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及到提高或者是既普及又提高的新里程。
②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③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④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⑤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所以,对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亟待加强,要让人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
⑥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⑦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率还只有40%左右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而对于相当多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则要注重逐步提高水平。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对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
B.当前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规范使用普通话,不能顾此失彼。
C.为了提高普通话测试的成效,必须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的水平。
D.对于普通话普及率高的地区,要做的工作不是普及,而是提高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以职业工作者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例,论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B.文章第⑤段论证了普通话的规范使用问题,主要是从加强规范标准宣传的原因展开论述的。
C.文章第⑦段通过比较普通话普及率不同的地区所要采取的不同做法,论证了推普中提高和普及的辩证关系。
D.文章围绕国家推普工作这一中心任务,从普及和规范两个方面来论证,但更侧重于规范这个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加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才能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B.如果经常开展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C.使用的普通话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就可以称之为“美丽”的语言。
D.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那么汉语就能健康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04:0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但是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是劳动的终结,而是劳动的变革,会使一些岗位消失。过去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对精通数字技术的工人的需求量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增长,如今这种势头正在加快,改变着整个劳动力市场。对社会和情感技能的需求大幅上升,比如团队合作、领导他人、谈判和心领神会的能力。这些人工智能无法进入的职业类型和岗位数量正在增加,尤其是医疗保健、教育、营销和管理领域,离不开人类的情感同化、智力水平以及手工操作。至于其他职业,人类和人工智能可能形成互补关系。如在放射科,人工智能已显示出精确诊断一些疾病的能力,成为一种出色的辅助决策工具,但医生仍是关键角色。面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我们既要引导人们选择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职业,又要加大培训。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获得新技术,并在工作生活中提升现有技能。全球数以亿计的工人将需要再培训机会,虽然目前这些机会还很匮乏,只有存在大量经过培训且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我们才能享受技术发展拉动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好处。
(摘编自《人工智能崛起:我们还没准备好》)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比如无人工厂、无人车队,会淘汰一大批企业,有大量的人会失业。自动化不但不一定能改进社会福利,而且可能破坏社会福利。大量的人失业,严重的贫富不均,就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不平等是因为在技术发展之后,制度没有相应地跟上。政府有可能按照自身的目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某一面,压制其发展的另一面。政府以为这样做有好处,但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人工智能的均衡发展。今天中国出现的不平衡加剧,就是和政府有意支持某学科,压制其他学科直接相关的。經济学就是明证。改革开放早期,我们这一代人去美国留学时,中国实质上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我们这一代经济学者,基本上都是工程、物理、数学背景的。过去压制社会科学的做法,使得中国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很落后。现在这些学科追上去了一些。
当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之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资源配置也会发生变化,会影响全社会的效率,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制度。因此,任何国家,如果在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更落后。
(摘编自许成钢《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
材料三:
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要突破,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国目前仍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核心算法、高端芯片、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三年翻8倍,从业者达190万,中国只占2%,排第7。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通常需要6到10年的培养期。因此,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短期内还很难有效填补。
人工智能的辐射领域广泛,是一门学料交叉性很强的综合领域。从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知识结构来看,仍是以理工科背景居多,主要专业有计算机、自动化等,还不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当前发展的人才需求。
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就业,使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口比例下降。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会在卫星导航的协助下,自动把乘客拉到指定地点,届时我国的260万出租车司机将面临失业风险。据测算,仅在我国,人工智能将影响3000万货车从业者。失业人口如何维持生存,是人工智能带给社会治理的新挑战。
(摘编自许晔《下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兴驱动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会造成某些人下岗,但是目前杜会仍然需要精通数字技术的工人,而且需求量将不断增长,这说明人工智能需要劳动者转变技能。
B.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会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影响社会的效率,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制度,所以,只要人工智能发达,社会制度就会先进。
C.人工智能部分领域,我国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但对于某些高端技术,还缺少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D.人工智能的辐射领域广泛,已超出计算机学的范畴,所以,要优化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知识结构,来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当前发展的人才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会带来劳动的变革,机器取代了人,致使手工操作岗位的消失,但对于一些社会上的情感技能岗,人工智能是无法替代的。
B.政府行为可以影响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如果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某一面.压制其发展的另一面也会影响人工智能的均衡发展。
C.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消灭相关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兴起,将使我国的汽车司机面临失业风险。
D.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大规模的自动化,导致人们大量失业,甚至造成社会贫富悬殊,激化社会矛盾,但我们不会放弃人工智能的探索与研究。
【小题3】怎样才能解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求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他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你,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地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地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E.母亲身上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得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很敬重她,包括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小题3】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小题2】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小题3】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 月 26 日,在 2019 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18 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8 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但图片作品侵权案件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报告认为,2018 年,我国 5G 发展进入快车道,新技术与内容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版权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愈加严格,提升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商业模式进一步升级。2018 年,用户付费已占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近 50%,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双引擎驱动的盈利模式得到进一步稳固。

 

报告认为,2018 年,我国网络版权保护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侵权盗版方式“去中心化”增加版权保护难度,内容产业“重产轻质”,创新能力不足,版权国际应对面临更多挑战。

另外,2018 年,图片作品侵权案件呈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案件区域集中态势非常明显。刑事案件中,游戏作品仍然是“重灾区”。

对此,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完善版权制度体系,鼓励创新激发原创动力,创新版权治理模式,推动版权信息共享,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摘编自《网络版权报告:图片侵权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现象严重》,《新京报》2019 年 4 月 26 日)

材料二


注释:在线视频广告营销收入指在线视频企业或者门户网站旗下的视频平台获得的全部广告投放金额,包括在线视频企业旗下细分产品平台;版权分销是指公司向著作权人购买独家作品版权后,又将该作品版权再分销给其他公司,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模式;用户付费指企业的视频业务通过用户获得的付费额,包括会员费、单次点播付费等;其他是指在线视频平台在前述几个业务细分之外的业务规模,例如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

(摘编自《2017 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研究报告》)

材料三

走好网络版权保护之路,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传播方式,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网络聚合等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语言、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复杂性、裂变性等特点,要通过健全版权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技术手段,编织更加严密的版权保护网。另一方面版权交易平台滥用诉权谋取私利的歧途,启示我们,唯有在版权的确权、授权、交易、使用上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版权保护才能发挥其“保护和激励原创,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繁荣”的作用。

没有一个良性的版权市场,不会有版权事业的长足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版权保护交易市场,关键在于多方合作。作为监管单位来说,要厘清版权所有者、交易平台、使用者各方的行为边界,以规则意识破除市场交易的乱象,奠定版权市场的基石。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来说,依法依规开展经营业务是底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优化产品服务的模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方案,推动行业风气转变。而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任何时候版权意识不能丢,尤其是在使用网络作品时,避免“拿来就用”,做到“规则紧绷”。市场参与各方形成强大合力,方能推动版权保护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高兰《网络版权保护,多方合作才能行稳致远》人民网 2019 年 4 月 26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告营销收入占比 2012 年至 2020 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各业务营收中始终是占比最高的项目。
B.在版权网络视频行业各业务营收构成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 2017 年前逐年提升,预计 2018 年至 2020年期间变化不大。
C.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其他收入占比 2017 年较前一年降幅较大,但预计到 2019 年占比将再次超 20%。
D.在各项业务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是增幅最大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版权保护逐渐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8 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这直接表现为 2018 年网络视频用户付费收入在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占比近 50%。
B.我国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就内容产业方面来看,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样就能够避免版权国际应对面临的挑战。
C.随着 5G 快速发展,网络侵权行为将呈现隐蔽性、复杂性、裂变性等特点,需要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
D.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编织更加严密的网络版权保护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小题3】在新时代,做好网络版权保护需要哪些方面的力量参与?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

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

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B.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
C.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
D.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
【小题2】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