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小题2】下面不能证明 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小题3】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B.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C.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
D.要学会追求安静;要学会享受安静;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
【小题4】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9 11:5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遇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数据分析
今年2月,南京公安部门就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情况进行了一次约3000名大学生参与的网上问卷调查。
大学生每月开销多少钱?
1000元以下5%
1000-2000元39%
2000-3000元47%
3000元以上9%
 
校园贷的前被用来干啥?
投资、创业   37%
旅游、休闲   44%
学习费用及用品26%
买奢侈品、化妆品、衣饰等12%
其他消费 3%
(注多选)
 
材料三:
园贷乱象触目惊心,如何解决?答案是打开校园贷的“正门”。
据报道,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5.6%,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中行的“中银E贷路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8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不会自律规范,即使靠制度约束和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监控,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更重要的是,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也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的信贷平台已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
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正规军”进军校园贷,除了强化了大学生们的信用意识,还降低了校园消费的风险。此前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毂中。
(:中评网)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进入校园分期市场。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业,由于这部分平台待收较小,容易完成清算,主动停业或许是平台良好退出的不错选择。“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认为,校园贷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存在,近段时间出台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建议校园贷平台更加规范。对于校园贷平台适合转型的方向,马骏认为,可以随着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转型,比如目标客户为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这样也能有效地控制平台成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理财,但要防止不良借贷平台诱导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
B.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两大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具有利率适度、授信额度适中的特点。
C.材料二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近半数学生月开销在两千至三千元之间,月开销一千元以下的占比最少。
D.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所以校园贷不会消失,也难以规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当代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思想前卫,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很容易
掉进部分校园贷平台的火坑。
B.“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平台规范,受贷者能够合理利用,“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C.从材料二中的数据分析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校园贷的钱被用来旅游、休闲的最多,用于学习费用及用品的只有约四分之一。
D.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主动停业才是平台良好退出的最好选择。
E.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都采取诱惑的方式,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
李洪兴
①最近,“抢戏”的配角不在少数。《战狼Ⅱ》里,两个黑人孩子是“可爱担当”;一部三国戏中,于和伟版的曹操在可爱中见狡黠,甚至不少人说他可以实现“一个人的三国”;热播的盗墓题材剧,人们讨论的不是有台湾腔的“胡八一”,而是流里流气的“徐二黑”和两个傻里傻气的跟班“黄牛”“白狗”,观众评价说“演害怕,小眼睛里都是战栗”。演员分主角、配角,但演戏只分好坏,能演出性格,戏份不重也当得起喝彩。
②戏如人生。对于演戏,很多人都一心当主角;对于生活,更多人都争着成为赢家。然而,站在主体性的角度看,谁又不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主角呢?所以,即便是时代的配角,也可以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③记得国家乒乓球队选拔赛后的一段总结视频,曾刷爆朋友圈,很多冠军背后的故事被一一打开。如伦敦奥运会时,马琳没能入选比赛阵容,作为名将,他随队出征却承担起队里的后勤工作,帮队友采购生活用品,甚至下厨做饭。有记者曾问:“从主角到渐渐淡出主舞台,心态是如何调节的?”他很享受地说:“不管是不是主角,只要能和队伍在一起就好。”一支队伍,有冠军也有陪练,有教练也有后勤,不同的位置,干好了都是冠军。
④平凡而精彩的人生还少吗?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以前看似不起眼的人和事涌入我们的视线,我们特地开设了一个叫作“暖闻热评”的新栏目,挖掘并传播那些普通人、平凡事中的正能量。或许,我们致敬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地的举动、泣鬼神的故事,更没有流芳百世的雄心,却实实在在地活出了自己的美丽。比如,南方的雨季,抗洪救灾成了很多人的关切,有武警战士,有长沙市民,有为孕妇让车的防总官员,他们没把自己当成洪灾的看客,而在竭尽全力为疏通一个城市、救助一名群众忙碌着。同样,我们感动于修缮长城的工人们,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文化长城”;也被学跳舞的六旬大爷深深触动,“有梦的日子,每天都闪光”。即便是时代的配角,也可以说是生活的主角。
⑤很长一段时间,“刷存在感”成为热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在寻找一份存在感,只不过不是存在于别人深深的脑海里,而是存在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里。有人盛赞“于和伟终于火了”,他说“我就是一个演员,我现在就是一个演员而已”;有人晒出吴京的“全身受伤图”,他说“动作演员总说自己受伤有点矫情”。其实,每个人成就的都是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每个人恪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本分,世界由此而增添了色彩,我们值得为自己起立鼓掌!
(选自2017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成就属于自己“主角光环”的方法。
【小题3】请分析“世界由此而增添了色彩,我们值得为自己起立鼓掌”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不忘根本,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方向。
【小题2】赏析划线句子的变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
(2)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
【小题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却在第③-⑥段用不少笔墨写不走的大树,作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目前住房租赁市场已经在各地强势启动楼市由之前的售卖一条路拓展为租购并举的双轨制。
在12个人口净流入住房租赁试点城市中,住房租赁平台建设已全面铺开。在住房租赁平台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租赁住房的供应也提到了议事日程。租赁住房的供应主要有三个渠道:新建、改建和社会筹集。在这方面,政府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政策及金融机构的扶助。据了解,中国银联正积极加快与其他住房租赁试点城市的合作,2017年年内有望在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服务开通,以推动住房租赁服务市场的繁荣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而住房租赁市场的强势启动,既是对房地产长效机制最大短板的补充,也是实现“住有所居”的必由之路。
(网易首页《住房租赁市场强势启动急补房地产长效机制短板》)
材料二:

材料三
随暑往房租货被确立为我国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租货市场正在快发晨,围绕住房租赁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市场“蓝海”初步形成。
当前,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松懈不得。一方面,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削弱,让新市民住有所居,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另一方面,一些城市住房供给“重售轻租”的积弊仍然存在,住房租赁市场发育不充分、租贷关系不稳定、管理不规范、权益不清晰,买房成了新市民增加安全感、融入感、成功感的“华山一条路”。
正因如此,培养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使住房租赁成为与住房销售并重的住房市场支柱,既是妥善解决过去住房体系失衡、住房制度缺陷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战略布局。但是,培育发展住房租货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监管机制,防止形成新的寻租地带。另一个问题,是提升租赁住房的配套服务水平,只有让租赁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低于同地段商品住房,才能让租赁住房具有与购买住房同等的吸引力。
(人民日报2017-11-01)
材料四:
业内人士认为,在打造多层次住房结构的房地产政策指向下,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部分城市住房供应正从“重售轻租”转向构建“祖售并举”态势,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期。
个人住房出租在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满足了多数租房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这部分市场长期以来存在合同不报各、租客维权难、二房东及群租现象屡禁不绝等问题。相比个人住房出租,由专业化租赁企业运营或由房地产企业自持经营的长租公寓,正快速崛起,发展迅猛。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高涨,新房市场供应高端化,很难满足刚需群体需求。大力发展长租公寓,是解决城市新就业群体居住问题的有效路径。但目前这些公寓普遍存在租货房源总量不足、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由于资源稀缺,不少公寓需排队等候入住,且租金较周边民宅高出不少。此外,有些地区承租者的市民待遇难以保障。
(摘自2017-07-28 新华视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政府积极支持租赁住房的供应的新建、改建和社会筹集,我国住房租赁平台的建设就一定能全面铺开。
B.数据显示,租房者平均搬家超过4次,从而导致租房时有比较强烈的漂泊感,漂泊感强烈程度最高的是北京。
C.租购并举的双轨制住房制度,既是妥善解决过去住房体系失衡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
D.部分城市住房供应正从“重售轻租”转向“租售并举”,围绕住房租赁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市场“蓝海”初步形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为推动住房租赁服务市场发展,中国银联加快了与住房租赁试点城市的合作,2017年年内会在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服务开通。
B.-线城市房价高涨,新房市场供应高端化,个人住房出租问题重重,只有大力发展长租公寓,才能解决城市新就业群体居住问题。
C.材料二显示,低廉租金的农民房能较好缓解许多来深圳务工者的生活压力,所以租住农民房的占比为最高,占52.9%。
D.目前长租公寓普存在的问题是房源总量不足、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租金较高,而且承租者的市民待遇难以保障。
E. 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让住房租赁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强化监管机制还要提升租赁住房的配套服务水平。
【小题3】简要概括目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那座山,老家那个园

谭谈

①早先,公路只能通到山那边,每次从外面回家,汽车只能开到山那边的一个叫大塘的地方。然后,沿着那条挂山而上的石板山径拾级而上。拐一个弯,又一个弯,上一个坡,又一个坡。不知出过多少身热汗之后,山顶上那座古亭,才立在你面前,那穿亭而过,迎面而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饮下守亭大娘免费提供的一杯凉茶,一种家的温馨就弥漫在全身了……

②于是又下山了。下了一个石坡,又一个石坡,面前,就看见一个盖着黑色瓦片的屋顶了,那就是自己的家。那年那月,自己就是从这里拱到这个世界里来的。

③那时候,我心里总纳闷:这山上,满山遍野全是石头,树长不高,花开不多,水流不远。我们的先祖,为什么要为它取一个如此美丽动听的名字:花山岭呢?

④小时候,我经常在这山上山下跑。春天,上山捡雷公果(地皮菇)做菜;夏日,上山摘榈子树叶,回家包麦子粑粑;冬季,则到山上割茅草,给家里烧火做饭。这山间的每块石板,都印下过我的脚印啊!

⑤那时候,心里时不时在想:什么时候,如果这山上真的有花常开不败,那该多好啊!

⑥近些日子,一群花山岭人,突发奇想,要把这山好好打捡一番,在这里建一个农民公园。平日里那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平平常常的石挪梆,突然间升华了,亮堂了,有些,如天狗咬月;有些,如卧佛赏山;有些,似蛟龙入海;有些,像山鹰展翅;有些……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石头,顿时变得妙不可言。这不就是千年不败的奇石之花吗?山的西南坡,前年建起了大型太阳能发电厂,整坡整坡的山,规规整整地覆盖着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它们面向蓝天,造福人类……无疑,这也是我们花山岭上的花,现代科技之花,文明生活之花!

⑦千百年来,无花可赏的花山岭啊,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你已“华丽转身”了!

⑧那么,接我未到人世间的、山脚下的那个家园呢,又是一番什么模样了呢?

⑨伟大的时代,织密了乡间公路的网络。我那老屋的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纷纷搬出老屋,到老屋对曲新修的公路边盖起了红砖新屋,一年一年,那栋老屋,就成了一片废墟。

⑩而老屋,对于我,它永远在我心里,它在我心中是一栋不倒的精神之屋!

⑪老屋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听老辈人讲,它是我的高祖領着他的六个儿子,在一座荒山上建起来的,从屋的北头到屋的南头,十几个厅堂,两百多间房子,屋有半里多路长。屋场有南北两个槽门。南槽门上,悬挂着一块雕刻有“进士”两个大字的木。不知是我们的先人里曾经出过一个进士,还是先祖们为了装门面而私自制作的。

⑫老屋里,曾先后接来了八代人,他们中或求学,或从军,或经商,走南闯北。有些,已定居于整华都市:有些,已落户在异域他乡,但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这老屋,都深深地藏在他们的心里。这幢屋是有灵魂的。这是一个家的灵魂,一个家族的灵魂!

⑬这些年来,许多城里都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那是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爱。这,引起了老屋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子孙的联想:自己的村里,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更值得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应该有一个休闲、阅读、健身、娱乐的场所啊!于是,他和一群老屋的子孙,聚在一起合计,一个美丽的设想产生了:在这老屋的废墟上建个村里的老农活动中心。中心里,有供老人们阅读的“晚睛书屋”,有供孩子们学习的“小天使阅览室”,有健身广场,有棋牌娱乐室。想到就做。他首先在微信里向文友们发出呼吁一下子,南南北北的作家朋友,就捐寄来了六千多册精美的图书。接着,他又带头捐资、筹资百余万元,用于活动中心的建设。如今,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老屋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美丽的梦想,正在落地,正在变为现实……

⑭老屋焕然一新,在新时代用新的生命为后人服务了!于是,它被人们取名为:还童园。

⑮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

(摘编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过去花山岭并不,,但这留下了作者儿时的记忆。经过花山岭人的不断努力如今的花山岭果真有了“常开不败”的花朵。
B.作者对花山岭和老屋的今昔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结尾处所写“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与题目相照应,
C.本文语言平实自然,如“那穿亭而过、迎面面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表现作者对故乡细腻真挚的情感。
D.作者笔下的故乡,古老而又鲜活,既富饶美丽又远离喧嚣,理想化的故乡源于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同时源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题2】本篇散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选取了故乡的“山”和“园”作为描写对象,结合全文,说说它们和生活于此的人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