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首先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个认识上形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即巫法仪式。原始时代的情形如马克思所说:“原始时代是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人类史前的宗教活动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为兴盛,那是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念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并把它带到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有关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为艺术而作,它们体现的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原始人通过以超自然的联想方式来支配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就结成了原始神话、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
人类的初级宗教形态是“拜物教”,本于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于是他们便试图使用巫术的手段来驾驭外在的自然,原始神话首先就是这种宗教思维的观念产物。在我国原始的自然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些基本上还是物的形躯的原始宗教的神,如《山海经》所记风神“飞廉”、雨神“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等,这些都是原始人面对疾风、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产生的幻想。这些自然神之所以能呈现为动物的形象并与人体相接,是因为原始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到了某些与自然力相似的属性,于是便幻想把它们身上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这样,这些怪异的自然神就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在它们上面形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观照。
原始的巫术思维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在幻想和实效之间,显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而原始艺术正是这种思维的整合形式。原始歌舞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形式上包含有诗歌、音乐、舞蹈、服装等多种元素,而这些美的形式的设置,又都与原始氏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相联系,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在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传说黄帝有《云门》舞。《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尧时有《咸池》乐,咸池本是天上西宫的一个星,传说它主管五谷的生长。原始人把某种自然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因而以它为本氏族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
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巫术思维就是这样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的,它是一种驾驭外在自然的方法,也是实现自身力量的途径,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最切合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的起点上给艺术的特性打出了最初的界框。
(摘编自《“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法仪式是巫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
B.马克思认为原始时代的生产生活是以宗教活动为核心,宗教是影响先民生存活动的纲领。
C.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还不能被称为艺术,因为它们大多只是先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
D.许多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对待外部世界时结成的精神活动成果,而该精神活动采用超自然的联想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而“拜物教”正源于这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但它就人类宗教形态而言是低级的。
B.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和自然可以与人交感的认识,于是,他们试图使用巫术手段来驾驭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原始神话。
C.原始人面对各种灾害时,幻想把某些与自然力有相似属性的动物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创造出了怪异的自然神形象。
D.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而《云门》乐舞也就是一种图腾舞,是本氏族为自己图腾而举行的祭拜仪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宗教的神许多还是物的形躯,说明原始人对周围的世界持直观的体认,他们解释自然采取具象思维的方式。
B.原始的巫术思维呈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并由此孕育出了原始艺术。
C.礼拜咸池星的仪式,自然都包含有巫法活动的成分,人们对它施行礼拜,就是为了祈求生产的丰收和氏族的发展。
D.本文从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原始巫术与艺术起源的关系,并说明了它在艺术观念上所产生的的实际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卖行业最近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最初,舆论关注较多的是外卖小哥群体的交通违法现象,而这两天一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引人关注。该文的主要意思是,外卖使塑料餐具使用量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总的来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提出的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却让人啼笑皆非。比如,针对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问题,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而提出让外卖小哥上岗前参加驾照考试。这种观点充满道德批判意味,似是而非,没有什么价值。“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策略自然难以服众。
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外卖行业既要配送准时,又要服务价格低,还要途中安全,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今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很难拉高,而外卖平台对服务效率有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外卖小哥进入后厨成为“炒菜哥”的现象,出现了更为普遍、更让人担心的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也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卖小哥的收入与送餐量及用户对服务体验的评价直接挂钩,对外卖小哥而言,必须尽快将餐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通过跑量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总之,外卖小哥带来交通安全隐患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就行业现状而言,外卖小哥在为消费者提供较低价格的外卖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交通风险。而要降低这种风险,就必须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最近,南京市交管局在规范外卖服务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外卖平台“主动调整现行的配送自由抢单模式,制定更加科学的任务分配制度”。南京市交管局似乎看清了外卖行业目前的症结,所提的这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则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观点。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可以成立。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靠消灭外卖这个行业是不行的,而要切实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但就环保这一具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而言,似乎《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持逻辑简单粗暴的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在对该文的批评声中,一一个常识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该文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塑料餐具污染环境和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这些绝不是外卖行业、外卖小哥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不能用纯道德的眼光去看待。
(选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外卖行业负面新闻频出,舆论关注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给予批评,但提不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B.有人对外卖行业持批判、抵制态度,把“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视为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C.外卖行业既追求配送准时,又追求服务价格低、途中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三者基本上不能兼顾。
D.面对当下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价格,有外卖小哥独辟蹊径,进到后厨做起“炒菜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承接第一段的相关内容,深人阐述经济规律在外卖行业中起作用是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B.本文以南京市交管局为例,论证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是降低外卖小哥给社会带来的交通风险的重要前提。
C.本文作者在第五段驳斥了《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的主要观点,表明了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态度。
D.本文开篇交代作者关注的一种现象和一篇文章,然后有层次地展开阐述,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外卖行业及其从业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卖行业现有的收人机制有激励外卖小哥跑量的作用,外卖小哥送餐效率越高,就越有机会抢得更多订单,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B.南京市交管局对外卖行业提出的要求若得到落实,有助于降低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有助于推动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C.我们不可把人们使用塑料餐具污染环境之过都推到外卖行业身上,人们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
D.《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暴露了该文作者的一些不足,如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籁之声 赤子之心
①在很多场合胡德夫被称为“台湾民谣之父”,三十多年前,他曾以一首自己创作的民谣《美丽的稻穗》唱响整个台湾。1973年,胡德夫举办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首唱《乡愁四韵》……他以歌唱参与了台湾那个动荡的时代,并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人物。
②1950年,胡德夫出生在台湾台东的一个原住民家庭,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胡德夫外文名叫Ara-Kimbo,Ara是胡德夫排湾族语名字的简称,意思是带领勇士们的人。Kimbo是胡德夫的自取名。太麻里溪、大武山、嘉兰部落,这几个地方勾勒出了胡德夫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是胡德夫的音乐与生命之源。
③20世纪70年代,当台湾人都在学唱美国歌曲时,胡德夫却与李双泽、杨弦等人一起收集整理台湾原住居民音乐,开始谱自己的曲,写自己的词,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台湾掀起了一股本土音乐创作热潮,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为“台湾民歌运动”。
④“台湾民歌运动”影响了台湾乃至整个华语乐坛,促使台湾一直稳居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很多音乐人都是受此启蒙而开始歌唱历程的,包括罗大佑、李宗盛等人。发起这场运动的李双泽、胡德夫、杨弦,三个人里面,李双泽英年早逝,杨弦旅居美国,只有胡德夫唱到了现在。
⑤有乐评人曾这样评价胡德夫:他是天生的歌唱家,他的音乐大多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礼赞上,淡化了风花雪月、情爱缠绵的流行音乐元素,更多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并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饱含对社会的情感关怀、对土地深沉的爱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省思。
⑥除了歌唱家,胡德夫还有一个身份,“台湾原住民运动先驱”。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感叹的歌手。作为一名台东卑排族人,他目睹了原住民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便着力为他们争取平等与权益。
⑦1980年,他参与创立了“原住民权益促进会”,担任会长,发动“还我土地”大游行。在经历与观察到原住民在社会边缘的悲情与苦痛之后,他全力创作,为原住民发声。海山煤矿灾变,目睹同胞受难遗骸,创作了《为什么》。
⑧此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参与原住民运动,并以《美丽的稻穗》《大武山美丽妈妈》等歌曲演唱与参与各种社会运动。这些被台湾各个年代的人誉为“自己的歌”的民歌,见证了30年台湾民主历程,歌中的“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承载着几代人对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
⑨胡德夫为原住民发声而屡受当局打压,迫使他重回故乡大武山嘉兰部落,沉寂了10年。2005年4月,胡德夫带着首张个人音乐专辑《匆匆》归来,获得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第2名,歌曲《太平洋的风》获2006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2011年,第二张专辑《大武山蓝调》和他的原住民歌唱团队震撼了海峡彼岸的听众,在第13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中获得了“最佳民谣专辑”和“最佳民谣歌手”两项大奖。
⑩从大武山山谷里牛背上的孩子到太平洋海边迎着海风歌唱的老人,胡德夫把时间长河里留在自己身上的印记一概抹除,他一边沉思一边从容地趟过这66年,最终把海浪般翻涌的时间归还给了屹立不动的大武山。就像白岩松评价的那样,胡德夫的歌声里,听得到“岁月与山河”,以及“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讲述沧桑的岁月与经历;他沉思着,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什么才是永恒;他诠释着,在沧桑变幻的岁月中,一个男人该怎样歌唱。
【链接出来】
2016年12月17日,由《时代人物》杂志、时代人物研究院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共同主办、华山论剑西凤酒总冠名的第七届时代人物年会2016年度“中国绅士、东方淑女”颁奖盛典在西安隆重举行,台湾知名音乐人胡德夫上榜2016年度“中国绅士”。其获奖颁奖词为: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一曲乡愁,开辟一个时代;一腔悲悯,抚慰几代孤魂。他是歌手、导师,也是民运先驱,他的人生不仅有音乐,还有爱、情怀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德夫是台湾原住民,三十多年前凭借《美丽的稻穗》红遍台湾。他的音乐源于太麻里溪、大武山、嘉兰部落留给他的美好记忆。他是台湾动荡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B.胡德夫有自己的音乐主见,在台湾人都学唱美国歌曲时,他与李双泽等掀起了演唱本土音乐的“台湾民歌运动”,影响了当时乐坛的著名音乐人,如罗大佑、李宗盛。
C.胡德夫作为一名台东卑排族人,目睹了原住民在社会边缘的悲情与苦痛。他的歌曲《美丽的稻穗》等见证了30年台湾的民主历程,被台湾各年代的人誉为“自己的歌”。
D.胡德夫用音乐表达人生哲学,讲述沧桑岁月与经历,虽然因为替原住民发声屡受当局打压而沉寂了10年,但复出后又重新震动台湾乐坛,其音乐专辑还获得了大奖。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胡德夫的外文名Ara-Kimbo流露出了他的志向,20世纪70年代,他不随大流,而是以自己的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成了引领台湾乐坛时代风潮的人。
B.从1973年举办台湾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开始,胡德夫音乐的内容都集中在对大自然的礼赞上,淡化了各种流行音乐元素,风格独树一帜。
C.当局的打压虽然使胡德夫的心志受到巨大冲击,但他并未就此沉沦,他仍然凭着爱、情怀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创作歌曲,表达情感。
D.第⑩自然段引用白岩松的话,对胡德夫在音乐创作中的贡献进行了评价,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E. 时代人物年会授予胡德夫“中国绅士”奖,对他在音乐和民主运动方面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为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做出的巨大贡献。
【小题3】胡德夫的“赤子之心”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同类题3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载。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B.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D.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小题2】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前沿科技B.幻想中的自然
C.面对未来的人D.不可理解的现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

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

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
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
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
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
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
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
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
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