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重视人给礼俗,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图着森地上,因此,世代生长子斯的农民,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这,雨依岁时而定的传统节目,基本上都是家庭性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大年等,都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比如在岁米、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辞年礼俗的超点是腊八。从腊八开始,大家就准备过年了,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岁米探诗拜望、礼物馈赠及团聚宴饮等,腊八之后,人们都要扫尘,就是为了在过年迎神祭的时候有一个清洁的环境。除了扫尘之外,还有一个净化仅式,那就是年前要沐浴,剩头,如果说扫尘是一个居所空间的净化的话,沐浴和剩头则是个体的一个清洁仪式,这个年俗特别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再看团年礼,团年就是在峰旧迎新的过程中所举办的家庭团聚仪式。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人们在吃年夜饭前一定要先祭祀祖先,比如北方地区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是献给祖先的,南方地区年夜饭也是先请先人享用。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具象征性的一顿饭食其中有一些菜是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取年年有余、团圆,喜庆、彩头等吉兆。在传统中国,无论如何,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为家里有祖先的牌位,我们是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张毕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其实是在城市化,商业化的浸染过程中,受到商家的误,这其实是文化礼俗的一个重要损失,是不正常的,团年礼中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压岁钱的意义是长辈通过给小辈以钱物的方式,达家人的关爱,冀望给孩子一种力量,让他们能够平安度过年关。这是一种祝福,是一种伦理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但是现在很多人将发压岁钱看成是种负担,因为价码越来越高,人情越来越重,这其实大大偏离了压岁钱礼俗的本意。

在传统年节礼俗里,还有“守岁”一说,全家人彻夜国炉团座给老人祈寿宋朝时,“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我们今天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然后放鞭炮。这是因时而异的新变化。今天的春晚让四海华人能够聚在一起,实际上它是延续了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就是让海内外华人共享这一特殊时刻,让华夏子孙在春节共同体验我们的文化传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熬过了旧年,迎来了新年,这个时候大家要互相庆贺,所以又有拜年礼。拜年礼不仅仅是老百姓之间的庆贺方式,而且是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共享的文化仪式这种文化仪式让我们获得社会整体的文化感觉。新年到来之后,这样一种对天地祖先、亲人、乡邻、朋友、同事之间的贺拜仪式,也是一种建构礼俗关系的仪式行为,是在新的时间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再确认。

(2013年9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人伦礼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后,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非常强调伦理秩序,强调上下尊卑,家族文化非常发达。
B.端午、中秋、重阳、大年都是中国的传统节目,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依岁时而定的,都属于家庭性节日
C.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伦特性体现得非常充分,往往强调家人的回归团聚,强调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西方的宗教性节日完全不同。
D.岁末、除夕、新春这三个环节,国人分别以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的形式来体现,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八是辞年礼俗的起点,从八开始,人们就开始进行岁末探访拜望、礼物赠及团聚宴饮等活动,为过年作准备。
B.年夜饭又称团圆饭,这顿饭食在一年中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其中有一些不能少的如鱼、肉丸,豆干,红枣、萝卜等带有一定吉兆的菜
C.在辞田迎新的过程中,人们要举办团年这一家庭团聚仪式,而团年礼是过年的中心部分,其中重要的节点是祖先祭祀与年夜饭
D.以礼俗形式体现的辞年礼、团年礼和拜年礼,都特别强调家庭、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文化联系,都强调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用一种新的形态新的面貌接新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岁就是全家人彻夜围炉团座给老人祈寿,宋朝时就有这种风俗,我们今天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与传统守岁风俗已经没有关系了
B.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本来是团年礼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它传承的是一种伦理的关怀和精神的鼓励,但这种形式现在已经异化,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C.今天很多人主张年夜饭要到饭店去吃,这与传统文化礼俗相悖,传统的年夜饭都应该是在家里吃,因家里有祖先的牌位,应该跟祖先共同享用这顿团圆饭。
D.拜年礼在新年到来后进行,这种文化仪式不仅用于老百姓之间,而且也可在社会各个阶层一起共享,它可以让我们获得社会整体的文化感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9:5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府井新华书店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与之相邻的多是时尚餐厅、高档百货店和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书店进门显眼位置的展台上,摆着近期的畅销书。其中励志书占据了半壁江山——《正能量》《本能》《自控术》《我就是教你混社会》……醒目的标题吸引着路过的年轻白领。
充满感染力的书名、振奋人心的个案、切实可行的方法,励志书像一剂诱人的毒药,在人人渴望成功的现代社会诱惑着年轻读者。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经历了10余年热销之后,励志书是否真的能给读者和出版社都带来成功?
张立辉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爱看励志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人性的弱点》《穷爸爸富爸爸》《细节决定成败》……”张立辉如数家珍。只是他看了之后总觉得名不副实,颇感失望。张立辉说:“所有的励志书都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自己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大到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你看了书以后充满自信,想要马上行动,这就是励志书的价值。”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张立辉渐渐放弃了励志书:“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困难。因为成功之岸绝不是看一本书、简单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抵达的。”
中信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陶鹏将励志书分为“软”和“硬”两种。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样的“软”书,以2008年的《秘密》为界,之后就很难再卖出好记录。《秘密》的作者之后又写了《力量》,但销量也不过尔尔。“硬”书越来越多地引入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励志不再是喊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科学”。
去年,陶鹏经手的一本“硬”励志书《意志力》,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佐以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该书在豆瓣网评分8分(满分10分),书的销量也相当不错。
“硬”励志书多从西方引进。国内出版社在引进图书时除了审度其品质,还需考虑该书酝酿和出笼的国情基础。
去年横扫美国各大排行榜的《安静》一书,经中信出版社引进后却是籍籍无名。原来,美国人以内向性格为病,这本书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但内向性格在中国人中却是主流,所以该书因针对性不强而在国内市场败北。
在当当网最近的图书排行榜上,励志书依然风头强劲,占据了畅销书前10名的三分之一。事实上,十几年来,励志书始终毁誉参半。据中国新闻网最近一则消息:杭州一家书店把图书论斤卖,按照书籍种类标价,最便宜的就是励志书,只要11元一斤。磨铁图书第一编辑中心总经理李耀辉介绍,最近两三年,磨铁图书出版的励志书并不多,但创造的效益可观。“目前卖得最好的《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已经销售了近50万册。”陶鹏透露,中信近几年一直不看好励志书。“此类图书的选题只占出版计划的10%,甚至更低。”陶鹏说,“书业中有严重的跟风症。哪个概念火了,跟风的人一定会把这个概念玩到死为止。比如旅游书,前段时间大热了一阵,但今年基本全线窒息。”
当前,励志书市场从最初几年的“只要励志就有人买”,到经过几番洗牌后,读者越来越看重图书品质,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励志书热潮日趋平稳,图书品质和实用性将成为其立身之本。励志书市场不再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宝地,将渐渐和其他图书一样,进入常态发展。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本,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想获得励志书中暗示的那种成功非常不容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好不要去看那些所谓的励志书。
B.《力量》与《秘密》两部书,尽管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但由于它们都是“软”励志书,因此前后销售的情况都不过尔尔。
C.出版社在引进图书时既要审度其品质,还要考虑该书酝酿和出笼的国情基础。
D.书业中严重的跟风症现象,致使旅游类图书的销售先热后冷,而这也是励志类图书销售发展轨迹变化的根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关于“硬”励志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励志书中的“硬”书,是指那些纸张条件特别好,包装特别精美,刊印质量特别过硬的图书。
B.我们的图书市场上,励志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软”的励志书都是国产书籍,而“硬”的励志书则多数从西方进口。
C.《意志力》之所以能成为一本“硬”励志书,主要是由于它教人如何提高效率和自控力, 佐以大量心理学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方法。
D.由于“硬”励志书深受读者青睐,因此,它占尽了最近图书排行榜上的强劲风头。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谈谈怎样的励志书才能在国内市场畅销。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本励志书的看法。
《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阿甘精神传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D.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B.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C.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同类题3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音乐圈曾经有个说法,叫作“音乐无国界”,现在看来,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音乐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是极端个人化的。同样一支乐队,有人狂热地喜欢,有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呢?
神经生物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加拿大研究者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19名受试者进行了音乐口味测试实验。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分别聆听以前从未听过的60段音乐,然后为每段音乐出价并实际购买。实验程序和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非常像。唯一不同的是,受试者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接受fMRI扫描。这种技术可以让科学家实时地知道受试者哪部分大脑最活跃,活跃的程度也可以被精确地定量。于是科学家们就可以知道当受试者聆听并最终选购某段音乐时,他们的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大脑中伏隔核的活动与受试者对一段音乐的喜爱程度直接相关,大脑中只有这一部位的活跃程度和受试者为每段音乐的出价成正比。伏隔核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大部分对于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比如进食,可以直接刺激哺乳动物脑中的一个神经网络,使之产生满足感,进而重复这一行为。这个神经网络就是“奖赏回路”。实验结果说明,音乐和食物一样,可以直接刺激人类大脑中最基本的“奖赏回路”。听音乐和进食一样,属于人类的本能行为。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的原因。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到底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多少钱,和听觉皮层本身的活跃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相关度极高。受试者出价越高,两者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就越高,研究人员甚至可以从后者推测前者,猜中的概率非常高。听觉皮层储存着一个人听到过的所有声音信息。研究显示,如果某段音乐曾经让受试者产生过愉悦感,那么当他再次听到这段音乐时,听觉皮层就会向伏隔核发出信号,再次让受试者产生满足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老歌。本次研究虽然用的都是陌生的音乐,但其基本声音元素都是受试者所熟悉的。也就是说,如果新音乐唤醒了受试者记忆深处的某种愉悦感觉,就会刺激伏隔核,让受试者再次产生满足感。
总之,这个实验说明,虽然音乐本身千变万化,但每位受试者在决定购买某段音乐时,其大脑的兴奋点都是一样的。一段音乐之所以会让受试者感到愉悦,是因为它激发了听觉皮层向伏隔核发出信号,从而激活了受试者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换句话说,只有和受试者过去的聆听经验相吻合的音乐才有可能作为“奖品”,刺激受试者的神经中枢,让他产生愉快的感觉。    ,所以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都是不同的。
(取材于2014年《三联生活周刊》袁越的文章)
链接材料: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是一组神经元,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在大脑的奖赏、快乐、笑、成瘾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对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可卡因能够改变伏隔核活性。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让受试者模拟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研究人员用fMRI对受试者进行扫描,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B.很多对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能使哺乳动物从中感到满足,是由于这些行为刺激了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C.受试者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的价钱,与听觉皮层无关,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成正比。
D.实验用的都是受试者不曾听过的音乐,但其中某些音乐元素如果是受试者听过的,就可能会让其产生愉悦感。
【小题2】下列是为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B.每个人对愉快的理解是不同的
C.每个人的神经中枢结构是不同的D.每个人希望听到的音乐是不同的
【小题3】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含链接材料)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部分非洲人对欧洲古典音乐可能不太欣赏;同样,部分亚洲人会觉得以打击乐为主的非洲音乐太单调了,不好听。
B.因为音乐和食物、毒品一样,都能刺激人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使人产生满足感,所以音乐也能改变伏隔核活性。
C.在测试中,当受试者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达到最高时,他将会乐于以最高的价格来购买那段音乐。
D.某当红歌星打算推出与过去演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专辑,就会冒失去一些老歌迷的风险,但也会拥有一批新歌迷。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①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②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③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④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   娱乐   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⑥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小题1】根据第③段的阐述,简要概括“文字”和“电视”作为媒介的不同作用。
“文字”的作用是:
“电视”的作用是: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并说明理由。
A.既然……就是……B.只要……就是……C.只有……才是……
【小题3】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你如何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喝问,引出下文,又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使“诅咒”一词显得振聋发聩。
B.娱乐与文化的差异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在对两者加以比较的同时,作者又将美国电视文化作为典型加以批评,表述有理有据。
C.作者所介绍的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无疑是一种提醒,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论辩色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
饥饿是我们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千年,习惯成自然,已经制度化,见怪不怪。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了“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俗语为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既有饥饿的尖锐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成了习惯。形形色色的“饥饿后遗症”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但凡餐厅、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以至于中国人的那种热闹不能称为兴奋,而应该叫亢奋。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餐厅吃一次饭都像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
一日三餐还不够,宵夜还不够,即使在工作、开会、学习、谈恋爱的时候,中国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种糖果和糕点吃个不停。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这种仪式,连死人也不放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扫墓不过一束花而已,中国人却将宴席摆到坟头上,酒、食、器皿、仪式等一样也不能少,可谓“以饥民之心,度鬼神之腹”。不过,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
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大街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鸭子般伸长了脖子的人在寻找一切猎物。我们像蝗虫一样,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即使这些东西已经过剩,我们还是要抢,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人头马”,喝一口吐一口。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个体人格和普遍国民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这个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饥民特征”。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而不是创新和开拓;企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的开采;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府部门出现种种短期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明哲保身”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建立起奢华的“殉葬”制度,中国人在宴请、祭祀时的铺张浪费等怪现象,折射出来的,何尝不是内心深处对明天就会发生饥饿的恐惧和投机心理。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这一切才是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吃人”论断的最深层、最残酷的社会根源。这种人格已经藏不住,可以外化为文学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来高度浓缩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
A.“饥饿后遗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凡聚会、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
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用餐及扫墓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人对“吃“的美好感情。
C.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实际上就是“饥民特征”的表现。
D.“饥民特征”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XO”,喝一口吐一口。
E.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饥民特征”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制度化的、习以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
B.当饥饿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非理智地“吞下”一切。
C.因为“饥饿后遗症”普遍存在着,所以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
D.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即使这些东西都已经过剩,还是要抢。
【小题3】【小题4】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4分)
【小题5】中国人喜欢储蓄,据说以前在山西,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粮食,哪怕是富商大户也会囤积一屋子粮食,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储存量。请用文中观点分析中国人喜欢储蓄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