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绿色+”把蓝天留住
前天晚间的一场“及时风”吹散了笼罩北京106个小时的雾霾,重见蓝天的北京市民纷纷在网络上留言,希望把这份蓝留下来。环保当然不能靠风吹,蓝天也不能单靠365天多少天达标来衡量。要彻底遏制由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趋势,我们需要一场“绿色+”革命。
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民众,“绿色+”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未来应当将这一理念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绿色发展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可以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外交相结合,渗透到企业发展观、居民消费观和人民健康观中去,改变我们的生产、消费和生存的方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绿色+”定位到生产全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促进全程化绿色,形成一条真正的绿色生产线。
不少地方的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比较迷茫,转型缺门路,也不知道哪些产能该保留。实际上产能是必要的,问题是怎么把落后产能转化为绿色产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部分。“绿色+”理念可以给企业启示:以“绿色+”指导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就符合国家需要、未来需要、市场需要。以“绿色+”理念生产出的产品,比低质、粗糙的传统产品更加对得上中国中产阶层的眼光和需求,也更能令国外市场的消费者满意。以手机行业为例,2014年中国生产的手机产品出口1154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出口量,中国手机品牌却始终无法代替苹果的龙头老大位置。我认为中国的手机厂商应该提出“绿色+”手机的概念,在手机信号、电池辐射、健康使用和废弃手机处理等方面加强创新,以绿色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需要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起作用。目前在钢铁行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亏损的“僵尸企业”不肯熄火,是京津冀等地区常遭遇雾霾的祸首。想靠市场撵走这些“僵尸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已经被别国证明过的有效手段。所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温室气体将配额排放,这个配额本身会成为一种商品。一家企业排放量超过了配额,就需要购买新的配额,反之,如果其排放量没有达到配额,可以出售其配额。2017年,中国将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我建议明年碳排放权交易一定要重点在二三线城市展开,在重污染企业展开。
放开思路,可以与“绿色+”结合的领域是广阔的。从产业领域来说,可以有绿色+能源、绿色+冶金、绿色+农业。从生产和销售领域来说,可以有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技术、绿色+物流。现在物流快递小车在城市中到处穿梭,快递纸箱遍地丢弃,能不能在物流业实现“绿色+”?从政策领域来说,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出台,都应当将“绿色+”的理念考虑进去,比如绿色+二孩、绿色+养老,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绿色的服务。
为什么老百姓对“阅兵蓝”那么留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走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之路,现在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历史不能假设,雾霾也只是提醒了我们环境污染一个方面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些我们平时还未多加留意的问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威胁。目前,由于欧债危机、恐怖主义的影响,欧美国家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难民潮、罢工潮和恐怖主义上,对产业绿色改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的“绿色+”有政府支持、有充足的资金,老百姓又深受环境污染之害。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大力践行“绿色+”理念,使之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举措。
(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12月11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绿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是一场观念革命,应当将这一理念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B.“绿色+”可以定位到生产全过程中,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它的特点,如果深入发展还会形成一条真正的绿色生产线。
C.与“互联网+”一样,“绿色+”也需要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起作用,只要市场发挥调节功能,雾霾就会风吹云散。
D.放开思路,与“绿色+”结合的领域是广阔的,它可以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外交等结合,改变人们的理念和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需要一场“绿色+”革命来彻底遏制由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趋势,以此促进环保的健康绿色发展。
B.以“绿色+”指导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就符合市场需要、国家需要、未来需要,传统产品不符合“绿色+”的要求。
C.2017年,中国将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购买排放配额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届时可以撵走很多“僵尸企业”。
D.从政策角度看,未来社会政策的出台,如果不把“绿色+”的理念考虑进去,老百姓就很难享受到更优质、绿色的服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业转换产能的方式是必要的,关键是怎么把落后产能转化为绿色产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部分。
B.中国手机厂商提出的“绿色+”手机的概念,在手机信号、电池辐射、健康使用等方面加强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
C.目前,京津冀等地区常遭遇雾霾的祸首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亏损的钢铁行业中的“僵尸企业”不肯熄火。
D.老百姓对“阅兵蓝”那么留恋,是因为深受环境污染之害。应大力践行“绿色+”理念,来改变人类的命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1 05: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暠,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暠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暠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
【小题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
【小题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第4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着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
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这种文明培育的环境审美观念只能建立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上,而不再是兼具田园风味的自然山水景观。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司生态之职。
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人的,而是为动植物自身的。
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忽视了生态平衡,一味地从人的立场和利益的角度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环境美。一些具有破坏生态平衡性质的自然美由于其感性形式能愉悦人类而得到人们的正面评价;而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来看,不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都不能给予其正面的评价。
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荒野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荒野是生命之根。不仅人的肉体是荒野锻造出的产物,人的精神也是从荒野中得以诞生的。以巫术为突出特点的原始思维,还有以神灵崇拜为灵魂的情感与理念,均来自人们对荒野的感受。其次,荒野是维系地球上自然生态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地球上尚有不少的荒野存在,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还能运转。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而是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那么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因此,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的环境审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它常常被别的论述所代替,较少被人们谈及。
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
C.农业文明时代,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家庭成员兼任生活和生产角色,其环境审美意识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
D.人类的环境审美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基于工业文明日益显现的弊端,人类有了找寻、建立新的环境审美观的强烈诉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人同自然的关系为双向生成,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同时需积极参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
B.文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生态与文明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无法统一。
C.黑格尔认为动植物的生命美与不美,只取决于能否在其中见出人的生命意味,这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的。
D.生态文明审美观秉持的生态公正原则,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与诸物种的生命价值及地位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应该尊重这种权利。
B.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C.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单是审美欣赏的问题,更关乎人类的生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知识发现和远程服务。数据获取由医疗互联网完成,知识发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远程服务则由云端服务与轻便的智能医疗终端共同提供。
以产检为例,孕妇怀孕期间需要进行数次产检,通常需要反复从家里到医院检查,实际上,孕妇的大部分常规检查,如宫缩、胎心、胎动等都可以借助仪器完成。如果采用智慧医疗模式,该孕妇只需要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快生产时去医院产检即可,其余可以在家里通过终端设备自助完成,并将信息传输到医院,再由医生给出检查报告。
香港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倪明选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相比,智慧医疗具备多个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电信运营商多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将其视为全新的盈利增长点。
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政策及规范也有待完善。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不利于智慧医疗的发展,同时目前还存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保护的缺失。
(摘编自《中国证券报》戴小河《智慧医疗产业步入启动期,细分领域龙头初现》)
材料二 :
2010-2016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我国医疗IT市场规模 -------同比增长

材料三:
不久前,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医生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一个7岁小女孩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肝母细胞瘤。
因肿瘤与周围脏器紧密纠缠,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切多了,孩子很可能大出血,下不了手术台;切少了,短期内肿瘤就会复发。”中心副主任陈亚进说。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扫描(MRI)技术,都只能表达某一界面的解剖信息,医生们只能凭经验由多幅二维图像去“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三维几何关系。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医生完整切除病灶,病人也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最后,陈亚进为这名女童切下了一个直径为15厘米、重达1.4公斤的肿瘤,出血少于200毫升,达到精准微创的效果。
(摘编自新华社《未来大家会怎么看病?告诉你些医疗“黑科技”》)
材料四:
8月19日,在湖南某大学举办的第20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款被称为“大超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惊艳“亮相” :100份病历的导入和批 量诊断总共只需要4.8秒,单个病例仅需0.05秒,“大超人”利用“临床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通过IPAD和病人交互,根据症状描述开具检查单,检查结果出来后,系统自动出具诊断结论,给出最佳治疗方案,一线临床医生要做的只是对结论予以确认,最终人工智能和医生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
456分!11月6日晚,2017年度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的合格线一公布,某信息机器人“智医助理”以超出分数线(360分)9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评测的机器人。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医疗界的“阿尔法狗”真的来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可视化系统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弥补了以往医生只能凭经验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几何关系的不足。
B.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大超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不仅检查速度惊人,且和医生的诊断结论几近一致。
C.患者数据是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的基础。数据获取由医疗互联网完成,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知识发现。
D.由“2010-2016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统计表”可知,中国医疗信息化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则逐年递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这说明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模式目前仍没有成熟。
B.精准、微创一直是外科手术的追求,材料三说明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这一目标在各类手术中能得到完全实现。
C.材料二说明,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资金规模逐年扩大,但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中国医疗信息化已进入低速发展阶段。
D.“大超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医生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起决定作用的是临床数据,其次是超级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小题3】与传统医疗相比,智慧医疗有哪些显著优势?请结合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愣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像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小题2】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
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材料二:
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 81.1%增加到 94.6%,网吧上网比例从 37.6%下降到 17.7%。 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 63.0%上升至 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 75.0%下降到 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 PC(台式 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化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 来,PC 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 70%左右提 高到了 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步下滑趋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 69.2%。 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 16.1%增加到了 43.9%,超过 4 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以保护未成年人网购权益和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
(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
材料三:
“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搜索引擎
73.9
84.7
82.3
84.1
80.5
81.6
86.6
信息获取
网络新闻
72.0
70.1
61.8
-
-
73.8
74.5
 
博客
68.6
74.1
71.9
65.O
76.7
44.4
37.6
即时通信
77.O
82.6
86.O
85.1
91.1
93.O
92.4
交流沟通
社交网站
50.9
62.O
57.7
55.6
45.7
-
-
电子邮件
56.2
55.O
47.2
46.3
37.6
37.8
34.5
论坛
31.7
34.9
Z5.8
30.7
21.4
21.1
18.O
 
网络音乐
88.1
85.1
81.2
82.8
83.7
77.5
80.2
网络娱乐
网络视频
67.0
66.6
66.8
66.4
72.9
69.4
75.4
 
网络文学
47.1
48.1
44.4
46.9
45.O
46.9
44.6
 
网络游戏
77.2
74.8
72.9
68.4
65.7
64.3
66.5
 
网络购物
26.5
32.9
36.5
45.2
50.O
56,9
61.3
商务交易
网上支付
22.9
27.8
31.9
41.6
39.O
48.8
62.O
 
网上银行
21.4
26.1
29.6
40.1
37.O
43.7
45.6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
【小题1】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
B.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 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
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
D.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 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
B.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就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
C.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 PC 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 时代或许将要没落。
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 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
【小题3】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