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为推动智慧城市趁设,欧盟启动了 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范本,借助 Living LaB.政府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的创新与示范应用,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例如,阿姆斯特丹作为港口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取代传统的燃油发电,将政府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据提供給开发企业,企业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方案,在此过程中,政府以用户服务为导向,强调人、过程、技术、资源和服务相连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创新企业智能化服务产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因而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服务成本、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单单依靠新技术手段,还鼓励企业、市民的参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方面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4年3月,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共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重点項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万亿元。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欧洲智慧域市建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B.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C.重视节能环保,将科技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D.理念的类似,技术手段趋同,导致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能准确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B.突飞猛进C.方兴未艾D.翻天覆地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理:“处”读作“chǔ”,意思是“处置”。
B.参与:“与”读作“yù”,意思是“参加”。
C.范本:“范”与“典范”“范畴”中的“范”意思相同。
D.模式:“模”与“模型”“模仿”中的“模”读音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1: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托尔斯泰的背影
韩静霆
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景,重新参悟《战争与和平》的妙谛。
我们走向列夫·托尔斯泰图拉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活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
眼前的列夫·托尔斯基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据说他进入《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空间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活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在参观列夫·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牛皮啊!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1910年10月28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11月20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
这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
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托尔斯泰笔下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但他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却很不如意。
B.文章第二段,描述托尔斯泰图拉庄园阳光明媚的秋天景致和园地荒寂空荡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C.文章多次使用了问号,如“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等,表达了作者对存有疑问的地方的谨慎态度。
D.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结构严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小题2】文章第三段,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晚年自己缝制牛皮的一段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说“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作者为什么会“茫然若失”?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入”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己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作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己,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鸟 巢

杨文丰

①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

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合拢的形状吗?

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1)起 (2)微
A.(1)qíng    (2)chànB.(1)qín    (2)chàn
C.(1)qíng    (2)zhànD.(1)qín   (2)zhàn
【小题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柔韧    (2)柔软    (3)柔润
A.(1)(2)(3)B.(2)(1)(3)C.(3)(2)(1)D.(1)(3)(2)
【小题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
【小题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戌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即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朱湘和闻一多、徐志摩都不一样,他是刻苦作诗的人。闻一多用心但不刻苦,徐志摩是天才更不用刻苦,而朱湘是认认真真的,像做学问一样的,把作诗看成一种工作,看成一种科学实验。比如他曾琢磨过一个问题,新诗一行一句到底写几个字为好?他就进行这样的实验:写过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直写到九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诗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诗歌以抒情见长,但是专门有一类为叙事诗。闻一多等人也探索过叙事诗,只是朱湘相对写得好,他写过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朱湘这个人不像闻一多、徐志摩交友广泛,他脾气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好,不善于交往,所以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人们只能从他发表的作品中了解他。他和徐志摩、闻一多相同的地方是也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采莲曲》在形式上一句长、一句短,读起来很像小船在摆动,有采莲的运动感。
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
【小题1】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D.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小题2】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D.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C.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