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10年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在当地一家小布铺中当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训教甚严。1921年,柯召本已可升中学,因年幼,父亲便让他在家乡读了一年私塾,打下了良好的古汉文基础。1926年,柯召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入本科后,他通过帮教师批改习题作业和在中学兼课,弥补生活费不足。两年后,他希望转学到师资力量更强的清华大学。为筹学费,他去中山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31年,柯召通过考试转学到清华大学算学系三年级。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经陈省身介绍,柯召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当时数学系只有他一名助教,各年级学生作业全部由他阅改,任务很重,他做得十分出色。
1935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上,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莫德尔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取得优异成绩,并应邀在伦敦数学学会做报告,受到著名数学家哈代的好评。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伦敦数学会的讲台。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柯召在《数论学报》 、 《牛津数学季刊》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
1938年夏,柯召谢绝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满怀报国之心,他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讲授代数和几何方面的课程。翌年夏,他任川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躲避日军空袭,川大由成都迁往峨嵋。在此期间他与李华宗合作,进行了矩阵代数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他主持数学系之后,很注意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定期举办全系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柯召应聘到重庆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那时物价暴涨,货币贬值,教员生活非常清苦,柯召仍孜孜不倦从事教学工作,精心讲授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柯召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在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
柯召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讲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他以身作则,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从基础课高等代数到讲授选修课数论导引,一丝不苟,讲解生动,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出版了库洛什的《高等代数教程》 、马尔采夫的《线性代数学》以及马赫尔的《矩阵论》等。1981年,他与魏万迪合作编写出版了《组合论》 (上册);1986—1987年,他和孙琦合作出版了《数论讲义》 ,受到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柯召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1955年,他带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线性型的最大不可表数的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60年代,他在不定方程方面取得一系列极为出色结果。在组合数学方面,与爱尔特希、拉多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他主张科研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停顿,他说,“研究工作不怕慢,只怕站”。他长期参加并指导有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数论讨论班,鼓励大家敢于向难度大的问题挑战。
柯召很重视数学的应用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要发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60年代初,他亲自参加线性规划的推广和应用工作。1972年,他同一些中青年教师一道,到四川各地去推广优选法,举办讲座。1974年,他亲自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组合论讲义。他一直热心培养学生,提携优秀人材,反对论资排辈。他支持他的学生魏万迪从事组合数学的研究,支持孙琦、郑德勋等开展快速数论变换的研究,使得四川大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相关链接:
①在不定方程方面,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二次型研究上,他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1956-198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中,约有90%是柯召和他的弟子完成的。
②柯召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好几代优秀数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中国数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柯召出生于平民家庭,清苦、贫寒的少年生活培养了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B.与英国留学期间相比,柯召回国后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还在教书育人和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心血,并取得巨大成就。
C.上大学期间,柯召先是帮教师批改作业,后去中学任教一年。这既解决了当时的学费问题,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D.柯召重视教学质量,提倡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这项改革能顺利推动,原因是他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校长的特殊身份。
【小题2】柯召事业的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柯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柯召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4 10: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复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无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说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 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C.市长听陈立接电话、诉说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并安慰陈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形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小题2】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今天是星期二
蒋子龙
今天一接班我就发现住院部的气氛不对头,老护士们的脸上都笼罩着一种严肃、神秘,甚至还有点恶作剧般的神色。医院越大,秘密越多,咱新来乍到,不敢多嘴多舌,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老护士们支使。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给‘特护’换衣服、换褥子!”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把101号病房打扫干净,尤其是那块玻璃,千万要擦干净!”
……
这真怪了!星期二是个什么日子?是耶稣受难,还是灶王爷上天?再说哪个101号病房?全楼就十个病房六十张床位,我怎么就没听说还有个特护病人?
“小董,你就别怔神了!”护士长把一团抹布塞到我手里,领我登上了中二楼,推开一扇写有“病人止步”四个红漆大字的玻璃门,眼前是座结构奇特的“楼外楼”:宽敞干净的圆形楼道,中间是个天井,光线充足,四周幽静。天井四周的石栏杆上摆着鲜花和盆景,围着天井有十间高级病房,编号是101,102,……直到110,每个病房只有一张床,电视机、沙发倒很齐全。我简直看傻了,医院里还有这样的胜地,真像进了一座魔宫。护士长叫我只管擦101号病房上的玻璃,还要擦得让人看不出有玻璃一样。我一边擦玻璃,一边打量那位特护病人。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这与其说是病人,还不如说是死人:全身已经萎缩,既小又干,活像个蜡人。腿上输着葡萄糖液,鼻子插着氧气管,床边还放着心脏起搏器。我耐着性子看了半天,才发现这个人确实还有口气。这是谁呀?当我分配到这个医院以后,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说这里是大医院,省里的头头都在这儿看病。医院里很多人都跟省里头头有关系,你分不清谁是谁的人,不该问的别打听。可是这一会儿我的好奇心实在憋不住了,用最小的声音悄悄问护士长:
“他是谁?”
“副省长!”急性子的护士长声音像敲锣一样响,吓了我一跳,急忙冲她摆手。
“小点声。别让他听见。”
“怎么,他要坏?”
“坏不了,再耗一年半载不碍事。”护士长一边麻利地替病人换被褥,一边唠叨着:“科学这么发达,有的是进口好药,进口设备,要给一个人维持一口气还不容易。”
“进口好药、进口设备那么容易搞到?”
“你搞不到,我搞不到,卫生局长什么药搞不到!”
这倒也对,给副省长治病卫生局长还能不下本钱!我又问:“他到底得的什么病?”
“以前浑身上下都是病,现在什么病也没了。因为他已经感觉不出痛苦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死了。不,比死人多口气!”
“这已经不是人道,而是残酷了。他住院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啊?”我赶紧用胳膊堵住了自己的嘴。”
“哟,她来了!死小董,光顾跟你说话了……”护士长侧着耳朵听了听,三下五除二把病房整理好,使眼色叫我快躲进隔壁那间病房里。可能因为我是新来的,怕我嘴不严说漏了馅儿,给医院惹出什么麻烦。
随着玻璃大门的一声响,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我隔着门上的玻璃看见医院的院长陪着一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太走过来。胖太太神情庄重,穿戴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个很有来头的人。
护士长从101号病房迎出来,笑着说:
“冯局长,您来了。”
噢,她就是卫生局长!怪不得哩……
老太太慈祥地对护士长点头微笑:“你辛苦了!”她不进病房,却站在101病房的门外边,透过门上的玻璃看着那位比死人多口气的人,转身问院长:“这一周来怎么样?”
院长道:“挺好,病势稳当,从目前的情况看不会有什么危险。”
“让你们费心了,不要怕花钱,你们当然会体谅我这个病人家属的心情……”
原来她就是副省长的夫人,既然来探望丈夫,为什么又不进病房呢?难怪护士长一定要把那块门上的玻璃擦得看不出有玻璃一样。
冯局长庄重的脸上带着感激的神情,又对院长嘱咐了几句,院长点着头一一答应下。站了还不到十分钟,冯局长就由院长陪着离开了。
我发懵了,急忙问护士长:“哪有看病人不进病房的呢!”
护士长撇撇嘴:“她现在需要的不是老头子这个人,而是老头子嘴里的那口气!有这口气就能住在省长的小白楼里,就能每月多拿三百多块钱……”
“这?!”我又摸不着门道了,真是医院大,奥秘也多。
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微型小说,请阐述一下小说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文本,完成题目。
黄州赤壁谒东坡
①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
②我是来看苏东坡的。
③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
④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俩俩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
⑤是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
⑥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⑦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
⑧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城市。否则,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
⑨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
⑩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乌台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
⑾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
⑿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
⒀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且令人信服的解答。
⒁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
⒂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地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
⒃原来,我无法走近他。
【小题1】第⑧段加点词“孵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小题2】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概述第⑩段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极其精妙一页的原因。
【小题4】本文第④段的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本文横穿古今,通过凭吊苏轼也反思了古代的文化现象。
C.第⑪段划线句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失于文采,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激情。
【小题6】(小题6)阅读全文,请对文章的最后一段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的意义
吴以义
如果我问学生,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他们大概会给我这样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灭害虫的农药和我们吃的抗生素,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幸福显例。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技术成果,把科学和技术成果等同的说法,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
让我们作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科学在当时并没有立即给我们带来具体的好处,而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但蒸汽机的发明与当时的科学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本身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了解世界,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生活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它的成果,尤其在其发展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那么与禽兽也几无差别了。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设力学,再到后来一系列科学发现,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在对“理解世界”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思维模式,从观察到假设,从推理到验证,然后得出结论。科学发展了现代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领域,我们谓之“科学的非科学功能”。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屡战屡胜。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欧洲的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比西方晚。1642年,伽利略去世牛顿诞生,西方科学发展之始,而在中国,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有国人关心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到了1879年爱因斯坦诞生,光绪朝的人们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技术,有些人竟至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并与之密切相联的科学,对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的无法消化的外在。认识既已落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便迟缓。落后便会挨打,这是历史教训。如今,我们有了科学和技术,但更应明白,科学除了是一种知识,是一个体系,科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小题3】第四段论述了“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的内容,这对全文而言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北人,一个河南人,却在毕业时一起去了遥远的丹东。

②第二年夏天,大女儿出生了。再隔一年,二女儿也来了。那时,这座鸭绿江边的安静小城,天正寒,地正冻,积雪没膝。没有肉,没有鱼,没有新鲜蔬菜,凭了出生证领到五斤鸡蛋。在他的老家,女人坐月子要喝清甜的蛋酒和煮得奶白的鲫鱼汤的。他心疼女儿的哭,心疼她的瘦,却无能为力。

③一次去附近驻军办事,见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在修收音机, 工具倒是摊了一大桌子,可拆来装去半天也不见好。他实在看不过眼,就说:“我看看。”三下两下完工,喇叭里悠扬传出“我失骄杨君失柳……”小战士喜滋滋地连连道谢。他笑了笑就走了。

④几天后他正在车间里干活,忽然厂办紧急召他。他刚一进门,便有人跳起来指着他大叫:“就是他。”原来是前几天那个小战士。旁边一个络腮胡子,说是营长。

⑤桌上摊了起码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小收音机。营长有点不好意思,问:“你方不方便?不方便就算了。”他却一口应下。背回家,便开始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修,还自掏腰包购置零件配上。

⑥一个星期后,营长看着那些漂漂亮亮、嗓门一个比一个大的收音机,简直乐得连胡子都飞起来,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往后就是朋友了,你有困难,尽管发话。别的不说,我们部队上,起码物资比你们地方上要丰富得多。”

⑦下班路上,他一直想着这事,便走了神,一跤跌滚,雪团轰然飞起,像他心里的起落:怎么能向人要东西呢,这成什么了?但是是营长主动说的呀,而且妻子确实在坐月子啊…… 翻肠搅肚,却始终没有向营长开口。雪越发下得紧了。一个陡然放晴的早晨,他醒来,坐在窗边的她笑着说:“嘿,你看那太阳,黄黄的,像个荷包蛋呢。”他整个人僵在已经冰冷的炕上。他不是不想学雷锋,但是雷锋没结婚,也没有一个睡着了嘴巴还在“吧唧吧唧”的女儿啊。

⑧他简直不知自己是怎么说出口的,每个字都像害怕打仗的逃兵,在他嘴里你推我搡,谁也不肯先出去,出了口,也是那么轻,像是随时可以化在空气里。营长答应得痛快:“要什么都行,明天来拿袋子来装。”他却愣半天,仿佛听不懂,忽然中学生似地一个大鞠躬。

⑨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半路上,只觉得脚下越来越冰冷刺痛,他一低头才发现,他居然忘了换一双出门穿的厚鞋。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绝不是一双家里穿的轻便鞋可以抵御的,可是他心里念念的是,万一去晚了呢?寒气沿着他的腿向上攀爬,脚底剧痛让他觉 得道路仿佛是利刃铺成。终于走到营地,一把拉住营长的手,他喃喃:“热水,给我热水泡脚。”人已不支地靠在门上。整个连队都乱起来,匆匆帮他脱鞋检视,又拿雪来搓脚——幸好没冻坏。营长急得跳脚:“你看你看,换双鞋再来嘛……”他说:“是我心急。孩子没满月呢。”  

⑩营长问:“是儿子?”他答:“不,姑娘。”长“噢”了一声,又问:“头胎?”他的两只脚轮流收缩,咝咝吸气:“老二。老大也是姑娘。”营长一跺脚:“丫头片子,也值得?”他抬一抬头:“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还不都是我的孩子。”

⑾那天他走的时候,带了一大块腌肉,一个毛扎扎巨型刺猬似的猪头,一捆带鱼,十斤鸡蛋……营长拎来一双石头般厚重的军用皮靴,还有一袋袋动物冰糖,“给侄女们吃。”

⑿“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空气中充满荷包蛋的浓烈香气,他颤巍巍端到她面前,她俯下脸狠狠地闻了又闻,再抬起头,眼里满是幸福……

⒀三十年后,她的小女儿问她最心爱的食物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答:“荷包蛋。”

⒁而我,是他们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女儿。当年他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小树,都已长大成材,那浓绿的树荫,在我整个的大学时光里,一直温柔地庇护在我头上。

(选自《慧语》,作者叶倾城,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修理收音机这个情节?
【小题2】“雪越发下得紧了”,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概括“营长”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5】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掉;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有多方面的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