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事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美好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上去理解。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他们幽会时总是“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他们注定缘悭分浅,“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他们魂牵梦萦,再见无期,“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只得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到头难灭景中情”,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来生,因为“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生活的压抑与不幸。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B.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C.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D.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宋词“被誉为‘时代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八百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B.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涉及恋情。但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C.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D.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音韵格律苛严,创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
B.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曲,无法高唱胜利之歌。
C.因为宋词是当时的“时代文学”,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5 10:0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
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小题1】(小题1)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小题2】(小题2)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昕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D.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由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C.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7日,在教育部、***尼赫鲁

材料六: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0年起,居世界第二位)

汉语水平考试人次(2010~2016年)(单位: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C.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词“绅士”误写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人语文知识的欠缺。
D.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林
简墨
竹林在。
贤人呢?那些兼着多职的巫师、道士、酒鬼、画师、大夫、预言家、炼金术修士、农民和铁匠?
没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他、他、他、他、他、他和他(嵇康等竹林七贤),竹林,便失了灵魂,明月也不来相照。唉,七个矮人一样的七贤啊!热爱自然、热爱细小美丽的事物,一直在劳动、好像比别人多长了另外一颗心,无比忠诚地守护白雪公主似的竹林。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时的明月,一定照见过那些行为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
沛国的刘伶因为喝酒被妻子烦了,就手握硕大的酒壶,乘着鹿车——其实就是牛车——出来。他一边儿吆喝着赶车,一边儿小口抿酒;而他的男仆在后面与主人风格大不同,多少有些睡不醒地扛着锹紧随车后,以便如他的主人所嘱“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了我也便罢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一个惊雷打下来,刘伶听不见;面对泰山,他也看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情分。他要去找的朋友是琴抚得老好的阮咸,饮酒更是放浪形骸,想怎样就怎样。他幕天席地,大剌剌地骑坐在红石上,以大盆盛酒,金樽玉爵银桃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远远地丢进山谷里。他呼朋唤友,短歌微吟,团团围坐在酒盆四周,胡乱用手捧酒喝,饮得畅快了,便大声歌唱……当然还有长啸,那些风标独举、山冈鸟兽与花花草草也要伫听的长啸……哦,现在应该没有人听得下去吧,没有一个声音有力量去长啸了,也再没有一个情怀配听那样的长啸。
当然这些长啸的、有趣的人里,少不得热爱“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兼热爱打铁的那位。他上身赤裸,腰间缚紧绳索,用修长矫健的胳膊扶砧,并邀了好友向秀抡锤,一时间竹林里叮叮当当,好不热闹。火苗像蟒蛇的舌尖,灵活而凶猛,在有限的高度内高高低低地舔来舔去。随着风箱的拉动,火明明灭灭,他的身形也忽明忽暗,铁器在他的铁锤下面开始变形,依照心目中的图形出现。他不停地翻动铁钳,向秀有条不紊地敲打……忽而,他把铁器塞入火炉中,擦把汗,喝口水,再取出来,耐心观看。铁锤上下起伏,每一次落点的地方都是心中想要的,丝毫没有误差。终于,铁器成型,他用铁钳夹住铁器,上下检查,然后放在旁边铁皮桶内的水中。“噗、噗、噗噗”,一阵白烟和刺鼻的味道过后,夹住铁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支寒光闪闪的长箭,箭头锐利,寒光逼人,箭身浑实,手指粗细,箭尾配以相对轻便的箭羽……就这样,炉火天地,歌声寒川,他随手把成品扔到一个角落,接着下一个的锻造:青锋剑、铁犁铧,或者镰刀、铁钩、锅铲、长钉、马蹄铁……随便什么。而即便在做完这一切,接过汗巾的时候,他的脸仍残存忧悒的神色。他的另一位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王戎见此,不由摇头太息:“唉,认识嵇康二十年,从没见过他欢喜微笑的样子啊!”
那些从不喜欢微笑的人,那些又敏感又多情的人,那些又简澈又深刻的人,那些又热烈又节制的人,都消失不见。欲与前贤应桴鼓,却被时光断喝:不可以。而学长嵇康,去得又是多么从容优雅!长风浩荡,他将儿子托付给他在“绝交书”里大骂过的七个仇人中的一人。一曲《广陵散》后,人、音俱绝。
绝了的,还有那一片竹林,高矮胖瘦、各自生动的竹林;那些赤子一样、诗意林立的竹林;那些深根藏器、寸寸奇节的竹林。
纵使后世再依样植起千片万片,想来也不过是历史的嘘声——整齐划一,却老气横秋的嘘声。
掌声已去。那一片竹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将竹林七贤比作“七个矮人”,将竹林比作“白雪公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七贤对这片竹林的忠诚守护。
B.刘伶和阮咸都爱喝酒,文章通过他们饮酒时超出常人的举动,有趣地再现了他们放浪形骸的性格和醉生梦死的竹林生活。
C.文章运用比喻、拟声等修辞手法和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再现了一幅嵇康“竹林打铁图”。具体生动,画面感极强。
D.作者认为,竹林七贤消失之后,那片生动、富有诗意、奇节皆是的竹林也不复存在,而这样的竹林,后来人再也无法复制。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文中“竹林”的含意及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详写嵇康锻铁的情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芜湖市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智慧城市研究院。双方签约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旨在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大数据、未来网络、新医学、机器人、微电子等前沿学术的科研优势,结合芜湖产业发展需求,汇聚全国高端人才与技术力量,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超脑体系研究联合研发和产业孵化,打造一流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移中心、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端人才实训基地等,不断提升芜湖相关应用研究水平,转化应用研究成果,加速孵化.培育智慧产业生态集群,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其中,智慧城市建设要有合理的设计,否则可能导致失败,并给城市留下大量的废弃物。

——(摘编自沈宫石《芜湖携手中科大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

材料二:

整体规模 — 增长速度    智能城市投资及收益状况

中国智慧城市整体市场规模及增速

——(摘编自《中国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白皮书2017-2018》)

材料三: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案件多发、资源枯竭等“城市病”给城市治理带来烦恼,给人们生活带来麻烦。近几年,银川等城市建设智能政务、智能社区、智能交通等系统,实行了一套接地气、有效果的做法。银川部署了交通综合监管等系统,通过潮汐车道、红绿灯配时、100个智能公交站台等信息化手段,让群众充分享受交通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利用在线监测设备来实时采集影响市民生活的参数,对可能造成环保问题的企业实施污染环境数据全面采集,实时察看,并在线公布,让原本陌生的环保数据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服务于民。银川还拥有五级智慧医疗,能够帮助居民在家中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网络医院可以给居民提供在线医疗诊治,一些疑难杂症患者还可以直接与北京、深圳的专科医院的资源对接。

——(摘编自黄鑫等《用创新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实际问题,一起走进智慧生活》)

材料四:

位于济南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一层的智能泉城运行管理中心是全市的大数据中心,是城市“大脑”,大屏幕上实时变换显示各种数据,城市各个路口交通情况、学校门口人员情况等一览无余,还有宏观经济、城市发展、旅游发展等各领域的具体情况统计也尽收眼底。这里汇集了全市各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决策者可以进行现场指挥调度,让一些单凭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截止目前,智管中心已实现61个部门互联互通,汇集1066个数据集,近2000万条数据量向社会开放共享。数据的资源共享,打通了各个部门,把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统一汇集到城市大脑,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跑起来,更便于科学施政,实现了现代化的智慧城市治理、智慧社会治理。

——(摘编自黄鑫等《“智慧城市”的济南实践:城市有“生命”,群众有幸福》)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5年起,中国智慧城市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且趋势明显,预计2018年后每年都将增长一百多亿元,2020年接近700亿元。
B.中国智能城市市场增长速度在2018年前呈不断攀升状态,预计2018年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后会产生回落,但增长速度仍高于25%。
C.智慧城市的投资大部分来自私营机构,要占总投资的60%,但在应用数量上公共部门占比较高,是多数应用的拥有者。
D.从智慧城市投资的收益状况来看,有55%的投资能获得积极的财政收益,而其中的45%没有直接的财政收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的科研团队与政府共同合作,可以发挥高校科研团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研究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B.一些城市建设智能城市从治理“城市病”开始,发展到使城市拥有更多智能功能的生活方式,有着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C.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把工作变得主动、有前瞻性,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帮助市民解决生活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D.智慧城市建设中,打通了部门阻隔,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就能实现现代化的智慧城市治理、社会治理。
【小题3】相对于传统城市,智慧城市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里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
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
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摘编自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是先唐各类文馆的基本职能所在。
B.先唐文馆建设盛行,有中央文馆,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
C.中央文馆在汉隋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长期对政治、文化、文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馆阁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与馆阁的特殊地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引萧子良和杨广所建文馆为例,意在证明太子和藩王所建文馆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
B.第二、三段采用分类说理的方法,分门别类地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文馆在当时政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C.作者采用缘果求因的说理方式,揭示了文馆中寒士稀少的深刻原因,即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占去大半
D.本文立论深刻,善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学由丽返质、由质而丽的背后是王业草创和朝代昌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对先唐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贵族政治制度于先唐时期长期存在,致使寒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遇十分稀少。
C.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就是因为文馆存在和学士推动。
D.古代自西汉以下,文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着代际变化,刘勰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