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9 12: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数字人生
吴鲁芹
①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
②这一结论或者感慨是六七年前由一些琐事麻烦所引起的。当时觉得孔老夫子若是生活在所谓工业先进国家,恐怕会修正“小子何莫学夫诗”的理论的;至少会略为让步让小子先学会数一到九,学会运用这些数字,体认这些数字的变化无穷,光芒四射。
③上段说起的琐事是指两次微不足道的车祸。一次是大小女从寒舍驾车下山,转弯时偷工减料,使左边来车无法不碰,车身受了一点微伤。可是祸不分大小,报起账来手续同等麻烦,尤其令我自尊心略有不安的是向保险公司报案时,报完姓甚名谁之后,对方说:“更重要的是阁下保险单号码。”好像贱名无足轻重,可以等闲视之。接着就问当事人驾驶执照号码、对方驾驶执照号码、保险单号码,以及判断是非责任警察的号码,总之在抄号码报号码的忙乱中,我忽然体悟到几个数字居然能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多的代表作用,那么大的支配力量。
④另一次不但是“祸不单行”,而且是“祸从天外飞来”。就在前祸未平之后两天,大小女携二小女去俱乐部游泳,车在停车场给人把尾灯撞坏了。回家带来一张闯祸人留字,文曰:“亲爱的会员同道,对不起,我倒车不慎把你的尾灯撞破了,请与我联络。我的电话号码(一堆数字)、我的保险单号码(一堆数字)、我的驾驶执照号码(又是一堆数字)。”这次我有经验了,立刻用各种数字把自己武装起来。而且不再用“来将通名”的方式,不再等对方问有关数字,径行把各种号码像唱山歌一样报出去。
⑤这一晚我似乎是意犹未尽,竟然起了历史考据癖,把皮夹中支配我生活的各种数字,分类排开,看看我是如何沦落到仅剩一堆数字的。呜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字亦如病茵,侵蚀的过程也是渐进的,渗透之后,就呼朋引类,扩张势力,日子一久,范围愈广,泥淖也就愈深了。回忆我初到异域定居,还十分遵从量入为出的好习惯,凡事都是银货两讫,不欠债是美德已经先入为主。我的一位老朋友说:“迟早你会发现你的美德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是:长安居,大不易,不赶快建立信用就更不易,而建立信用不能靠美德。美德是抽象的东西,不易捉摸,可以捉摸的是银钱往来。质言之:“欠债能还始有信。”
⑥朋友预卜我的美德行不通,很快就灵验了。因为不出一两月,我进出加油站,付现钱等找钱,感觉的确不便,这一转念之间,就等于尼姑动了凡心,大势不好,抵挡不住诱惑了,于是自言自语“申请一张购油信用卡吧”,从此水闸一开,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了。有时是动了“方便”的凡心,自投罗网,有时是不请自来,多少表示阁下信用卓著,自愿来笼络投效了。不出两三年,我就有了三种不同牌子的加油站信用卡,两家大百货公司的信用卡,三家“放诸四海皆准”的信用卡。所谓“放诸四海皆准”者是指全球各地通行,无论飞机公司、观光旅馆、百货商店,以及盛宴小酌,一律可用。“方便”的结果是身无分文,身外有债,被一堆数字支配到俯首称臣,旧时常说忙来忙去为了开门七件事,现在是为了维持这一堆数字屹然无恙。而且日子一久,就成了习惯,几乎是相依为命了。
⑦事实上,支配我们生活的还不仅仅是一堆与欠账有关的数字,证明我们身份的有驾驶执照号码(一堆数字),管我们病痛的有医药保险号码(一堆数字),还有一种保险是深恐我们身后过于萧条家属衣食不济的,当然又另是一个号码,又是一堆数字。我们读古人传略,常觉得古人名字真多,某公讳什么,号什么,字什么,又字什么,再加上斋名、笔名等等,写上一两行,不足为奇。百年后若有人考证,今人默默无名,而号码独多,一堆数字紧接着一堆数字,消欤盛哉,无义无情,比不上字与号、斋名、笔名能约略传出一个人的神采。可是一堆数字的魔力实在未可小觑,拿本人来说,代表我的各种数字,除去形容不出吴某人“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以外,其他比较具体的事,如岁入若干、旅行次数多寡,买哪一类的衣服,吃哪一等的馆子,都可以有案可稽,一目了然。
⑧我有时偶发奇想,觉得人类太不安分,小焉者如女人,上帝已经给她一张脸了,她硬要不惜工本另造一张;大焉者如男人(多半是男人),他相信人定胜天,于是把大地糟蹋得体无完肤,而且自鸣得意,说是进步,劝落后的地区赶快跟着工业起飞,飞起了之后再去担心空气污染吧,河流污染吧。凡是在大工业城市住过的人遇到风平浪静之日,污染的空气,特别浓得化不开,呼吸自然短促,很有点此恨难平的模样。东坡居士若是生在今朝,有幸住在工业先进地区,恐怕会把那首《临江仙》的下半阕改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堆数字为凭,夜阑风静气难平,湖海污染尽,何处寄余生。
(选自吴鲁芹作品集《师友·文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1月,有删节)
【小题1】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数字人生”为题有何寓意?(6分)
【小题2】随着行文的发展,作者对“数字”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小题3】文中多处改写名诗名言,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用两句顶针式的句子,开门见山点出所写对象,简明概括了作者的对人生感叹,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文章开始说数字“变化无穷,光芒四射”;然而,强烈的情感却是由于“两次微不足道的车祸”引起的。调侃的语言背后,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认为数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
C.第③段作者“忽然体悟到几个数字居然能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多的代表作用,那么大的支配力量”,排比的句式,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数字之于人生的作用的肃然起敬,接受了数字比姓名更重要的事实。
D.第⑦段作者感叹“今人默默无名,而号码独多,一堆数字紧接着一堆数字,消欤盛哉,无义无情”,与古人的名号形成对比,写出“数字”的冰冷、生硬。
E. 文章以改写的《临江仙》煞尾,从“数字人生”的角度呼应了开端,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情感,首尾相连,深化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贾玲芳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无助的状态,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茬”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的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
“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你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外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休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
“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酌,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我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没与人共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块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
从此,在贝蒂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会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
“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
“遗嘱?”
“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属于您。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
(选自2013年《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贝蒂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对侄子不来看自己十分生气。但这样的后果却是使侄子一个月都不来看她,贝蒂陷入孤独无助。
B.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C.珍妮以借阳光为由陪伴并照顾孤独老人贝蒂,而贝蒂最后用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回报了珍妮的帮助。
D.小说中除了珍妮和贝蒂,还有一个次要人物珍妮的丈夫,文中没有说一句话,在珍妮的影响下,也被迫加入了帮助的行列。
E. 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经快油尽灯枯的老人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题2】从珍妮的哪些动作透露出她是在找帮助贝蒂理由,而且想不露痕迹?
【小题3】“阳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钱玄同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 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 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 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 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相关链接: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他曾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当年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
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平津沦陷以后,北方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钱玄同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无不体现着他性格的刚猛。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后来他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仍保持着高洁的节操且使与众人的友谊不受包围。
B.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C.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辞藻华丽,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D.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E. 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还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2)钱玄同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请简要概括。
(3)钱玄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 状 与 前 景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评估报告(节选)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崛起,也带动了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复苏。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的新漫画期刊、图书和漫画家快速成长,《漫画世界》、《漫友》等杂志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漫画版《水浒传》与《西游记》陆续在国外出版,新老漫画作品走出国门赢得市场。但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用5至10年时间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从《中华传统美德》、《蓝猫系列》的说教到《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天眼》的消遣,中国动画多是针对“小孩子”,动漫制作人对于动漫的定义是:低龄儿童观看。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抓住国际上动漫产业成人化的趋势所带来的产业机遇,而把成人排除在消费目标之外,缺乏市场意识,极大地制约了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从十年前的《熊猫家族》到十年后的《红猫蓝兔》,中国动画也始终无法跳出“动物拟人化”的主角偏向,动画内容肤浅、幼稚。在我国能称得起动漫偶像的几乎找不到。而日本早期用十年的时间从《西游记》发展到《铁臂阿童木》,后者更是日本动漫界的经典。漫画教父手冢治虫借助这部作品,利用独特的想象,表达了自身对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独到的见解,更使得日本国民意识到动漫并不是小儿科的作业,其可表达的、可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等同于一本好书,甚至可以超越名著。

正由于中国抱着“动漫幼稚”的观点,国内的动画即使做得再好也很少有青少年的追捧偶像,导致了许多爱好者转而关注国外动漫产品。据最近一项调查,目前有62.4%的受调查者表示喜欢看美国的动画片,其次是日本的,占45.9%,喜欢看国产动画片的只有14.2%,而且81.9%的观众认为国产动画片没有想象力、缺乏创意。

漫画是动画创作的资源,好作品都是先出漫画再拍成动画的,不论在美国、在日本,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而我国只注重扶植动画片,不够重视与动画产业协调发展的漫画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人才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职业漫画人仅有100多人。而堪称全球动画业最成功典范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员工有12万。在日本,仅职业漫画家就有3000多人,其他插画家、自由漫画家也数以万计。我国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分别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现在中国拥有的动漫人才,还不及这一缺口的1/10。 

最近几年,我国有不少大学都设立了动画专业,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一些学校还相继开设了手机动画、Flash动画制作等新兴课目,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人才还有距离。而且很多动画院系和培训机构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的培养。动漫制作需要懂得从编剧、导演到分镜头的绘制的综合性高端人才,既有原创能力又懂绘制技术的人才很少,影响动漫质量。有数据表明,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助理需要3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家最少要有5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企划需要10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动画原画师要5年,动作师要5年;而一个动画导演更是需要10年的时间。

我国有超过3.5亿的青少年动漫读者和观众,是全球最大的动漫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仅到2008年底,中国年动漫节目需求量为180万分钟,而目前播出的国内动漫作品每年只有2万分钟,不足实际播出量28万分钟的1/10,动漫作品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动漫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国家最近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前不久,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的时段,由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这意味着更多的国产动画片和国产动画栏目将可以在黄金时段播出,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动漫产业来说,堪称打造国产动画“黄金档”的现实机遇。

(《人民日报》2009.8.12,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有数据表明……10年的时间”的表达效果。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本文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参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小题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来
注非马:原名马为义,台湾著名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随父去台,与留在故乡的母亲断绝音讯。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学,科,网Z,X,X,K
A.“一脚”竟然用“十年”,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既渲染了回乡路程的悠远漫长,又突出了游子归心似箭的迫切之情。
B.“左一脚/右一脚”,实写醉汉的蹒跚步态;“一脚/十年”,虚实结合的手法突显了归途之遥与回返之艰,蕴含了咫尺天涯的悲剧意味。
C.诗中“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名词组合极富动态,既跨越万里空间,又超越数十年离乡岁月,产生一种阔大的悲壮情怀和美感张力。
D.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小题2】结合全诗,简析“醉汉”的形象。
【小题3】同样是台湾诗人表达乡愁,余光中的《乡愁》则是另一个时空角度,请续写最后一节,表达与本诗同样的主题。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