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医李炎

刘立勤

李炎是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不知是怎么的,却当了公安局的法医。

法医的收入怎么能和医生比呢?待遇更是不能比。人们见了医生都是热情握手,见了法医呢,大多数人都会把手插在裤兜里,或者背在身后避免握手,实在是碍于情面和法医握了 一次手,他们 也会立马赶回家中,一遍一遍地洗手。李炎不在乎这个,你伸手我就握,你不伸手我也懒得搭理你。但李炎的妻子在乎,一遍遍劝李炎改行当医生,还撺掇几家医院上门邀请李炎加盟。李炎犟,他决 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拽不回来。妻子也不是善茬儿,一天天闹。闹得李炎急了,说:“再闹我们就离 婚。”妻子知道李炎的脾性,翻翻白眼终于歇了口。

李炎做事精心细致,一是一,二是二,很少有人对他的鉴定结果表示怀疑。当然,不是所有人都 信服他,也曾经有人对他表示过怀疑,还请来北京医科大学的几位博导复查他的勘验结果——结果 证明李炎是正确的,博导对他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李炎笑笑,说:“我不敬业 都不行啊,我的鉴定结果真的是太重要了。”

他的鉴定结果真的很重要。因此,找李炎的人很多,他们拿了很重的礼品,希望李炎笔下留情, 要么多写两个字,要么少写两个字,希望法律的天平能够多多关爱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

李炎是一根筋,多一个标点儿他也不写。

妻子朋友的孩子和人打架,朋友家的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派出所验伤结果是没有构成伤害, 妻子找到他,意欲让他重新鉴定,弄个轻伤,教训教训对方的孩子,或者让对方赔付一笔钱。妻子还说那孩子前不久鼻梁骨折过,定他个鼻梁轻度骨折,神不知鬼不觉。但他硬是不干,妻子半年都不 理他。

还有一次,外地一个大老板来考察投资项目,醉酒后和一个本地小混混儿发生冲突,小混混儿打了那老板两拳头。这还了得?老板计划投资五个亿不说,他还是县里领导的哥们儿,领导一个电话让公安局抓人。凭什么?得靠李炎的鉴定结果。而李炎的鉴定结果证明,那两拳头没有构成伤害。局长不高兴了,让李炎写成伤害。任局长怎么说,李炎就是不答应。局长说:这是组织的决定。”李炎说:组织的决定也不能违犯法律。”

局长知道李炎的脾气,放下身段说:“你就办了吧。你不为我想,也得为县上想想吧。五个亿 能安排多少人就业,能增加多少税收?况且要抓的人是一个小混混儿。”

李炎说:“他虽是个小混混儿,可他没有犯罪呀。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局长气得干 瞪眼。最后,县里的领导都出面说话了,李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局长愣是没有抓人的证据。

为这事,大老板放弃了投资,县里的领导气得吐血,好多人都大骂李炎是死脑筋。骂归骂,谁也奈何不了他,而且还暗暗敬佩他。自然,再有什么不合法的事,也就不找他了。倒是有一些无权无 势的人会给他送錦旗或者礼品感谢他,感谢他为他们伸张了正义。李炎呢,说法律不分贵贱贫富强 势弱势,法律只讲公正。那些錦旗、礼品他一概不收。

当然,他也不是一次人情没做,他还真是违心地做了一次。

那是一个土豪的儿子,打伤了一个清洁工。验伤的结果构成了轻伤,土豪的儿子要负刑事责任。问题是土豪的儿子面临高考,进了监牢可能一辈子就完了。土豪就出了一大笔钱给了清洁工, 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清洁工一家的生活,还可以供他两个儿子上完大学。方方面面都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希望他改变鉴定结果。

他思考了很久很久,妥协了。他也希望这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谁想到这事平息了,却壮大了土豪儿子的胆子,认为一切都是钱可以买通的,经常打架斗殴祸害乡里。最后呢,土豪的儿子触犯刑律被判了死刑。

土豪的儿子死了,李炎陷入永远的忏悔中。他想,有些事真的不能妥协,如果不妥协,那土豪的儿子也许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炎当法医,因为待遇低,他的妻子并不支持,闹到快要离婚也没有改变李炎的决定, 说明他是一个执着坚定的人。
B.小说善于通过小故事塑造人物,比如通过专家对李炎鉴定结果的复查和赞叹来说明李 炎工作的称职和敬业。
C.“法律没有说不保护小混混儿呀”可以看出李炎作为法医能够在权力、人情和法律之间 保持理智,令人敬佩。
D.李炎做了一次人情就害死了土豪的儿子,这让他陷人了永远的忏悔,导致了他从此以 后再也不讲人情,只讲公正。
【小题2】作者是如何刻画李炎这一人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李炎的忏悔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9 09: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在2010年之后进入2.0时代。”在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艺术学院与腾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游戏领域的转化与创新”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分享了一组数据: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10年以后所有跟数字技术相关文化类上市公司,增长速度都达到20%至30%。

在张晓明看来,传统文化产业主要呈现三大特征:第一,发展速度从2004年到2010年平均23%以上的年增速下降到高于国民经济5%左右,进入“平台期”;第二,产业内部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很多传统文化行业领域发展速度下降;第三,平台公司出现导致市场结构呈现重大变化。

“这种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现了大规模数字化趋势。”张晓明认为,全国有可移动文物1亿多件,不可移动文物75万件左右,但收藏文物的文博机构的展出率全国平均仅为2.8%。“数字技术为这些文物‘活起来’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所有文物,不管是文字、图像、还是声音,都可以数字化,可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接入任何文化内容。”

(摘编自《传统文化产业渐入“平台期”大规模数字化趋势明显》,“光明网”2019年3月7日)

材料二:

新技术手段已经深入影响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催生文化生产新业态、新生态。例如,2018年用户已超4亿的中国网络文学,成为影视文学最大,且受到海外读者追捧。另一方面,“网生代”文化消费行为与审美趣味也不同于前代人,喜欢在更多元互动的沉浸场景中获得体验。文化创造者要利用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造虚拟场景,丰富充实传统文化空间,创造出可广泛共享的产品,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6日)

材料三: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的春风“活”了甚至“火”了起来。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加速网络化建设,目前开发的“掌上故宫”“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每天点击量超过100万次,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通过网络领略故宫的壮美。

如果说“互联网+”让更多人撩起传统文化的门帘,那么,如何使更多人热爱传统文化,为传承、传播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成了互联网与文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此,不少专家提出,要借助互联网将文化更广泛地融入生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网络表情包、直播、短视频等纷纷重点打造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在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2018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文化产品内容是消费者最期待改进的方面,同时表现力、传播力也得到较多关注,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需求。

不过,业界专家提醒从业者,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吸引眼球上。曾繁文直言:“文化产业应以‘内容为王’,而内容环节应该向专业化发展,尤其是在大众对于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平将会成为‘生死线’。”

(摘编自《“互联网+文化”:新平台 新生态 新发展》,《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化的生产、传播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文化类公司2010年以后增长都比较迅速。
B.中国传统文化产业进入2.0时代,受新技术手段等的影响,大规模的数字化趋势明显,市场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C.我国收藏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在文博机构的展出率过低,如何让更多的人以更多样的形式了解这些文物,是摆在许多文博机构面前的问题。
D.“网生代”有着与前代人不同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审美趣味,喜欢在更多元互动的沉浸场景中获得体验,类似于“掌上故宫”等新形式的展览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晓明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所有文物都可以被数字化,未来我们待在家里也可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
B.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新技术手段催生了文化生产的新业态,比如2018年我国影视文学最大为中国网络文学。
C.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范围的延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满足消费人群对文化产品内容的诸多期待。
D.传统文化产业伴随着“互网联+”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大众走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调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更有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
【小题3】当前,我们应如何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本人举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H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命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半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 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定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教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初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乎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玉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 “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持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而优则仕”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小题3】【小题4】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则仕”的负面影响源于读书人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学而优则仕”使被科举功名引诱的读书人,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学而优则仕”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学而优则仕"使读书人为了所谓的宵史留名而耗尽心力于帝王的“家天下”。
【小题5】【小题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僑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祢衡痈骂酉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这说明在古代“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全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者”“治入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廉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士子们就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80年年初,导演黄健中带着演员刘晓庆来到北大镜春园76号,拜访自己二哥黄侯兴(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的导师王瑶。几天后,王瑶自我调侃地对黄侯兴说:“你看,刘晓庆凭一部电影《小花》家喻户晓,可谁又知道我呢?”
今年,“王瑶百年诞辰纪念”在京举行。5月7日下午,北大博雅酒店,主持人颇有深意地说,自己已将当天会议发至微博,不少网民却问,谁是王瑶?
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奠基人”写过一篇《自我介绍》,其性情可见一斑: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黑白颠倒”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他在清华的同学、北大的老同事季镇淮生前更记得,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自昆明回到北平,搬入清华新西院,已写完研究生论文《魏晋文化思想与文人生活》的王瑶意气风发地向他宣称——“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
“对于昭琛,我也有我的认识,他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但也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我不能把他看成一个圣人,如果那样看他就不真实。”王瑶的妻子杜琇目前定居英国曼彻斯特,在发给我的资料里,她平静地收尾:对于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时代,现在似乎越来越明白了。
但真正难以说清的,恰是他者对逝者的述评。
自称王瑶“莫逆之交”的古文字学家朱德熙指出,他做学问兼占两种优势:一是记忆力强,过目不忘;二是聪明绝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密的分析力,知人、论世、治学,多有深刻独创见解。
1942年5月,王瑶抵达昆明,9月复学西南联大。继而考入清华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中古文学。“朱先生手拿方纸卡片写黑板,一块一块地写;他跟着抄,一块一块地抄。我坐在后面听,没动手。”季镇淮忆道,朱自清在暑假开设《文辞研究》,只有他俩听讲。
1951年,王瑶发表了《中古文学史论》,来自他在清华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讲义,至今公认为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在书里他提到,成稿于1942年至1948年,每一篇写成,都先请朱佩弦师(朱自清)过目。“已故的闻一多师,也曾给过作者不少的教正。”朱自清病逝前,对他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倍加赞许——“前天读了你的《小说与方术》,觉得非常精彩。你能见其大,将繁乱的琐碎的材料整理出线索来,这是难得的,有用的;同天读到你的《古文辞的研读》,也觉得有特见。”
1963年给本系研究生做辅导时,王瑶大胆放言。尤指曹禺解放后之所以没写出超过《雷雨》的作品,一是受了题材的限制;二是很受拘束,“写到一定程度就不敢放手写了”。市委相关部门很快掌握信息,定罪“借为曹禺鸣不平来发泄不满情绪”。陈徒手誊抄材料时,不禁为他在那一晦涩时刻敢于发出真知灼见而暗暗吃惊,又为一代有着深厚积淀的学者即将卷入的命运深深惋惜。
1968年8月,王瑶被关进牛棚,受到严格审查与监督劳动。王瑶向乐黛云谈起,在“牛棚”里,严肃的朱光潜先生偷偷写了一首打油诗,念给他们几个听。艰难苦闷中,他们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守极为恼怒,强令他交待背诵。他矢口否认,招致一顿痛打。黄侯兴也说起,1973年,他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审查批判,回到北京。客厅里,师生相对无言,泪水代替了沉默。“大概是为了改变那沉闷的空气吧,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下午,他和几个被管制的教授在校园里拔草。几个红卫兵走过来嫌他拔得不干净,声色俱厉地问,你在干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拔草。‘拔什么草?’‘毒草。’‘怎么拔?’‘连根拔。’一个红卫兵朝他的腰部猛踢一脚,气呼呼地说,牛鬼蛇神还有闲心开玩笑。说完他哈哈大笑。”
“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要是环境更好一点,兴趣更专一点,他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朱德熙点评道。数十年如一日,王瑶每天读报,一字不落,从字里行间猜测言外之意。钱理群、陈平原还常见到他坐在客厅里,扮演“政治分析家”,口若悬河、兴致勃勃地揣度天下大事,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晚年,王瑶负责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过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大力扶植青年学术力量;1987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挑选陈平原等一批学者专家,组织课题组。第二年元旦过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开启写作。当天,大家聚在镜春园76号,他笑称,这是他平生最后一项学术事业,“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先生去世前半年,虽有各种干扰而难得平心静气读书做学问,只要提及此课题,他那明显苍老了许多的脸上马上容光焕发。”陈平原说,告慰王瑶在天之灵的是,这份他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学术史研究终有收获。
1989年11月21日,在肺病未愈的情形下,他强要参加巴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的开幕式。会上发言未几,便无力支撑,迅即被人扶出,送入医院。12月13日上午,他在一个弟子的手心上划起一字——“死”。钱理群闻讯后,告知陈平原:大树倒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王瑶(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遥人,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先是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后来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著有《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鲁迅作品论集》等。著名弟子有钱理群、陈平原、温儒敏等。
(百度百科)
②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钱理群《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
③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的传主的一篇《自我介绍》,既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性情,又展现了他坦然自若的心态。
B.《中古文学史论》成为至今公认的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这与传主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息息相关。
C.“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这句话既有朱德熙对传主的赞许之意,也隐含了遗憾之情。
D.本文描写了传主“每天读报,一字不落”的相关细节,刻画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印证了前文“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的论述。
【小题2】试分析本文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中“他者对逝者的述评”,试概括并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寄情思与明月
郭保林
久离故土,难免心中郁积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
托给那一缕飘逸的风。可它太放浪了,靠得住么?托给那一片悠悠的云。可它太轻薄了,载得动么?
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载着我厚甸甸的情思,把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我的白杨林,给我的梨园,给我的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株小草,给颤动在花瓣上的点点晨露,给栖落在草叶上的红头蜻蜓……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的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
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月色淡淡的黄,像贫血少女的脸靥;地上,空中,弥漫着薄薄的、烟一样朦胧的光,仿佛风一吹,就消逝殆尽了,哪有故乡月色如水的清澈,如银的锃亮?
我思念故乡的月。
撇下妻与子,我独自走至郊外的山野,坐在山坡一块岩石上。脚下是灯火万家的烟城,仰首天穹,只见一羽鹅毛似的絮云,在月儿的脸上抚来抚去,一会儿又有一匹尼龙纱巾似的流云,网住了月儿的蝉鬓;又一会儿云翳褪尽,便见如出水的明珠,如浴后的白莲,施施然走了出来,于是山野便盛满了月的思想,月的灵魂。
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缥缥缈缈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如诗如画的月色里……
故乡五月的月夜,在我儿时心灵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儿啊!
那是最新、最美好的时刻,天空像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莹莹的又高又远。月儿像一位姗姗来迟的妩媚的少女,她把满目清朗朗的光晕撒下来,那满院便是一片明晃晃的晶莹,槐花瓣上便注满月的流汁,月的凝脂,空气里弥漫着花的幽香,月的芳馨。院角,墙缝里,蟋蟀,这些骚扰不停的夜的骑士发出爆裂般的歌唱……
这时,我便坐在院里洋槐树下,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望着星,望着月,读着那永远也看不懂的黛蓝色的天书。有时母亲也扯着我的小手,摇来晃去地唱道:
筛箩箩,打躺躺,
磨斗面,送姥娘,
姥娘不在家,
喜得妗子笑哈哈……
其实是我笑,母亲笑。笑声在融融的月光里飞飞飘飘。摇过,唱过,便给我讲起许多月的传说,我也常趴在母亲的肩头,问那月娘为何不下来,干吗老呆在天上?问月娘吃什么,那儿有杜梨、酸枣,也有“甜秆”么?那星儿可是她的孩子?云遮住了月的脸,好久好久不露面,是月娘病了么?小小心灵里盛满了许许多多的童稚和疑惑。稍大一点,我和小伙伴儿喜欢在月光里奔跑,追逐,嬉闹。或场院,或河滩,或树林,那是我们这些“小精灵”活动的第一个舞台。跑累了,闹乏了,就坐下来唱歌。我们的嗓门嫩稚稚的,像刚脱壳的蝉,刚蜕皮的蝈蝈。我们的歌清朗朗的,月娘听了,给我们一片湿润润的吻;花儿听了,给我们一片幽幽的香;云儿听了,给我们一片柔柔的情。
(有删改)
本文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明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红黄蓝事件”引发了幼教系统大地震,是对幼教产业化的一记警钟。数据显示,今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红黄蓝已经有直营园80家,加盟园175家,直营+加盟的亲子园853家。业内人士分析,幼儿园属于重资产业务,拥有100家以上直营幼儿园的幼教集团屈指可数,必须借助简单粗暴资本的力量并购整合,而幼教项目毛利率不到20%,为保障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在师资、内容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难以保证。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幼儿园营利性的迟到确认,以及全面二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凸显,在中产阶级父母普遍的育儿焦虑下,幼教产业化将迎来政策和人口双重红利。幼教社会化乃至产业化势不可当。那些早教机构、知名幼儿园已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为父母们做了早期的市场培养,父母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想为下一代选择更好的幼儿机构,而选择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标签—双语、国际、外教、簇新的校舍及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教育中人的因素的忽视,那其实是一个幼儿园更本质的活性因素—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

材料二

中欧幼儿教师现状比较

项目

财政投入(占GDP)

薪资(人民币)

  学历

 工作量

中国

   0.04%

    3000元\月

专科及以下79%

  10小时\日

欧盟

   0.5%

   45000元\月

本科及以上93%

 5.5小时\日

 

赫尔曼财政投入与回报比

学段

   0—3岁

 3—4岁

  小学

   大学

投入(美元)

    1

1

    1

1

回报(美元)

   18

7

    3

1

 

注赫尔曼: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材料三

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而填补学前教育的刚需又迫在眉睫。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儿童的数量为4413.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这个数字比上年增加了19.56万人。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教师和孩子的比例是1:17.6,也就是一个老师要看近17.6个孩子。而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规定,一所全日制幼儿园的全国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5—1:7,全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为1:7—1:9.即便按照师幼比最低标准1:9来计算,幼师缺口也在240万人。

材料四

2003年,正值民间办园爆涨期,毕业于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胡华,带着一种给中国幼教事业开创新时代的使命感,受中华女子学院的邀请,在亚运村办了一所体制内的私营幼儿园,并出任园长。第一年只收了14个孩子,如今已有246个孩子,54名教师。这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幼儿园,与它良好的口碑与名气相比,校园朴素得令人惊讶,操场甚至没有塑胶,就是普通砖地。胡华告诉记者,看一所幼儿园好不好,其实特别简单。不是看硬件或标签,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看看孩子的眼睛亮不亮,看看老师是不是仁慈。学校通称为“花花草草幼儿园”,胡华就叫“蒲公英老师”。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应动员起来,为孩子重建爱的庇护所。

(以上材料均出自《生活周刊》966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幼教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幼教系统早就存在很多问题,“红黄蓝事件”只是导火索,诱发了诸多弊端大曝光。
B.中国幼儿教师学历偏低,薪酬又不高,却超负荷工作,这都源于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C.根据赫尔曼的调查数据,政府教育投入回报与学段成反比,学段越低,教育投入回报率越高。
D.中国现阶段师幼比与国家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师资缺口较大,加大培养幼师力度刻不容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以红黄蓝集团为例,暴露了中国当前幼教市场的发展乱象,并指明未来发展前景。
B.幼教产业化发展迅猛,与生育开放、家长焦虑、商家趋利等因素有关,与政府干预无关。
C.四则材料出现大量数据,增强了新闻的准确、客观、真实性,对比中又能突出新闻的感染力。
D.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幼教现阶段存在的根本性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E.胡华的幼儿园是成功的范例,这主要是因为它摈弃奢华与空洞,回归教育本真,关注爱和人的因素。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对于“重建爱的庇护所”,你给出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