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和同开珎”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因此与西方之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仍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两大货币文化之特点的产物。比如于阗的“汉佉二体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为驼纹。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却是用钢模打压而成,并不是铸出的。再晚些,魏晋时的龟兹地区铸造了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唐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铸的钱,正面与唐“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人不仅奉唐之正朔,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海东的情况又不相同,由于与西方距离遥远,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本,这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乃称其铜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铜”(708—715年)。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和同”即“和铜”。吐鲁番所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这种钱无论形制、尺寸和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原来用的“寳”字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珎”钱曾引起注意。《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故释文不是没有依据。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试看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十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用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八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它在日本曾被简称“开钱”,“开宝”也是如此。也就是说, “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日本“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之“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它与“和同开珎”一样,都叫“开宝”。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在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从形制到名号,只有唯唐钱是瞻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和同开珎”不能释为“和同开珍”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带一“宝”字,比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等。
B.十世纪后的日本长期不铸钱,习惯使用宋币,在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的时期又铸新币,且仍称之为“宝”。
C.尽管章草中的“珍”字可以写成“珎”字,但用章草字体制作钱文是讲不通的。
D.唐朝的“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曾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日本难免受开元钱的影响。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出现钱币“和同开珎”与当时在日本本土发现了铜矿有关,也与日本天皇的“和铜”年号有关。
B.“和同开珎”中的“同”字与吐鲁番出土的寺庙里交纳账中“同钱”的“同”字一样,都是“铜”的简写。
C.“和同开珎”整体上模仿唐朝的圆形方孔钱“开元通宝”,它们在形制、尺寸、钱文布局上均相一致。
D.可能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和同开珎”中的“同”和“珎”都是简化过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西方的银币,东方的铜钱因为在铸造的数量上曾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在交易中较容易实现物畅其流。
B.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代的钱币来看,许多钱币不论其铸造手段如何,或多或少地要受周围文化的影响。
C.日本古钱学习唐代钱文中“通宝”“元宝”等名目,“皇朝十二钱”的钱文都叫某某“宝”,且“宝”字都为简化字。
D.从日本人从形制到名号模仿唐朝的钱币来铸造自己的钱币看,唐朝文化在当时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黄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300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赶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股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莱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找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这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陆离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惊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它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唐三彩”为线索,贯串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以“唐三彩”为中心,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B.小说善于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比如“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宝物。
C.文中说“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明白”指老贵知道康乡长是真心想资助梅花上大学,“糊涂”是说老贵不了解康乡长故意加码的用心。
D.这篇小说的主旨是通过“唐三彩”表现出来的,围绕着“唐三彩”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老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中“梅花”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1月21日,京津其及周边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阶段总结现场会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召开。
今年3月至11月15日,“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9.8%;但要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目标的压力仍然较大。在现场会上,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公开的这组数据充分说明,“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仍未摆脱一个“难”字。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违规上马的数万涉气“散乱污”企业是遗成“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国的根本原因。“病因找到了,这病还能不能治?”11月21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以及京津冀晋鲁豫等6省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26城市的市长们齐聚文安。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看看“文安模式”。
(摘编自《环保部:大气治理问责利剑仍高悬》,2017年11月23日《法制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是京津其一体化三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规划目标到期之年,也是大气十条终考之年。3月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治理“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制定了时间表。
河北省发布《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压减煤炭消费,加快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今年秋冬季河北将实现细颗物和重污染天数双下降15%的大气治理目标。
(摘编自《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响北方大气治理任重道远》2817年10日27日第一财经网)
材料三:
北京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实施峰谷电价措施,以电代煤,这曾让不少地区感慨“比不了,换不起”。然而,一面是电价高导致电代煤采暖推进慢,一面却是风电、太阳能发电难以上网,被随意丢弃。看似简单的散煤治理,其实最终遭遇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确定了“究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尸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然煤小锅炉”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为解决燃煤清洁化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类似散煤治理的难题还有不少,如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环保部不久前督查反映出的请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地方害怕困难、不负责任的真实写照。公众盼望蓝天常驻,“参战”各方责无旁贷。
(摘编自《蓝天保卫战 信心赛黄金》,2017年3月月18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先是前几天,忻州市一建筑工人因在夜间燃炭取暖,“对大气形成污染”,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5天。最新又曝出,临汾一男子驾驶三轮车运输销售散煤,被警方行政拘留;另有四四名村民因违反规定燃熀锅炉,被位法给予警告处司。临汾警方在通报这一消息时,表示将“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结合此前的报道看,一些民众之所以仍无法告别散煤取暖,更多的是无奈。或者是传统习惯使然,或者是用电、用气成本太高,设备不到位。11月24日,央广网就曾报道,部分禁止燃煤取暖的家庭没迎来暖气,对此不能不查。
有关部门理当三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居民之所以敢于突破“禁令”,使用散煤、销售散煤,到底是因为缺电、缺气,还是电、气价格太高让他们无法承受,抑或是确实还有居民不得已需要散煤?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是民生现实,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
(摘编自《行拘卖煤小贩,供暖不力的责任谁来追究?》,2017年12月6日“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有成效的,但我们更要重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围的根本原因。
B.秋冬季节,北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大力压减煤炭消费,使用清洁能源,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C.北京市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推行“以电代煤”,但不少地区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所以工作推进难。
D.大气污染源头是多样的,治理工作涉及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说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材料二提出了从能源消费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B.材料三、材料四均反映了目前我国大气治理工作的难点,并都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材料三比材料四给出的方案要具体一些。
C.针对煤炭燃烧产生污染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解决方法,即以电代煤,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D.环境污染工作难开展,除了具体治理过程中难题多的原因外,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有畏难心理,不愿意去担负起这个重任。
E. 材料四通过具体事例表明立场: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地方政政府不应该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严打高压。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建议。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国产动画电影火了,上映两周票房即破5亿元。这部作品公映伊始,便引发了热议。有人称赞它有情怀、有担当,是今年“国漫”电影的扛旗之作;也有人吐槽其叙事单薄无力,画面乏善可陈,没有挣脱中国传统动画的问题窠臼。热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国产”二字的期待与思考。
抛开电影叙事技巧、制作技术等层面,《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的确值得点赞。影片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在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入、文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也曾听一些文艺创作者感叹:碰到了内容题材单一匮乏的瓶颈,苦于没有优秀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创作立意,有的干脆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看似新颖,实则平淡。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文艺创作进行深入审视。
实际上,在悠久历史的沉淀中,我们的爱恨情仇、伦理思考、生命追问、时空想象,在丰厚的古典文化中不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也尽可“俯拾皆是”。《山海经》《聊斋志异》的神灵想象与传奇故事,暗含着祖先对人生、世界的广阔思考和深刻洞察;元杂剧、明话本中的哀婉悱恻、动人离奇是世间百态的精华浓缩,足以打通时间和地域的边界,让人掬一捧泪、动一次心。从古典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从浩若烟海的典籍中找寻“中国好故事”,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对接,进行艺术再造和深加工,我们的创作视野便可全面打开,文艺作品就更能彰显出独有的中国气质和东方神韵。这,正是“国产”的精髓。
越是能够充分汲取中国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往往越大。《大圣归来》作为去年现象级国产动画,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是对《西游记》的有效改编,虽然内容桥段有着全新创作,但其对“修身”“济世”观念的倡导却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近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广受欢迎,有的用字古韵典雅,有的结合戏曲唱腔,“古风”为歌坛带来了新意。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然,致敬传统不等于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有力支持。我们要清楚看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创作缺陷,看到表现传统故事题材方面的研创能力还有不足。看过《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不少国内动漫人,对其流畅的故事设计和精美的画面质感颇多感慨,尤其在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的展示上,我们理应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好古典文化的宝贵“矿藏”,足以为当代中国注入更强的“文化自信”,让这个“国产”招牌熠熠生辉。
(选自2016年8月1日《人民日报》,作者王子潇)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大鱼海棠》公映伊始便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反映的是人们对“国产”二字的期待与思考。
B.影片《大鱼海棠》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
C.在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入、文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影片《大鱼海棠》的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D.影片《大鱼海棠》上映后,有褒有贬,有人称赞它是今年电影的扛旗之作;也有人吐槽其没有挣脱中国传统动画的问题窠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文艺创作者遇到内容题材单一匮乏的瓶颈,苦于没有优秀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创作立意,就干脆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
B.将古典文化的精髓和浩若烟海典籍中的“中国好故事”,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对接、艺术再加工,彰显出独有的中国气质和东方神韵的文艺作品是“国产”的精髓。
C.作为去年现象级国产动画的《大圣归来》,其内容桥段有着全新创作,其倡导的也是“修身”“济世”的传统价值观念。
D.近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有的用字古韵典雅,有的结合戏曲唱腔,“古风”为歌坛带来了新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文艺创作者创作时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的现象需要我们对中国文艺创作进行深入审视。
B.越是能够充分汲取中国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就越大。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唯一内生动力。
C.在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时,我们既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创作缺陷,表现传统故事题材方面的研创能力不足,又要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
D.运用好古典文化的宝贵“矿藏”,足以为当代中国注入更强的“文化自信”,让这个“国产”招牌熠熠生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那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来往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了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和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代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从没有幻想过今天的互联网帮助人们飞越了时空。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的家庭只能提供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的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性腺,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中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