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莫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中,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319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首次低于基本养老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出现缺口,并不让人过于愕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要达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未来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关于养老金缺口有多大,有多种说法,最终指向都是基于存在缺口这一前提。那该如何去填补缺口?
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能大幅缩小养老金缺口。“双提高”一旦真正实现,确实可缩小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目前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正在推进,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推迟了国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还有人建议“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弥补养老金缺口,有多种途径,但不能仅拿国民“开刀”,全由国民承担责任。正如有网友所称:弥补养老金缺口,别总盯着百姓的腰包!
集思广益,多策并举,而不是只在一只羊身上薅毛。弥补养老金缺口,固然需要“节流”,但也需要开源,比如加大财政补贴。据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12%,与一些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相比,明显不高。如果适当提高财政支出的比例,养老金缺口就会小一些。
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将其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年来,坊间也一直建议提高国企利润的上缴红利。国企,国家的企业,盈利甚丰,“匀”出一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显然名正言顺。
此外,还可以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收入。据统计,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投资运营,多年来年收益率一直在2%左右低位徘徊,甚至赶不上CPI增速。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以钱赚钱。诚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所称,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据悉,我国目前可纳入投资的养老金在2万亿左右。养老金入市规模不是由政府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运作。养老金入市,如果真正以钱生钱,必能实现多赢。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民的养命钱,直接决定着退休者的晚年生活品质。既要保证每个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养老金,也要保证养老金可维系较为体面的生活。为此,确实需要正视并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否则窟窿就会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爆发危机。值得欣慰的是,全社会都在关心这件大事,相关部门也在通过制度安排缩小缺口。这就须广征民意,决策透明,采取有效手段尽快弥补养老金缺口。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弥补“养老金窟窿”不能“全由国民承担责任”,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小题2】试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对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的做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2 03:1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元加速发展的文化平民化进程,是戏曲走向成熟和繁荣的重要历史文化动因。
中唐以前的文化是以贵族文化为主体的,平民文化处于附庸地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属于贵族的雅文学是文坛的正宗,属于平民的俗文学只是一股暗流。中唐以后,文化平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思潮,至宋元又不断得到加速发展,从而使雅文学一枝独秀的文坛格局,一变而成两宋的雅俗并峙,再变而成金元的俗文学蔚为大观。如果脱离这一历史文化背景,脱离联系经济与戏曲的诸多中介因素,单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去寻求解释,那么,戏曲晚熟的真正原因以及它何以能够在宋元之际走向成熟与繁荣,始终只是一团迷雾。
文化平民化思潮的涌动根源于政治结构和经济土壤的变化。唐代以前,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以门阀士族地主为主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唐代统治者夺取政权后,削弱门阀贵族对各级政权的垄断,采取了许多措施对门阀贵族进行抑制。安史之乱以后,门阀贵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庶族地主和自耕农、商人的地位迅速上升。随之,文化上的平民化进程也得以开启。
宋代政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情况,庶族地主乃至一部分自耕农和商人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金元之际,一向被汉族贱视的蛮夷彻底摧毁了汉族地主政权,社会政治结构又一次发生断裂似的变化,为汉族门阀贵族政权服务的雅文化随之失去昔日的光彩。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开启和加速发展与中唐以来经济政策和结构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安史之乱以后,军阀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官府的租税收不上来,这迫使唐王朝实施新的经济政策:容忍商业的发展,从中获取税收。北宋初就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允许商人及其子女参加科举考试,对商人与宗室、官员联姻亦不加限制。商人、农民和富豪家中的奴婢对主人的人身依附明显削弱。这就为文化下移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和良好的土壤,使平民化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俗文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开创了以大众的口语——通俗白话进行文学创作的先例,使俗文学与雅文学在文体上有了明确界限,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此,面向大众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才真正得以成熟。
中唐至宋元的社会动荡对戏曲的创生与繁荣亦起了促进作用。宋元的社会动荡与以前的社会动荡是很不一样的:一向以天子自居的汉族皇帝在胡人的铁骑面前节节败退,最终为其所灭。历来俯首称臣的蛮夷则在血污与瓦砾之中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对一向自尊自傲的汉人实行野蛮残酷的种族压迫。过去为中原所不屑的草原文明一度笼罩北方乃至全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遭受旷古未有的挫折、冷遇。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发生明显疏离,皓首穷经、修齐治平已成泡影,勾栏瓦肆便成为精神避难所,涉及一己之生活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受到特别关注,重压下的异端——与贵族文学价值取向颇不一致的戏曲、小说也就恰逢其时。高雅的诗词歌赋显然再无法满足严重失衡的社会心理的需要,社会需要一种能让绝大多数人抒愤吐志、宣泄痛苦的文学艺术样式,离戏曲只有一步之遥的说唱艺术便很快被提升为更有吸引力的成熟戏剧。
(摘编自《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戏曲的成熟和繁荣有诸多原因,而文化上的平民化进程的加快则是推动这一结果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因素。
B.中唐以前,文化以贵族文化为主体,平民文化处于附庸地位;中唐以后,文化开始走向平民化,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思潮。
C.北宋初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商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为文化下移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和良好的土壤,文化平民化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D.金元时期,草原文明一度笼罩北方乃至全国,勾栏瓦肆便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属于平民的俗文学得不到社会上层的承认,没有独立地位,只能在民间流传,这种现象直到两宋时期才彻底改变。
B.元代的草原文明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遭受旷古未有的挫折、冷遇,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C.以大众的口语——通俗白话进行创作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成熟以后,以文言文创作的诗歌在文学上失去了地位。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情况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庶族地主和一部分商人农民有了政治地位,为俗文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文化下移的动态过程,它最初不登大雅之堂,处于社会文化的附庸地位,后来独立,到金元时期蔚为大观,欣欣向荣。
B.金元之际,一向被汉族贱视的蛮夷彻底摧毁了汉族地主政权,但是雅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摧毁,而是与俗文化并存,共同推进和丰富着汉文化。
C.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的严重受挫,使文人的政治梦想破灭,于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文人转向民间,为俗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D.社会动荡是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前提,金元时期雅文学无法满足社会心理需要,因此说唱艺术才很快被提升为成熟戏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剧凸显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症结

①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脱胎于电视剧的网络自制剧也走过了整整1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0年当中,我国的网络剧在产业规模、用户数量、类型生成、题材探索、精品创作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网络剧的播放量增长迅猛,网友评分也屡攀新高,出现了《白夜追凶》《大军师司马越之军师联盟》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标志着网络剧创作正在向精品化时代迈进。然而,就在网络剧市场小步快跑向前挺进的发展过程中,“掉队“现象屡屡发生。受到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业界每年有大量点击量和口碑双低的粗制滥造之作被生产出来,在网络视听节目的白热化竞争中沦为炮灰,导致平台拥堵和无效供给愈发严重。可见,如果创作不接地气,作品也很难聚采人气。

②从整体上看,网络剧市场的发展不太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上。早期的网络剧为了体现出区别于电视剧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搞笑喜剧、青春偶像、悬疑探案、奇幻灵异等“网生”特色鲜明的题材类型为主的生产格局。这种类型化的创作导向一方面推动了网络剧制作向垂直化、分众化、圈层化的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创作者的选材视野,使他们深陷几个热门类型创作之中无法自拔。观察新近上线的网络剧作品,撞车现象比比皆是。去年《白夜追凶》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引发社会热议的“爆款”之后,“悬疑”俨然成了网络剧领域的风向标,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主要平台2018年上半年密集推出了16部悬疑罪案剧。然而,与高涨的产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低迷的消费。这批新近上线的作品“悬而不疑”“创而不新”,集体遭受了市场冷遇。可见,如何走出题材窄巷,是网络剧产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③除了创作“同质化”,制作“轻质化”也是网络剧生产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早期的网络剧由于成本较小,往往使用原创剧本和新人演员。这些新鲜血液为网络剧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今天,业界普遍将超级IP和流量明星的“加持”视为网络剧的成功缺窍。制作经费主要被拿来支付IP版权费用和明星片酬,创作拍摄成本被严重压缩,导致一批投资体量巨大、社会关注较高,却艺术质量欠佳的网络剧面世。这些作品情节架构混乱,影像质感粗糙,演员表演尴尬,往往令观众满怀期待而来,失望弃剧而去。可见,无论制作方式和播出平台如何变化,“内容为工”仍是影视行业的基本创作规律。网络剧也是剧,其成功的关键仍在于高深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技术水平。关注人性的剧才“有戏”,贴近百姓的剧才“入心”,细致加工的剧才“叫好”。所以,网络剧从业者应当促使资金、资源更多地流向编剧、场景、服装、造型、道具、摄影、音址、特效等环节,从基础入手提升作品品质。

④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市场的自发调整,网络剧市场迎来新的拐点,曾经红极一时的仙侠剧、玄幻剧、罪案剧风头锐减,一些向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经典范式回归的作品开始引起受众的注意。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网络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先天不足”亦凸显了出来。不少作品空有现实题材的外壳,却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创作者不仅没有对社会有所洞察、对现实问题有所回应、对人性有所开掘,反而在迎合“现实”的同时又想要追求“网感”,导致大量“空心刷”“悬浮剧”的出现,这种自我矛盾的创作心态亟待匡正。

⑤作为网络视听内容的旗舰产品与核心资源,网络剧在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剧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网络剧市场对既养眼又养心的精品力作的需求尤为强烈。这既需要对网络剧既有模式的超越,更需要向中国电视剧优秀传统的回归。网络剧的创作者应该在积极开拓创作思路、勇于创新尝试的同时主动贴近生活,在作品中融入现实的观照、美好的情感、崇高的价值,始终将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作为网络剧创作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要素。

(选自2018年《光明日报》,作者朱传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夜追凶》等叫好叫座的网络剧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网络剧创作已经迈进了精品化时代。
B.早期网络剧逐渐形成以“网生”特色鲜明的题材类型为主的生产格局,是为了体现出区别于电视剧的差异化优势。
C.网络剧作者既想迎合“现实”,又想追求“网感”的矛盾心理,是导致大量“空心剧”、“悬浮剧”出现的主要原因。
D.要创作养眼养心的网络剧精品,既需要向中国电视剧优秀传统的回归,更需要对网络剧既有模式的超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论述了当前网络剧存在的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问题。
B.文章第三段对比了早期网络剧和当下网络剧创作特点的不同,是为了突出当下网络剧创作退步的事实。
C.文章指出当前网络剧存在着同质化、轻质化、空心化的问题,又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D.文章基于网络剧在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影响,明确了网络剧创作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网络剧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走出题材狭窄、盲目跟风、创作同质化的误区。
B.当前中国网络剧要健康发展,应杜绝超级IP和流量明星,从基础入手,避免创作轻质化。
C.网络剧创作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弥补网络剧现实主义不足,避免空心化,创作接地气的作品。
D.网络剧创作者应既开拓创新,又主动贴近生活,创作引领观众向上向善的优秀作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村头的老槐树
梁永生
①许多年来,每次回到故乡,一头撞进那片热土的怀抱,我最先望见的就是村头那棵傲然挺立的老槐树。枝丫间升腾起的袅袅炊烟,氤氲着饭菜的清香,传递着家的温暖讯息,让我瞬间忘记了浑身的疲惫和一路的颠簸。
②村头是小村通往外面的门,老槐树就是守卫门户的门神。进门,出门,看似寻常简单,却是悲欢离合。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滋生思念、牵挂和企盼的地方,也是守望幸福的驿站。老槐树是一把标尺,丈量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距离;老槐树是一道分割线,隔开了草木故园与外面的世界。每每我离开故乡,老槐树下是母亲和我分别的地方。老槐树下也是村民聚散离合的地方。寒来暑往,流转经年,参军入伍,异乡求学,外出打工,出外经商,多少背着简单行囊的村人走出家门,走出村头,走出老槐树的庇护,去外面的世界追逐梦想。不管走得多远,无一例外都要在老槐树下启程,从此天各一方,四处漂泊。
③老槐树是小村的眼睛,目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人,也打量着每一个从村子里经过的人。记忆中,村头的老槐树下是外乡人歇脚的驿站。货郎担、卖油郎、玩把戏的、补漏锅的,甚至是要饭的,这些行色匆匆的乡村过客或推车,或肩扛,走村穿巷,沿街叫卖,用自己的手艺和勤劳换取着一家老小的温饱。老槐树下,对于那些四处漂泊的生意人或者手艺人来说,是一个吸袋旱烟歇歇脚的场所,也是一个体味人生冷暖的地方。一年四季,老槐树下都或多或少蹲坐着闲暇无事的村人,冬天晒暖,夏季纳凉,几乎没有断过人。乡亲们宅心仁厚,民风淳朴,尤其是对那些外乡人更是厚道热情,看见路上走来陌生人,便起身上前询问。来人一边散烟,一面说明来意,如若是来投亲奔友的,立即有人领着到家里;如若是做小买卖的或者是手艺人,便有人向其详细讲解村落布局、街道走向、人口分布,让这些外乡人少走冤枉路。
④那棵老槐树,年年岁岁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傲然挺立,凝视着一个小村的兴衰荣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临近年关,村头的老槐树下便人头攒动,潮水般涌来了村中的男女老幼,他们踮起脚尖举目远眺,翘首以盼——父思女,母盼子,妇望夫,夫念妻,羞涩的村姑揪着辫梢等情郎。栖息在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游子,无论事业多么辉煌,地位多么显赫,异乡再好都无法安放他们不安的灵魂和躁动的心灵。多少次夜深人静,他们时常想起那熟稔的村头,亲人们手搭凉棚站在村头老槐树下的那幅剪影,在梦中一次次浮现,那时候,他们心里热乎乎的,也酸溜溜的,饱含着热泪,记住了乡愁。
⑤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庄里留下的多是些苍老的身影和稚嫩的面孔。村庄空了,瘦了,村头也不再是往昔的村头,人影稀疏,门可罗雀。在村庄的臂弯里,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看到村头那棵原本蓊蓊郁郁、葳蕤蓬勃的老槐树,如今一天天消瘦下去,仅留嶙峋铁骨,用最后一丝气息默念着思念、牵挂和企盼。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头撞进那片热土的怀抱”表现了作者归乡的急迫心情,“炊烟”“氤氲着饭菜的清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清晰的农村印记。
B.“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滋生思念、牵挂和企盼的地方,也是守望幸福的驿站”,表达的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C.“老槐树是小村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村人和路人的活动都在老槐树关注之下的情况,表现了老槐树富有灵性的特点。
D.文章第④段记述外乡人老槐树下歇脚的文字,是为了表现老槐树热情好客、为一切人遮风避雨提供方便的特点。
E.老槐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形象:它既是村庄的象征,是游子乡情、乡见的寄托,也是农村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物化。
(2)简要概括现实生活中“老槐树下”有哪些作用。
(3)文章为什么以“村头的老槐树”为题?
(4)探究文章结尾画线部分表达了哪些意思,有什么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计算机自动化

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写道:“文明的发展就是加大不用想便能完成的事情的数量。”如今,计算机可以被编程执行非常复杂的工作,许多软件程序还负责脑力工作,比如观察检测、分析判断,甚至作出决定等等直到最近都还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职能。怀海特的话里隐含着一种这样的信念——人类活动是从上到下有等级区分的:每当我们把一件任务或一种工具交给机器去负责,就把自己解放出来去追求等级更高的、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任务。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见——自动化学者称之为“替代神话”。节省劳力的设备不只替代了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的一些彼此孤立的组成部分,它还可能改变了整个任务,包括参与者的态度、技能和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用电脑工作时,经常会陷入自满和偏见——两种会削弱我们表现和引发错误的认知缺陷当中。当一台计算机诱使我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中,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相信计算机会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并且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我们任注意力四散开去。我们与手头的工作脱离开来,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也在淡去。自动化偏见则是指我们过于相信显示器上面的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对软件的信任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忽略或无视其他的信源,包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当一台计算机提供了不正确或不完备的数据,我们会视而不见。

计算机自动化将我们从执行者转变为观察员。我们放下了操纵杆,转而观看屏幕。这种转变可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同时也可能抑制专业技能的发展。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和其他专家都依赖决策支持系统来分析信息和提出行动方案,但一些迹象表明,软件越是能干,会计师就越是不行。最近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决策支持系统对三家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其中两家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非常先进的软件,由计算机评估相关业务风险。第三家公司使用简单的软件,需要会计师来评估一系列可能的风险。研究人员对每家公司的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做了测试,第三家公司的会计师明显比其他两家的强,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都显示出了更强的理解能力。

许多计算机系统设计者都假设,人类操作员是“不可靠,低效的”,至少和计算机相比是如此。于是,设计师便尽量让人承担尽可能小的责任。最终,人变成了监控者,而这样一份工作是我们人类——出了名的爱走神的物种——特别不适合的工作。而且,由于一个人的能力“不用就会变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如果—味盯着屏幕,最终也将和初出茅庐的新手没什么两样。难以集中注意力和缺乏对原理的认知这两点加起来,增大了操作员遇到事故时无力应对的可能。于是乎,人类成为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摘编自尼古拉斯•卡尔《电脑一歇菜,人能挺住吗?》)

【小题1】下列关于计算机自动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在一百年前不仅预言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而且还指出了计算机自动化的好处——不用想就能完成事情。
B.计算机自动化的关键是计算机程序,有些程序可以执行复杂的任务,甚至替代人们完成一些脑力工作。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劳力的节省,但它并不能真正将人解放出来去完成更高层面的任务。这是自动化学者的清醒认识。
D.计算机自动化也有弊端,可能改变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可能削弱其专业技能,也可能最终将其变成系统中最弱一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计算机会给使用者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于是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对计算机的信任,使使用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表现。
B.所谓陷入偏见,是指我们对软件的信任使我们无视或忽略其他信源,甚至不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而对计算机提供的不准确或不完备的信息毫无疑问。
C.计算机自动化带来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变化——从执行者变为观察者,工作变得轻松了,但人的工作技能有可能因得不到运用而被抑制。
D.在计算机自动化中人的角色变化,源自计算机系统设计者对人类操作员能力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人类爱走神的特点的不信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海特话语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人类活动是有等级区分的,需要付出较多劳力的属于低级活动,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属于高级活动。
B.之所以说计算机给我们的安全感是虚假的,原因之一是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也未必准确、完整,所以,不可盲目相信计算机。
C.澳大利亚对三家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研究表明,少一些对相关软件的依赖,多一些人的脑力参与,有利于促进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D.人类操作员如果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对相关原理有足够的认知,在遇到事故时,就有能力加以应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这些传统礼仪都对后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婚嫁礼,祭祀礼和丧礼等等,而且中国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得到了好评,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

儒家“礼”是基于人情产生的,这使得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人情礼节,崇尚“礼尚往来”,当一个人收到别人礼物或好处后,总要回送或是给予其某种好处,以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回报。由于礼学家对人情基本上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合理性,又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裁制,所以顺人之常情外,还需要正己之情。因此,许多中国人都特别注重中庸之道,极力促使自己达成中庸之道。

“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他们看重人的等级区别。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在婚姻嫁娶中都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虽然这种“礼”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性格。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国人对尊者的推崇形成一种崇尚权威,卑躬,谦虚的性格,并且特别能自律忍耐。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在儒家“礼”中,男女有别的观念却使得中国的妇女性格和地位都边缘化。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社会活动范围加以限制,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

儒家“礼”看重学问,人的才识。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学问,富于智慧。儒家的文化既是治家文化,也是治国的文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他在《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一方面把做人的思想、治家的文化与治吏的思想、治国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齐家”开始,其顺序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又把“修身”与“致知”联系起来,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即治国者要注意学习,知书才能达理,达理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治家,治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也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

儒家“礼”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伦理的范畴,“礼”使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尊敬长辈、老者,爱护幼小,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而且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因此,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
B.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就是受儒家礼教的影响而形成的。
C.孔子的观点是,想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致其知”,即注意学习,知书达理,从而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
D.儒家“礼”要求人们要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总说中国人传统礼仪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然后分说古代“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B.在论述中国人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第四段作者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来阐明儒家“礼”使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
D.第五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用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证明儒家的“克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和注重中庸之道,是分别受到儒家“礼”和礼学家的影响。
B.文章从男女有别的观念,对学问、才识的看重,伦理道德等几方面论述了儒家“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C.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具有群体凝聚力、讲究修生养性、能忍让自律的良好性格,均是受到儒家“礼”的影响。
D.尊老爱幼是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形成的,这十分符合儒家“礼”中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