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机关算尽

迪格尔

弗兰克在酒吧门口愣住了: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正与他的女友艾尔柯坐在吧台上。男子穿着时髦,黑发卷曲,两鬓斑白。他们在兴奋地聊天。

“你好,弗兰克!”艾尔柯说,“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博内,从萨沃伊来的老朋友,我在那儿的酒吧干过活……”

博内与弗兰克握了握手就马上告辞了。

“看样子像是个有钱人,”弗兰克对艾尔柯说,“他做什么生意?”

“宝石,”艾尔柯回答道,“他可是腰缠万贯呢。”她疑惑地注视着弗兰克,继续道,“我们的打算怎么样了?”

“不行呀,没有贷款。”弗兰克突然莞尔一笑,“宝石,那倒是好东西。要是能弄到莱因霍尔德的宝石就好了。”

“莱因霍尔德是谁?”

“我的一个叔叔,”弗兰克解释道,“他先前做珠宝生意,后来赚足了钱,有了一幢湖滨别墅,就洗手不干了,现在正优哉游哉地颐养天年呢。他比我大20岁,今年应该是55岁左右。”弗兰克叹息着,“他将宝石藏在保险柜里。自从他的妻子死后,他一直独身。我在想,总有一天那些宝石全都会归我的。我是他的继承人。”弗兰克欲言又止,眼睛看着艾尔柯,“这个博内也买那些来路不明的宝石吗?”

“我想是的,”艾尔柯回答,“你那位莱因霍尔德的全名是什么?”她顺便问道。

“莱因霍尔德·拉里……”

位于湖滨的一幢白色别墅的大门被打开了,艾尔柯看见一位留着大胡子、头发蓬松、脸色黝黑的宽肩膀男子。

艾尔柯身穿迷你裙,腋下夹着一只公文包,她嫣然一笑:“您好,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我们在编制一份此地湖滨环境状况的公文,所以倾听附近居民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什么建议或是不满的地方……”

拉里闪过一边:“您请进。”他站在看得见风景的窗子旁边的家庭酒吧前门问,“您想喝点什么?”

“您喝什么,我也喝什么。”艾尔柯回答。她的包打开着,就搁在她身旁的椭圆形的桌子上。

艾尔柯左手拿起一杯马提尼酒。拉里笑眯眯的,紧紧地靠近她。他只感觉腰部被针刺了一下,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艾尔柯架起二郎腿坐在桌旁。莱因霍尔德·拉里戴着手铐被反绑在橡木椅上,口里塞着东西。

“这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艾尔柯说,“您只是小睡了半小时。我正好浏览了您的房子,也找到了保险柜的钥匙。我现在还需要的就是密码。我这就把堵口物拿走。您清楚得很,叫喊是没有用的。”

拉里抿了抿嘴唇,问她到底想怎么着。“真是蠢货,”艾尔柯回答,“我只有知道了密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幢房子我已经观察好久了,谁也不会来的——即使有人来,我也不会去开门。”

拉里考虑了一会儿,紧张地看了看眼前的这位红发女郎。“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他说,“大概是那个弗兰克吧?”

“肯定是我认识的某个人,”他想。也就是说,只要他死不了,她就休想溜走。难道有人到此掠走价值百万的宝石,是想日后蹲班房的吗?

当他不再说话时,她重新拿东西堵住他的嘴。现在刚过下午4点。在弗兰克面前她从没有暗示过她的计划。

约8点半时,门铃响了。艾尔柯吓了一跳。这个时候谁会来呢?她站起身,脱下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朝门上的猫眼向外面望去……

在离湖滨别墅二十公里的一栋房子前,两名黑衣人正敲着门。

“弗兰克先生在吗?”

弗兰克开了门。正是他期待已久的人:两名刑警。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两个礼拜,他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莱因霍尔德·拉里家里难得有客人来访,因此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

“是有关您叔叔的事儿,”警官说,“莱因霍尔德·拉里先生,他……死了。”

当然是他死了,弗兰克想。这些先生们无疑也知道他是何时死的,他们一定是来问弗兰克,这阵子他在哪儿。没有问题:他跟艾尔柯谈起过出差的事儿,14天前,后来他确实出过差,再后来他并没有在艾尔柯那儿露过面。尽管在这期间他曾神不知鬼不觉地去了一次湖滨别墅……

“您是他最亲的亲属,”警官迟疑一下,说,“拉里先生立下了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了。不过我们来这儿是想告诉您:您叔叔死得非常特别——他是渴死的。”

“他是……什么?”

“对了,他被绑在椅子上,后来邮递员向我们报了警。我们打开门,发现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具女尸。她躲在门后,大门的猫眼上方有一个弹孔。那个女人显然是想看清门外是谁,而外面的人等到窥视孔由明亮变成暗黑时,马上开了枪。或许她正好将头凑到门后,替拉里先生他……”

“那个女人……她是谁?”弗兰克低声打断他。

“她是艾尔柯·梅纳丝。您认识她吗,弗兰克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场景组合的形式构成故事情节,每个场景的结尾又留下悬念,直到文章最后才释疑,使整个事件真相大白,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
B.艾尔柯之所以能够轻易地接近莱因霍尔德·拉里,并成功用药物控制他,是因为莱因霍尔德·拉里看到艾尔柯惹人的打扮而放松警惕。
C.小说中弗兰克对女友艾尔柯说自己的叔叔55岁左右,做珠宝生意,实际上暗示了那名与艾尔柯聊天的50岁左右的男子与弗兰克的叔叔有关系。
D.莱因霍尔德·拉里说“一定是有人向你通风报信了”,“通风报信”的具体内容是拉里独居,并将宝石锁在保险柜里,只有拉里才知道密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4:3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信确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区别在于,诚是一个形而上的本体范畴,信仅仅是形而下的实践概念。自孟子始,把信与诚结合在一起,这对信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诚是信的灵魂,信的行为因诚而立。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

②信是平等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道德原则。尽管人伦之中不平等关系居多,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都是平等交往的关系居多数,因而信对于人生更重要,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仍然有着借鉴指导意义。现代社会是民主政治,强调权利平等;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强调交易平等;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怪乎,近代革命先驱谭嗣同虽然主张整体废除三纲五伦,却强调要保留朋友一伦。在他看来,“五轮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为朋友乎!”保留朋友一伦的意义在于“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意,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

③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常遇到如何立身处世的问题,信是人生立身处世之基,人而无信,则寸步难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儒家运用信的概念于政治领域,主要是为统治者获得民心提供警示。我国传统政治伦理一直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诚信与礼义合治国家,不仅可以赢得本国百姓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慕名而归。

④先秦诸子百家都关心和认同信的观念,儒家关切尤甚。信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构成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社会能够基本做到和谐相处、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团结友爱,都受赐于儒家之之信的观照和浸润。信不仅是传统社会坚守的伦理准则,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規范,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和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原则。

(摘编自夏海《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诚是自然法则,信是做人的准则,所以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
B.儒家之信所蕴含的平等价值,实质上就是强调民主法治,权利人人平等。
C.儒家把信运用于政治领域,是为统治阶级的服务,并没有考虑百姓的利益。
D.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把“诚”和“信“两个概念做了比较,阐明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B.文章用谭嗣同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五伦之中以不平等关系居多,但朋友一伦是平等的。
C.文章第三段分别从信是立身处世之基和信是治国安邦之道两个角度阐述了信的意义。
D.文章使用了比较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和“信”是两个意义高度重叠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B.信是任何一种社会都必需的道德原则,人如果没有信,则难以立足于世。
C.诚信治国,统治者首先要做到讲信用、守信诺,这样就可以赢得百姓的心。
D.儒家之信是传统社会基本能够和谐相处、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团结友爱的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哥,你别慌,我不要钱。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小题2】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第四次零售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这次革命改变的是零售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变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价值获取方式,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然后一步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
社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通过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最终,信息、商品和资金流的服务会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
所以,零售的改变其实是背后零售基础设施的改变。未来零售的业态可以有许多新的形式,但背后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零售业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零售生态。
(摘编自刘强东《零售的未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材料二: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是什么呢?
消费主权时代的到来需求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这对产品和零售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常规食品的余量,自动下单;可以一边和虚拟助手聊天,一边让它购买朋友最近关注的时尚新品作为生日礼物……
可以预见消费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如何才能把这些散乱的点有序地串联、协同起来?这需要通过建立在感知、互联、智能基础上的智能商业来实现。消费和智能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消费端的变化代表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但如果没有智能技术的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消费与智能技术这两股力量绞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第四次零售革命。
(摘编自新浪网《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新零售》)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5%。
随着新零售大门的开启,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在“寒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7年的“双十一”,很多国产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优势,其品牌销量增速高于国际品牌。凭借互联网技术创新、善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服务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在未来零售方面,有很大的探索与突破,将会成为许多国家的模板。“超级大企业”们如果能在标准、国际规则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也就有了着力点,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摘编自搜狐财经网2017.9)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它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
B.消费的个性化使客户需求、消费场景和商品产出这三者会变得极其分散,而智能化商业则将其串联起来。
C.第四次零售革命,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动效率的升级,也使零售逐步社会化,专业化。
D.第四次零售革命将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推向新的层次,以此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流服务的升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社会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提高专业化的水平,政府应该担负起社会化的关键性职能。
B.零售业本质“成本、效率、体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等,将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不断改变。
C.第四次零售革命就是要实现消费个性化的目标,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家里的智能冰箱自动识别鸡蛋、牛奶等。
D.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迅猛,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同期实体店。
E. 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不仅能提升合作竞争新优势,也使中国引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落到了实处。
【小题3】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

原定于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

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

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

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

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

《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小题1】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
B.“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
C.“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D.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
【小题2】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
B.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C.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金锁链相连。
D.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
B.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
C.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
D.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
【小题4】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
B.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
C.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
D.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
【小题5】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
B.《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C.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
D.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
【小题6】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
B.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C.筷子的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D.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
【小题7】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