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希孟18岁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的大格局里,并且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从五代到徽宗朝初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两种绘画美学形态,前者是表现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是抒发文人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
蔡京为相期间,歪曲解释《易经》里“丰亨”“豫大”两句,以此为“据”蛊惑赵估去坐享天下财富,理由是天下承平日久,府库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即为丰享,既然天下“丰亨”,就要出现“豫大”,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潢壁饰当然也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协调。
英宗朝魏国公韩琦在《安阳集钞·渊鉴类函》里提出了“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这些都影响了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甚至影响到后来文人书法的幅式和容量,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好作高头大卷的衣钵,在他《潇湘奇观图》卷的跋文里所言更畅快:“成长卷以悦目。”
“丰亨豫大”审美观承接了北宋中后期技法求真。求精。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趋向,设色富丽堂皇。在宫殿内墙上壁画、大轴以及屏风画的色彩要富丽堂皇,这正是徽宗要积极倡导的审美观。而那些具有“萧条淡泊"和“悲天悯人”意境的绘画是不太适合这里的宫墙。
王希孟的艳丽醇厚的大青绿山水,完美体现了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徽宗十分关注宫中设色绘画的发展,鼓励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在他登基之前,唐代大小李将军的设色山水在北宋渐渐“褪色”了,唯有少数的宗室和贵胄画一点类似小青绿的山水画,如越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略施淡彩。而徽宗本人,除了个别的水墨画之外,他的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十分鲜亮明丽。如传为徽宗摹写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他的《瑞鹤图》卷,宫廷画家的《听琴图》轴等,均与《千里江山图》卷的门幅相当,极可能都是1112年前后的画迹,是徽宗要集中时间解决宫廷绘画设色问题的结果,这也是“丰亨豫大”观念反映在绘画上的基本形态之一。
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之外,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当时的李唐、朱锐等人的手法已经定型,重塑的难度比较大。王希孟敢于大量使用石青石绿,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
《千里江山图》卷呈现出与“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不同的绘画面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这也是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所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卷表现了北宋“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B.“悲天悯人”的绘画美学表现底层劳作的场景,而“萧条淡泊”的绘画美学抒发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都已在北宋初年形成。
C.徽宗时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就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皇家建筑和园林,这种做法也是《易经》里“丰享”“豫大”提倡的。
D.王希孟继承前人用色之法,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提振了青绿山水、特别是开创了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蔡京对《易经》里“丰亨”“豫大”的解释和韩琦提出的“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是为了论述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B.把“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和北宋初年“萧条淡泊”“悲天悯人”的绘画观对比,主要目的是论述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C.用徽宗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鲜亮明丽,为体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提供了例证。
D.文章由赞扬《千里江山图》引入,分析了“丰享豫大”绘画审美观形成原因及表现,并论述了这种审美观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徽宗“丰享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对王希孟的影响和“诲谕”,王希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绝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B.王希孟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可见当年其他画家也认同“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
C.《千里江山图》卷表现出“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这符合北宋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D.《千里江山图》卷深受人们喜爱,可见只要创作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作品就可以引领风尚,得到人们的喜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7 10: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脑洞大开、穿越时空地幻想了一把微信与微博对古代艺术圈的影响与冲击之后,再回到现实,看看微信与微博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能不能打破艺术圈原有的秩序?弱势的后生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咖交流?艺术圈会不会因为无时无刻的交流而更加有活力?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会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会不会因为微信与微博而普及?艺术与文学、音乐、哲学会不会有更多的跨界交流?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艺术圈的年轻人晒展览炫耀自己到此一游,大人物晒展览以名声为朋友做人情。尽管微信与微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倘若在宋代,我们会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的对峙;在明代,我们会看到吴门与浙派的辩论——但是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我们无意得罪朋友,也无意挑战权威。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微拍”——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拍卖。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仅仅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的巨大进步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倘若十八世纪的欧洲有了微博,相信是那些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更多认同的新派画家在狂欢,而不是画商。
我们偶尔也在微信与微博上晒书单放音乐,但是我们对晒出来的文学和音乐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福柯和玛格利特,左拉和马奈,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
微信与微博不仅没有跨界,也没有跨越“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我们极少看到艺术大咖与后生的交流,也看不到不同的“利益群体”或“派系团体”抛弃“派别身份”来共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倘若不同派系在生活中难得坐在一块喝茶或研讨,微信与微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法超越利益与人情。
当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艺术圈中人对时政与世风的批判,但是在微信与微博上痛心疾首之余,并不妨碍我们转过身去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人情、义气、小团体对公平秩序的破坏和对学术的侵蚀,在我们看来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无关,我们那只点赞的手永远是无奈和无辜的。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但是我们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的并不是无所畏惧的坦陈胸怀,并不是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并不是新人对权威的挑战,并不是跨越阶层与派别利益的学术辩论,并不是跨越界别的文化思潮的碰撞。
同样是社交平台与自媒体,雅集是中国文人画家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的工具,欧洲沙龙是新派艺术家挑战旧价值的工具,而今天的微信与微博,在它重新散发出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光芒之前,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
(原载《读者欣赏》2015年3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体现了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
B.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 法超越利益与人情,没有跨界、跨越“阶层”和跨越“团体”。
C.微信与微博给了艺术圈中人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但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艺术圈中人的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
D.今天的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没有任何影响与冲击,对今天的艺术圈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往往只晒不评;偶尔也晒书单放音乐,但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
B.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没有被艺术圈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反而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
C.旧时中国文人画家仅靠雅集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欧洲新派艺术家只用沙龙挑战旧价值,雅集和沙龙是他们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
D.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真诚交流,看不到跨界联谊,也没有“跨界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微信与微博只是人们的一个玩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人在微信与微博上可以坦陈胸怀、提携后生、挑战权威,可以跨越阶层、派别利益辩论学术,可以跨越界别进行文化思潮的碰撞。
B.宋代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对峙,明代吴门与浙派辩论,十八世纪欧洲新派画家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认同而狂欢,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
C.如果没有微信与微博,今天还能够看到旧年代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和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它们不会全无踪影。
D.人情、义气、小团体破坏了公平秩序,侵蚀了学术,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但艺术圈中人不这么看,认为前后没有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 解放的喜悦。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漂泊感 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 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 是反观自身。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 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段重点论述了旅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这些不同的旅行形式中产生的不同感受,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漂泊感。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即使空间距离很近,但是只要外出旅行一天,就能感受到这种遥远
感,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
既然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懂得旅行的情趣,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选择目的地随心而行。
作品逐层深入地分析了旅行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并将旅行同人生联系起来,认为旅行是人生的缩影。
【小题2】如何理解“人生是旅行”?
【小题3】结合全文,谈一谈旅行如何使贤者更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并运用了比喻、反问、托物言志等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永恒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
B.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方面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联想到与宗教有关的事情。
C.作者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性的展示,因而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
D.作者在文中说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这实际上是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看法。
E. 文章把现代派作家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逐层清楚地指出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上的不同。
【小题2】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文中盛赞托尔斯泰没有围栏,没有墓碑,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的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永恒的托尔斯泰》的理解。
【小题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老实话

朱自清

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实会,大家读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著说,“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表衣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

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

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疑着。向来有句老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抱一片心”,这种处世的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

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只要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擦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与他的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

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肺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数教衍析,容容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丁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几的,读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如,像夫妇之问,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题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

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辜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说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據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无里了

(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B.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
C.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D.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及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
C.结尾又提贝尔纳斯的书名,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
D.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
【小题3】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