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平和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下列句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重要功能,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能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美。
B.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端庄流丽、雍穆平和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7: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因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近代惟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减)

注解:①三北防护林:国家在西北、华北、东北这三个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C.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
D.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小题2】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①“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____________ 
②“整体恶化”:___________ 
③ 观点: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
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周有光做研究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意识。不论是经济领域研究发展模式,还是语言文字领域制定拼音方案,他都有服务社会,为大众着想的意识。
D.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向死而生

王开岭

①假若你是一个濒死者,从医生手中领过了诊断书,像预感的那样,时日所剩无几。

②你沉痛但平静地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决定用脚走回去。

③通往家的路,突然很陌生,仿佛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你走得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累极了,双腿像灌了铅……真想,真想睡一会儿啊,于是你在临湖的一条石凳上坐下……又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年轻的雀或一只蝉,只要还能留在世上,只要还有日出日落……你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的几十年,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

④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你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这多么令人鼓舞啊;想起作文本上的梦想,少年时的奖状;想起与你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小姑娘;想起揭榜前的紧张和填志愿的激动;想起大学里的晚自习,绿茵场上的长途奔袭,论文答辩的激昂;想起毕业前的篝火和《友谊地久天长》的手风琴曲,赠言簿上“拯救世界”的大言不惭……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

⑤继续往下想,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了,像断线的风筝,仿佛自愿又仿佛被劫持着混入了更多黑压压“断筝”的队伍。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了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了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了人格,因攀炎附势而轻视了友谊……忙于升迁和工资待遇,忙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一路就这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蒙混过来了。你发现把自己给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

⑥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世——

⑦倘若有来世,又会怎么样呢?

⑧总之,你会换一种活法,不会再伪饰、再推诿、再欺瞒,不会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然不顾去追随梦想、爱情和自由,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儿……总之,你不会委屈了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扣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回头……

⑨这时候,你仍坐在湖畔的石凳上,夕霞似一片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你身体发烫,像刚跑完很远、很激烈的路。突然,空气中跃出一丝凉意,你蓦地一惊。

⑩奇迹出现了,你确认刚才不过乃一假设,你不过被死神象征性地吻了一下,你活着,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又不算老,还有长长的日历,还有无数若隐若现、翩翩起舞的光阴……这复活的感受真是无法形容,大梦初醒般阵痛与庆幸!为此,你必须学会感思和珍惜,感激那虚惊一场的梦魇,报答这唯有一次的生命,决不辜负和怠慢了它!

⑪的确,“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体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蒙的天窗向你招手,生存的暗房骤然被照亮;瞬间,你看清了许多隐瞒着的“核”与真相……“死”还像一辆重型铲车,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多么虚妄,多么荒诞,积木般一触即瘫,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色、戚戚名利,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目前,全变渺小了、猥琐了,如儿戏一般。

⑫痛定思痛,有了这些思考,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些势利,少些俗套,少些束缚和烦扰。

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

(选自2012年8月7日《渤海早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出了人在濒临死亡时的矛盾情感,既有痛苦、悲伤,又有坦然、洒脱;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第四段中的“你忍不住微微笑了,眼眶涌出一股湿热的黏液”,表达了人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曾经的无知、轻狂行为的自嘲与懊悔。
C.结尾处“多少人都忘记生命的真实身份了”,表明很多人虽然痛定思痛,对生命有了深刻思考,但仍然麻木不仁,作者对此深表惋惜。
D.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表达主体,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同时“你”是泛指,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小题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五自然段。
【小题3】文章以“向死而生”为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不只是一场雨

冯继芳

下雨的晚上,她喜欢窝在阳台的藤椅上听雨、春天的雨总是那么多情,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不急不缓,诉说着衷肠。你爱听,便寻个地方坐下来。不爱听,便去做自己的事。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郑海就来了。郑海进门时,头发上挂着雾一般的水珠。

“怎么不打伞?看,头发都湿了。”她忙起身去拿毛巾。

“打伞,岂不辜负了这场春雨。”郑海边撩头发边笑。

“也是,你大老远跑到我这里赏雨,总得先和雨接触一下。”

“大老远?”

“嗯,一千米也不近呢。”她抿着嘴笑。

“一千米,是不太近。”郑海呵呵地笑。

她也呵呵地笑。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

“我说你头发怎么湿了。”她笑着把毛巾递过去。

终于安静下来,两人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喝茶,听雨。窗外烟雨迷蒙,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把远山的朦胧幻化成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室内茶香袅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看不见的气息,在两人周围缭绕。

“我说,那个……”郑海转过身,想说点儿什么。

“嘘,安心听雨。”她把食指放在唇上,眼睛盯着窗外。

郑海笑笑,不再说话。雨似乎小了很多,嘀嗒声渐远。

“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她似乎刚从梦中醒来。

“我明天上午九点半的飞机,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该回家了。”郑海望着窗外,神情落寞。

“要走了?”

“走了。”

“真的走了?”

“真的走了。”

郑海走的时候,她只送到门口,门关上的一瞬间,她的眼圈红了。

那只是一场雨吗?没有人回答她,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震耳欲聋的春雷不知何时也消失在天际。

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做好饭,和她坐在餐桌旁等爸爸下班。每次,只要门外传来哗啦哗啦钥匙串的声音,那就是开饭前的号角。她会跑到门边,等着爸爸进门。爸爸放下手中的包,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小脸,把她举过头顶。在与爸爸的嬉戏中,她总是笑得手脚乱舞。

妈妈看到,会笑着说:“快别疯了,让爸爸洗手吃饭。”

她就会挣脱爸爸的大手,学着妈妈的口气:“快别疯了,洗手吃饭。”

爸爸捏一下她的小鼻子,拽一下她的小辫子,再去洗手。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她怎么都忘不掉。后来,家里换了大房子,爸爸却不怎么回家吃饭了。

妈妈做好饭,也不再等爸爸,而是默默地坐在饭桌旁吃饭,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她都痛彻心扉。当年妈妈的沉默,比撕心裂肺的哭泣还让人心疼。

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渴望婚姻,又害怕背叛,暗夜里,妈妈默默吃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没想到,爱情是悄悄来临的,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她爱上了合作伙伴——有家室的郑海。

她知道,郑海也喜欢她,只要她愿意,爱情唾手可得,可她没有。

雨又下起来了,一滴,一滴,又一滴,一滴滴落下去,不急不缓。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窗外,两只燕子在雨中低飞。

“风渐渐,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首词从她脑海里冒出来,一抹忧伤便在屋里弥漫开来。

真的要把日子过成这样吗?她窝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燕子,陷入沉思。

叮,有信息传来,她拿起手机,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妈妈说:“我和你徐叔叔明天就回去了,这几天,在云南玩得很开心。姑娘,谢谢你给我们安排的云南之旅。”

放下手机,她忽然想结婚了,想有个随时能聊天的伴儿,还想有个孩子在屋里跑。

她换了住处,从原来的一楼搬到另一栋楼房的三十楼。新住处的飘窗很大,能涌进更多的阳光。她坐在飘窗宽大的窗台上,能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

她开始等待一场别致的雨,雨后能看到彩虹的那种。

(选自《天池》2019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照应了题目中的“雨”,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
B.作品中引用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一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心内短暂的惶惑之情,让小说的语言更有诗意。
C.小说在处理女主人公和郑海的情感关系时使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将二人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和感情的界限描写的淋漓尽致。
D.文中划线句子,既是疑问,也是反问。既写出了她心内的惶惑感,又写出了她对自己的责问与警醒,催促她做出更好的选择。
【小题2】小说使用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回忆,这段描写对主人公的刻画和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文本理解分析本中三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环保部过去一年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比较明显。去年,沿江11省市Ⅰ-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下降29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进步。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摘编自:新华网2017年3月陈吉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四个问题》)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水质类别占比统计图)
材料三:
立夏时节,雨后的洞庭湖水上涨,芦苇青翠。江豚不时从水中一跃而出,划出美丽的弧线,天空中的白鹭也不甘寂寞,不断掠过湖面。
“小时候清澈美丽的洞庭湖又回来了!”说起洞庭湖的变化,常年在洞庭湖保护“水中大熊猫”江豚而获称“江豚奶爸”的志愿者何大明说,“以前洞庭湖江豚栖息地采砂船密密麻麻,不少江豚因此‘死于非命’,去年湖南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江豚终于又可以在家园中游玩了。”
我国笫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同时,洞庭湖自古以来也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材料四:
劳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方式的传统祖放、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在污染物日益多样棘手、长江流域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Ⅱ-Ⅲ类水质占比为37%,没有出现过劣V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中,劣Ⅴ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Ⅱ-Ⅲ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2017年底,洞庭湖全面清理数百万棵欧美黑杨,当这些高耸入云、号称“湿地抽水机”的外来植物横七竖八倒下时,广袤的洞庭湖像剛刚结束惨烈战役的战场。而在当年洞庭湖大兴“种树造纸”时,它们蔓延扩张至农田甚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
“这大片黑杨砍下,难度超出想象,但是从洞庭湖可持续发展来看,此乃关键之举!”在砍伐现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激动地表示,“洞庭湖欧美黑杨的历史就是发展与保护两股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史,现在保护的力量终于大获全胜!”
2017年,偷排污水的常德市鼎城洞庭纸业有限公司和湖区上百家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在湖南省环保部门推动的“环湖利剑”行动中,被给予严厉处罚,責任人被行政拘留、企业被限产停产等,老百姓拍手称快。
“这家纸厂长期以来偷排污水,严重污染水质,周围老百姓找不到偷排的暗管,有苦难言,现在政府终于帮我们把这颗‘毒瘤’切除了!”常德市鼎城区居民朱老伯喜笑颜开。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05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长江11省市IⅢ类水质断面和劣V类水质断面的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比较明显。
B.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和江河湖库的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材料4显示从20011年到2015年,劣Ⅴ类水质逐渐由40%多降到10%以内,降幅较为明显,I-III类水质占比上升明显。
D.长江经济带饮用水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大,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对洞庭湖重现清澈美丽、富有生机的环境的描写,意在突出洞庭湖水治理的成功。
B.洞庭湖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的美称,因其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巨大作用。
C.劳动人口、生产方式、污染物、长江流域江湖关系的改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导致了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为了让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破坏湿地生态的黑杨被大面积砍伐,洞庭湖生态保护大获全胜。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