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莫言的创作成就及其获奖的意义

(1)莫言获奖已经是事实。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理解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国家)的地位不断增高的见证。中国现代文学从鲁迅开始,就有过多次被提名,但那时,中国文学被翻译成西方文字出版的作品寥寥无几。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扩大,起初还是中国官方组织的翻译出口,后来逐渐通过西方汉学家的翻译介绍,但基本上还是在高校或者汉学界流通。到了新世纪以后情况出现了根本变化,中国一线作家的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严歌苓、苏童等人的小说,都是由欧美国家的主流出版社主动来推动翻译,使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商业图书市场,这就证明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影响的提高。莫言的获奖不仅仅是莫言本人的成就被认可,它也包含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学在新世纪以来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这是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经验所换得的。

(2)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飞跃性的发展,这在全世界有目共睹;    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近百年来饱受苦难、贫困、战争、耻辱的长期折磨,一旦经济迅速起飞,过程中  要拖泥带水,藏污纳垢,造成巨大的社会震荡,     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爆发:繁华与腐烂现象同体共生,贫富不均加剧,社会矛盾和伦理冲突骤然尖锐,外在的狂欢假面舞会掩盖了内在的紧张感,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等等,这一切都刺激了文学创作,迫使文学直逼社会转型中的大量感性的生活素材,也迫使中国文学重新回到一百多年前欧洲(特别是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古典现实主义大师们的立场和视角。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在这个作家行列里,除了莫言以外,至少还有贾平凹,张炜,王安忆,张承志、严歌苓、阎连科,余华,刘震云、韩少功、苏童、格非、林白等等。

(3)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2007年)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这两部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国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由于作家深刻洞察了中国社会的本质,1950年代以后,国家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在农村政策上采用了过激的土地集体化的政策,控制了农村的所有生产资料;同时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制止农民无节制地生育。而土地与生育,是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所寄托了全部人生理想的两大领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生育是农民家族生命延续的基本形态,这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农民的生与死的全部意义的隐喻。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莫言那样如此深刻地感受了中国农民难以言说的悲痛;也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如此尖锐地表达了中国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及其软弱而无效的反抗。作家在《生死疲劳》中刻画了西门闹死后冤魂不散坚持申冤,农民蓝脸为维护自己的土地而苦斗终身;在《蛙》里写了农村医生“姑姑”的残忍、疯狂以及变态心理,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学典型,这些人物故事以独特的中国经验为人类表达追求自由的理想,提供了新的美学探求。

(4)应该说明的是,尽管莫言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强烈愤怒和深刻同情,但是这些小说作品都是第一时间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版,而且因为其尖锐的批判立场和有趣的叙事形式赢得大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社会存在。这首先要归功于莫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其次要归功于他的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前者使他始终站在中国现实的土壤里进行写作活动,并且在中国读者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很像他的前辈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是需要高超的生存智慧和战斗能力;后者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先锋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以及创造性地利用了《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使他的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艺术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节选自2012、10、16《文汇报》,作者陈思和,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小题1】选文第(1)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扩大”表现在:
在翻译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作品流通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2)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  必定  但是
B.但是  也    因而
C.虽然  也    但是
D.但是  必定  因而
【小题3】第(2)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莫言获奖非常令人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当代文学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
C.莫言比任何中国作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并尖锐表达中国农民的处境、悲痛和抗争。
D.《生死疲劳》《蛙》的屡屡获奖,说明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E.当代一批中年作家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和美学追求也促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F.莫言的小说叙事往往采用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表达晦涩的先锋文学结构。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莫言的创作成就(请分条陈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09:1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空间也被称作“赛博空间”,这一称谓实际上和一项与互联网诞生息息相关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诺伯特·维的在1948年提出的“控制论( cybernetics)”, “cybernetics”其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作之术”。在控制论的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堆纳和阿图罗·罗格布鲁斯、朱利安·毕格罗在1943年提出的“负反馈理论”。反馈理论指的是将系统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输入端并形成新的出结果。如果输出端和输入端作用相似,那么系统偏差就会不断增大,形成正反馈;如果输出端和输入端作用相反,那么系统偏差就会不断减小,形成负反馈,进而使得系统趋于稳定。对互联同发展历史稍有了解就会知道,我们当今所来用的互联网应用架构,源自美国军方在1969年发布的“阿帕网”。

材料二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发的军用网络系统“阿帕网”投入运行。正如“阿帕网”的开发者和资助方所暗示的,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互联网事实上是冷战的产物。 DARPA成立于1958年,当时名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虽然名称中不带有“国防”元素,但是这个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隶属于美国国防部,并且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在前一年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在“阿帕网”的孕育过程中,控制论心理学家利克·里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因其在哈佛大学心理声学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两个同样受美国军方资助和影响的科研机构,前者负责解决军事沟通中的嗓音问题,后者则直接为空军研究“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工作期间的出色表现,利克·里德在1962年告别大学前往国防部高级研完计划局担任控制研究项目主任,在他任职期间大约资助了全美70%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而在这过程中,除了包括 DARPA、海军研究办公室、国家航天航空局、国家自然基金等美国军方和政府主导的科研资助外,贝尔实验室、梅西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民间企业和组织也通过举办研讨会、科研合作等方式资助相关研究,构建起了军队、政府,工业企业和科学家共同体的“铁三角”,塑了一个“通力合作”“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创新典范”。

材料三

苏联在1950年代就初步完成了“综合自动化传播网络”和“国家计算中心网络”等军事网络系统。在1962年,苏联科学家维克多·格卢什科夫提出,为了更加精确而实时地获取全国经济核算数据,完善计划经济的信息规划和管理体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苏联的“全国自动化系统(OCAS)”。在这一民用互联同系统的构想中,甚至还明确了网络节点架构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分散的树状结构——这一结构在保障节点之间互相连接的同时,还明确了个别母节点的授权机制。然而,历史的最终进程很显然昭示了格卢什科夫的伟大构想终究只能成“构想”。苏联的互联网发展因为部门之间的扯皮和地方官僚的破坏,最终以格卢什科夫的去世告终。

材料四:

1970年,在美苏争霸之外的第三世界,发展出一条“智利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统阿连德邀请英国控制论学者塔福德·比尔主持开发一套名为“Cybersyn”的赛博协同项目。 比尔设计了一个三级协同系统:一级系统负责监控二级和三级系统是否按照系统目标运转,二级系统负责横向协调三级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三级系统的各部分知晓彼此之间在做什么,三级系统则需要知道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只需要执行有益于该目标的行动即可。智利的五联网探索具有杜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必然。美国的贸易禁运,使得智利既离了全球市场,从而“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基于“落后技术”,依靠车间工人能动参与的“先进设计”;而在社会主义阵营,智利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远小于苏联,使得互联网系统灵活调控经济成为可能,而凝聚全国共识的阿连德政府有效避免了官像体系的内耗。然而,随着1973年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阿连德饮弹自尽,“Cybersyn”项目的工程师开始焚毁项目数据和资料——新技术的诞生、发展、爆发和消亡,最终还是离不开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全世界通行的互联网“美国模式”,某种程度而言既带有历史的偶然性。换言之,当世界出现另一同等规模的竞争者,且该竞争者同样具备适合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那么互联网的形态成许就会发展出另一套替代模式。
B.互联网的“美国模式”之所以能够胜过“苏联模式”和“智利模式”,完全是因为“美国模式”充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C.比较美国和苏联的互联网发展史,技术实力的高下在其中并不是决定性的。
D.从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技术路线最终能否实现,或者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和所处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动因息息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按照1943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负反馈理论”,如果输出端和输入端作用相似,就会产生系统偏差不断增加的现象,形成正反馈;如果输出端和输入端作用相反,则结果就正好相反。
B.通过早期三种互联网模式的比较,说明技术的发展受技术之外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C.互联网发展的“智利模式”之所以失败,在某种意义是当时的政府依靠英国科学家主持开发决策的失误造成的。因为一旦政治上动荡,这些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开始焚毁项目数据和资料。
D.互联网发展的“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处理好军事优先和民用共享的关系问题,导致各自为政,互不支持,最后难以全面展开。
E.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在其早期孕育的过程中,主要得益于控制论心理学家利克·里德在哈佛大学心理声学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核心技术支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美国在互联网空间开发方面的路径和结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或许将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B.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虽然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不大,但是近年来呈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随着《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盛行,中国社会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
C.《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助长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D.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E. 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小题3】目前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但也有可能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你认为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流萤

王本道

夏日的夜晚是极富诗意的。蓦然,感觉眼前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啊,应该是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童年与少年时代,夏夜随大人们乘凉时也曾多次见到过萤火虫。

记忆最深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暑假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让我们到地处偏远山区的辽南东部一个叫倒马祠的地方调研。那天下午我们从公社出发,步行三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渐近村口,远远看到当地小学的学生们举着彩旗前来迎接我们。走在队伍最前头的一位长者,看上去已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稀疏。见到我们他忙不迭地自我介绍说:“我是本地小学的校长,姓赵。”接着拉过身边几位年轻人说:“这是本校的几位老师,欢迎市里的老师们光临我们这穷乡僻壤啊!”

吃过晚饭,大队安排我们住宿在学校临时准备的房间里。当时还没有电灯,晚饭后,我和几位同事借着如水的月光,在学校面积不大的操场上徜徉。我们边走边聊,忽然看到从一间屋子里透出亮光,大家立刻好奇地走了过去。看到屋子里点着两盏油灯,那位老校长全神贯注地在刻着钢板,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正用那种老式的油印机,一个推滚,一个翻页地忙活着。见到我们,老校长客气地站起身,边擦拭着额角沁出的汗水边说:“我们利用放假这几天,对照前些年的老教材,编教材,赶着印出来,不管现在社会上怎么乱,总还得让孩子们学点知识啊。”由于“文革”几年来的折腾,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的小学,竟还有一位老校长,顶着难耐的酷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操场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咚地流淌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起来,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若隐若现,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这是萤火虫在飞呢!”“别看一只萤火虫的亮光很小,可是无数只凑到一起,也足可形成秉烛之势啊!”老校长说道。

几十年的光阴转瞬过去,夏天的月夜依然惬意静美,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视野所及再也难觅萤火虫的踪影。“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这些年每临夏夜,我时常默念着伊能静唱出的歌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由此看来,萤火虫在华夏大地翩翩起舞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可如今在我国能见到萤火虫的地方早已是凤毛麟角,就连青岛那样美丽的海滨城市,最近从外地购进万只萤火虫放进公园里,只三天时间竟有一半死去。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马来西亚有个地方,因萤火虫十分密集,当地还为此开辟出一个旅游项目:萤火虫之旅呢。

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两位年轻的同事在油灯下案牍劳形。

“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归来兮,远去的流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童年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现在在都市里难觅踪影,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化,如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癌症村等,是单纯追求GDP导致的。
B.“……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校长的话语暗含其对文革中教育遭到破坏的严厉批评与谴责。
C.作者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环境的重要性。举例马来西亚的“萤火虫之旅”表明作者羡慕这样的环境,也愿为中国的环境事业贡献力量。
D.萤火虫的光亮很小,却能照亮别人,给人以精神和力量,就像老校长一样,用秉烛之势燃烧自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E.文章用对比手法写由于萤火虫的急剧减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引用伊能静歌词、《诗经》名句表明对美好环境的期盼,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文章写作者暑期到乡村调研见到萤火虫的惊喜,为什么花很多篇幅写农村学校的老校长和老师呢?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析
(4)探究萤火虫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刚满10岁的女儿到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却因为身高超过规定标准被要求补买门票。迪士尼在国外采取以儿童年龄为标准制定门票优惠政策,在中国则采取身高标准,这是典型的“双标”模式,属于歧视性政策。而之所以如此,则跟国内的儿童票价格优惠政策规定有关系,迪士尼表面上看并未违反规定,可这种做法对儿童来讲并不公平,部分发育较快、身高较高的儿童,本身年龄尚小,却要支付成年人的票价,无法享受优惠福利,显然是不合理的做法。

2012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优惠政策的通知》中,采取了“身高与年龄”的双轨制。景区和商家可以自行选择采取优惠政策方案,如此就会给景区和商家可乘之机,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票价优惠模式,迪士尼就是因身高检票更方便快捷,管理成本更低,才选择以儿童身高为标准。

显而易见,采取儿童年龄标准作为票价优惠政策,并不存在现实问题,身份验证技术也已逐步成熟,诸如儿童身份证、电子证件、户口本、人脸识别等,都可以作为儿童年龄的识别依据。关键是要实现公平性原则,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票价福利。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儿童票是未成年儿童依法享受的票价优惠福利。从法治视角来看,以身高决定儿童票收取的规定违背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青少年法律或青少年政策都是以年龄作为界定标准。因此,儿童票收取以年龄为依据,是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是促进儿童福利政策公平化的举措,也是顺应公众普遍期待的改革方向。

当然,以年龄为儿童票收取依据在现实中难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细化,既保障儿童出行权益的公平平等覆盖,也照顾优惠政策在执行方面的可操作性。例如,可以通过学籍卡等证件证明乘车人的年龄,或者采取为身高超过一定标准的儿童办理特殊证件的方式,方便交通运营部门查验儿童年龄。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以身高来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儿童,因为这不科学。人们之所以希望儿童票以年龄为标准,是因为现行的儿童票身高标准大大滞后于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儿童身高已经大大提高了,对比一下《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就可以看到。其实,儿童票标准的核心不在身高年龄,而在于儿童福利的实现。只要实现了儿童福利,即便延用身高标准也无不可。只是身高标准要跟得上孩子个头,不能停留在上个世纪。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企业这么做了。譬如,目前交通企业多以儿童身高来制订票价,但考虑到儿童身高日益走高的趋势,铁路部门就把原先“身高1.1米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规定,改为“身高1.2米至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而国内一些公园,也已采取身高与年龄“双轨制”的购票标准。

关注儿童票标准实质是关注儿童权益保护。法律调整更具有根本性,希望儿童票争议能由法律一槌定音。其实,以身高为准也好,以年龄为准也罢,关键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整个社会要把儿童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法制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迪士尼在中国采取以儿童身高为标准制定门票优惠政策,是依据中国的儿童票价格优惠政策规定,因此是合理合法的。
B.2012年国家发改委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优惠政策,采取了“身高与年龄”的双轨制,一些景区和商家选择了以儿童身高作为标准。
C.以身高作为儿童票收取标准的规定,会导致一部分儿童享受不了儿童票,违背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D.以年龄为儿童票收取依据,既要保障儿童出行权益的公平平等覆盖,同时也应照顾优惠政策在执行方面的可操作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儿童身高已经大大提高了,“儿童票”的身高标准不应该再延续几十年前的身高标准了。
B.从全世界范围看,青少年法律或青少年政策都是以年龄为界定标准,因此从法治视角看,儿童票也应以年龄为依据。
C.铁路部门把原先规定改成“身高1.2米至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说明以身高作为儿童票标准是科学的。
D.儿童票标准以身高为准也好,以年龄为准也罢,核心不在身高或年龄,关键在于要把儿童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小题3】在我国,采取以儿童年龄为标准制定票价优惠政策,儿童年龄的识别依据可以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 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 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 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 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 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 “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 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厌、 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 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 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 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 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这时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 孕育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 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喜鹊常 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 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 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 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 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 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 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 “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它 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雁的习性是南北迁徙,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移,在迁徙的途中,它们表现出在人们看来的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天厌”。
B.在中国人的眼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中,用雁来作为五礼之贽,这使得大雁兼具有人们所需要在婚姻问题上的丰富含义。
C.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的象征,《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和绘画中的画鹊兆喜都表达了人们对喜鹊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D.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雉”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也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城过百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小寒其实并不寒,因为小寒这个节气其实是阳能在增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B.文章论证大雁是人类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量引用了名言名句,非常有文化内涵。
C.文章将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做了对比论证来分别表现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大有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强。
D.文章在论述中采用总分的层次来安排内容,按照大雁、喜鹊、野鸡的顺序,分别论证了小寒时的三种物侯特征,使论述既非常清晰有条理。
【小题3】下列诗句中,符合“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的表述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冰簟银床梦不成,雁声远过潇湘去,碧天如水夜云轻,十二楼中月自明。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