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美媒: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
10月8日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67岁的白俄罗斯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以表彰其一生的杰出贡献。这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战争中没有女性》等作品的作者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认可。
文学奖是授予那些有创作才华的人。但是,公众对获奖作者随之而来的痴迷是否健康?我们的冲动似乎为这种将作家变为明星的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追逐的不是书,却是作者。
一本书作为一部受推崇的、完整的作品应该是独立的,不应有作者的生平介绍或附页。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一篇题为《作家之死》的文章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观点。“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象,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巴特抱怨说。
近50年后,仍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埃琳娜·费兰特曾经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没有人知道,费兰特的真正身份,她是用笔名写作的,她几乎只通过电子邮件和信件交流。
但是,布克国际文学奖的提名规则却在鼓励作者“让公众认识自己”,其中包括录音采访和播客。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基金会就要求参与最后角逐的人参加他们“与网络相关的公众见面会”。
2007年,一名记者未经邀请来到多丽丝·莱辛家门前,他是第一个通知她,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的人。今天,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在获奖消息尚未正式公布前几个小时就敲响了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数字之门。你获奖了,便成了公众人物。
有一些作者会满足甚至是纵容他们的粉丝。《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在推特上拥有560万粉丝,她积极地通过公开露面和社交媒体向读者发表讲话,透露比我们合上最后一本《哈利·波特》时所能想象更多的内容。罗琳在她书中创造的魔法世界正在被她亲自明朗化。
当然,公众的关注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出版商周刊》报道,詹妮弗·伊根在获得2011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后的三个月,其作品《恶棍来访》的销量增加了3倍。2010年获奖者保罗·哈丁的《修补匠》在宣布获奖前的那一周仅售出40本,而获奖后,该书的周销量增长到5000本,而且持续畅销10个月。
但是,我们的明星文化往往与我们读书的方式捆绑得太过紧密:如果作者的确不是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或者如果她在童年时曾经遭受虐待,或者她其实是一个男人,难道作品的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吗?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试概括出本文作者认为“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的理由。
【小题3】本文的“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的观点与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8 11:5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椰 子 糖

虔 谦

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

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的精神恢复了过来。

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四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应。

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

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

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少年给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问道。

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

“嗯。我爷爷十五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

“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

“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突然一阵晕眩”,为故事设置了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B.“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这一句巧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语言描写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的主要手段。
D.小说通过令人惊讶的巧合来表现要与人为善这一朴素而重要的生活哲理。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题3】当琼跟他爸爸介绍“我”发生的状况时,“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几代人,吃喝拉极暗都在船上他们以捕鱼运货为生,常年漂泊在盐河里;另一种则是盐河码头上叫得响、玩得转的商贾大户们,他们自家有船,但不玩船,船只粗出去,坐享其成。
傅浩迟就属于后一种他家中有九条大船,且有船坞在盐河口。所谓船坞,就是修补船只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傅家跑南洋的大船进港后,直接开进傅家船坞。
船坞里的能工巧匠们给远航回来的船只上棚、打捻、猪漏、换板,最后再上油刷漆将开进船坞来的船,修得像新船一般。
傅浩迟把他的船坞称为大后方。这是傅浩迟的精明之举,也是养船人家必备的。你想嘛,他傅家有那么多大船,倘若没有自家的船坞,船上修个扶手,换块板子,堵个舱眼,都要求木工找匠人,一则麻烦,再便是数目可观的费用,可要白白地流入外人的腰包。
傅浩迟请来南洋有名的木匠,外号“大铜锤”“小铜锤”俩兄弟,在他的船坞里做大师傅、二师傅。名声传出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在盐河码头停靠的,都要来傅家船坞请大师傅或二师傅去修补修补,他们兄弟各领一班人马这自然帮傅家赚了钱。他们的待遇,傅浩迟有言在先,他傅家人吃肉,不叫他们兄弟喝汤。每年的薪水,年底一次结清,也可以放在船坞里利滚利地涨。
这一年,秋风乍起。傅浩迟一场伤寒过后,卧床不起,汤水不进,等家里人把傅浩迟唯一的宝贝儿子傅小迟从赌局里找出来时,老东家傅浩迟已经两眼发呆,无力言辞。临终时,傅浩迟瞪着两只吓人的大眼睛,告诫儿子:去手,持家。
去手,是劝儿子戒赌。傅浩迟料定,要让儿子傅小迟戒赌,除非砍断他的双手,否则,只怕没有救了!
傅浩迟在盐河码头摸爬滚打一辈子,中年事业有成时,喜得傅小迟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小对他放纵了管教,等儿子的个头蹿上来,想教他勤俭持家,晚了!那小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其中,最头痛的就是赌。为此,傅浩迟动用家法打过,骂过,无济于事。
酒桌上,傅浩迟不止一次抹着泪水跟两位南洋来的兄弟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家,迟早要毁在那个败家子手里。”
果然傅浩迟死后不久,傅小迟耐不住手痒,几次到船坞找两位南洋大师傅,想把他们平时修船、补船的那点数全碎银抠去赌。两位南洋兄弟拿出老东家的遗训教导他,傅小迟不听。人家一来气,干脆,搁摊子,走人。
那时间,傅家跑南洋的船队尚未回来,家中的积蓄为老东家大办丧事,花费已空,两位南洋兄弟合起伙来,要一次结清放在傅家利滚利涨的几年薪水。少东家百般挽留,可人家去意已决。
无奈何,少东家典当掉九间西屋,打发走了两位南洋兄弟。回过头来再盘家底,不禁又是一头冷汗!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九条漂泊在南洋的大船尚未回来,就是一册入不敷出的账本。大家庭里,每日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两位南洋大师傅罢工后,整个船坞陷入瘫痪,船坞里好多木工,一看领头的走了,也都纷纷讨工钱走人。
末了,一个响当当的傅家船坞,不得不关门。紧接着,与傅家船坞有关的债主纷纷登门讨要木料钱、树油钱、铁钉款等。更为精糕的是,傅家下南洋的船队,听说少东家不理家务,当年以没有捕到鱼为幌子,竟然漂在南洋,不回来了。
少东家在困境中度日月。这时间,他已经没有心思进赌场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家庭,抓耳挠腮。他辞掉了部分家仆,并用这笔节省下来的薪水重新聘来木工师傅,一板一钉地拾起父亲传给他的傅家船坞,紧接着又把临街的几间青砖灰瓦的旧房加以改造,办起了杂货铺。等到他手头一天天好转时,当年罢工不干的两位南洋大师傅,领着傅家船队,浩浩荡荡地打南洋回来了。
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了盐河里的两种船家,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又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中“这一年,秋风乍起”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傅浩迟及傅家命运的即将变化,含蓄蕴藉。
C.傅浩迟建有自家船坞。既方便自家修船,又能赚钱,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但如此精明之人却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
D.小说结尾才揭开两位南洋兄弟当初离开傅家船坞之谜,这使情节的发展具有跌宕之美,正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独运匠心之处。
【小题2】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②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③他曾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篇也被译作《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于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梭罗是一生都反对蓄奴制度的,曾不止一次帮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

④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年5月6日,未满四十五岁。

⑤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一千册,只售出一百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作者了。梭罗曾诙谐地说,我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七百多册。

⑥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接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现在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⑧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之处。自然也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

⑨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⑩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一语双关,请从自然与作者自身生命的角度简单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2】第③段列举梭罗的政治生活,其用意是
【小题3】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梭罗走到瓦尔登湖的森林里,是他跨出的人生的勇敢一步。
B.《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梭罗生前整理的大量的日记手稿。
C.梭罗的两本书,刚出版的时候都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和批评。
D.作者对《瓦尔登湖》不想多说什么,是因为该书浅显易懂.
E.《瓦尔登湖》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不适合今天忙碌人阅读。
F.全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文风简朴。
【小题4】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瓦尔登湖》作为卓越名著的理由。
【小题5】梭罗的归隐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怎么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
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的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及国际合作办公室等部门都可能产生关系,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时,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不会脱离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方向,只会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
材料二:摆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前的,是退役军人抛来的无数问题。据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安置政策的落实问题、身份认定问题、优抚标准问题、生活特殊困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还有些退役军人为新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新部门的工作表示支持和关心。
目前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主要涉及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军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各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它们对退役军人及家属在医疗、供养、保健、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但部分法律存在立法时间较早、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针对性也有所欠缺。李卫海表示,退役军人工作涉及的环节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作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基本法。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情况和彼时制定法规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很大不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包括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引进优质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创业,同时可以引进创业保险,一旦退役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有保险兜底。”
材料三: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又有重要举措。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是贯彻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省、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全面建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成立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退役军人安置问题。
B.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关涉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等。
C.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以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D.既要给退役军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要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役军人事务部整合了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专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类事项而设。
B.目前关于退役军人事务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己满足不了退役军人现实需求。
C.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
D.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已着力展开,未来会制定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保障法的。
【小题3】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D.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2)文中夏丐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