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音乐成功的秘诀:越和谐越受欢迎
运气、努力、才华、机遇……加上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称,谱写一首成功、隽永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基本公式是:使用“I-V-vi-IV”4个和弦,音乐的速度为每分钟120拍,采用二声部合唱,加入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选择四四拍节奏。
文章称,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歌曲注定就会大红大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特尔·德比耶研发出一款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软件。
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要想评估一首新歌是否有机会成功,要考虑到23项特征:有些比较显而易见,例如长度和速度;有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主旋律和伴舞性。总之,德比耶的软件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德比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并在研发软件时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速度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慢歌,但2000年之后快歌打了翻身仗。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在乐器方面,如果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成功几率比较高。大多数歌曲都采用3至5件乐器,而打破乐器数量的常规,也能让歌曲脱颖而出。使用吉他、钢琴和电子合成器的乐曲效果并不好。反之,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的组成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文章称,为什么同样是由音符组成,有的歌曲就悦耳动听,有的歌曲就难以入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神经生物学家戴尔·珀维斯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后,自己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甚至于一整天脑海中都回荡着这首歌,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叫做“耳虫现象”。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凯拉里斯表示,“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不过幸运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显示,要想摆脱“耳虫”的骚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在听音乐时,如果是一曲欢快的乐曲,听者的脸上往往会露出微笑;如果是一首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提振情绪的时候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因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员戴维·休伦发现,虽然看似矛盾,但在很多时候,一首催人泪下但旋律优美的歌曲更能令人士气倍增。他通过研究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文章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几乎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往往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气、努力、才华、机遇、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等,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B.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人们是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
C.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D.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用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组合,那么歌曲就能登上音乐排行榜。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于是研发软件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便让软件能更准确的评估新曲能否为大众喜爱。
B.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音乐是否好听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是否使用“I-V-vi-IV”4个和弦和选择四四拍节奏等。
C.专家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因此,我们会受到类似于语言的音乐的吸引。
D.“耳虫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段音乐持续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这种不由自主的音乐记忆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摆脱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嚼口香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依靠听音乐提振情绪,50%的人为了集中注意力而听音乐。欢快的乐曲,往往让人露出微笑;悲伤的歌曲,听者也会感到心情沉重。
B.美国戴维·休伦发现,听者在听到忧伤的音乐时,血液中的催乳素水平提高,从而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因此,提振情绪的时候不一定不能选择悲伤的音乐。
C.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神经成像研究显示,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告业者似乎深谙其道,所以所有的广告片都有背景音乐。
D.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达维德·埃纳尔认为,描写雄心壮志、离情别绪、痛苦迷乱的音乐大多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9 05:4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12篇好看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一方面是说成熟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三个小孩在小船上玩耍,险象环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非同寻常的情节,本怕孩子们带给自己麻烦的成熟却被孩子们救了。
B.成熟平日事务繁忙,竞争激烈。神疲心累的他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上玩耍后,他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
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是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以虚写实,形象地写出了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摔得不省人事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主人公名为“成熟”,你认为他成熟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最后一段,成熟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被湖边几个孩子所救。请结合全文谈谈设置这一情节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旅行青蛙》里,藏着巴赞的电影理论

陈思航

近日,一只面无表情的青蛙在各大社交网络流行起来,唤醒了无数人的母爱与父爱。它来自日本HIT-POINT公司制作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这样简单、休闲的一款游戏,竟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榜首位。它为何让玩家蜂拥而至?

借助电影创作的“窗户论”,青蛙游戏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引导着玩家们通过脑补进入自己的角色。当青蛙不在家中的时候,玩家们难免要想,现在它踏上了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玩家们不免揣测它的心情,它在旅途上可能遇到的朋友,和它将要带回来的伴手礼。当玩家们凝视着两个一成不变的场景时,总是免不了要陷入遐想——没错,遐想。当玩家所能“掌控”的仅有两个场景的时候,遐想注定是没有疆界的。

“画外空间”被频繁地运用于电影创作之中,这可以从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窗户论”说起。巴赞认为,电影银幕是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这窗口之外,是无限延伸的世界。换句话说,在巴赞的电影观中,世界就在那里存在着,摄像机所做的,仅仅只是选择窗口的位置。

优秀的电影创作者,永远不会放过对画外空间的运用。首先,它可以使叙事更为完整,譬如观众们最为熟识的画外音,经常在影片的关键处起到推进、暗示、评论剧情的作用。画外空间也可以使电影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在某些时候,画外空间甚至可以替换成观众们所处的空间,由电影中的角色直接向观众发话。

但是,《旅行青蛙》主要利用了画外空间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特性:诱发玩家(观众)的联想,增强作品与玩家的交互性,从而丰富玩家的体验。而在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这种手法的极端形式的体现。例如,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大多数的戏剧性动作都发生在画外或者镜像空间之中。女性主义影片是对主流影片的逆反,它们要求观众主动地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之中,用联想补足影片的叙事,而不是随着创作者的叙事流被动地摇荡。

《旅行青蛙》虽为一款游戏,也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张精致的镂空纱,引导着玩家们填补着场景之外的空缺,从而进入自己的角色:一位户外旅游的爱好者,能够更为生动地想象出青蛙翻山越岭的过程;一位热爱考据的游戏迷或许会穷究游戏的算法,从而精确地定位青蛙旅行的目的地。而很多人提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热议,想必也是更多发生在中国玩家的群体中,因为我们有着更为紧密的家庭关系与集体感。

毋庸置疑,在一款优秀的游戏中,可以嵌入动人的故事、电影化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游戏与电影一样,能够吸收各门艺术之所长。而使游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则是它更为突出的交互性。对画外空间的运用,无论是在游戏还是电影中,都是对交互性的增强,使观众与玩家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完成”中来。但是,不同的是,在电影中,观众对画外空间的联想,削弱了创作者的控制力,而在游戏中,这种联想则削弱了玩家的控制力。

控制者的不同强有力地体现在主流商业电影和角色扮演类游戏之中,它也可以说明这两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当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好莱坞商业巨制时,震撼的特效、紧凑的剪辑、不断推进的叙事拖拽着观众不断向前,迫使他们经历一次感官的洗礼;而当玩家们进入一个主流角色扮演游戏时,他们付费充值是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更为强大,能够在游戏中叱咤风云。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背后都是庞大的资本在运转着,听凭摆布的受众们也是文化工业中的一环——这正是阿多诺所批判的艺术的商品化。

我们当然需要一些不同的东西。当我们从“控制”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个艺术品,而艺术也使我们得以用不同的视角反思我们自身、反思这个世界。《印度之歌》静态的影像与极少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体认一种新奇的女性语言;而《旅行青蛙》的独特玩法,也使玩家在面对小窝时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只独特的青蛙。

【小题1】第1段“蜂拥而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详细展现玩家进入角色的情况,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揭示电影创作中“窗户理论”的具体内涵。
B.表现游戏画外空间能诱发玩家的丰富联想。
C.帮助读者对话外空间的概念形成感性认识。
D.为下文深入探讨巴赞“窗户理论”做铺垫。
【小题3】下列对画外空间在游戏中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能诱发玩家的联想,丰富玩家的体验。
B.能增加双方的交互,提高玩家参与度。
C.能使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
D.能削弱玩家控制力,多维欣赏艺术品。
【小题4】下列推断与文意一致的一项是(   )
A.玩家“掌握”的范围越广则遐想的空间越大。
B.巴赞认为电影银幕之外是无限延伸了的世界。
C.中国的玩家群体热衷于对亲子议题展开讨论。
D.阿多诺认为听凭摆布的受众使得艺术商品化。
【小题5】简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作者认为,游戏可以使玩家在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或戴五珠宝冠,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晚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从五代至元代,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2007年第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D.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异同。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在中国的创新变化。
D.文章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B.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万元的父爱

赵丰华

要不是父亲捎信,说病危要见儿子最后二面,志刚是不会回来的。

那条幽深的小巷,青苔比以前更多了。两边土木结构的房屋,破败不堪,路边张贴着拆迁告示。志刚知道不久这片老房子就会从这个小镇上消失。

这些低矮的房子,早该消失了,志刚心里想。

志刚小时候,跟着一瘸一拐的父亲,穿行在这低矮房子间的巷道里……父亲是捡破烂的。

“爸,这儿有烟盒子……哈!这儿还有个酒瓶子!”爷儿俩欢快的笑声,在窄窄的小巷中飘荡。

在志刚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脏兮兮的。父亲有时候也讲卫生,志刚的杯子要用沸永烫过,吃饭 前要志刚用肥皂洗手……

“喂!志刚,校门口那个收垃圾的是你爸爸?”

志刚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每天上学,志刚跑在父亲前头,把父亲远远的甩在身后。父亲一颠一颠地紧走慢赶,累得气喘吁吁。

日子一久,父亲好像懂了些什么,不再和志刚一道出门。

志刚长太了,一遍遍的问:“爸,我的亲爹娘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交给你!”

父亲沉默。志刚就砸碗扔盘子,然后一甩门跑了出去……

“娃,你认命吧!等你有出息了……我会把一切告诉你的。”转眼,志刚初中毕业了。

“爸!我要出去打工了,你給我凑点路费吧!”父亲拿出一叠钞票,交给了志刚,父亲的眼圈红红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志刚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买了几斤猪肉,做了许多……志刚从小到大,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

那晚,父亲一夜都在为志刚拾掇包袱。父亲几次走到志刚床前坐下来,静静的看着躺在床上的志刚……

几年来,志削在外面颠沛流离。他抱怨自己的身世,夜里,常常捶胸顿足,诅咒上苍的不公平。

志刚推开虚掩的房门。黑魆魆的屋子,静得令人发慌。志刚径直向墙角的那张床走去。

“刚儿,你……回来了!”

父亲挣扎着要坐起来,志刚忙躬身扶起父步。

父亲颤抖的手在枕头下面摸出一个小包来,他从小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給志刚。

“刚儿,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你的父亲原本是生意人,只可惜染上了毒瘾,几十万的资产都快耗尽了……他们求我收养你,给了我一个存折,要我带上你走得远远的,这个窝堋原本是我搭的,我带着你走后,你父母就住进了里面……你父母说存折本的钱是他们最后的枳蓄了,如果不交給我, 他们会花光的……存折上的钱,我一分都没用……”

志刚接过存折一看,上面赫然写着“5万元整”。

“爸,我……我对不起您!”志刚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微笑着又躺下去了,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志刚慌忙背起父亲,冲出这片低矮的房子,向镇医院跑去……阳光洒在爷儿俩身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父亲居住的环境,寥寥几句便表现出志刚对儿时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复杂感情。
B.通过志刚的回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扑面而来。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志刚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对父亲的感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D.文章几次提到那破敗低矮的房子,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温暖。这样的细节描写能更好地凸显父爱的无私。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感受小说结尾划线句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拾 穗
孟 超
在农村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所盼望的结果,就是收获。农民们担心风旱虫涝,费上血汗力气,只等粮食割到场里,才能吁一口粗气,笑嘻嘻地看着自己的成功。虽然就是这点成功,也许还得去纳交国税,也许还得把大部分送给地主;但眼看着那黄澄澄的粮粒像珍珠一般,正和自己亲身养育成人的孩子那样,哪里由得自己心里不滋润呢?
所以在收获的时候,跑到乡下去看一看,固然他们忙得比平时倍上加倍,然而这种忙中,是有无限的忙趣的。我们明知道他们这种趣味的前途,难免不被现实的苦恼打得粉碎,可是也不忍得在他滚热的头顶上,浇上一瓢冷水呵。
因为漂流在外,多年没有看到过故乡中收获时的景象了;但每次看见米勒的名画《拾穗》,就不免觉得起了一种莫名的怀乡病,从他那深沉的笔调上,融浑的色彩上,联想起农村的秋野,正是这般意味;尤其是“拾穗”这二字,他与中国农村风俗上的“拾麦”“拾稻”等同,更不能不使我从这里推想到儿时在农村中的欢悦,所以我特别喜欢这张画,更从这张画上加重了自己的萦思。
不管是五六月的割麦,或者是七八月的割稻,都是同样的风俗,就是任管你自己下泊,或者是用了把头雇了短工,总是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往前割着,不再回头的。另外他身后边,便跟了不少的农妇,小孩。他快割时,他们紧跟;他慢割时,他们慢跟,跟在后边,专于拾取他遗落下的麦穗或稻穗,拾到手里便成了自己意外的所得。从来没有打过约会,也从来没有出过争执的,这种风俗就叫做“拾庄稼”。
关于这种风俗的起源,虽然我们是无从稽考,然而据我想,原始的农村社会,是在互助中维持着,那时自然没有地主农奴之分。同时生产者便是享有者,因为需要大家帮忙,拾几个穗儿,又算一回甚么事;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加邻里的和睦哩。后来便相沿成风,一直到农村社会的方式改变了,而它还一天一天地传留下来。
不过,这种老风俗流传到某一个时候,也总有一个渐渐地破毁的时候。不晓得从什么时候起,在“拾庄稼”之外,又添上了“看边”的一个名词。什么叫“看边”,就是在收获时,监视着“拾庄稼人”别溢出了“拾”的范围,而到了掠夺的地步。
我在幼小的时候,也曾跟着成人做这“看边”的事。我还影影绰绰地记得:割麦子时,便编“麦秆龙”“麦秆螺旋”玩;割谷时,便拿穗子来顶在头上做雉尾翎;尤其是割豆子时,捉蝈蝈,还要捉红虫喂红下颏鸟哩;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玩意儿。忘记了在一本甚么书上,看到了“拾麦不回头”的风俗,在古罗马时代也曾有的,可是不知那时也有“看边”没有。
前些日,会到一个故乡的老农,偶尔闲谈起来,说到“拾庄稼”“看边”等事,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年头真是不兴了,这两年来,哪里是‘看边’,简直是打架;哪里是‘拾庄稼’,简直是抢劫——本来庄户人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坏,又有谁还去显仁德装老实呃!”我听了他的话,一瞥破落农村的暗影,浮到我的眼前,使我也不能不默然了。
从这里我更想到像这样的风俗,且不必去管他是原始的保留,或者是像儒家所说的那淳朴的遗俗,但我知道他无论如何再也难得保留下去了;农村不会永远地停滞着。那这种事儿,自然不能不由“拾庄稼”,而添加了“看边”;如今,农村的封建力量渐渐地摧毁破灭,那代替的又焉得不是打架和抢掠呢!
那末,将来怎么样?
我虽然没有到过农村工业化的国家——像美国那样,然而我已经想到了,你想机器不比镰刀,也不比手;它不但是快的,而且它也一定不会闪下一穗两穗,让它老实地在农田里,供你们“拾庄稼”的人,从容不迫地跟在后面拾。收获的速率加强了,收获的效能也加重了,像风卷残云一般,机器是一只怪物,毫不存留收获着,“看边”是不需要了,“拾庄稼”那不也是幻想吗?
至于未来的农村,那自然又不是单是事实上能拾不能拾的问题;你想“各尽其能,共同消费”的社会底下,私有制是灭亡了,哪里还有你的我的,我既不需要在私有的观点上来“看边”防备你,也不允许以公众的利益而拾扫己有;同时,一定也会感到不劳而“拾”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吧!
然而,在目前,尤其是在乡村已经失了脚的中国,还是先慢慢地去想将来吧,现在呀,现在只好先让他把打架和抢掠代替了“拾庄稼”和“看边”;可是这也是只是现在呵!
我从“拾庄稼”“看边”的风俗的消失中,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孟超(1902—1976),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著名作家。②本文原载1936年7月《文学》月刊第7卷第1号。③此篇的哲理性是值得细细咀嚼的。作者通过对“拾穗”的写实、溯源,以及今后必将消失的预见,揭示着一条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规律。人们应正视现实,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这种思想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源于他不满当时那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制度,源于他对新社会制度的向往。
(摘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小题1】作者在讲到“拾庄稼”和“看边”的变迁后,发出感叹说“那末,将来怎么样”。试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推测“将来”的景象。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了米勒的名画《拾穗》,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小题3】如何理解“微验出农村的颜色是逐渐地在变着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