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而且……所以B.然而……因此
C.尽管……然而D.不但……而且
【小题3】作者在第④段中写到班固及其《汉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C.《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D.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史记》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人物的表现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3 07:4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 茶
叶 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已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邀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山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朝前。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正月采茶是新年,手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安溪早年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焦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欲滴,若是伸手去掐,片刻就染了指尖。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茶师傅摇晃竹筛,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个过程叫摇青。接下来是杀青,以高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砂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再用细细的文火焙炼,如凤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⑪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⑫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说的是苍天养育万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⑬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3月,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回答问题。
(1)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是什么手法?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蝶影
苏沧桑

碧凤蝶蛹如一粒星,深嵌在竹海无边的暗夜。一阵风过,它晃了晃,将自己紧紧钉在一片竹叶上。破茧成蝶之前,是它最脆弱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随时可能葬身天敌的口腹。又一阵雨过,它将体内的液体涌向胸部,挤爆蛹壳,体液在两分钟内顺着翅脉注入了翅膀。它的复眼紧盯着离它最近的竹茎,拖着湿漉漉的身体艰难地攀爬上去,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给予它展翅飞翔的能量。
竹海不远处,是安吉鲁家村,此时此刻,一个叫朱仁斌的中年男人,刚刚结束与“田
园鲁家”一位投资商的谈判,伸手关掉了村委会大楼最后一盏灯。
六年前,他也如蝶蛹般步履维艰,在无数个暗夜里,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鲁家村,在浙北大地上显得过于平凡,甚至低于平凡。有名的穷,有名的脏乱差。村里全是黄泥路,毛竹从山上运下来,车子倒个车掉个头都难。
自小***的劝说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回来接他的班。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竹林。谁能在最短的时问内长得最高最快,谁就能享受充足的阳光,竹子是,碧凤蝶也是。它破茧之后,循着太阳落在竹叶上的光斑,奋力爬行到最合适的位置,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射到整个翅膀,在一两个小时内把翅膀晾干,并从阳光申聚集飞行的能量。
朱仁斌和他的伙伴们让鲁家村羽化成蝶。鲁家村太穷了,无好山无好水无古迹无产业,六百多户人家,两千多人,县里有的村集体收入少的也有五十万元,而鲁家村只有不到两万元。朱仁斌一心想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要修路、修河道、造风景,哪里都需要钱,怎么办?自己垫钱,自己担保。他花了大价钱做了鲁家村未来PPT(演示片),吸引了众多乡贤慷慨投资.但他深知,他走的都是“险棋”,哪一步走错都将万劫不复。好在一直有政府扶持。后来,加上土地流转、政府奖励等等,村民服务楼、村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陆续落成,还造了铁轨,引来了观光小火车。又穷又脏的鲁家村短短几年后,变成了全国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花了一千七百多万元,村委会没有欠下一分钱。”朱仁斌说。
“你的白头发可多多了。”朱仁斌的妻子在心里说。

在阳光的蒸腾下,碧风蝶的翅膀逐渐变得轻盈,身体变得柔韧,它轻轻打开了双翅,
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当它腾空而起,整个竹海立即虚化为模糊的绿色,蝶影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主角。她黑色的翅膀上下翻飞,缓慢而有力,翅尖斑斓的蓝紫色,在阳光里格外耀眼。碧凤蝶目标明确,羽化后三十天艰辛的飞行,只为了与另一只碧凤蝶美好的相遇、相拥。
朱仁斌和他的伙伴们艰辛的“飞行”,也是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美好,在鲁家村村民曾经的日常里,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词语。如今鲁家村,如一个少年郎,蹦蹦跳跳地站到了我面前。它有春天般的葱茏湿润,举止活泼有无穷的活力。
一辆貌似童话里的红色小火车沿着四点五公里长的铁轨,载着我和慕名而来的游人穿梭在万竹农场、葡萄农场、野猪猎犬农场等十八个家庭农场之间。油绿的蔬菜、茂盛的野山茶、竹林以及野山羊、野猪、鸡鸭依次在我们视线里掠过,白墙黑瓦倒映在湖面上……
今天的鲁家村,一切都是崭新的,只有人是旧的,朱仁斌是旧的,从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也是旧的。而他们脸上显露的自豪却是崭新的,一目了然的。
一穷二白的鲁家村,居然成了一个偌大的风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看山水,逛竹林,采农场里的菜,钓农场里的鱼,自己在老灶头上做来吃……鲁家村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短短六年,需要的何止是心智?

竹海浩瀚,羽化腾飞的碧风蝶完成繁衍的使命后,在三天后的一场大雨中死去。它短短的一生,看不到这片竹海的未来,但它的后代,后代的后代,会亲历这片竹海。
朱仁斌喜欢看美国电影,特别是西部大片。他无比羡慕片予里的田园风光:广袤的土地,无尽的草原,朴素的农舍,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的人……他没想到,有一天,这一切在自己的鲁家村也能看到。当然,他觉得鲁家村还不是他心中最美好的样子,无需过多的赞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4日)
【小题1】朱仁斌改变鲁家村落后面貌,是怎样解决资金问题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朱仁斌形象特征。
【小题3】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1)他也如蝶蛹般步履维艰,在无数个暗夜里,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2)一切都是崭新的,只有人是旧的,朱仁斌是旧的,从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也是旧的。
【小题4】文章每部分都描写了碧凤蝶,说说前三部分描写各有什么象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新网8月30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当日在回应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时表示,美方对中国输出美国部分产品征收关税后,一些美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同时部分美国企业生产所需的工业中间品进口也受到了影响。他说,中国部分外贸企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高峰在介绍中国2018年外贸表现时说,中方有信心维持外贸稳中向好的势头,将继续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之下,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
加快企业转型,维护包括在华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扩大进口,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材料二:中新网9月6日电
在今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对中美贸易摩擦有何应对措施这一问题,新闻发言人高峰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部分答问摘录——
问:现在美国计划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公众的意见征询期也很快将要结束了,我们看到有超过9成的公众参与者表示反对这一举措,但是有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是将继续推进这一措施,我想请问一下商务部如何作回应?
答:一段时间以来,美方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不断出台单边措施,使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既损害了中美两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安全。如果美方不顾征求意见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反对,一意孤行,对华采取任何新的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中方再次重申,任何施压措施对于中国都是无理、无效的。贸易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平等、诚信的对话和磋商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正确选择。
问:有消息指,就在本周美国可能就会对这200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我们中方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是否已经有了具体的反制措施的清单?
答:中方已经于8月3日公布了针对自美进口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商品清单已经公布。同时,中方将密切关注加征关税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在华经营的中外资企业克服困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维护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问:中方曾表示,中美上次接触后同意继续保持接触,请问目前是否确定了近期磋商的时间、地点等安排?
答:据我了解,8月22-24日中美双方就经贸问题在华盛顿举行的副部级磋商结束后双方工作层仍在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致力于解决中美经贸问题。
材料三: 2018年10月18日中新网电
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影响,高峰回应称此次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从总体上看,影响有限,风险可控。对于产品竞争力强、可替代性较小的企业可以说影响不大。
此外,就中美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关税冲击,发言人高峰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出口中民营企业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比重为47.9%,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部分外向型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许多企业都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中国各级政府也正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和国内相关企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影响的企业主要是外向型企业。
B.美方挑起贸易摩擦以来,美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均产生了对美国不利的变化,部分工业中间品进口也受到了影响。
C.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争取扩大进口,这是中国维持外贸稳中向好势头的积极策略。
D.从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外贸出口中民营企业的出口所占比例来看,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政府多次表态要维护华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中国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也是中国用平等诚信态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体现。
B.美国有超过9成的公众参与者表示反对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说明的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执政也是不满意的。
C.中国对于美国任何无理的施压措施都不会妥协,若美方一意孤行对华采取任何新的加征关税措施,中国将制定具体的反制措施的清单。
D.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强、使产品无可替代,努力把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转化成机遇,才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文本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

同类题4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后面小题。
作家与说故事的人
(加拿大)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长久以来作者惯用的招数之一,就是假扮成口述的讲故事者,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便创造出一堆滔滔不绝的男女,扮演他自己所要讲的这个故事中的说故事之人。此外,你一定也读过书评说某某作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吧?作家找到的当然不是声音,而是一种书写文字的方式,能够制造出声音的幻象。但不管哄骗读者的本事再高明,作家跟说故事的人终究不同。首先,他或她写作时是单独一人,但传统的说故事之人则否。说故事的人就像演员,必须跟现场观众听众即时互动,其艺术是表演性质,表演工具是说话的声音,再加上表情和手势的辅助。如此近距离接触,意味着说故事的人必须谨守若干分寸。要是惹毛了听众 ——讲太多渎神或猥亵的话,或者骂到听众的家乡或景仰的领袖或族群,等等,你就可能被砸个满头烂水果,甚至遭到拳脚交加。就这一点而言,写书的人跟涂鸦艺术家一样,都比说故事的人自由:他不必待在那里等观众读者的反应。作家可以在书出版问世时跑去度假,避而不读书评。反正作家也不真的关心书评 ——因为已经太迟了。等到书印出来的时候,内容早已敲定,木已成舟,作家的工作已经结束。内行的书评或许对他的下一本书有帮助,但是已经出版的这一本呢,就只能在这邪恶的大世界里自求多福了,小可怜。
故事讲到一半,说故事的人可以有限度地临场发挥,例如加油添醋,岔出去讲别的,或者添加细节,但他不能回过头去修改故事的开头,除非等到下一场。一如在戏院里看电影,他的故事是单行道:你不能往回翻到第一页,将整个故事大加变动。然而作家就不同了,他可以把草稿一改再改,像福楼拜那样辛辛苦苦修整句子,苦思最适合的,任意删改人物的名字,甚至可以删掉整个人物。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文字的质地和整体的通顺一致对小说家比对说故事者重要。一流的说故事者可以口吐莲花临场发挥,但通常都要依赖现成的句子和比喻,就像存着一批文字工具,必要时就抽出来用。他们不太担心用词重复,只有作家才得在校稿时仔细检查,抓出无意间重复使用的词。这并不表示作家比说故事的人更有学问、
更谨慎,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面比较有学问而谨慎。
两者的对象也不同。对说故事的人而言,听众就近在眼前,但作家可能永远也不会见到或认识读者。作家和读者看不见彼此,唯一能看见的是书,而读者拿到书的时候作家也可能早已辞世。口述的故事不会随着说故事者一起死去:很多这类故事都已流传千百年,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从一个世纪传到下一个世纪。但故事的某一特定面貌 ——也就是某一特定个人讲述的方式 ——确实会跟那人一起死去,因此故事会随着讲述者不同而改变。故事不是在人手之间传递,而是从口到耳再到口,如此继续移动下去。
书可以比作者活得久,也会移动,也可以说是能够改变。但改变的不是说故事的方式,而是阅读的方式。许多评论家都说过,一代代读者重新创造文学作品,在其中找到新的意义,使其历久弥新。书本的白纸黑字因此便如同乐谱,本身并非音乐,但当音乐家演奏  ——或者如大家所说的“诠释” ——它时,便成为音乐。阅读文本就像同时演奏并聆听音乐,读者自己变成了诠释者。
【小题1】作家与说故事的人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述。
【小题2】结合文本,阐释划线句子的内涵。
【小题3】联系全文,简析读者应如何阅读作家的故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