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 ① (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题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biàn)证法   匪________夷所思
【小题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生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小题3】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7 11: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宗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入世的、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传统。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想要恢复周礼,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克己复礼。儒家所谓的“三不朽”,首先要立德,其次要立功,最不行还得立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都要靠社会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上去体现。与之相反,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休养生息,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挥洒自如

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丙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质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净B.休养生息C.挥洒自如D.以至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强调这是“制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求异存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当“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B.只有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才需要“求异存同”,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以“异”求创新。
C.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D.“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界历来信奉“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有人喜“同”恶“异”,有人“好同而不禁异”,黄宗羲、胡适、章士钊等著名学者都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B.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因而更应“求异”,不能雷同重复。
C.“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D.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发展求异思维,是“求异存同”、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在其《朗润琐言》中的不少论述与一般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说明季老学术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他践行的是“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
B.文艺创作贵在“脱窠臼,创新意”,因而一切模仿与借鉴都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C.要实现文艺发展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关键在于“求异”求新。
D.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强调的是,学术上应杜绝“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似的“山寨版”,倡导活学活用、求异创新之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尊严的、多元的艺术。既有理性,又有想象力,也有道德的诉求, 用让*斯塔罗宾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文学批评要“善于把科学和诗结合起来”。只要“把科学 和诗结合起来”,就是好的批评,都有存在的根据。文学批评应该是多元的,从形式上说,应该 有规范的论文,有自由的随笔,也有灵活的小品;有客观的描述,有主观的倾诉,也有主客观 的对话。但是,所谓多元,主要说的还是内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实证主 义、结构主义、现象学、社会学,都可以是它的理论指导。在文学批评的百花园里,有万人瞩 目的牡丹,也有无人眷顾的小草,.间或有几株毒草也不必大惊小怪。再说,有时候,香花毒草 也不是一时可以认定的。如今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已经发展成在相当封闭的小圈子里活动的学问, 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只在专家的笔下流动,与普通读者无缘。
“修辞立其诚”,文学作品应该是真诚的、真实的。批评家考察一部作品,不能止于揭露 作者的“社会的自我”,而是为了理解和解释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创造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固然 不能证明作品的价值,但独独浓靠创造的自我就能揭示作品内在的本质吗?这是大可怀疑的。
只有两种自我相互比照,才能对作品进行深一步的阐发。圣伯夫说“直击作品伪装下的作者”, 他毕生为之战斗之一是“不断地揭露文学作品在各种形式下,甚至以最平常的形式下所隐藏的犯罪、诡计、俗套、学究气、哄抬、掺假和谎言。”当代社会忽视作家品格上的弱点和缺点,直 至否定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文过饰非、美化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圣伯夫给我们的启 示是,我们不会以作家的品行之优劣来评价作品,但是,我们会以作家的行止来对照作品中的 表现,因为作为读者,我们会问:“如果作家在他的私人事务中是自私的,那么他是否有权在作 品中宣扬无私这种品德呢? ”我们的社会会回答:“他有权。”可是,我们的批评家呢?难道他 不应该超越社会的习惯和俗见,主持正义吗?
批评可以是美的。让.斯塔罗宾斯基提到批评之美时说,批评具有“与诗的成功相若”的 “精神之美”,批评应该能够做到既严谨又不枯燥,既能满足科学的苛求又无害于清晰,因此我 冒昧地确定我的任务:给予文学随笔、批评,甚至历史一种独立的创造所具有的音色性和圆满 性。批评之美源于批评家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是什么?李健吾先生说沈从文的小说“具有 一种特殊的空气,现今中国作家所缺乏的一种舒适的呼吸”。我以为,自由就是这种“舒适的呼 吸”。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一定喜欢富有文采的批评文字,喜欢“既严谨又不枯燥,既能满足科学 的苛求又无害于清晰”的阐释作品的作品。
(摘编自郭宏安《圣伯夫一在现代性的门槛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形式上多元,内容上更应如此,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实证主 义、结构主义、现象学、社会学都可以是它的理论指导。
B.作为一门艺术,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尊严的、多元的、具有理性及想象力的、承载着道 德诉求的。善于把科学和诗结合起来的文学批评,是好的批评。
C.文学批评在当代社会已发展成在相当封闭的小圈子里活动的学问,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 只在专家的笔下流动,与普通读者无缘。
D.文学批评可以是美的,这种“与诗的成功相若”的美源于批评家精神的“舒适的呼吸”。 李健吾先生认为现今中国作家缺乏这种“舒适的呼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文过饰非、美化自己的作品,文学批评家应该超越社会的习惯和俗见,主持正义。 一个文学批评家有权揭露那些文过饰非的作者。
B.文学批评,有备受关注的经典之作,也有无人问津的平凡作品,还有一些对人有害的作 品。对有害作品,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时间会将它们转变。
C.阐发作品需将“社会的自我”与“创造的自我”互相比照,单靠“社会的自我”未必能 证明作品的价值,而独靠“创造的自我”也未必能揭示作品本质。
D.造成文过饰非、美化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原因,是当代社会忽视作家品格上的弱点, 否定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应是真诚、真实的。批评家考察一部作品,不是为了揭露作者的“社会的自我”, 而是为了理解和解释作品中所表现的“创造的自我”。
B.即使一个作家在他的私人事务中是自私的,他也依然有权在作品中宣扬无私这种品德, 这是一种社会习惯和俗见。
C.文学批评应既严谨又不枯燥,既能满足科学的苛求又无害于清晰,喜欢文学的人一定喜 欢这样的文学评论。喜欢玩弄新奇概念、术语的人未必真喜欢文学。
D.圣伯夫将“直击作品伪装下的作者”作为战斗任务之一,让•斯塔罗宾斯基则追求给予文 学随笔、批评,甚至历史一种独立的创造所具的形式之美和精神之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贾冬婷

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在这个关于理想世界的乐此不疲的追问下,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当然是____________。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繁盛的市井风俗画。这幅画去年秋天在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上的展出曾引了史无前例的观看热潮,连策展方都没想到,每天会有那么多人顶着烈日排队6个小时,就是为了一睹它的真容,今人对宋朝的好奇和追慕可见一斑。

于此相对照的一幅场景,是《西园雅集》。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是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聚集在驸马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同时也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身在其中的北宋画家李公麟以写实的手法将雅集描绘下来,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某种意义上,“宋朝热”是姗姗来迟的。以往提起宋朝,往往说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宋史专家、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说,这种认识框架差本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大批海外汉学家以相对超然的心态去看宋朝,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成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邓小南强调从唐到宋“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而使这个过程的深刻背景,是一个新的阶层——大夫阶层的出现。两宋时期偃武修文,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文官体系。于是,通过科举制度,一大批出身更多元化的士大夫,逐步占据了贵族留下来的真空。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处在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士人阶层,也是文明扩张中的重要一环。在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渗透到民间,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将知识、思想与信仰迅速传播,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而这些士人也是文化的旗手,其“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提升,风雅成为一时之风。

我们“穿越到宋朝”的路径,或者说,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是一种“生活美学”。一方面,是当今的生活和艺术正发生“审美的泛化”,即“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中,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另一方面,则是“审美的升级”,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所以,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一直为后世所追慕。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所说:“两宋是培养‘士’气的时代,前此形象与概念尚有些模糊的‘文人’‘士大夫’,由此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因此愈益变得丰富和具体。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荼、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一幅名画是:(   )
A.《千里江山图》B.《富春山居图》
C.《清明上河图》D.《韩熙载夜宴图》
【小题2】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宋朝积贫积弱是当代人在遭遇民族屈辱后反观历史形成的一种错误认识。
B.宋代社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征,与其偃武修文的国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生活从来都是一体的,而宋代艺术“审美的升级”,则意味着将审美从生活中剥离,从而赋予它更高的独立价值。
D.宋代士人的美学趣味和精神品质,不再具有可杀不可辱的刚硬特征,而变成风花雪月的柔和情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把产品植入到电视节目、电影等媒介产品当中以示宣传的广告形式。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植入的载体,只不过不同的广告载体价值不同,价值较大的载体莫过于大众媒体。春晚则是最佳的载体,因为它聚焦了全国十多忆人民和无数海外华人的注意力。植入式广告与常规广告的区别是它不在广告时段和广告空间出现,而且让一般的大众难以一眼就识别出它就是一则广告。“最不像广告的广告才是真正的广告”,这里面的悖论有点像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植入式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对这一哲理的巧妙运用。
植入式广告从一诞生就受到诸多指责,中国传媒界就不承认它,所以才有了央视时喜晚节目中有广告这一事实的否认;其实,植入式广告不但是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媒发展的需要。在媒介产品中植入广告,首先是媒介产品本身的需求。春晓的节目本身就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现实中我们的确用“国窖”送礼,喝“汇源”果汁,通过“中国移动”发短信。把这种广告植入节目,其实也是反映社会真实,并未对节目自身的完整协调有损害。其次,观众免费欣赏了节目,理应买单。春晚的节目时间5小时,假设其中有10分钟的植入式广告,观众欣赏5小时节目的同时顺便看了10分钟植入式广告,媒介付出了劳动也领取了报酬,央视与观众之间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当然,如果观众愿意,也可以再看几个常规广告,这时才是为央视做贡献。
有人提倡节目付费制度,认为这样媒体可以靠无广告的节目赚钱,不用再受广告主的制约了。笔者认为这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人们已习惯于免费欣赏节目,即使有人愿意付费,也毕竟是少数,结果只会令媒体入不敷出。大多数人就算知道自己在欣赏节目时为媒体赚了钱,被媒体剥削了,他们还是会继续看下去,这是为什幺呢?因为这些阅听行为与欣赏行为同时发生,他们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而且也得到了部分的回报——免费欣赏节目。推行节目付费制只能出现一个结果:媒体失去大众,而失去大众的媒体是没有多大广告价值的。
我们要做的是说服受众接受这种广告形式,并让受众理解这种厂告没有破坏节目的艺术性反而添加了真实性,且能使他们继续免费欣赏节目。媒体要说服受众,先得说服我们自己——正视植入式广告;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植入式广告做得更好。广告必须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融为一体,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广告必须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安插在节目当中,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广告的悄悄出现会让人会心一笑,在人们沉浸于剧情时,广告信息潜入大脑;在他们准备购买时,又浮现眼前,影响其购买决策。
(选自莫梅锋《透析春节联欢晓会中的“植人式广告”》,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植入式广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植入式广告,就是把产品的品牌植入到电枧节目、电影等媒介产品当中,从而达到宣传目的的广告形式。
B.植入式广告不在广告时段和广告空间出现,有时大众难以一眼识别,是最不像广告的广告。
C.植入式广告是广告中最完善的形式,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巧妙运用。
D.植入式广告要想被受众接纳,安插于节目中时,必须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不露痕迹。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用“国窖”送礼,喝“汇源”果汁,通过“中国移动”发短信,这些广告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又没有损害节目的完整协调。
B.作为受众不应该支持植入式广告,因为在欣赏节目时媒体赚了钱,自己间接地被媒体剥削,被央视剥削。
C.植入式广告是媒介产品本身的需求,节目制作也是一种劳动,同样需要获得经济报酬,如此媒体才能运行。
D.媒体要想使植入式广告被大众接受,必须将这种广告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完美融为一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目付费制度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愿意付费的人毕竟少数,会令媒体入不敷出,推行时可能会失去大众。
B.植入式广告是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发展的趋势,也是传媒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C.聚焦十几亿人注意力的春晚是最佳植入式广告的载体,但是,媒体先要说服受众,然后说服我们自己。
D.植入式广告以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为好,悄悄出现会让人会心一笑,在人们准备购买物品时,能影响其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