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让道德腐败驻扎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他的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太太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捡到几千元钱后上交了,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答应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淡薄的环境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的”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学校,便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小题1】第(6)段中说“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们的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小题2】关于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解说,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了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 “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04:5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这是在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的四足兽,所谓“绅士相处,应如豪猪与豪猪,中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就因为太靠近了彼此都没有好处。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它是矮胖胖的,一张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它不喜群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若非万不得已,它决不旅行,整年整季,它的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一连几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来爬去;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小题2】选文中为什么把豪猪称为“森林中的绅士”呢?
【小题3】为什么说豪猪是“得天独厚”的野兽?
【小题4】读完选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对豪猪的描写最为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

陈晓雷

(1)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2)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3)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4)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

(5)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6)老人默想: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7)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

(8)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闪光灯不停地刺激她的眼睛,相机连连“咔嚓”她,此刻老额尼的“配合”有点变形、有点僵硬,表情像冬日的雪山,洁净、肃穆。

(9)玛丽娅•索真实动人的神态,被相机记录下来,这场景在我心里萦回了好些天,我为这位鄂温克母亲畅想着,我要来大兴安岭、要来根河、要来敖鲁古雅——我很想见见这位鄂温克族山林部落的最后一位女酋长,她是一片资源,是一座富山。

(10)2013年的夏日,我在千万只银蝴蝶的伴拥下,沿着林深谷静的运材路,走进了根河阿龙山镇一片泛着翠绿的丛林中,走进了索额尼的驯鹿牧放点。

(11)我宛如进入了仙境:林中飘浮着缕缕蓝烟——这是主人为驯鹿驱赶蚊虫特意点燃的,如梦如幻,林下的杜香草笑容绽放,花香阵阵袭来。那几十只大小不等的驯鹿神态安然,或站或卧、或悠然漫步,鹿鸣悠悠,鹿铃叮咚——塞里就是玛丽娅索家族的领地,是老人和她那群驯鹿的乐园。

(12)看得出老额尼知道这群叫“作家”的外人要来看她,就让二女儿德克莎为她找出那件绿色镶金边、宽夹领的袍子穿上,头裹金色围巾,她还特意嘱咐女儿把自己烤好的列巴拿出来,对德克莎说:“我与人家照相,就顾不得招待客人,他们老远来挺累的,你可别忘了帮我给这些孩子切列巴吃。”

(13)其实,索额尼六天前就知道有十几个写字的人要来山里看自己,她就想,不能让这些远道来的孩子看完我就空着嘴返回家呀,老人想给他们弄点什么吃的呢?山里的野果子多,可惜满山遍野的杜柿还没长大变紫,雅格达队在山坡上能酸掉牙,高粮果躲在绿叶下还没红头,水葡萄板着脸还不会笑呢……这些野果子,到八月才熟呢!

(14)想来想去,索额尼就想到自己给客人做列巴这件事了,这是来自勒拿河畔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儿,是索的额尼的额尼把它带到贝尔茨河森林中,再后来是自己的额尼,把它带到葛根高勒河畔的密林深处。这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是维系生命和爱情的吉祥鸟,哪里有森林,哪里就有驯鹿,哪里有斜仁柱,哪里就有鄂温克猎民的烤列巴。

(15)索十二岁就和额尼学会了烤列巴。未结婚前,她总是为上山打猎的爸爸提前三天烤列巴,不知不觉三五年的时间就在一个连着一个圆列巴的排列中过来了。直到有一天,阿爸边嚼着女儿的列巴,一边笑着说:“你烤的这么好吃的列巴,不能光让阿爸和额尼两个人吃吧?难道你感觉不到,给喜欢你的人烤列巴吃,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么……”

(16)当年十八岁的索,愣了一下神,会意到父亲说的幸福了,脸像炭火般红热。阿爸说:“你该嫁人了,你为他烤列巴,为他生孩子……”

(17)索沉浸在年轻的甜蜜里,她想,自己烤列巴这件事,总是与自己的人生大事连在一起。今年自己已经九十三了,还要接受这些写字人的“采访”(德克莎告诉自己说,就是配合照相,向他们讲讲家族和驯鹿的故事),老人就想,他们听得懂鄂温克语么?他们能上山看我们的驯鹿么?她自问自答着:这两件事,这些写字的人都弄不了,他们既然来我的斜仁柱里,就让他们尝尝我烤的列巴,这是件实实在在的事啊!

(18)索额尼想着,抬头见天幕微蓝、星辰已稀,听到林鸟啼鸣,知道山岭快睡醒了。她起身走到林下一堆干木垛旁,操起一把扁斧,开始劈干柴。宁静的山野被唤醒了,天大亮的时候,被她劈好的干柴堆成了一座小山,当太阳温柔的脸在山后刚露红,她就去河边打来一桶水,开始动手和面发面。

(19)第二天中午,索额尼坐在木墩上,在几块砖搭成的简易炉灶上,为将到来的客人烤起了列巴。干柴火势很旺,红艳的火苗在灶缝儿和铁锅四周舞动着,映得索额尼的脸红彤彤的,两鬓和鼻翼上的汗珠,闪闪烁烁,与炉火相映,鄂温克老母亲的脸上一片深情……

(20)大兴安岭的炊烟,使鹿部落的真情,浓缩成一个个圆圆的列巴。这鄂温克列巴的香味儿像夏日的阳光,风送遍野,群山弥漫,萦回于天地间。

(21)六月末的天,芍药花、百合花、金针花、蓝尾鸢都开了,大岭变成了花海,白芍药像连成片的浪花,百合像无数航行的红帆,山野里萦回着盛夏的芬芳。

(22)不知谁走漏了风声,这天山间草丛中的银蝴蝶、绿蝴蝶知道索额尼的驯鹿点要来客人了,就成群结队地飞来。连聚在这片松林中的驯鹿们都感到惊奇,它们看到自己老主人的身前身后银光闪闪,疑惑夏日哪里飘来的雪花……

(23)这天,索额尼笑了,她看到这些作家们在和自己合影间歇的时候,都在大口嚼着自己为他们烤的列巴,她看到他们的年龄也都不小了,可他们的吃相个个都像孩子……

(节选自《北京文学》2017年第2期)

【小题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第(1)段中的划线句。
【小题2】第(11)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本文在叙事人称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母亲的列巴”为题有何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辉煌中国》《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等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等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自2012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年轻人热烈欢迎。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电视媒体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重要模式。

(摘编自韩飞《中国纪录片的新动能与新趋势》,《人民日报》2019年2月7日)

材料二:

如今,纪录片市场迎来红利期,种种资源向纪录片领域倾斜,国内纪录片生产一改往日困窘,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加入,诸如《舌尖上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风味人间》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构筑自己的生态圈。这似乎标志着这个原本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开始走出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资本改变了创作者的目的,侵蚀了纪录片的真实边界,让作品在商业性与公共性之间进退两难。在这样的作品中,过分商业化使作品“铜臭味”过重,纪录片与广告片的界限不清。各大赞助商品牌和产品强行嫁接,不但打断了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而且降低了剧集的艺术水准。同时,强行娱乐化也让纪录片与剧情片难分你我,大量娱乐性的、非严肃的内容挤占了真实内容的空间。

(摘编自牛梦迪《纪录片商业化之路别走偏了》,《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西方涉华纪录片不断升温:从好奇到研读》的文章。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通过研读中国寻找出路。随之而来的是,近两年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一直在升温,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西方涉华纪录片的拍摄曾达到一次小高潮。20世纪80年代,更多国家加入记录中国这一队伍中来,直到现在全面铺开。不管哪一个时期,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原因无外乎好奇和需要——希望了解和传递关于中国的信息。相比之前的那次高潮,现在的涉华纪录片更倾向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从过去的误解和片面认识的阶段回归更加客观、平和、直面的阶段。一方面,以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出发点,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保持本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5年10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统是与时代共进,见证中国改革发展、延续中华文脉、表现大国文化自信、反映普通百姓生活都是它的重要创作题材。
B.制作技术的提升使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提升明显,纪录片的精品化已经等同于大片化,微纪录、短视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C.纪录片原本使游离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小众品类,目前在国内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D.无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之后,西方拍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都出于好奇和需要,从过去的误解到现在的直面中国崛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纪录片创作“主流化”气质回归,其蓬勃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也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有关。
B.纪录片商业性过重,往往与广告片或剧情片界限不清,打断纪录片故事情节和逻辑的流畅性,或让娱乐性、非严肃的内容损及真实性。
C.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前相对强势的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从研究和研读的视角,表现出既希望合作又警惕威胁的复杂心态。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西方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从西方国家部分加入到全面铺开,可以看出中外合拍“中国主题”纪录片不断升温。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小题1】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_______)。
【小题2】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   )。
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小题3】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B.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小题3】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