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①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②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时,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③玩物丧志,周作人抗战时期依附日本,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④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说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值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⑤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杯黄土。
⑥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超消极。
作者杨曾宪,学者,美学理论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作简要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周作人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
B.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C.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阿Q在今天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仍以各种面目,在各阶层活得有滋有味。
D.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E.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
【小题2】①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②第二段“(鲁迅)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小题3】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09:0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文章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应然”世界。
B.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C.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D.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故居——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1)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丏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2)“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一团蜷缩的身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3)“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4)时光隧道里传来的这一段话,振聋发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以时间为线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小题2】“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为什么说“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传 朱东安
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
其父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有什么秘诀可以传授给儿子,可从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悟出一条真理:“有志者事竞成!”为此,曾国藩青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刻苦读书,百折不挠。
一天,曾国藩在家背书,可有一篇文章就是背不下来。这时有个贼正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准备等他背完睡觉后动手行窃。可曾国潘国一直背不下来,就不去睡觉。贼等不及了,跳起来大怒道:“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多遍还背不下来,我都听会了!”说完,那个贼果然背诵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还有一回,曾国藩和妹妹一起跟着父亲外出。父亲看到路边有棵“狗尾草”,马上出了一句上联:“狗尾草!”妹妹马上回答:“鸡冠花。”一会儿,他们经过一座桥,父亲又随口出一句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没有对出。三天后,曾国藩突然跑去对父亲说:“听月楼。”父亲一听,对儿子的执著大加赞赏。
为激励自己,曾国藩还给自己取了个号:涤生。
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解释的: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涤生”就是“见善思齐,有过则改”的意思,可见曾国藩时刻不忘自己的远大志向。
后来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涟滨书院和岳麓书院学习。在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曾国藩在学业上实飞猛进。1834年,曾国藩24岁,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这年冬天,曾国藩独自北上京城,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结果名落孙山。然而,进取不止的曾国藩依然高唱着“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1836年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还是没有被录取,但他没有灰心,他相信自己还年轻,仍有机会。放榜后,曾国藩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返。
会试虽然落榜,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他与曾国藩的祖父、父亲非常熟悉,与曾国藩也相识。在交谈中得知曾国藩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言谈举止中,易知县看出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无量。当曾国藩开口向易和县借钱做路费时,易作梅慷慨应允,借给曾国藩一百两银子,临别还给了他几两散银。
经过金陵时,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一同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但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书买下来。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 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俭用,所费也很有限。这时已是初夏,随身所带的皮袍冬衣也穿不着了,干脆送去当了,勉强还可凑足回家的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得知他当了衣服借了账,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望着慈样的父亲,曾国藩暗暗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功夫不负有心人。1838年,曾国藩终于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走完了自己的科举之路,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素的偏强小伙子,从此由“田舍郎”一跃而进入了“天子堂”,实现了少年时代就立下的远大志向。此时的他感觉前途无限,便产生了一定要做一个屏藩国家的重臣的志向,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就是“为国藩篱”的意思。从取号到改名,少年时代的理想又升华了。
(节选自《曾国藩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麟节天分有限,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格要求曾国藩,希望他刻苦读书,百折不挠。
B.曾国藩给自己取号“涤生”,希望自己如明代的袁了凡所说的那样,涤洗过去种种不足,做一个重生后的全新的自己。
C.曾国藩第二次参加会试依然落榜,在他南返经过金陵时,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非常喜欢,就借钱把它买了下来。
D.曾国藩把名字由“子城”改为“国藩”,希望成为一个屏藩国家的重臣,“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家出世理想扑面而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曾国藩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这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
B.父亲出了一句上联:“狗尾草!”妹妹马上对:“鸡冠花。”曾国藩三天后才对了出来,说明他文才大不如妹妹。
C.曾国藩第一次参加礼部会试,名落孙山后高唱着“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由此可以看出他很自傲。
D.易作梅与曾国藩在睢宁一见如故,易知县看出曾国藩是个非凡之人,就借给他百两银子,并送了几两碎银。
【小题3】文章在刻画传主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侧面描写在文中的运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世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几乎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若以2010年GDP计算,将湾区视为国家,那么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在全球国家的经济排名分别为第9位、第14位和第23位。如果说东京湾是以工业制造取胜,3.68万平方公里盘踞4383万人口制造了1.8万亿美元GDP;那么纽约湾就是玩转金融游戏,2340万人在2.15万平方公里上创造的GDP高达1.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则是科技创新见长,仅1.7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760万人却产生0.8万亿美元GDP,湾区经济的能量可见一斑。

(摘编自《搜狐·财经》,2018年12月1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体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

材料三:

观察世界三大“大湾区”,带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纽约湾区,政府早前推动了应用科学招商引资,后来又搞了“数字纽约”,提供高科技公司最完善的信息服务。东京湾区也有财团推动的传统,大财团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和大学合作搞科研。

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发现,那里有一种氛围,是仅仅照抄人家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抄不来的,就像那里可以包容乔布斯这样脑袋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高校学生的氛围也不是急功近利赶紧找个体面的工作,总有一批人会热衷于“创造”出些什么,并为之着迷,可以不关心薪酬,可以熬过类似于“在车库里最初创业”的日日夜夜。

美国或是日本,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是有相当恐怖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日本本来也没有,是到了上世纪末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甚至可以把抄袭侵权者赔得倾家荡产。为什么境内山寨多,根本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抄袭比创新的性价比高。那么有惩罚性赔偿制度,就能把违法成本大幅提上去,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才能让那些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而且还能一环扣一环地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兴业。

(摘编自《第一财经》,2019年2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几乎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据统计,全球相当多的经济总量的地都与沿海湾区密切相关。
B.粤港澳大湾区拥有“9+2”的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合作不断,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C.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优势互补,随着发展,各城市的合作将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D.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发现,能够包容乔布斯这样的人的、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我们是照抄不来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京湾以工业制造取胜,纽约湾能玩转金融游戏,旧金山湾以科技创新见长,同是沿海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后来居上。
B.地处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正在加速形成便利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C.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拥有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
D.施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让创新比抄袭性价比高,才能让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才能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
【小题3】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根据材料三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
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