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是有别于宗教、科学而独立存在的人类传统的智性方式。这种智性方式首先基于对美的形式和情感的体验与接受,继而形成对性情的陶冶,并积累而成对艺术的修养和智慧;最终形成一个心灵的净化和解蔽。
我们知道艺术是一个多种类的集成,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领域,每一领域下又有许多分目和类别。但艺术的呈现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技艺相联系,构成某一类的“象”的呈现。这一上手的技艺及其“象”意一方面具有本身悠长的发展专史,专史中又标明着各种延绵不息的谱系及其特性和历史性标杆;另一方面这种技艺史又与各个不同民族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文化的关联表现都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基本倾向而加以关注。这种上手的技艺与精神的表达互为联系,呈现出的正是这种“象”的东西。“象”的关联,这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特征。
我想用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的寓言来说明艺术之“象”的还原的奇异现象,进而揭示和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的特性。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隐喻的方式揭示艺术之“象”存活在一双稚眼与一颗慧心的交互作用的迷离世界之中,进而揭示了艺术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纯真个性与悠深修养的并存。艺术的智性方式既需要孩童般的纯真、鲜活的生命个性,又需要技艺的训练、功夫的娴熟,需要那终其一生去开发和修炼的技艺之神。这个艺术之“象”需要鲜活的生命个性和悠深的技艺之神的契合。这种契合弥为珍贵,恰在于稚眼与盲目不可兼得,那纯真之眼与阅尽沧桑的记忆难以两全。这正是艺术和艺术教育迷人而又艰难之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学科不能用简单的论文文本的方式,来单向地评定其研究质量,甚至创作的价值也不能用票房等即时的反映来判定。
今天,艺术的领域发生了飞速拓展。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中,在商品经济的推促下,时尚娱乐不断引领大众文化的潮头,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正催生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艺术学科门类的独立与细分,其根本问题应该是艺术智性方式的培养和开发,是其特有的艺术之“象”的显现、开启和生生不息的命题。
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仍然是构建其学术框架。我认为这个学术框架不妨以“象”作为公共的核心,来加以方法论的研究。这一学术框架应包含基础、创作、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创作是核心部分,理解创作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创作的语言、创作的历史、创作的思维。创作的语言是对特定艺术之“象”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与养成,是艺术的形式要素的训练;创作的历史是对这一特定门类的历史及其内容的理解;创作的思维是对艺术之“象”的内涵以及方法的揭示,是指具体的艺术之“象”与民族、社会、时代之间的关联。创作的思维又包含社会变革、传承更新、媒介拓展、体制批判、大众参与和生存追问等诸多角度,这些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越来越形成时代性的关联,并赋予艺术创造以一种随机而发的活泼思维和生动契机。关于艺术之“象”的研究,有如一把钥匙,它不仅帮我们打开艺术创作和思考的秘密,而且,以艺术之“象”作为方法,也是我们构建艺术学科和教学的重要工具。    
(节选自2012年2月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人类传统的智性方式,是一个多种类的集成。人们对他的理解多种多样。
B.艺术的呈现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技艺相联系,技艺史又与各个不同民族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有关。
C.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用寓言说明艺术之“象”的还原的奇异现象,进而揭示和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的特性。
D.“象”的关联,是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艺术之“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打开艺术创作和思考的秘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这种智性方式要形成一个心灵的净化和解薮是需要一系列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
B.艺术的智性方式需要鲜活的生命个性、功夫的娴熟以及终其一生去开发和修炼的技艺之神等这些条件。
C.艺术和艺术教育迷人而又艰难之处在于稚眼与盲目不可兼得,那纯真之眼与阅尽沧桑的记忆难以两全。
D.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是构建其学术框架,因此,这个框架不妨以“象”作为公共的核心来加以方法论的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中的一段故事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艺术的特性:纯真之性与悠深修养的并存。
B.在城市化的大趋势和商品经济条件下,时尚娱乐不断引领大众文化的潮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正在产生。
C.作为创作方式之一的创作语言是对特定艺术之“象”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与养成,是艺术的形式要素的训练。
D.社会变革、传承更新、媒介拓展、体制批判、大众参与和生存追问作为创作的思维的基本内容,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有时代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30 03:1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当代新道家”
王威威
自1991年董光璧先生提出“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后,至今已20余年,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新道家”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并没有构建起来。
构建当代新道家是时代的需求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礼乐文明危机的反思有益于今人克服工业文明的危机,而克治现代文明危机则是构建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目的。当代新道家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道论、德论、伦理价值学说、修养论与境界论、社会和***四种含义,而当代新道家要发扬的是以 “道”为理(规律、法则)之义,深入研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以指导人的行为,杜绝主观妄为。
“德”论(性论)关涉万事万物的性质和本性尤其是人性问题。事物皆有共性和个性,事物的最一般共性由“道”决定,事物的个性由“分理”“殊理”决定。所以德论(性论)与道(理)论紧密联系,是建立在道(理)论基础上的二级基础理论。不同于儒家从伦理的角度围绕善和恶讨论人性,道家论人性以真伪为标准。“真性”是人的自然质朴之性;“伪性”通过人为故意而成。道家主张抛弃“伪性”,回到敦厚朴实、谦虚处下、少私寡欲的“真性”。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伦理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德”论(性论)基础上的。当代新道家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倡导“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和谐”的“三回归”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指导人的行为,凸显了儒道互补的特点,认为要把儒家的仁礼教化建立在道家所倡导的自然质朴的人性之上,以防治儒家仁、礼文明的异化。
当代新道家的修养学说包括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两个方面,因而也就相应地指向两种境界。道家的“减法”要克服私心、贪欲、名利、权势、虚假的仁礼说教而树立起敦厚朴实的道德品性,是先破后立;儒家的“加法”强调立志、好学、力行、自省与慎独,是立中有破。道德修养是破私立公的过程,大公无私是最高境界。老子的主静思想和庄子的超越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等功夫可指导心理修养。通过这些功夫,人们可以保持心态的宁静和谐,不为外物所牵累,而这也是人们认识道与理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空灵境界,是最虚静、最愉悦的至乐境界。
当代新道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与世界全面实现和谐的新秩序,这就是世界大同。在传统道家那里,一方面,老子主张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已包含让万物自由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而治”、黄老学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思想,对治平天下、达致社会和谐作了阐说。可以说,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是道家哲学的两大主题,也是传统道家和当代新道家的共同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当代新道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代新道家思想内容丰富,推翻了传统的道家思想,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关注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B.当代新道家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基本思想,构建目的是克制现代文明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C.当代新道家主张儒道互补,将儒家的仁礼教化建立在真性之上,以达到防治儒家仁、礼文明的目的。
D.当代新道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符合时代需要,也符合民族复兴的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代新道家虽以道论为理论基础,但发扬的不是道论的本源之义,而是以道为理之义,探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
B.儒家总是围绕善与恶讨论人性,道家则是围绕真与伪讨论人性。道家认为自然质朴则为真,人为故意则为伪。
C.当代新道家个人修养注重道德与心理修养。道德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空灵境界,是至乐境界。
D.“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说的是顺其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无为而治、君无为而臣有为,阐述了治国方针。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已提出20余年,仍然没有构建起真正的理论体系。但是,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
B.与传统道家相比,当代新道家的“新”主要体现在以道论和德论为基础,为应对文明危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指导。
C.道家认为“真”是人的本性,道家的道德修养就是去伪存真,是做“减法”,儒家的道德修养强调向善,是做“加法”。
D.构建当代新道家有利于指导人的行为,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盲目性,有礼有节地改造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这里重在强调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地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笔下干裂秋风,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的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不是把握形式上的节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著名音乐学家汉斯利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书法虽然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绝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若没有黄庭坚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而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如果行诸文字,更是被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拿来作为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中国家训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中国家训的“一条主线”就是“尊儒”。儒学倡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非常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胃口”。所以,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是儒学;毫无疑问,中国家训的思想主体也只能始终是“尊儒”。孔子就把开中国家训先河的周公尊为儒学奠基人,时时不忘把他当“圣人”来崇拜。在我们今天见到的所有家训中,他们谆谆告诫子孙的,几乎全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生活信条、处世哲学、审美情趣和为学方法等等。
中国家训的“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齐家治国之道”,主要指的是“齐家治国”的理想。中国家训中,讲“齐家治国”人生理想与信念的随处可见,其中的帝王家训是一个亮点。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这句家训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名训。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贪图奢华生活,以免重蹈覆辙。自周至清,汉高祖刘邦的《手敕太子文》、汉武帝刘彻“尝而后知其甘苦”的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与《诫皇属》、宋太祖赵匡胤“仁慈待人”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十六条》、清世宗雍正的《圣谕广训》、清高宗乾隆“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的家训……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要求和鼓励他们的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也让他们实现了“齐家治国”的理想。
“为人处世之道”,主要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孝道”“勤俭”“谦恭”和“助人”等。明学者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圣贤开口便说孝悌,孝悌是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了。”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颜氏家训》一开篇就概括性地阐述了著立家训的目的:“吾家风教,其基本内容无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弟子规》在总叙中就写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读书治学之道”,主要指的是“读书治学”的方法。其中“德才兼修”的方法最值得称道,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训诫子弟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子弟入仕,而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训诫子弟读书教导子弟做人的道理,“修身”第一,“仕进”第二。教育家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家教就是这样,他教导儿子不仅要学“诗”,更要学“礼”,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而“不学礼无以立”。另一个特点是把训诫子弟读书与立志联系起来,与“齐家治国”和“为人处世”融为一体。西汉文学家孔臧在《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惟问其志。”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演进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但如果要问我们还需不需要家训的精华,答案肯定是肯定的。
【小题1】下列关于“家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家训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明确传达的对子孙后代的垂诫和训示,并对子孙后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B.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家训中更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尊重,家训内容全部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生活信条、处世哲学、审美情趣和为学方法等等。
C.如果是行诸书面文字的家训,影响可能会更广更大,更是被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拿来作为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D.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家训,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并不是庞杂无序的,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儒家思想观念,这也与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
B.中国历史上自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家训的训诫作用,有作为的帝王都用家训要求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
C.“圣贤开口便说孝悌,孝悌是人之本”,是说“孝”与“悌”同等重要,它们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而且也是古代家训的主要内容。
D.“诗书继世长”中体现了古人对“读书治学”的看重,而在读书中又特别强调“德才兼修”,是要通过读书教导子弟做人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是中国家训的开先河者,他又是儒学的奠基者,这说明了家训内容从源头上就与儒学思想观念有着紧密的关系。
B.古代家训中所说“读书治学之道”,更侧重于“读书治学”的方法,在读书方法中更关心读书是为了修养品德和实现理想。
C.文章不仅解说了中国家训的主要内容,更是要传达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
D.中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周代;内容丰富,涉及到立身处世等多方面,但它只是在官宦人家和读书人家流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
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
(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
【小题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
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
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
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
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画出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
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
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
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一(4)题。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E.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2)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
(3)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4)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