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杂糅交融的繁复风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扩展艺术版图。以部分长篇小说为例,面对时代嬗变与生活调整,这些作品或拂去历史尘埃,袒露先辈们守望桑梓的家国情怀;或切入现实生活,描写当下人繁乱急促的生存境况。。
历史是现实的根脉和基元,对历史进行思考与呈现,是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重要客体,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瞩目“家族史”“地方志”,还是聚焦“个人史”“心灵史”,在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历史想象、文学观念和写作手法,为当代文学谱系注入了崭新内涵。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以更为简洁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书写了胶东半岛一户养生世家的旷世传奇。一方面展现了辛亥革命历史潮流的壮阔与浩荡,另一方面体现了儒、释、道、基督四种文化形态在齐鲁大地上的碰撞与融合,进而揭示了中华文化各种质素互通、互补、共进的历史必然。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写道:“艺术避免不了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无论如何艺术都是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确认其新生内质,厘清多方矛盾的纠集关联,从中透析研判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依然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角度。
变革与转型中的中国,仅有乡土社会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伴随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作家与时俱进、适时尚变,纷紛聚焦锁定城市生活热点,于是近年来关于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呈强劲之势。知名作家王承志在《同和里》中,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上海弄堂市井生活的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日事与表征上海文化特色的石库门等,共同构成了上海市的风俗与风情,作者对老上海的风俗风情寄予了深深留恋,而这种留恋与当下诸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无疑是高度契合的。
平心而论,近年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确实绩斐然:作家对叙事策略的专注与偏爱,使长篇小说形式的发展更趋成熟稳定;对文本结构的在意与探究,使长篇小说文体越来越越独特卓异;对细节情节的后现代化处理,也使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加殷实厚重。“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尽管当今时代氤氲着浮躁功利等灰色气息,但只要作家们着力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着力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就能够不断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
(摘编自刘金祥《时代生活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调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上出现的新动向,是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融合的表现。
B.近年长篇小说关注历史题材,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客体,集中在对历史的思考和呈现上。
C.相比近年的历史题材的长篇的小说,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缺乏历史想象,没有文学观念。
D.长篇小说只要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就能够透析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逐层论述,最后总结论点。
B.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长篇小说创作与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C.文章列举张炜的《独药师》的思想内容,论证文学创作与中华文化特点的关系。
D.文章引用雷内·韦勒克著作中的话,论证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不可分离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王承志的作品《同和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当下很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高度契合,这部作品或许可以引起这些上海人的共鸣。
B.没有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C.长篇小说的发展形式更趋成熟稳定,文体越来越独特卓异,容量更加殷实厚重;这些都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优异成就。
D.只要作家在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在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上下功夫,就能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9:1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音乐成功的秘诀:越和谐越受欢迎
运气、努力、才华、机遇……加上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称,谱写一首成功、隽永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基本公式是:使用“I-V-vi-IV”4个和弦,音乐的速度为每分钟120拍,采用二声部合唱,加入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选择四四拍节奏。
文章称,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歌曲注定就会大红大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特尔·德比耶研发出一款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软件。
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要想评估一首新歌是否有机会成功,要考虑到23项特征:有些比较显而易见,例如长度和速度;有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主旋律和伴舞性。总之,德比耶的软件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德比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并在研发软件时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速度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慢歌,但2000年之后快歌打了翻身仗。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在乐器方面,如果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成功几率比较高。大多数歌曲都采用3至5件乐器,而打破乐器数量的常规,也能让歌曲脱颖而出。使用吉他、钢琴和电子合成器的乐曲效果并不好。反之,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的组成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文章称,为什么同样是由音符组成,有的歌曲就悦耳动听,有的歌曲就难以入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神经生物学家戴尔·珀维斯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后,自己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甚至于一整天脑海中都回荡着这首歌,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叫做“耳虫现象”。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凯拉里斯表示,“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不过幸运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显示,要想摆脱“耳虫”的骚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在听音乐时,如果是一曲欢快的乐曲,听者的脸上往往会露出微笑;如果是一首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提振情绪的时候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因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员戴维·休伦发现,虽然看似矛盾,但在很多时候,一首催人泪下但旋律优美的歌曲更能令人士气倍增。他通过研究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文章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几乎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往往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气、努力、才华、机遇、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等,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B.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人们是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
C.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D.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用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组合,那么歌曲就能登上音乐排行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于是研发软件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便让软件能更准确的评估新曲能否为大众喜爱。
B.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音乐是否好听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是否使用“I-V-vi-IV”4个和弦和选择四四拍节奏等。
C.专家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D.“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摆脱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欢快的乐曲,往往让人露出微笑;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
B.美国戴维·休伦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因此,提振情绪的时候不一定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
C.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所以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
D.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大多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奔跑的兔子
刘云芳
那是一只1995年的兔子,也可能是1996年的。
此时是午后,地头的人刚刚午休起来,像是还没完全从梦里走出来,他们手里的镰刀、铁锹和镢头,像是长了触角一样,把他们带到自己熟悉的田地里。
兔子依旧站着,像个望乡的人。就在这时,懒懒地行走的人忽然高喊一声:“兔子!”这个词语竟像子弹般射进人们的血液,把刚才的困顿瞬间击散。听到的人全都兴奋起来,一下子还原成祖先围猎的情形。他们举起手中的农具,围拢过来。铁锹、镰刀还有镢头都阻拦在兔子面前。它这时做了一个自认为英明的决定:向河边跑去。在一群人的夹击下,兔子飞快奔跑,圈子越来越小,就在人们以为它走投无路的时候,它竟然纵身一跃,跳进了河里。水面上的波纹像一个句号,把人们的目光固定住。大家以为这是一只以生殉志的倔强的兔子。但是,忽然,那兔子却露出水面,浮在水上,像只狗一样游起泳来。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一只游泳的兔子。为此这只兔子几十年时间都出现在他们的讲述里。
老马说到这里,饭桌上的人眼里都泛起光,我们似乎都看到了那只奔跑并且又会游泳的兔子,甚至殷切地希望,那只兔子能够顺利过岸。为此,我们放下手里的筷子,似乎一不小心,桌上那道兔肉就会自行完成组装,然后逃跑似的。大家在内心里把它与那只几十年前的兔子联系在一起,开始为今天点这道菜感觉到羞愧。
老马讲兔子游泳的时候,脸上现出少年的英气。他还讲起少年时的光景。几瓶花生米,就能让大家幸福好一阵子。我只记得,长我几岁的李忠子天天在麦秸秆上盘坐,要修炼一门武功绝学。跟在他身后的小伙伴更是到处翻看无人居住的老土屋,寻找被人遗失在那里的武林绝学。以至于,第一次进城之后,他便带回来一把长剑。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村口大槐树下,手持那剑的样子。他站立着,大喇叭裤的阔度和剑的修长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补,有了这两样稀缺物件,李忠子便在小一点的孩子那里成了神奇人物,真的像大侠一般。后来他就离开了家。直到他母亲去世时才回来过一次,穿着一条黑色西裤,黑布鞋,花纹衬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完全没有当初的大侠风范。
那些事情在记忆里被拉长,细节逐渐被延伸开,从不同的时节漫溢出来。那时,我天天睡懒觉,在屋子里等待,然后买菜,做饭。我从省会带来一口平底锅,用那口锅做味道单一的炒土豆丝,或许应该叫炒土豆条。跟在省会的生活完全不同。那时,同学们羡慕我,有那么充实的工作,我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被整齐划一、被相同的秩序相同的规则要求着。如果不是爱情诱出的生命缺口,让我从当时的生命状态冲出来,我会以当一个螺丝钉作为最终的归宿,并以此为荣。
众人以为的同龄人的那种叛逆,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在我朋友们身上也没有出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不住奔跑的群体,在镰刀的挥舞下,在铁锹的阻拦之下,我们跳向河水。跳向河水并非兔子的叛逆,是它求生的本能。
那些年,未来是那么美好,是一只兔子驻立时能望到的彼岸。时间的弧度让我们对一切都有所期待。我们那时,总在说以后,以后……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们是否到了当初说的“以后”。只是,我们这些曾在故土上盼着见光明的人,再见面时,大多都成了为命奔跑的兔子。大家的爱好也日益趋同,聚个餐,喝个酒,K个歌……似乎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全部。
我站在故土之上,感觉乡村生活和乡村梦想已经被瓦解。我同辈的人像兔子一样不得停顿。他们把孩子扔到父母那里,等着未来再爱他们。我知道的那些中年人,在各个大城市里辗转,宁愿头顶街边霓虹,也不愿去守住故乡的暖炉。
我在一个城市居住多年,后来换一个城市居住,发现,在原来城市拥有的建筑,也慢慢搬进后来的城市,一条街道复制着另一条街道,一个城市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人的面孔复制着另一个的面孔,一群人的语言复制着另一群人的语言。就像我身边的人,他们复制着彼此的生活轨道,那些跑到天边的父母复制着同样的渴望,远在家乡的孩子复制着同样的焦虑……复制无处不在。这种复制,让村庄成了空壳,让城市变得拥挤,让孩子的寂寞成为一个强大的梯队。
我为这只兔子欢呼。虽然如果身在现场,我一定会站在人类的这一边,失落于他们的大意。但是隔着时间,在这种陈述里,我轻易就流露出自己的善良,而不是本能。
暗影之下,人们行走匆匆,我看到一只只奔跑的兔子,一只只尖叫的兔子。一只只兔子复制着相似的神情,它们跳跃、游泳,与自己抗争,然后逃生,最后却在命运的掌心里妥协。
而所谓的希望是一个遥远的警告,那就是:兔子急了也咬人!我出门时,仔细打量了自己的身影,想在那里看到咬人的野兽。可等我从动物园里回来的时候,便放下了这样的戒心,那些野兽都做着家猫的动作。这世界,没有比这样更可怕的事情了,它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梯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4】简述文章以“奔跑的兔子”为题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非常复杂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B.新中国成立之初,族际关系中的矛盾本身十分复杂,仍然是主要而典型的边疆问题。
C.21世纪初,“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不适应。
D.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把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效果作为究的重要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学者”的言论是为了论证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以此来论证“族际主义”的取向并未根本性地改变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必须确立“区域主义”取向,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历史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最初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不确定的“四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
C.边疆问题中,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不清。
D.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上,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
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
他一生公开的辞职高达24次之多,其中为了北大辞职7次。原因多种多样,有反对政府不给经费的,有反对政府干涉北大行政的,有因为五四运动抓学生的,甚至还有一次是因为学生闹事的。有人查过蔡元培日记与年谱,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都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
然而,与这些具体的辞职相比,蔡元培几次向人生的“辞职”,才更耐人寻味。
1889年,21岁的蔡元培双喜临门: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二是在父母包办下迎娶妻子王昭。3年后,蔡元培又考中进士,一举进入翰林院。虔诚的儒学士子蔡元培,已经可以眺望传统读书人可以达到的顶峰。
不过,一帆风顺的背后,也有烦心的琐事。儒生蔡元培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深信不疑,坚信妻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丈夫,绝对不能和丈夫顶嘴。偏偏王昭和他性格差异极大,双方矛盾渐增,令蔡元培烦不胜烦。
家庭“战争”频繁爆发,中日两国也终于开战。惨败之后,清廷搞起变法,不过百日,蔡元培最崇拜的谭嗣同便喋血菜市口。此前,和其他儒生一样,蔡元培绝对忠于清廷,只希望清廷主动改革。经此事变,蔡元培彻底看清清廷本质,第二年,他便放弃仕途回到老家。此时,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亲自向妻子道歉,并写出著名的《夫妻公约》,从此两人真正拥有了幸福的婚姻,蔡元培形容为“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向旧人生“辞职”,向旧道德“辞职”,那一年,蔡元培34岁。
随后几年,对新式教育兴趣日渐浓厚的蔡元培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国)最尊”,所以“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1907年夏,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清朝翰林终于到达德国首都柏林,他准备至少用五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
蔡元培负笈西来,系自费留学,尚有柴米之忧。他一边学德语,一边做家庭中文教师,还要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译书。进入莱比锡大学后,蔡元培埋头读书,内容主要涉及哲学、心理学、德国文化史、文学、艺术等。他曾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哲学家包尔森的名著《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绪论。包尔森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留德四年,蔡元培脑中逐渐形成一个中国未来的教育体系。
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已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他完成了向塞满自己头脑的四书五经的“辞职”。1911年,他应邀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那一年,他43岁。
历经反复,以1917年1月9日发表就任校长演说为标志,49岁的蔡元培正式执掌北京大学。他清积习,除昏聩,寄望于诸君者三:曰抱定求学之宗旨,曰砥砺严谨之德行,曰敬爱师友之情谊。三言既出,全校一震。他延揽诸方英才,为此不拘一格,一时群贤毕至;他独尊教授治校,为此开罪官僚,却得传道有道。凡此种种,俱化为他为北大注入的灵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治下的北大,从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不朽史诗。
我们今天回望蔡元培的24次辞职,有的颇具深意,有的则更像轶事,然而蔡元培两次对人生的“辞职”,却成就了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倘若没有参透时代的智慧,没有勇于决裂的魄力,今生注定只能在暗自喟叹中甘于平庸。世上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我们今天常问,教育家去哪了?“教育家”正沉沦于顾影自怜的“中年危机”中,正委身于集体沉默的心安理得中。不如学学蔡元培,49岁,还能换种活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是出了名的爱辞职,通过他多种多样的辞职理由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B.蔡元培任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后,他最崇拜的谭嗣同便喋血菜市口,这时他对清政府彻底失望,马上辞职。
C.蔡元培具有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他对清廷彻底失望后,辞去职务,并在新式教育的启发下悟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国)最尊”,所以到德国留学。
D.蔡元培不断学习新思想,并留学德国,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人格。后为北大注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元培花四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这样对他日后执掌北京大学,并为北大注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有一定的影响。
B.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以便于他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职务。
C.在清廷任职时,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写出著名的《夫妻公约》特地向妻子道歉。
D.作者在本文中借蔡元培多次对人生的“辞职”,表现了蔡元培的智慧和魄力,并表达了作者对如今教育家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如今教育界的深思和绝望。
E.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蔡元培向人生“辞职”的几件代表性事件,有详有略,表现出蔡元培的智慧人生。
【小题3】文中提到了几次蔡元培耐人寻味的向人生“辞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原始楚文化以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及神巫性、浪漫性的总体特征,不断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处尚未开发的荒僻的江汉之滨的楚民族,其创业的历史是十分艰苦的。他们的先祖经历了举步维艰的创业艰辛,又长期遭受中原诸夏的歧视和侵伐,甚至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还称其为“南蛮鴃舌之人”,把它划在中国之外。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就导致了楚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定向趋势:一是“僻陋在夷”的屈辱感,一是别于中原诸夏的独立感。前者激发了楚民族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后者促使其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从不把自己与中原诸夏混同起来。基于以上两点,形成了楚文化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屈原和庄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在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宗国感情,对理想与美政的深情呼唤和九死不悔的韧性追求,以及他那峻洁纯美、砥砺不懈、傲岸不屈的人格,正是楚文化这一精神的完美写照和突出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把代表楚文化的屈原作品和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加以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屈原作品与《诗经》的差异,并对其“异乎经典”表示不满。但这一点恰恰是屈原的贡献,是与儒家礼法文化的相异之处。屈原以“诡异之词”“谲怪之谈”来表现“狷狭之志”,这构成了其作品的基调,使他的作品不仅“惊采绝艳”,而且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这一切恰是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
楚辞文化是这样,庄子的散文也是如此。他对现世的功名利禄视之如敝屣,他笑傲权贵,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世俗处的自由逍遥生活,这一切都显示了楚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屈原和庄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们那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守独立人格的节操,可以说垂范中国历史士林,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并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楚文化形成以后,一直对中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
汉朝统一天下以后,采取熔北南文化于一炉而治之的文化政策,以楚文化为表率的南方文化,终于同北方中原文化融合,成为层次比它们更高、范围比它们更广的汉文化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楚文化的个性从此消失,实际情况是楚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转化成为全国的共性凌驾于区域的个性之上的汉文化了。
(摘编自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楚文学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原始楚文化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不断进行渗透的结果。
B.刘勰认为屈原的作品突出显现了楚文化的精神,但他对其“异乎经典”表示不满。
C.楚民族文化心理的定向趋势,最终使楚文化形成了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
D.楚文化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守独立人格的节操影响了屈原与庄子,丰富了中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孟子对楚民族的说法,证明了中原诸夏长期以来对其存在歧视的事实。
B.文章逐层递进,论述了楚文化的产生基础、独特风格、文化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C.作者概述屈原、庄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以论述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D.结尾谈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意在说明并入汉文化的楚文化其个性并没有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各有精彩之处,互相融合形成汉文化,可见文化进步需要兼容。
B.庄子的态度让我们明白,过于重视功名利禄,就会失去自由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
C.楚民族长期存有“僻陋在夷”的屈辱感是由其特珠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造成的。
D.本文启示我们,要想充分认识一种文化,应追溯其源头,认清其个性,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