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是由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视觉形态。在本原经验贫乏而伪经验泛滥的现代社会,形象能帮助我们从非意愿记忆的深处打捞经验的碎片,把珍贵的经验以形象的方式还给我们。
我们不禁要问,视觉形象卓然不凡的特征是什么?本雅明的答案是:光韵(aura )。
在1931年《摄影小史》中,本雅明通过解读卡夫卡6 岁时的照片第一次使用了“光韵”概念。照片中的小男孩用神性的眼睛观看世界。在神性的凝视中,“世界周围笼罩着一种光韵,一种在看向它的目光看清它时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这里,导致这种效果的技术安排又是显而易见的。相片上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是绝对地层层递进的”。“光韵”在此处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它具有神性的,是宗教信仰的产物。Aura 由拉丁文演变而来,本意指神像头部或身体周围的光环。这里指世界在神性的朗照中分享了神的光辉。其次,伴随世界的世俗化,Aura 逐渐失去了神性的根源,在本雅明的经验哲学中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即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它是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气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平等的主体间视觉交流时产生的满足感与踏实感。最后,它与19 世纪晚期摄影术的特点和摄影的属性有关。由于低敏感度和长时间的曝光,照片产生层层递进的明暗效果,使照片中的形象闪烁着膝胧而神秘的质感。
从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种效果也与时空的距离有关,具有此时此地的独特性。若即若离的时空是视觉感知的前提。在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中,视觉形象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换言之,它只能观看,不能触摸。因为不可接近性是神性的象征,是对无法克服的距离的体验。
与技术复制时代的碎片化经验不同,“光韵”是鲜活的、有机的、整体的、富有生命力的。通过把形象嵌入记忆,这种经验能够在它唤来的气息中返回精神的岁月。在精神的岁月中,灵与肉、人与人、人与自然在此时此刻的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当我们凝视自然时,自然宛若人的目光一样也在凝视我们。“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这是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生命的气息在相互感应。可见,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光韵”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在目光上相互吸引、在情感与经验上相互交流的视觉共鸣状态。它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或者纯真的一瞥。能否获得这种独特的经验是一种观看能力的问题,即,在一定距离之外感知审美形象的神秘性与独特性的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光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韵”这一概念最初是摄影术语,由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首先使用,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视觉形象的特征。
B.“光韵”在照片上反映着从最亮光到最暗阴影的层进变化,让照片中的形象富有朦胧而又神秘的质感,给人以满足感和踏实感。
C.美学概念当中的“光韵”最初具有神性的光辉,后来伴随世界的世俗化而失去了神性的根源,成为一种浸润在自然之中的生命之气。
D.“光韵”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审美者在若即若离的时空中通过形象获得独特的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象是各种符号组合而成的视觉形态,具有文化的意义,能够唤醒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经历。
B.“光韵”的产生与摄像者相关,也与观看者所处时空相关,时空改变、光韵效果也全改变。
C.形象通过将碎片化的经验拼接成一个整体,使之富有生命力,来引导人们返回记忆世界。
D.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个体对形象的独特体验,它对观察者的观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视觉形象只能被观看不能被触摸,能让人体验无法克服的距离感,这促成了光韵审美效果的产生。
B.审美范畴的“光韵”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紧密关联并进行深度交流的产物.体现着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
C.在视觉交流中实现了审美意义上的整合,主体间就可能达到刘勰所谓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状态。
D.审美范畴的“光韵”是一种共鸣状态,它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冥思的眼神、凝视的目光,也可能是默然的挥手、笃定的点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7 12:2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10年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在当地一家小布铺中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训教甚严。1921年,柯召本已可升中学,因年幼,父亲便让他在家乡读了一年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古汉文基础。1926年,柯召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入本科后,他通过帮教师批改习题作业和在中学兼课,弥补生活费不足。两年后,他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中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31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经陈省身介绍,柯召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当时数学系只有他一名助教,各年级学生作业全部由他阅改,任务很重,他做得十分出色。
1935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上,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莫德尔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学会做报告,受到著名数学家哈代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的讲台。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柯召在《数论学报》 、 《牛津数学季刊》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
1938年夏,柯召谢绝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满怀报国之心,他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讲授代数和几何方面的课程。翌年夏,他任川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躲避日军空袭,川大由成都迁往峨嵋。在此期间他与李华宗合作,进行了矩阵代数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主持数学系之后,很注意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定期举办全系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柯召应聘到重庆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那时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教员生活非常清苦,柯召仍孜孜不倦从事教学工作,精心讲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柯召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在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
柯召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讲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他以身作则,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从基础课高等代数到讲授选修课数论导引,一丝不苟,讲解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出版了库洛什的《高等代数教程》 、马尔采夫的《线性代数学》以及马赫尔的《矩阵论》等。1981年,他与魏万迪合作编写出版了《组合论》 (上册);1986—1987年,他和孙琦合作出版了《数论讲义》 ,受到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柯召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1955年,他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线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数的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60年代,他在不定方程方面取得一系列极为出色结果。在组合数学方面,与爱尔特希、拉多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他主张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停顿,他说,“研究工作不怕慢,只怕站”。他长期参加并指导有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数论讨论班,鼓励大家敢于向难度大的问题挑战。
柯召很重视数学的应用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要发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60年代初,他亲自参加线性规划的推广和应用工作。1972年,他同一些中青年教师一道,到四川各地去推广优选法,举办讲座。1974年,他亲自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组合论讲义。他一直热心培养学生,提携优秀人材,反对论资排辈。他支持他的学生魏万迪从事组合数学的研究,支持孙琦、郑德勋等开展快速数论变换的研究,使得四川大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相关链接:
①在不定方程方面,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二次型研究上,他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1956-198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中,约有90%是柯召和他的弟子完成的。
②柯召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好几代优秀数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中国数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柯召出生于平民家庭,清苦、贫寒的少年生活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B.与英国留学期间相比,柯召回国后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还在教书育人和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心血,并取得巨大成就。
C.上大学期间,柯召先是帮教师批改作业,后去中学任教一年。这既解决了当时的学费问题,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D.柯召重视教学质量,提倡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这项改革能顺利推动,原因是他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校长的特殊身份。
【小题2】柯召事业的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柯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柯召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小题2】“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曹操,曹操未必到?

近日,河南公布“发现曹操墓”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

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说,他认为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专栏作家、历史学者陶短房认为曹操手下的军官墓里都可能放一把曹操用过的武器,“如果我非要说这是许褚的墓地,他拿什么反驳?”而与安阳隔漳河相望的河北邯郸也提出疑问,认为曹操墓更可能在漳河北岸的邯郸。

“确认曹操墓必须得有过硬的证据。”刘心长的质疑集中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和头盖骨的考证上。66岁的刘心长,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从邯郸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岗位上退休,著有500多页的专著《曹操墓研究》。

刘心长的第一个疑点,指向那几块关键性的石牌和石枕。这些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刘心长的疑问是,曹操死后被汉朝皇帝追封“武王”,是在曹操下葬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时间无从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后,那么有没可能把墓再打开来,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刘心长还有一大疑问:“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那么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为什么会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物件,甚至玛瑙、玉石等珠宝?”

“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周围会有群墓。”刘心长说,“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死后也葬在邺城附近。如果安阳的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也能说明问题。”刘心长在其著作中对曹操墓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他画出的曹操墓地图分为北区和南区。以邯郸和安阳分野的漳河为界,河北磁县讲武城乡以西和时村英乡中南部视为北区,河南安阳安丰乡属于南区,共5平方公里。两区都在曹操遗嘱所描述的方向上。刘心长说:“这两个区域都有可能,我更倾向于北区。”他的理由是,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刘心长解释说,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针对学者以及大量网友提出的质疑,挺河南的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昨日做出回应,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梁满仓。

疑问一:曹操死在了洛阳,怎么会选在古邺城建墓穴?“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正常。”梁满仓说,曹操的一生,与洛阳、许昌、邺城三个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许昌作为一座帝都,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另外曹操也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另外,据考证,曹操家族的宗庙就修建在邺城附近。疑问二:为什么墓内没有墓志铭?“据我所知,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刘庆柱表示,墓志铭较多地出现在东汉以后的朝代,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不能单纯以有没有墓志铭和哀册这一标准来断定曹操墓的真假。疑问三:曹操是盗墓行家,为什么墓地没有重重机关?刘玉柱说,虽然曹操曾经做过盗墓的勾当,但称为盗墓行家,此说并不严谨。据他所知,大多数古墓中,也是没有所谓的机关的,曹操在墓中安装机关的可能性也相当小。疑问四:能否找到曹操的后人做DNA鉴定,确认一下?“谁能找到曹操的后代?即使找到了,谁能够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就是曹操的后人?”对此,刘玉柱表示,寻找曹操后人难度大,不太现实。

但有网友提出,可以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与曹操的头盖骨相比较,该做法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但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看,曹操的头盖骨中能否提取到有效的DNA,这个很难说,仍需相关专业人士确认。

【小题1】下列对一些学者认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有学者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此墓是曹操而非许褚、夏侯惇的墓。
B.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这些都有。
C.根据王勃的诗“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D.河南安阳安丰乡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小题2】下列关于“挺河南”的说法,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操经常在洛阳活动,但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都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连曹操家族的宗庙也修建在邺城附近。
B.东汉以后的朝代才出现墓志铭,因此,曹操墓中没有发现墓志铭并不意外,在东汉同时期出土的墓穴当中,尚未出土墓志铭。
C.现在如果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就可以证明墓中安葬的是曹操,但现在确认曹操后人的工作难以开展。
D.即使找到当时曹氏家族的墓地,进而提取其家族成员的DNA,也并不能确定现在墓中安葬的是曹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引发各方质疑,两位刘姓专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B.刘心长认为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头盖骨和哀册的考证上,目前证据还不够充足。
C.曹操遗嘱描述的“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也就是重要的文臣武将陪葬在安阳的墓周围并无发现。
D.刘庆柱等专家认为从墓的选址、墓志铭、墓内无机关等角度都可能证明墓内葬的是曹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两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选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斋是读书、藏书、书写的地方,也是进行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贴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幽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小题2】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传统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揽纳考论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国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交,牟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赋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赋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交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处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谁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候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赋和上供物料,田赋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些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文章在第2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的原因。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文章前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C.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者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交,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牟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