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托管”岳阳楼不妨一试
近来,“岳阳楼将‘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消息在岳阳炸开了锅。岳阳市政府网相关文件显示,去年11月当地发布公告,对岳阳市辖区内2个重点旅游景区经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而岳阳楼景区并不在此之列。而岳阳楼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岳阳楼景区虽不在招商名单内,但眼下景区已经正在进行经营权转让。
景区景点被商业经营者“托管”的原因不外乎三类:一类是“公家”经营不善,亏损运营,人工、养护、开发等成本巨大又不堪重负。第二类不排除有谋发展、做大做强的意思。一些地方守着景区景点的“金山银山”,因为自身不具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经验,亟待引进新的管理思维和运营模式将景区景点做的更好。当然也有一种迎合潮流的不负责的“托管”——看其他地方有这么干的,自己也“赶个趟”,打外包给“私人”,结果如何可能根本没有考虑。
将政府的景点景区“托管”他人,结局如何褒贬不一。“托管”型景区景点,因为托管的逐利因素,经营者往往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经营,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目的,一些托管景区景点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有设施设备却过度使用,维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更多的核算为利润等。这是多数托管景区景点的通病,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托管出去的景区景点,政府没有赚到多少钱,景区景点却破坏损害严重,最终还得政府收拾“残局”。1999年至2003年间,湘西3个景区的经营权先后由政府许可给外地公司投资开发经营,然而,随着景区经营开发中暴露出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塑造力度不大、景区自身发展缓慢等问题,2009年,湘西州最终又将3个景区的经营权收回,就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例子。
然而,“托管”成功的也不乏其例。有的景区景点采取市场化的“托管”后,景区景点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收益增幅巨大,成为一地的重要经济。凤凰县将所属的八大旅游景区“托管”后,仅2010年,景区票收入1.51亿元,整体旅游收入达30.02亿元,以先前的3倍,同时景区景点设施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等等。
新的社会形势下,景区景点管理需要新思维。以公办模式和“政府式管理”景区景点,弊端多多,“浪费严重”、“资源闲置”等问题同样令人垢病。在“托管”式经营景区景点日益被社会关注和认可之时,一些地方探索这一新模式、大胆引进新的经营方式,这一理念和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托管”景区景点带有诸多的时代特征和先进元素,其优势和潜力是“公办”所难以比拟的,可以引进更高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成熟的市场品牌培育和融资的便便利。退一步说“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为什么不注入新鲜血液,让“托管”模式试一把呢?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试一试”又何妨?
(选自《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景区景点被“托管”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家”经营不善,人工、养护、开发等成本巨大又不堪重负,采取市场化的“托管”后,景区景点或许可以快速发展,经营收益增大。
B.―些地方守着景区景点的“金山银山”,因为自身不具有先进的管理和市场经验,亟待引进新的管理思维和运营模式将景区景点做得更好。
C.还有一些景区景点看其他地方这么干,为了迎合潮流,自己也“赶个趟”,打外包给“私人”,结果如何可能根本没有考虑,不负责任。
D.“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实施“托管”模式,可以达到谋发展、做大做强的目的。
【小题2】下列关于论述“托管”型景区景点结局惨淡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管”型景区景点的经营者往往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经营,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目的,追求更多经济利益。
B.一些托管景区景点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有设施设备却过度使用,维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更多的核算为利润等。
C.一些地方托管出去的录区景点,政府没有赚到多少钱,景区景点却破坏损害严重,最终还得政府收拾“残局”。
D.随着景区经营中出现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品牌塑造力度不大、景区自身发展缓慢等问 题,一些当地政府将景区的经营权收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西的3个景区曾由政府托管给外地公司,但经营开发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政府又收回, 说明政府意识到“托管”要慎行。
B.“托管”岳阳楼这一理念和做法,可尝试景区景点新思维管理,因为带有诸多的时代特 征和先进元素,其优势和潜力“公办”难以比拟,肯定势在必行。
C.“托管”可以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可以引进更髙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成熟 的市场品牌培育和融资的便利,值得关注和提倡。
D.“公办”了几十年的岳阳楼始终“半死不活”,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注入新鲜血液,不 妨试一试“托管”模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9 03: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
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 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 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 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 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 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当自己觉得有快 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 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 验很愉快。
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 入迷途。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 感,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 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 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 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对于生 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
B.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C.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D.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
B.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
D.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走入迷途的两派学者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有概括有分析,论证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
B.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种浅显的分别,所以走入了迷途。
C.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D.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周国平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首先要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你如果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③其次要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读书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④最后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⑤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B.作者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都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那就是终身读者。
C.阅读之初就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力争每读一本书都有精神上的收获,都能开启自己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D.要想成为真正的读者必须阅读经典,而不能阅读那些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就只能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标题呈现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成为真正的读者,脉络分明,思路清晰。
B.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和作家为例来证明读者身份的重要,事例浅显而易懂。
C.作者在第④段采用道理论证来增强说服力,指出一个真正的读者对书籍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不仅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更源自个人的阅读经验。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但以道理论证为主,这就使文章的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小题3】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请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 ;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 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 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的目的,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B.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C.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最大化的利益。
D.为了维护个人权益,使一些人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长远的观点看,谁能否认这样做是令人遗憾的
B.只有掌控好权利的风帆,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C.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D.能否抵达文明的彼岸,取决于行进的权利风帆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开门见山  迎刃而解  为所欲为  义正辞严
B.一针见血  水到渠成  为所欲为  理直气壮
C.开门见山  水到渠成  心想事成  理直气壮
D.一针见血  迎刃而解  心想事成  义正辞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才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意境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句表现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丛菊两开”既描写菊花已经连续两年开放,又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苦闷。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一个儒雅潇洒,镇定自若,极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周瑜形象。
C.“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该句写李清照思念丈夫,夜不能寐的孤寂,“凉”既指天气凉爽,也指词人内心凄凉。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池鱼”用池中的鱼来比喻身处官场的诗人自己。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这里所说的“意”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
B.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C.刘勰认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只要在视听范围中可接触到,附着上情感,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D.无论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还是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只要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就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
B.物境既要看到山水之美又要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C.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手法和对象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D.《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例子说明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毒品成瘾的原理
(冬雨)
吸毒者为何成瘾,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寻死觅活地寻找毒品?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有的研究人员用惩罚学说来解释吸毒者的这些行为。惩罚学说认为吸毒病人表现出的强迫用药和强烈的心瘾(强迫性觅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害怕停用毒品后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了避免经历痛苦而强迫用药,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经历而强迫性觅药和用药。
病理性记忆学说则认为吸毒者对毒品引起的奖赏和惩罚效应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他们在这种病理性记忆的驱动下不断地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而强迫学说认为,吸毒者与患强迫症的病人相似,明明知道某一情况并不存在,但还是无法控制,要一遍遍地去检查某一情况是否存在,吸毒者的毒品成瘾也同样表现出难以控制自我,强迫觅药和用药。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奖赏学说,并结合其他学说来解释吸毒成瘾。
大脑奖赏学说主要认为,人在吸毒后可以获得如同吃饱饭(酒足饭饱)、饥渴时饮水的欣快感以及哺育时的满足感一样的感觉。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所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目的是为了让种群延续和扩大,所有这些生理感觉的满足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而吸毒后,毒品中的化学物质也通过大脑和周围神经让人感到欣快、愉悦,甚至是致幻感,如飘飘欲仙。这样的感受如同奖赏机制,吸毒所获得的满足和欣快感就如同吃喝一样,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满足,故名奖赏。
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的研究得出的。例如,利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又称多巴胺通路。这个神经通路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区(VTA),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腹侧被盖区由合多巴胺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组成,通过神经纤维与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相联系,并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到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在进食、饮水、哺育和受到自然奖赏时,这一神经通路就会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美好的感受。
此外,电刺激奖赏通路时,机体会出现类似受到自然奖赏刺激时的愉快效果,但其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尽管电刺激、自然奖赏和药物(毒品)等是不同的物质和技术,但是,所有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例如,自然奖赏是通过行为反射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电刺激是通过电流促进多巴胺递质释放,吸毒、滥用药物和吸烟则是直接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或促进多巴胺递质的释放。
当然,奖赏学说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所以也还有其他学说。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对毒品成瘾原理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不是为了体会欣快和美好的感觉,而是为了尽快结束痛苦的经历。
B.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一种因无法控制自我而对某一并不存在的情况进行反复检查的强迫症。
C.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因为痛苦经历和欣快、美好的感觉形成了难以忘记的异常记忆。
D.吸毒者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是因为吸毒能获得满足和欣快感,这就鼓励吸毒者一再重复这样的行为。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酒足饭饱、饥渴时饮水的欣快感以及哺育时的满足感和吸毒后感到欣快、愉悦的生理感受觉都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掌控之下,
B. 欣快感、满足感这些基本的生理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竞争和进化中为了种群延续和扩大而获得的一种自然机理
C. 电、自然奖赏、毒品刺激多巴胺通路时都能产生相同的愉快效果,因为导致愉悦感觉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刺激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不同。
D. 腹侧被盖区(VTA)、腹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组成了一条多巴胺通路。这条通路通过神经纤维释放多巴胺递质,将信息传递出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奖赏学说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的大脑中存在奖赏通路即多巴胺通路,这就为吸毒者戒掉毒瘾提供了可能性。
B.虽然奖赏学说的提出是依赖于许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脑研究后得出的,但也不能完全解释吸毒成瘾原理,其他学说可做有益补充。
C.吸毒者为何会成瘾,科学研究虽然已给出了一些解释,但还没有哪一个学说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将持续下去。
D.电刺激奖赏通路的强度较自然奖赏刺激强度大,愉悦感比自然奖赏强烈:吸毒、滥用药物的吸烟成瘾其刺激强度更大,愉悦感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