,挥斥方遒,将不起眼的花鸟草虫放大到令人惊骇的地步,若非有雄视千古的大格局、海纳百川的大胸襟、俯仰天地的大观照、澄怀味象的大体悟、悲悯众生的大境界,绝不能为之也!
  他创造性地融合“奇美”与“壮美”两个审美范畴,既拓展了中国传统“阳刚之美”的内涵,也确立了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新视觉形式。潘天寿作品中的“奇美”,虽源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却没有他们的悲情愤懑,而是充满了“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的高华古意和“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气。古意,是对时间的纵深度与秩序性的表现,或言对宇宙感和历史感的传达。浩然之气,则是由创作主体存、养、充、扩而直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两者涵映生辉,与“壮美”共同玉成了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画品源于人品,技艺进于大“道”。潘天寿还从似断非断,似续非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指画线条和斑驳烂漫、凝重浓郁的指画墨色中,窥见指画生拙的审美品格与自己朴崛的人生情调之间的深层对应。当艺术选择经由人生态度的萃沥,自然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哲性感悟。因此,潘天寿钟情于笔情指趣的相互参证,显然是其“运笔为常,运指为变”观点的外化,助他切身体会“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的辩证关系,进而将中国传统指画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透过一幅幅雄肆苍古的指画作品,我们看到画家“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在身体直接面对纸墨并与之扑搏的过程中意参造化,左右逢源,通过积、泼、冲、破,点、涂、勾、勒,把本真自我最大限度地融化于无蔽的世界,更加直观地用生命去体悟大“道”的深湛节奏。
潘天寿的一生,凭悲悯之心参悟世相,借理性目光洞彻人间,恃非凡天赋铸就艺魂。面对来自西方、来自现代的冲击,他坚持发乎内心的真诚选择,坚信民族艺术的普遍意义,以对传统精华的自觉自给,对造化生活的拳拳之心,身体力行,守经达权,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创造出极富生命意志的心灵图式,用匹配时代的陈述方式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如今,当我们再次面对他那些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必将重见澄澈的内心世界,又闻深沉的文化心语,复感刚健的人生意识,再品高蹈的人格理想,使生命退场之后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暌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我们回归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选自2017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潘天寿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选自人民网评)
②潘先生始终置身于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和学院的西化倾向的双向涡流之中,感受中国画学传承与出新的重任。一方面,他研究历史后得出了对于外来文化结合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混交的态度又逐步趋向审慎。他在对域外绘画流入中土分期考察之后指出:“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进而尖锐地指出:“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在那样一个时代,处在艺专的氛围中,这种识见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选自许江《立最高峰 唱大江东》)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潘天寿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这体现了他对“书画同源”之古训的理解与实践。
B.晚清以来,儒家美学成为中国画所追求的一种重要审美品格,潘天寿的创作正应和了这样的文脉走向。
C.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不同,潘天寿的作品充满了宇宙感、历史感及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
D.潘天寿并不否认中西文化结合的意义,但他在创作中仍恪守中国画传统,对中西混交的态度逐步趋向审慎。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潘天寿从未把绘画当作遣兴之举,他的作品也远远超出玩赏范畴,笔下的花鸟草虫皆体现其爱国情绪,悲悯情怀,发挥着“救赎”功能。
B.潘天寿作品中的高华古意与浩然正气涵映生辉,构成了其作品“壮美”的审美内涵,玉成了其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C.指画的审美品格符合潘天寿的人生情调,这使他选择笔画指画相互参证,深谙其间的辩证关系,意参造化,左右逢源。
D.面对来自西方和现代的冲击,潘天寿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以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完成了古典向现代的转化。
E.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基础存在本质不同,中西融合会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因此潘天寿反对社会上的西化倾向。
【小题3】在文化冲突的涡流中,潘天寿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他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于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等。湖南即湖湘文化的发祥承载地。
湖南古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就敢于与周文化叫板。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实在是个人才荟萃之地。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人周敦颐的思想学说,经南宋时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传习、发展,从而创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湖湘学派,而后,历经世代的封建演绎,历经三湘四水的洗炼,历经土著湘人和中原移民的不断融合和探索,终于形成了勇于开拓、富于气节、善于包容、敢于国事的湖湘文化特质。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的民族精神和应世策略。它的多重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南下,湖南因而从"蛮夷区"成为儒家正统区;二是唐宋以前的土著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即荆楚文化。中原移民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和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彼此长期相触相融相斥,便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兼容并包、刚毅倔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湖湘文化既有一批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理论著述,如曾国藩的家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选集》,但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品性,以及以人为本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之中。 
具体说来,湖湘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心忧天下”。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人更是把“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到新的高度。二是“百折不挠”。这是湖湘文化的高贵品格。湖南人民历来就是追求理想而坚忍执著,战胜困难而义无反顾。例如,左宗棠抬棺抗击沙俄,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就表现出强烈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式的历史责任感,展示了湖湘文化“荜路蓝缕”、奋发图强的坚毅品质。三是“敢为人先”。这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道莫盛于趋时”。从屈原求索天地由来开始,“流风所被,化及千年”,湖湘知识群体思想开阔,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其间,周敦颐重构儒道,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力引进西方技术开办洋务,宋教仁、黄兴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直至*** “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体系的形成等等,无不彰显湖湘文化思变求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四是“兼容并蓄”。这是湖湘文化的活力源泉。湖南三面环山,北为洞庭,古为“四塞之地”,但就在这块土地上,湖南本土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丰富发展自身,最终形成了顽强坚毅和灵性飘逸相结合的湖湘文化。这种文化在近现代湖湘知识群体身上表现得更加强烈。如,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谭嗣同倡导“天变道亦变”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这四个方面,既是湖湘文化的精华,也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作为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也是良莠互见、长短并存,对其应该采取历史的、理性的、批判的态度,不能蛰伏一隅、抱残守缺。任何取其一面而不纳其余的做法,都不足取。(人民网综合)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湖湘文化是在以周敦颐思想学说为基础,经由各个历史时期的融合发展丰富,最后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B.湖湘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对其要更多地注意采取历史的、理性的、批判的态度。
C.湖湘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其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
D.“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的思想品性。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湖湘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长期的相触相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为本土文化对湖湘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湖湘文化还是以楚文化为正统的。
B.因为湖湘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特性,“兼容并蓄”,未来的湖湘文化必定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也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在湖湘文化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中原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还是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都对湖湘文化造成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D.湖湘文化经过无数湖南人的切实践行和不断的演绎发展,终将成为引领中华文化的最先进力量。
【小题3】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湖湘文化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原因的概括性阐释,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1)中,这种本土文化受到南移的(2)的影响和浸染,两种文化长期的交汇融合,成为影响着湖湘文化渐次成形的两个(3)。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文化。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敢老的父亲
①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②我10岁时,父亲60岁,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③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菜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那你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④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⑤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⑥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⑦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⑧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⑨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选自散文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还年轻,养得起你。”表明父亲虽然面对生活的重压依然能够乐观面对。
B.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愿意为了孩子死而后已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坚强乐观的人。
C.本文最后两段作者直抒胸臆,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D.本文属于记人散文,语言饱含情感,从中不难领悟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敬爱。
【小题2】请举例分析这篇散文中如何刻画“父亲”这一高大的形象?
【小题3】本文的题目是“不敢老的父亲”,为什么父亲不敢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