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有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豪强大族推行均田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因操之过急导致政权灭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实行门阀政治是维持政权的最好选择。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缓解土地与中央集权或君权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随着新的土地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B.门阀政治在魏晋南北朝时延续达数百年,这警示后世统治者如果中央政权不能抑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C.李唐政权在天宝之后走向消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当初政权走向稳定和强大所依赖的均田制因中央政权对地方行政的失控而遭到了破坏。
D.从元明清三代所采用的土地政策和对边疆的控制力可以看出,在古代要绝对控制土地所有权和分配体系才能有效控制边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8 07:0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曾大胆预想,未来互联网将走出地球,随着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脚步一起迈向宇宙。而他所任职的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已于2013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通过释放高空气球传输互联网信号。近期,美国科技创新“明星”埃隆·马斯克计划通过发射约4000颗低轨道通信卫星构建起卫星网络,从而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廉价互联网服务,其计划似乎更接近这一预想。

太空互联网真能实现吗?目前,地球上的互联网使用的是TCP/IP协议,对延时和中断的忍受程度较低。这对地球上相隔数千公里距离的通信来说问题不大,但在太空空间里,两点之间往往相隔超长距离,信息延时就会成为网络信号的头号杀手。2010年,美国思科公司研制出针对太空环境的互联网路由器。在不利用任何地面基站的情况下,思科究成了业界首次太空网络电话通话,让互联网“走”出了地球。思科的这一技术不以“连续的、端对端的”连接发送信号,而是利用通信路径上的每个网络节点,在信号出现断线的情况下暂时保管数据包,直到与下一个节点安全“交接”,以应付频繁的、不可预测的通信延迟、中断、节点改变等状况。

与地球相比,太空环境的不可知因素更多,这对太空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卫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一次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一块毫不起眼的太空垃圾、一场毫无预警的耀斑爆发,都有可能对卫星网络造成致命杀伤。此外,卫星一旦出现了故障,抢修所需的时间也要比在地球上长得多。可以说,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也是太空互联网必须征服的一座大山。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太空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拥有明显优势。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光信号传播的速度要比光纤快40%。虽然前期发射卫星成本大,但一旦网络构建成型,系统运营维护的成本较地面基站将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构建太空互联网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还能够大大提升现有互联网主干网络速度。

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去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原因,地球上仍有43亿人无法联网,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构建太空网络有望改变这一局面。ITU秘书长哈玛德·图尔认为,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造福于那些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的确,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美妙前景,当是共享共赢。

(摘编自《让互联网“走出”地球》,201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通过释放高空气球传输互联网信号,证实了未来互联网将走出地球的预想。
B.太空网络构建成型后将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维护成本而大大提升现有主干网络速度。
C.美国思科公司研发的互联网路由器的工作原理适合在太空环境进行网络通信。
D.太空中难以预料到的现象如太阳风暴、耀斑等都将对卫星网络造成致命的打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先提出构建太空互联网的观点,再从两方面予以分析,最后阐释其意义及前景。
B.开篇以重要人物的预测及相关计划为论述依据,彰显作者对太空互联网的积极姿态。
C.全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构建太空网络所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内容详实具有针对性。
D.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并采用多种手法如正反对比、举例、引用等进行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埃隆·马斯克计划利用发射卫星构建卫星网络,或将对传统网络运营服务形成挑战。
B.太空环境因与地球相比未知因素更多,所以太空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卫星的要求更高。
C.如果不直面太空空间两点间超长距离问题,太空网络通信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D.改变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是构建太空互联网的当务之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

【小题1】下列对于“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社会,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优以谐为职业,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特点。
D.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医学的“混账”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进行一番甄别的。譬如“混账”,本来意义是商务交往中的“账目混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混账”变调了,逐渐演化成一个道德感、情绪感都很强的训斥语。其实,这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许多学问都遵循“混沌”的原则与规律行事,不会全是“小葱拌豆腐”,需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账”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
无疑,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沌”。医学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人学?在国人这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都坚信医学是科学,只有“一小撮”人文学者认为医学也是人学,但在西方,“医学不是科学”的认知却是十分普遍的。或者可以折中一下,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基础医学是科学,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技术与艺术,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及医学奖”。
如果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传统与立场,医疗活动中的许多程序与内容是必须入“另册”的。譬如“病因”,科学的病因学必须是客观的,因果链条的演进关系是循证的、确凿的。统计数学的导入提升了医学群体研究以及疾病规律认知的水平,但是无法突破“个体”医学研究的复杂性“高墙”,抵达“个体”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包裹的“真理内核”,因此,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现实的研究瓶颈是“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账”,只能简单“混账”。
病因学的“混账”必然波及到治疗学,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做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开的不仅仅是学理上,更是良知上“混账”的处方。
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钠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
也许,仅仅从理论医学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有些“干涩”,我们可以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一个医师与病人共同的日常经验就是﹣﹣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是最普遍的主诉,最直接的求医动因,是底座最庞大的“冰山之尖”。因此疼痛治疗遭受的社会批评也最多,如“治标不治本”的症状学处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其实,根子都在疼痛形成、表现的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每一次疼痛的发生与演进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都是一个心理、社会事件,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仅仅从生物学向度去解读是分内的,省事的,但也是苍白的,片面的。许多临床大夫不愿意接受“混账”的多元探究思维,而惯性地循着生物学还原论的思路继续“分账”下去,一时恐怕也难以指责他们。不过,一旦脑科学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被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驭自身的命运。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对“混账”的宽容。

(选自《读书》,有删改)

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量人口以都市为中心会聚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市文化在市民中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某种文化上的统一体时,城市本身的形象便形成了。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伟大的苏格拉底构筑起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反过来看,靠着这种凝聚力,一个都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才会有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

有些建筑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如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北京的天安门等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使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具体。但这只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这些“硬件”还远远不是城市形象的全部,甚至往往还不能算是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在于它的动态的、富于活力的“软件”部分,就是一个城市中的人文氛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只是杭州形象的不变的底色,而真正的城市形象却是在人文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气象和风骨。那些最有生命气息,最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还表现在城市的娱乐文化方面。从古罗马的大竞技场到现代城市的大型体育馆、歌剧院、休闲广场等,都体现出娱乐活动在一个城市形象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

一个城市是否繁荣,是否有内在的活力,就是看它的市民是不是为它感到自信和自豪,是不是真正与这个城市的传统、精神一体化了。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两名卖粪的挑夫商量道,今天的货卖完了后就喝口水,上雨花台看落照去。后人感叹,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就是说,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气象已渗透到包括菜佣酒保在内的普通市民的精神深处。市民身上共有的气质决定了城市的文化气质,而城市文化也反过来感染着市民的整体气质。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大信息量生活模式的到来,城市文化对城市市民精神趣味的引导作用似乎在逐渐消退。市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时尚化,有了随机发展的趋势。由于其随机性,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必然发生改变,变得破碎和模糊。当市民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没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城市形象概念,只有不停地随波逐流变换风气的时候,对这个城市的爱必然逐渐淡漠,甚至无法对城市本身产生最起码的关注,冷漠与游离便是在所难免的事了。这个趋势,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摘编自《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伟大的城市都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这是古代城市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B.地标性建筑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
C.城市形象的内涵包括建筑、人文氛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的人文氛围。
D.市民的共有气质对城市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文化气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时空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城市形象”的产生过程。
B.文章阐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凝聚力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其相互影响的特点。
C.文章用“硬件”“软件”的说法,对其代表的建筑、人文氛围和娱乐文化进行了论证。
D.挑夫的故事显示了南京古城的文化底蕴,是市民气质与城市文化互相作用的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其特有的都市形象出现之后,特有的文化统一体也就形成了。
B.西湖山水的确是杭州形象的外在名片,但是其气象风骨才最能体现它的城市形象。
C.在城市形象中,最有生命气息,最能感染人、影响人的“软件”部分就是娱乐活动。
D.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可能使城市文化破碎和模糊,作者对此表达了不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论述思路。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