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恩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选白杨倩丽《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宴簪花是宋朝宫廷宴会中皇帝将花赐给出席官员,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特别引人注目。
B.御宴簪花之礼并非在宋朝立国之初即成定制,而是在宫廷宴会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正式流行在宋真宗时期。
C.据《宋史·礼制》记载,宋朝时期,凡是国家有大庆必定举行大宴,这些大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最初大宴不一定簪花。
D.宋真宗有意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因此,簪花礼仪便因其富有喜庆意味而大受青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宋时期,“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君臣同享春色,以示皇恩浩荡。
B.南宋与北宋不同,簪花之礼进一步细化,皇帝赐给臣僚的花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依官阶品级逐步递减。
C.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整个宴会达到高潮时进行,同时伴有“正安之乐”。
D.御宴簪花分三个阶段:首先皇帝宣布赐花,然后皇帝、亲王及大小官员分别由内侍、官员自己或皇帝亲自簪花,最后群臣向皇帝谢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宴簪花是皇帝对臣僚的恩赏,是官员的荣耀,官员不得怠慢,御宴结束后,官员必须簪花而归,否则将受到惩罚。
B.宋代御宴所簪之花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百花中尤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因鲜花容易凋落,才改为人工制作的布花。
C.材质最为普通的绢帛花之所以只在接待辽使者时使用,是因为出于政治目的,即把大宋的“礼俭”显示给辽使者。
D.宋朝御宴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礼仪形式,其中还包含一些政治因素,其意图在强调皇恩浩荡、强化现实权力结构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3 12:1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儿童如诗

赵思运

①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②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③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④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⑤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⑥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⑦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⑧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⑩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

⑾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5期)

【小题1】“健康的儿童性”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字以内)
【小题2】文章标题是“儿童如诗”,结尾又说“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请结合全文,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
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
【小题3】结合上下文,阐释“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文章第3段中,诗人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的原因是:①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第6段中提到了格非小说中的几句话,作者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什么?又让我们“沉思、深思”什么?
【小题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义是“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并非唯心主义。
B.我们读纳粹集中营小女孩的诗都会产生震撼、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这首诗不仅控诉了纳粹的罪恶,更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人类以及美好世界的尊重。
C.作者认为儿童的视角是最美好的、最理想的。
D.文中的“迷茫”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人们进入一种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义是“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一种“洞穿万物”、“与万物沟通”的神力。
E.作者笔法质朴自然,以平实的语言阐发了令人深思的哲理:儿童如诗,人们要在诗歌和儿童的引领下走出迷茫,寻找光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口。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在某种现实自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 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 这种非此即被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它有存在的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但也绝不是道德。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实践,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术的创造力。也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种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殉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创造力,则任何道德的高调或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废。
【小题1】为什么当下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请结合第一段加以概括。
【小题2】作者所说的“文学工具论”存在哪些问题?
【小题3】从材料看,作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创作文学作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院,踏上了独自求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 

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尤勇大叔说看郎朗弹琴时闭上眼睛就会起鸡皮疙瘩,认为那不是沉浸音乐的忘我,而是故弄玄虚的作秀;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二者对郎朗不无嘲讽的揶揄贬抑皆乃嫉妒使然。
B.郎朗的成功经历被无数琴童和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的现实,折射出当今社会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和部分青少年希望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C.作者认为,郎朗的人生是单色调的,除了钢琴,他一无所有,这是对郎朗的全盘。
D.文章对郎朗的经历、成就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有褒有贬,溢美于其艺术事业的成功,遗憾于其艺术修养的缺失。
E.“叙述”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为“议论”张本铺垫;“议论”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叙述”的点睛与升华。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得精彩,“议”得深。
【小题2】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但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救助机制,探索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综合性脱贫机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摘编自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起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一千万。
B.衡量脱贫攻坚成效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因为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
C.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做好教育扶贫,在新的贫困出现时有效兜底。
D.实现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扶贫主导产业的相关风险,制定有效措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措施,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意义重大。
B.文章以脱贫后又返贫的可能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了有关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C.文章立足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立场,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有关主张。
D.对于扶贫工作,文章先交代背景,再提出问题,用大量篇幅阐述脱贫不返贫的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困农村目前存在着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两种形式,所以要审视脱贫又返贫问题。
B.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意义重大。
C.只要能够发展多种脱贫产业,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就能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D.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需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落实它们的精准扶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