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D.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
D.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09: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赵玉敏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正在改变亚欧和东非地区的经济格局,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以往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所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地缘优势,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既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交流就会有碰撞、有融合、有创造,丝路艺术就是在碰撞、融合、创造中产生的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变化,文化不断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的条件下,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丝路艺术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甚至是埃及的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其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也有妥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艺术形式。
丝路艺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证明,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镜等“奢侈品”,输入的商品多是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量激增。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外销商品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递到日常的应用当中。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为例,从唐代开始,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设计的独特造型和图案纹饰。这些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造型与纹饰,不仅使外销瓷深为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也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瓷器艺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开发利用丝路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尊重市场规律,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丝路艺术吸收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它的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的特征,又与商品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恰好弥补了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开发利用价值高,市场前景较为乐观。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盲目复制,也不能简单仿制,修修补补出不了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因为它毕竟与当代社会有着历史的重重阻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从丝路艺术中汲取的是融汇了东西方精华的艺术元素和与日用商品紧密联系的设计思想。
当前,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艺术与产品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越来越重视设计的时代,如果能够把丝路艺术的某些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设计”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
当然,单纯地提升设计水平,并不意味着市场份额会随之自动增长,要赢得市场还需要品牌的支撑和制造的支撑。几十年来我们在制造业方面积累了全球领先优势,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设计制造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015年5月3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B.丝路艺术产生于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
C.丝路艺术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东西方之间相互碰撞、融合、创造而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D.丝路艺术作为产业化艺术形式,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以往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比,“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具有地缘优势,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B.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
C.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特征,与商品贸易联系紧密的丝路艺术,完全可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足。
D.信息技术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因为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文化得以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重市场规律,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路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有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中获取丰富资源是不二之途。
B.丝路艺术作为一种在丝绸之路上,外国艺术与中国艺术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妥协,彼此取舍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能够被中外各方所接受。
C.丝路艺术与当代社会有着历史的重重阻隔,开发利用丝路艺术资源,切忌盲目复制和简单仿制。否则,开发出来的商品是无法受当代消费者欢迎。
D.提升设计水平,将丝路艺术的某些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让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妤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堿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蘊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以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传统街区的灵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和保护利用传统街区时所出现的问题入手,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大刀阔斧。
B.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C.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虽然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C.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D.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看,《史记》不同于《左传》、《晏子春秋》的根本点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④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而且……所以B.然而……因此C.尽管……然而D.不但……而且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C.《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D.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史记》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人物的表现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爱奇艺制作的网络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自开播以来,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作为首个立足于中国嘻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将原本在中国流行音乐体系中处于“非主流”位置的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通过一系列符号标出手段构建起全新的嘻哈文化风格,最终形成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

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从诞生至今,综艺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如果节目中的娱乐性降低,那么综艺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大大压缩。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的娱乐性体现在制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上:“陌生化以创作者或接受者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从并不习见的角度原原本本地具体地反映出来,从而使其作品不落‘俗套’,给接受者一种奇特的新鲜感。”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制作方式与比赛模式趋同现象频出,依靠“炒冷饭”选手、幕后负面新闻来引发舆论关注的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因此,在内因外因的联合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正是因为在受众市场娱乐导向的倒逼压力下,《中国有嘻哈》将目光由主流流行音乐转向了亚文化群体,并选择将其标出。标出性由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最早提出,用来指代语言中出现次数较少的项的规律性。文化中的标出现象将少数一方边缘化、非正常化,但正是这样的标出化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嘻哈文化源于贫穷的黑人用不良的言行及生活表达方式宣泄他们对社会不公待遇及受到白人歧视的不满,虽然嘻哈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但对于中国的主流综艺受众市场而言,依然处于亚文化的小众地位,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但也正是因为嘻哈文化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从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中国有嘻哈》将嘻哈中的说唱音乐作为选秀内容,打造出具有个性标签的综艺节目,正是看中了说唱音乐可以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迎合现代观众愈发提升的猎奇心理和求异眼光。

不仅仅是《中国有嘻哈》,很多其他的网络综艺类节目也已经开始尝试突破主流局限,试图在标出项中寻求转型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网络综艺鼻祖的《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显现出对于主流文化的强烈解构,通过对于“奇葩”这一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标出,消解严肃论题背后的刻板性,以此达到娱乐化的效果。腾讯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中二次元虚拟选手赫兹一路强势晋级,引发网络热烈讨论,其背后是该节目意图翻转二次元文化,标出其先锋风格,打造与众不同的节目热点和话题拐点的有效尝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吐槽大会》《偶滴歌神啊》《火星情报局》等,网络综艺几何式的增长必然带来严重的优胜劣汰,因此,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这些节目对于文化标出性的运用与推广实现了小众亚文化群体的风格再定义,重构了亚文化群体的标出地位,使其逐渐进入主流受众的接受范围,最终融入整个流行文化的生产工业中。

(选自王丹宇《以中国有嘻哈为倒管窥网络综艺中的符号标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诞生至今,综艺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即是提供娱乐。
B. 嘻哈文化虽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但《中国有嘻哈》的热播将使其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
C. 《中国有嘻哈》作为首个立是于中国家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成功地将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
D. 嘻哈文化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因而其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在论述《中国有嘻哈》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原因,认为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B. 文章从陌生化角度,将《中国有嘻哈》的走红与这一手法紧密关联,视角独特,论证严密,有一定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C. 文章多道理论据的使用,对“陌生化”“标出性”等概念、原理都做了说明和阀释,有效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深度。
D.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与《中国有嘻哈》相似的很多其他网络综艺类节目,其意在说明网络综艺竞争激烈,存在严重的优胜劣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B. 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依靠“炒冷饭”选手等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
C. 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
D. 娱乐节目只有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才可能打造出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