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红楼梦》之精彩,在故事的曲折新奇,更在灵动飞扬的人物,盈溢机趣的场面,充满韵味的话语,还有以警辟寓言阐述人生的大哲理、真智慧。它是一部集中国小说构思和叙事大成、开现代小说叙事先河的宝书。
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说:“假如我们采用小说的现代定义,认为中国小说是不同于史诗、历史纪事和传奇的一种叙事形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小说仅在一部十八世纪作品中才找到这种形式的真正身份,而《红楼梦》恰巧就是这种叙事形式的杰作。尽管这部书在形式和文体方面仍是折衷的,但从它的注重人情世故,从它对置身于实际社会背景上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看,它在艺术上即使不领同世纪西方小说之先,也与其并驾齐驱。”
在新时期,博尔赫斯是时髦作家,他的写作非常贵族化,善于运用幻想手段,很多中国小说家学“老博”,老博却学曹雪芹。博尔赫斯曾试图探讨,《红楼梦》是红楼孕育了梦还是梦孕育了红楼?他甚至认为,《红楼梦》完全以第一回和第五、六回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不仅是幻想小说,而且其“令人绝望”的现实主义描写的唯一目的,便是使神话和梦幻成为可能,变得可信。
小说是臆造的故事,是欧洲小说家及理论家的共识。小说人物一枝一节或许和现实生活相像,但小说人物仍只是小说人物,是鲁迅的观点。《红楼梦》开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音谐“真事隐”、“假语存”,也足见它是绝对虚构的小说。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将传统写法都打破了。
所谓“写法”,小说构思、人物环境都可包容在内,但首先必须要注意的却是:小说主旨。套用当代文坛常用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词,自称“为闺阁立传”的《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做了强有力的颠覆。
《红楼梦》下笔伊始,叙述了一个石头无材补天的神话故事。封建社会是皇权,“天”即朝廷,封建政权。读书人以进入仕途成为“补天”之才为荣光,而《红楼梦》开端这段话,隐含了作者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合作态度,与愤世嫉俗、富于叛逆精神的庄子、屈原一脉相承。
西方名小说家兼小说理论家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小说基本面是故事,通常故事中的角色是人。用生活主要事件探察人物是小说家的主要手法。而“所谓的主要事件不是你我个人生活中的事件,而是全人类共有的事件”。“人生主要事件有五: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套用佛斯特的观点简析《红楼梦》人生五大事件,小说家曹雪芹的活儿真是做绝了
第一,优美别致、富有哲理意味的出生。
第二,多姿多彩、一笔数用的饮食。
第三,奇思迭出、睿智蕴藉的睡眠。
第四,荡气回肠、如诗如画的爱情。
第五,面面生风、寓意深刻的死亡。
按曹雪芹构思《红楼梦》以元宵节甄家火灾始,以元宵节贾府火灾终。他以对人生的烛照洞见,以独特洗练的文笔,从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捕捉炫目的人性光环,表现博大的道德关怀,既有磅礴气势又有柔情蜜意,不断给读者阅读惊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夏志清教授的观点,从形式和文体方面看,《红楼梦》符合现代小说的定义。
B.博尔赫斯认为《红楼梦》是将神话、梦幻和现实主义描写相结合的一本小说。
C.《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写法,理由之一是小说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做了强有力的颠覆。
D.《红楼梦》善于通过对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现代小说叙事先河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7 11: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若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需要有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自审意识,以及危机意识、大生态意识和大爱意识。
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都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加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德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也在其剧作《四川好人》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亦好亦坏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有能耐的作家自有办法。例如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的是“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突然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不管主人公怎样东奔西突,只见包围圈日益收紧,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回这一罪过。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摘编自叶廷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人学”,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它可以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
B.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的运用,使卡夫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C.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弱肉强食”这一食物链标记,可见“恶”也是人性的本质。
D.人类认识自我的路还很漫长,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功能,永远不会“死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文学功能的分析,论证了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作用。
B.文章举《老妇还乡》这部作品的例子,论证了文学是如何计人审视自己的内心的。
C.文章举《地洞》和《山岳、海洋与巨人》,论证了文学具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
D.在作者看来,写出人思想和情感复杂性的文学家,是具有大爱意识和人类的良知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识你自己”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很难认识自己。
B.文学的自审意识是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帮助人们挖掘出人类灵魂深处更加隐秘的东西。
C.文学家比历史学家和法学家更需要良知,因为文学需要更深层的人性关怀,更需要大爱精神。
D.文学当助人识己,这个观点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期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怀疑和想象

葛剑雄

①人类认识世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一个漫长而无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观念和理论。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谬误,有的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的。  至今仍被认为无懈可击的,   至多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其正确性。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怀疑和挑战,是不会进步和完善的。怀疑不一定正确,但排除怀疑的过程却必不可少。如果怀疑被证明为错误,实际上是更巩固了原来的知识、观念或理论。反之,如果怀疑被证实为正确,那就意味着原来的知识、观念或理论存在局部或整体的谬误,或者需要修正或完善,或者必须完全否定或清除。无论如何,都为新的知识、观念或理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我们称某一真理为“颠扑不破”或“战无不胜”,就表明它不害怕被怀疑,经得起怀疑,并且能在不断的怀疑中坚持其主体部分,同时在局部得到经常性的修正与完善。任何不允许怀疑的事物,并不能表明它的正确,恰恰显示了它的虚弱。实际上连它的持有者和拥护者心里都明白,它是经不起怀疑的,更害怕受到挑战。

②创新的途径很多,但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否定或破坏旧有的,一是在空白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前者不能完全脱离旧有的,后者却能凭空产生崭新的。……模仿只能形成量的增加,是一时的捷径或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却只能永远跟在创新者的后面,更不会形成质的变化。实验或实践也是创新的途径,但如果不与想象结合,就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新发现往往是成千上万次实验的结果,或者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甚至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被证实。何况很多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还无法通过实践去发现或验证。

③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政治权威名存实亡,天下分裂,战乱不断。当时生产力低下,技术落后。却是百家争鸣,群星灿烂,不仅是学术思想史上少有的辉煌篇章,也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黄金年代。由于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学术权威,也没有一位足以掌控全局的君主,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都随时会面临其他学派或本派内部的质疑和挑战,而只要不介入政治斗争或行政体系,士人可以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他们的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庄子“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并不需要物质可无限分割的实验,而是出于简单的逻辑推理。邹衍提出了“大九州”学说,认为天下由九个互不相连、为大海所包围的大州构成,中国的九州只占其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足迹从未离开中原,他的学说纯粹出于想象,却最接近地球上有七大洲的事实。而当儒家经典被专制集权统治者禁止怀疑后,在黄河正源已被发现时,乾隆皇帝还规定必须坚持《禹贡》中的说法——黄河上游先潜入地下,到积石山后再流出地面。

④要说今天创新的障碍在哪里,可以找到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根本性的障碍,就在于我们的科研和教学中非但不鼓励怀疑和想象,限制甚至禁止怀疑,阻碍甚至扼杀想象。无论是基础教育、家庭教育、高等教育、社会风尚、伦理道德、行政制度、科研政策、学术氛围大多不利于怀疑和想象。近年来的学术腐败和学风不正,也助长了模仿、复制甚至抄袭、剽窃。急功近利的论文竞赛、排名竞争和“山寨文化”,更与创新南辕北辙。

⑤在政治生活、行政管理和社会运作中自然不能滥用怀疑,或者更多需要相信,但在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教育教学中需要充分的思想自由,必须允许并鼓励怀疑。实际上我们也确有“学术无禁区”的政策。“学术无禁区”自然是对的,但不设置禁区不会自然导致创新,鼓励怀疑和想象才是创新的前提。

【小题1】第①段中的“虚弱”指的是  
【小题2】根据文意,在第①段  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并说明理由。
【小题3】将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㈠ 这就需要想象,想象力越丰富越好。
㈡ 一部分想象纯属胡思乱想,或者被证实是谬误,但只要有一小部分想象产生效果,就能带来人类社会的飞跃。
㈢ 多数想象一时无法成为现实,甚至永远无法证实,但在想象和求证的过程中却形成了大量新的成果。
㈣ 想象力可以来自个人的天赋和灵感,也可以出于对被当作天经地义的规律或真理的突破或颠覆。
㈤ 所谓凭空,并非没有实际基础,或者不符合客观条件,只是人们此前尚未认识或拥有。
A.㈠㈣㈡㈢㈤B.㈤㈣㈠㈢㈡C.㈤㈠㈣㈢㈡D.㈣㈤㈡㈢㈠
【小题4】第③段列举庄子、邹衍、乾隆的事例,其目的是   
【小题5】下列关于“创新”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模仿不过是亦步亦趋,没有质的变化,不会导致创新。
B.即使是通过实验或实践的验证去创新也要与想象结合。
C.热衷于竞赛、排名和“山寨”的社会文化会妨碍创新。
D.怀疑有利于创新,因此我们要在各个领域中鼓励怀疑。
【小题6】(本题为分叉题)
(A)梳理全文,概括作者围绕“怀疑”“想象”和“创新”所发表的主要观点。
(B)根据文意,谈谈如何扫除创新的障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须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2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是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