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慎独”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的品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了“慎独”。《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保持谨慎。“独”字理解为“独处之时”,“独”字被理解为“独处之时”。“慎独”所讲究的“独处之时”的时间观念,已经从外部时间转化为内部时间,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注、提升,追求自我内心的至善。又指出小人闲居独自做坏事时,什么都做得出来。见到君子的时候就畏畏缩缩,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一目了然,因为内心的真实意念会显露于外表。这就说明表达诚意并非因想欺人而外显的,它应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故君子要疋心诚意,以达知行合一。
《中庸》一书对“慎独”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庸》认为“道”是须臾不能忘却与背离的,可以背离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慎独。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人性向道,心虽然是“性”的表现,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遵循性体的。因而,君子会有意识地节制心的活动,常存敬畏之心,以求达道。
尽管《中庸》和《大学》目标一致,但出发点却不同。《大学》讲君子慎独,是出自更具体形象地对“诚意”的理解:《中庸》意如书名,“慎独”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中庸》中谈论“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独”可作“仅仅”解,特指那些不正当、不合乎中庸之道的行为和观念;“慎”指“成慎恐惧”,强调言论的恰当与及行为正确。而《大学》中.“独”作“独 处之时”解,则将“慎独”的道德要求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追求,不仅仅是在人监督或制度束缚的情况下,善于克制自己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谨言、慎行,而且要内化道德规范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有些人经不住各种诱惑,一不小心踩进罪恶的泥潭,这是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可见,“慎独”就是刻在心头的警言,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那么怎样能做到“惧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拥有一份主动认识自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慎独”就是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长久修炼,没有对“慎独”的执着追求,又怎能优化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
(选自《论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指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憤,讲究个人修养,注重个人操守,它是懦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B.“慎独”将外部时间转化为个人独处的内部时间,关注、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追求自我内心达到至善至美境界。
C.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小人独处时掩藏不了自己内心的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见到君子时则刻意标榜自己的好处。
D.君子要正心诚意,做到知行合一,因为诚意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意愿也终究会显露于外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中庸》认为,人性向道,君子需要慎独,因为“道”是不能忘却―与背离的,一旦背离,“道”就不是“道”了。
B.慎独是君子自我修炼的过程,心是“性”的表现,但心有时也会游离性体,君子慎独就需要节制心的活动,保持心静。
C.《大学》从“诚意”的角度提倡慎独,,《中庸》则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提倡慎独,强调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和行为的正确性。
D.《中庸》对慎独的要求层次低,流于形式;《大学》对惧独的要求较高,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依然可以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B.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导致灵魂出窍,踏进罪恶的泥潭,这表明,抛弃慎独,不谨守道德之心容易招致恶果。
C.在当今,“慎独”仍然可以为个人修养的提高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慎独”需要具有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
D.“慎独”虽简朴,但需要长久地坚持。坚持慎独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达到个人风范的崇高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6 09:5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人工智能的计算力、识别力快速发展,但想象力、创造力仍有不足。为破解这一局限,科学家设计出一套类似“猫鼠游戏”的技术,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变得更“聪明”。这种技术被称为“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日前将其评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有赖于海量样本学习,比如给它“看”数以百万计的鸟类图片,它才能“学会”辨认鸟类,而生成逼真的鸟类图像则更难。其局限性在于,有些事物缺乏海量样本,而且这种学习还依赖人类的“灌输”,缺少自主性。这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向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更高层次的进阶。

美国人伊恩·古德费洛201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读博士时想出一套设计方案:用两个神经网络,进行数字版的“猫鼠游戏”——一个负责“造假”,一个负责“验真”,从而在对抗中不断提高。

负责“造假”的神经网络称为“生成网络”,它依据所“见过”的图片来生成新图片,这需要它总结规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负责“验真”的神经网络称为“判别网络”,它需要凭训练累积的“经验”,来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生成网络“自创”的“假货”。

“生成网络”并非一开始就足够“聪明”,比如它可能“认为”鸟类会有3条腿,这样的“假货”当然很容易被发现。但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入和反复对抗练习,生成网络对事物的理解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这样的神经网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包含各种情形下的行人、障碍物等路况,自动驾驶系统使用这些图片展开自我训练,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应用性。从技术上看,对抗性神经网络已经接近成熟。来自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一套系统,进而生成了数百张根本不存在但看起来很真实的人脸照片。

展现巨大潜力的同时,这项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此类系统制造出图片甚至视频来混淆视听,给监管、安全带来新挑战。古德费洛就表示,他当前的研究重心就在于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希望它“不至于误入歧途”。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介绍说,中国的研究机构目前致力于研究对抗性神经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改良及优化。对抗性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算法和应用,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界则更倾向于把技术应用在服务中,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比如,利用这项技术构建语音识别框架,或借此技术生成训练数据集以优化车牌精准识别功能。

(选自2018年04月0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在自动学习中更“聪明”,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人工智能想象力不足、创造力不足这些问题。
B.负责“造假”的“生成网络”可以依据所“见过”的图片生成新图片能够判断某张图片是真实事物还是“自创”的“假货”。
C.“生成网络”通过深人学习和反复对抗练习,对事物的理解会越发深刻,最终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作品。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监管、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避免这类技术滥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存在的不足,引出对“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的阐述。
B.文章用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这一事例来论证对抗性神经网络已接近成熟。
C.文章分“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两个部分介绍人工智能新技术,并阐释了二者的功能。
D.文章在指出对抗性神经网络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如果创造出海量接近真实的合成图片,自动驾驶系统据此展开自我训练,那么无人驾驶车辆就可以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B.诞生于美国的“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是美国人古德费洛设计的,目前古德费洛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避免这类技术的滥用问题上。
C.英伟达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的系统可以深入学习并进行反复的对抗性练习,最终生成“以假乱真”的人脸照片。
D.“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受到了中国企业界的重视,并且在服务领域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D.在戏剧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他较之他的前辈和同代剧作家都要高明得高。
E. 繁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小题2】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5分)
【小题3】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历经大约5年“痛苦折磨”,一经发表,震惊国人。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曹禺这段时间的情感历程。(6分)
【小题4】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机关算尽

迪格尔

弗兰克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的女友艾尔柯坐在吧台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你好,弗兰克!”艾尔柯说,“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博内,从萨沃伊来的老朋友,我在那儿的酒吧干过活……”

博内与弗兰克握了握手就马上告辞了。

“看样子像是个有钱人,”弗兰克对艾尔柯说,“他做什么生意?”

“宝石,”艾尔柯回答道,“他可是腰缠万贯呢。”她疑惑地注视着弗兰克,继续道,“我们的打算怎么样了?”

“不行呀,没有贷款。”弗兰克突然莞尔一笑,“宝石,那倒是好东西。要是能弄到莱因霍尔德的宝石就好了。”

“莱因霍尔德是谁?”

“我的一个叔叔,”弗兰克解释道,“他先前做珠宝生意,后来赚足了钱,有了一幢湖滨别墅,就洗手不干了,现在正优哉游哉地颐养天年呢。他比我大20岁,今年应该是55岁左右。”弗兰克叹息着,“他将宝石藏在保险柜里。自从他的妻子死后,他一直独身。我在想,总有一天那些宝石全都会归我的。我是他的继承人。”弗兰克欲言又止,眼睛看着艾尔柯,“这个博内也买那些来路不明的宝石吗?”

“我想是的,”艾尔柯回答,“你那位莱因霍尔德的全名是什么?”她顺便问道。

“莱因霍尔德·拉里……”

位于湖滨的一幢白色别墅的大门被打开了,艾尔柯看见一位留着大胡子、头发蓬松、脸色黝黑的宽肩膀男子。

艾尔柯身穿迷你裙,腋下夹着一只公文包,她嫣然一笑:“您好,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我们在编制一份此地湖滨环境状况的公文,所以倾听附近居民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什么建议或是不满的地方……”

拉里闪过一边:“您请进。”他站在看得见风景的窗子旁边的家庭酒吧前门问,“您想喝点什么?”

“您喝什么,我也喝什么。”艾尔柯回答。她的包打开着,就搁在她身旁的椭圆形的桌子上。

艾尔柯左手拿起一杯马提尼酒。拉里笑眯眯的,紧紧地靠近她。他只感觉腰部被针刺了一下,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艾尔柯架起二郎腿坐在桌旁。莱因霍尔德·拉里戴着手铐被反绑在橡木椅上,口里塞着东西。

“这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艾尔柯说,“您只是小睡了半小时。我正好浏览了您的房子,也找到了保险柜的钥匙。我现在还需要的就是密码。我这就把堵口物拿走。您清楚得很,叫喊是没有用的。”

拉里抿了抿嘴唇,问她到底想怎么着。“真是蠢货,”艾尔柯回答,“我只有知道了密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幢房子我已经观察好久了,谁也不会来的——即使有人来,我也不会去开门。”

拉里考虑了一会儿,紧张地看了看眼前的这位红发女郎。“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他说,“大概是那个弗兰克吧?”

“肯定是我认识的某个人,”他想。也就是说,只要他死不了,她就休想溜走。难道有人到此掠走价值百万的宝石,是想日后蹲班房的吗?

当他不再说话时,她重新拿东西堵住他的嘴。现在刚过下午4点。在弗兰克面前她从没有暗示过她的计划。

约8点半时,门铃响了。艾尔柯吓了一跳。这个时候谁会来呢?她站起身,脱下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朝门上的猫眼向外面望去……

在离湖滨别墅二十公里的一栋房子前,两名黑衣人正敲着门。

“弗兰克先生在吗?”

弗兰克开了门。正是他期待已久的人:两名刑警。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个礼拜,他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莱因霍尔德·拉里家里难得有客人来访,因此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

“是有关您叔叔的事儿,”警官说,“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他……死了。”

当然是他死了,弗兰克想。这些先生们无疑也知道他是何时死的,他们一定是来问弗兰克,这阵子他在哪儿。没有问题:他跟艾尔柯谈起过出差的事儿,14天前,后来他确实出过差,再后来他并没有在艾尔柯那儿露过面。尽管在这期间他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去了一次湖滨别墅……

“您是他最亲的亲属,”警官迟疑一下,说,“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不过我们来这儿是想告诉您:您叔叔死得非常特别——他是渴死的。”

“他是……什么?”

“对了,他被绑在椅子上,后来邮递员向我们报了警。我们打开门,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具女尸。她躲在门后,大门的猫眼上方有一个弹孔。那个女人显然是想看清门外是谁,而外面的人等到窥视孔由明亮变成暗黑时,马上开了枪。或许她正好将头凑到门后,替拉里先生他……”

“那个女人……她是谁?”弗兰克低声打断他。

“她是艾尔柯·梅纳丝。您认识她吗,弗兰克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场景组合的形式构成故事情节,每个场景的结尾又留下悬念,直到文章最后才释疑,使整个事件真相大白,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
B.艾尔柯之所以能够轻易地接近莱因霍尔德·拉里,并成功用药物控制他,是因为莱因霍尔德·拉里看到艾尔柯惹人的打扮而放松警惕。
C.小说中弗兰克对女友艾尔柯说自己的叔叔55岁左右,做珠宝生意,实际上暗示了那名与艾尔柯聊天的50岁左右的男子与弗兰克的叔叔有关系。
D.莱因霍尔德·拉里说“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通风报信”的具体内容是拉里独居,并将宝石锁在保险柜里,只有拉里才知道密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及到提高或者是既普及又提高的新里程。
②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③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④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⑤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所以,对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亟待加强,要让人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
⑥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⑦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率还只有40%左右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而对于相当多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则要注重逐步提高水平。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
B.当前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使用普通话,不能顾此失彼。
C.为了提高普通话测试的成效,必须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的水平。
D.对于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要做的工作不是普及,而是提高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以职业工作者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例,论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B.文章第⑤段论证了普通话的规范使用问题,主要是从加强规范标准宣传的原因展开论述的。
C.文章第⑦段通过比较普通话普及率不同的地区所要采取的不同做法,论证了推普中提高和普及的辩证关系。
D.文章围绕国家推普工作这一中心任务,从普及和规范两个方面来论证,但更侧重于规范这个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加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才能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B.如果经常开展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C.使用的普通话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就可以称之为“美丽”的语言。
D.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那么汉语就能健康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文后练习。
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它曾为丞相治事之地,殿柱矗立,(甲)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乙)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 ① 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丙);右为《出师表》,(丁)。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 ② 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戊)。我心中翻腾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静,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禁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这样静坐默想了1700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 ③ 。
(选自梁衡《武侯祠前的沉思》,有改动)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甲)(乙)两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龛(lóng)纶(lún)灌跃
B.龛(kān)纶(lún)贯跃
C.龛(kān)纶(guān)贯越
D.龛(lóng)纶(guān)灌越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文中①-③四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遮挡公而忘私时事
B.遮掩坦然无私时势
C.遮挡坦然无私时势
D.遮掩公而忘私时事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
A.他们一见面就像是多年的朋友
B.隐隐地像听到了金戈铁马声
C.他急躁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D.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
【小题4】(小题4)文中划线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
B.记得小时读《三国》,却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
C.对于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
D.但还是他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小题5】(小题5)将下面四句话组成两组对偶句后分别填入文中丙处和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条分缕析 ② 慷慨陈词 ③ 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④ 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
【小题6】(小题6)文中第二段开头横线戊处为以下三句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
② 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
③ 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活到63岁不算老吧),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
A.①③②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②③
【小题7】(小题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建安文学)作品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代表人物有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
B.杜甫《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C.《三国志》是由三国时期范晔所著,是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D.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的《燕歌行》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