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滔滔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安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理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做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
(节选自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思维的乐趣”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很多人仇恨新奇,仇恨有趣,是感受不到思维的乐趣是什么,而这些人都只是习惯于作价值判断,作者认为这一点也没有思维的乐趣了。
B.“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贡献,孔子正是在许多人之前发现了终极真理,他成了真正的智者。
C.作者认为,价值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在对别人评判的同时,自己感到非常舒服,这种思维的乐趣在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作者并不喜欢。
D.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思维的快乐,而这种思维的快乐有时反而会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我们没有理由取消这种快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强调了思维的快乐,但更多的则是对“仇恨新奇、仇恨有趣”限制思想自由的人的批判。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那些随便对别人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的人,这些人会给思想者带来痛苦。
C.第三段文字,作者提倡简单思考,不要想得太多太深奥,否者就是一种罪恶。
D.文章最后以数学老师和自己读书写书的故事,论证了“思维是快乐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已经在众人前发现了真理,但我们没有必要在孔子之后简单重复先哲,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作者所否定的。
B.价值判断停留于对事物价值的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这里面缺少的是真正的思维,因而这样的思考也就没有了发现真理的乐趣。
C.丰富和单纯都是人类应有的情感,但我们没有必要相互妒恨。同样,在作者看来,有思维的乐趣的人也不应妒忌单纯的人。
D.作者在大学里遇到的一位数学教师,让他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这说明他人的指引对个人的思维乐趣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12: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摊
左岸
五十二岁的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铃声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
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长得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表情简单,语言金贵,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
老于是个好善施乐的人。他了解到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天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女寡母,家境越加贫寒,促使年纪轻轻的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了很远的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老于义不容辞经常帮助小枣这个那个的就成了他业余爱好的一部分,小枣感激不尽,但嘴笨,只会说“大叔歇歇,喝口水咧”。
别瞧小枣一个女娃家,能吃苦耐劳,鞋修得好,远近闻名,男女老少异口同声公认,小枣服务态度绝对够上四星级标准,甚至有的老客户搬走后还特意坐公交来她这里修鞋。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
“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快说,你急死人了。”老于越加狐疑。“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家里再没别的亲戚了吗?”“没。俺只有回家。”小枣狠狠咬了一下自己的嘴唇。
“那,你走后,这个鞋摊怎么办?”
“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
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
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
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这事包在我身上。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呐,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事不宜迟,小枣收下老于的钱,擦擦眼泪,千恩万谢,一步一回头地从老于的视线里消失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于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来到修鞋摊开始上班了。修鞋是个又脏又累的手艺活,他老于虽说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给人家修坏了不少鞋,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痛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这期间老于间或给小枣打过电话。告诉小枣鞋摊一切都好,叫她放心,还问了小枣娘病情.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越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
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老伴和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前者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后者瞅着老于的手粗糙不堪,都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
事情早晚是要露马脚的。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老于是个老实巴交的人,面对老婆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看摊修鞋辞职的事情一五一十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的准是叫那只小狐狸精给迷住了,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正常人哪有无故砸了自己金饭碗的呢。
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这个鞋摊。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他认为小枣的手机停机是因为没钱续了,他甚至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留下小枣家的地址,好给她寄些钱去。
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老于对于这个,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桑塔纳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
“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老公显然对少妇的举动有奉承的成分。
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到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的脚下。
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2—4段插叙了小枣的身世和老于帮小枣的缘由等,这样老于、小枣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预示着修鞋摊的情况将开始改变。
B.作者描写小枣狠咬嘴唇、扑通跪下等的动作和“你帮俺看个把月……俺还会回来”之语,寥寥几笔活画了小枣善于演戏、装可怜的虚伪形象。
C.“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摊宝地,谁见谁眼红。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这句话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D.“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说明老于长期吸烟导致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也能表现他忘我修鞋的习以为常与专注。
E.小说中写到修鞋摊易主,老于一直坚守修鞋摊,终偶遇旧主小枣,两人境况前后迥异,深化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诚信的主题。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于的性格特点。
(3)小说以“修鞋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尽。有人认为小枣会装作不认识老于;也有人认为,小枣会良心发现,向老于道歉、解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宋元丰元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一一“庄子阴助孔子”,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此说遂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②我们认为苏轼所说的庄子,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庄子,而是一个苏轼化了、士大夫化了的庄子。只有从士大夫精神的视角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价值。概括地说,苏轼提出士大夫化的庄子具有如下意义:

③第一,“庄子阴助孔子”说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论社会如何动荡,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朝廷的正统思想。苏轼在理论上为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庄子阴助孔子”说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公然背叛,它的大前提就是以孔为尊,维护孔子在学术史的独尊地位,维持儒学在士大夫精神中的主导地位。

④第二,“庄子阴助孔子”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了儒庄矛盾。一般人看来,庄子是一个“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道家代表。北宋朝廷亦反对庄子思想的传播。《宋史·吕公著传》:“(元祜元年)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安石)。”当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说之后,庄子成为儒家队伍中的一员,庄子思想从此在儒家殿堂中可以光明正大地存在。此说分化和削弱了道家队伍,把敌方阵营中的二号人物纳入孔子阵营中,壮大了儒家的声势,增强了孔门的势力。

⑤第三,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孔子是大圣,孟子是亚圣,庄子是爱儒尊孔、教外别传的孔门弟子。孟子与庄子,一主一副,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孔子思想。士大夫阶层本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焦虑,很容易产生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而庄子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自适,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解决了庙堂与江湖的矛盾,引起后世许多朝廷之士精神层面的共鸣。

⑥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从这个角度看,“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

(选自孙明君《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阴助孔子”说强调庄子表面上排挤儒家思想,实际上是爱儒尊孔的。
B.“庄子阴助孔子”说的大前提是以孔为尊,它没有影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将庄子纳入孔子阵营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儒学与庄学的矛盾。
D.庄子思想可以缓解士大夫们的压抑焦虑,为他们指出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目的、意义,以说明其具有历史合理性。
B.文章讨论的“庄子”是苏轼化了的、士大夫化了的庄子,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庄子。
C.文章第四段引用《宋史·吕公著传》是为了说明当时朝廷中对庄子思想的反对态度。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概括分析了苏轼提出士大夫化庄子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提出的“庄子阴助孔子”说获得人们的广泛支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苏轼为士大夫构建的精神范式中,孟子、庄子并驾齐驱,从各自角度弘扬孔子思想。
C.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是一种现实需要,可以增加其内涵,解决庙堂与江湖的矛盾。
D.将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就能维持儒学的正统地位,发展开拓它的崭新局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比很大,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这样的考试形式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察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理性、正确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依据各不相同。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认可。”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5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生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比重,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D.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E.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高考在世界教育上的巨大作用,赞扬了中国高考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
(2)中国高考及成绩“走出去”在世界教育额展中的现状怎样?请简要概括。
(3)中国高考成绩与海外国家对接还存在许多问题,试简要列举。
(4)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C.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D.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B.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C.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B.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C.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D.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每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获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得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了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小题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小题2】(小题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国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小题3】(小题3)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得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小题4】(小题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