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为推动智慧城市趁设,欧盟启动了 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相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交通及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多项成功实践。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范本,借助 Living LaB.政府推动智能电网、区域供热、城市设计、智慧家居的创新与示范应用,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共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例如,阿姆斯特丹作为港口城市,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取代传统的燃油发电,将政府与市民互动产生的社会媒体数据提供給开发企业,企业利用开放数据开发智慧化应用方案,在此过程中,政府以用户服务为导向,强调人、过程、技术、资源和服务相连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创新企业智能化服务产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遵循欧洲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应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主题的基础上,意大利智慧城市的解决方不仅关注节能和环保,而且具有人文关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因而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保护现有文化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美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服务成本、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意大利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单单依靠新技术手段,还鼓励企业、市民的参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在打造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方面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4年3月,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共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重点項目超过260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万亿元。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欧洲智慧域市建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B.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C.重视节能环保,将科技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D.理念的类似,技术手段趋同,导致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能准确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B.突飞猛进C.方兴未艾D.翻天覆地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理:“处”读作“chǔ”,意思是“处置”。
B.参与:“与”读作“yù”,意思是“参加”。
C.范本:“范”与“典范”“范畴”中的“范”意思相同。
D.模式:“模”与“模型”“模仿”中的“模”读音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1: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越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当然,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因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

垃圾分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若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可以知道,我们到底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摘编自《垃圾分类难?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2019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四)

28日上午,在回答《新京报》关于垃圾分类相关问题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不少工作。首先,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要求。修订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摘编自邓琦《生态环境部:垃圾分类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6月28日《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B.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C.每个民众都是垃圾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把垃圾分类,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三认为垃圾分类是社会成本思考后的选择,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民众前端对垃圾的分类越精细,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法制保障,并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巫水码头通唐朝
邓跃东
站在湘西南城步县的巫水码头上,我苦吟着一副隐字联,思绪跟河水一样,绵延不尽地流向远方。
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处在湘桂边界的层峦叠嶂中。印象里苗族人走动不多,他们远离了主流文化的辐射,好像有点寂寞。当我第一次来到城步,当地的友人肖君就陪我到城外走走。
县城四面青山,绿水穿城,城郊平地稀少,多在石山坡地耕种。背山的绿荫间,有一座青砖黑瓦的民居,槽门上有翘檐石刻。肖君说,这是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你是文人,你把槽门上的隐字联对上啰。走近一看,上面刻的是:宅近青山口口,门垂碧柳口口。门楣没有横批,是一幅百鸟朝凤的石刻图。我知道李白写过“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的诗句,隐字联去掉三字,浅显晓畅。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肖君说,无数的人到过这里,还没谁对得妥帖过,前几年还搞了全国性的征集活动,也没发现眼明心亮的。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肖君见我陷入苦思,就说去河边走走,那边清凉幽静。
河水发源广西的群山,自南由北,蜿蜒而去,古来被称作巫水,流进沅江,通洞庭,汇长江。抬头望去,河岸上边就是留存的老城门,名叫“利济门”,拾级而上就入城了。站在城门回望,远山含黛,斜晖脉脉,江面十分开阔,水流并不急,应是深流。我感觉进入了充沛的气场,一种势持衡着江岸的静谧。肖君说,城步处于巫水的上游,古来舟楫穿梭,文人骚客商贾走卒,都在城边的码头上来去匆匆,现在河岸的石壁上还刻着很多的古代诗文呢 ! 又是石刻,我不敢吭声了,但又好奇哪些高人上过这个码头。
仰着头慢慢看过去,看着看着,突然“王昌龄”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好诗好诗,我连连叹服诗的意境,诗里写的武冈就是城步古时的称谓,现在的武冈市处在城步县的东北。肖君不无得意地说,王昌龄这首诗给偏僻荒芜的城步增辉不少,尤其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一句,不知抚慰了多少旅途上的疲惫心灵,而那温暖的力量是从城步传出的!
王昌龄是西安人,年轻时跃马河西,写出热血沸腾的《出塞》《从军行》。我年轻时也曾行军西北,没打过仗,只能在古凉州的漠野上捧读他的诗,虽燕然未勒,却也感受了武功军威。但是王昌龄壮岁被人杀害,以至现在很难买到他的诗集,因为内容远不够印行一个单册。王昌龄是不幸的,想不到我卸甲多年后,竟在偏远的湘西深山遇上了他!
我问肖君,王昌龄怎会寄情城步一隅呢?肖君说,王昌龄贬到一百公里外的龙标县当县尉,就是现在的洪江市,他的朋友柴侍御要来城步,他前往送行,舟行千重山水,分离赠诗,城步有幸入了他的诗心,有了文光,行得远呢,你看,码头的水都流到唐朝了!
看着得意的肖君,我故意问他,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你知道吗?肖君说,那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乘舟到龙标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五溪逶迤千里,那要经停多少码头,涵咏多少诗文!肖君说,真是青山有幸,李白虽没有来过这里,被贬至夜郎因获赦没有成行,但他带着明月,飞过五溪,心灵抵达了码头。王昌龄心有戚戚,不但在龙标的芙蓉楼旁捧出了“冰心玉壶”,还把一轮明月送给了柴侍御,即使再深的忧伤,也被明月清辉润开了。
码头流水到唐朝!多么灵妙,多么悠远。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让我这外县人竟有了嫉妒。我顺着肖君的得意不住地遐想,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一江浪花那么耀眼,那是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呢。
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小溪有水大河涨,江湖相连通海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小地方发展形成的,小地方的文化,为大地方的文化提供着养分,国家的文化,就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如此,河流经过的地方,是多么的幸运,不说先人讲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连一条巫水都能流向唐朝,怎不令人骄傲!
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熊希龄、沈从文、丁玲、谢冰莹、翦伯赞、周扬、周立波、黄永玉……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
我想着漫长的巫水上,那一座座泛光的青石码头,它们承载了无数青衿长衫的沉重步履,却使多少文心停止漂泊,上了江岸。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个人毕生的颠簸,其实都在寻找一处的码头。
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山下的巫水都流向了唐朝,那么旷远,那么悠然。
(选自《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步地处湘桂边界、文化落寞的印象,反衬了后文见闻中由巫水深厚文化渊源所感受到的震撼。
B.作者引用白居易诗句旨在说明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是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承载着璀璨文化。
C.文章以作者游览城步为线索,引入诗人名作,穿插叙述文人典故,使文章思路清晰,内蕴丰富。
D.友人肖君解释《送柴侍御》神态得意,是因为《送柴侍御》后两句抚慰了游子旅途上的疲惫心灵。
【小题2】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题目“巫水码头通唐朝”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红
刘群东
橘红有个颇有文化味的别名:芸红。猛一听,其陌生度使人吐几口大粗气,再细打听,原来是橘子的果皮。
橘子是一种水果,橘红则是一味药。《药品化义》云:“味辛带苦,性温。”《本草汇言》说:“入手足太阳、太阴、阳明经。”《纲目》又道:“下气消痰。”《医学启源》也说:“理胸中、肺气。”
橘红的用药,我们邻村一名老中医也喜欢。他用橘红治一些纤夫的外感咳嗽。纤夫们河里来雨里去,日晒雨淋地在船上忙活,患了一身的病痛。有一些纤夫在船上着了凉,患上了咳嗽的,咳嗽声一声比一声急,痰一口比一口勤,就安心在医馆里躺下。老中医医术好,从他祖上挂匾行医,传到他这里时已经三代了。他认真地瞄一眼纤夫吐出的稀白痰,号一会脉,用手在额头轻轻触摸一番,然后转身从后院取来了一捧橘红,放上葱姜,在热锅里煮汤,热热的,让患者喝一两碗再走。纤夫们在水里行走,风大,湿气也大,多为寒痰之疾,故十有八九被这个老中医一剂就灌好了。
一味橘红能治病救人,能让人延年益寿,是一棵橘树最炫目的荣耀。
我爷爷是个纤夫,一年四季地给一些船拉纤撑莴。有一天,老中医对我爷爷说:“太生,
看你经常喘不过气来,又痰多,告诉你一方,“他听了,高兴不已,说:“什么药啊?“老中医
浅浅一笑道:“橘红泡茶喝。”
这方法简单,也十分有效,没过一段时间,我爷爷的哮喘就好多了。以后,我爷爷上船,就煮一锅的橘红嚷嚷地叫大伙喝,一日三餐地喝,喝得大伙一身的橘子味儿。
故乡的橘红多在十月下旬采撷,树围可大至二尺,高一两丈,叶阔大如小儿的手掌,橘子也大如菜碗,在雪白的冬天如一个个红灯笼,有人的历练,也有人的仁爱。它流淌着一条资江的底蕴与波澜,那种木船上的滩歌,那种沿河两岸的纤痕,那种崇山峻岭之间的云雾,都是一个橘子或一味橘红的精华。
其实,在资江的沿岸,橘子是一种朴素的水果。逢上年关亲戚上门,首先递上一个火上烤了的橘子,暖暖外面的雪上风寒;出门劳动,一个布袋里装的是橘子,浇灌着累了的口干舌燥。一颗橘子俨然是故乡人的生命,似乎是赖以维持生计的营养药。
春天来了,资江之上的梯土里橘树绽放了新芽,一个个媳妇儿或姑娘们挑着一担竹土箕,像只蝴蝶一样在一簇簇的橘园里施肥;一只只布谷鸟在密林之中、山谷之间“布谷布谷”地叫,像在催促阳光普度。此刻,橘园上下,一家人忙打药,忙除草,忙翻土,愉快地劳动着,然后等着一棵棵橘树结出更多的橘子。
在十一二月,来买橘子或橘红的尽是外地人,有慕名而来的新商,也有熟门熟路的老主顾。他们邀的船停在资江的一处码头,自己爬上吊脚楼,看连绵的橘园和奔腾的资江,再听一曲山歌和船歌,便露出陶醉的神色,然后踉踉跄跄地往码头上移动着驮橘子的马儿。
我的爷爷说,那时的船把润溪的码头洗得透湿洗得特光滑了,人昂首挺身站在石阶上吆喝着,然后一队队的船在一声“开船啦”的铜锣里顺着湍急的江水,把一筐一筐的橘子运出去,在东平集合,再奔上云贵川,再下到闽粤之地。
故乡的橘红,是我们出门远走的名片。一味附载于橘子上的橘红承载着一方山水的灵性,写意了我们的资江以及纤夫们忙碌的背影。
我对一个橘子的感情就是一个纤夫之后对爷爷的念想,想着橘子里还能容纳多少故乡的人和事,橘红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选自201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中医浅浅一笑道:‘橘红泡茶喝,”这句话中“浅浅一笑”生动地表现了一位从容淡定,医术高明,充满自信的老中医形象。
B.作者记叙乡亲们在橘园里劳作时的场景生动而富有诗意,这表达了当地人在橘园里劳动的快乐与惬意,强调了橘子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C.文中对爷爷这个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他却是最能体现家乡橘红具有灵性特点的人物,也是串联起全文人和事的线索性人物。
D.文章记叙为主,融合了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感情厚重,表达了对家乡人事的念想,对家乡风物的赞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橘红,是我们出门远走的名片”?
【小题3】本文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写橘子,却为什么以橘红为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门
陈树龙
明天工程要竣工验收了。
早上,我起床后,没吃早餐就匆匆赶往工地,我第一个到达,保安开了门,我往里面走去。突然,“砰”的一声,我的头撞上什么东西,一阵晕,定下神一看,撞上玻璃门了,这门什么时候装上的?再一看,眼镜掉地上了,还撞坏了,没法戴了。
我用手摸摸刚才撞到的额头和脸,咦,流血了。我开始感觉脸有点疼了,捡起眼镜赶紧往洗手间去,透过镜子一看,天哪,满脸是血,用水洗了洗,血还在流,这得找医生去。
刚走到门口,碰到小李,我赶紧说,我刚才给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李一听,紧张地说,是哪一道玻璃门?我说,好像是昨天才装上的。小李二话没说,跑了过去。我也紧跟着过去。
小李看了看地上,还看了看玻璃门,说,还好,玻璃门没砸到地上的抛光砖,要不,可要影响明天的验收了。
小李说完走开了。
我用手按着脸上的伤口,准备走。小张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张一听,紧张地说,怎么撞上了?把门锁撞坏了吗?我说,不知道。小张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兴地说,还好,没坏,不影响明天的验收。小张说完走开了。
血还在流,我忍着疼。小王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王说,昨天下午我可是在玻璃上贴了标示的,是不是给昨晚搞卫生的人撕掉了?我说,这可不行,估计以后还有人会撞到。小王说,你打电话给现场工程师黄工吧,让他把这问题转告设计师郑工。他说完又走开了。
我拨通了黄工的电话。黄工说,怎么?把玻璃门给撞坏了?你是怎么走路的?那么大块的玻璃门,亏你还戴了眼镜!
我急忙说,没坏。只是撞了一下,这个位置,玻璃门迟早要给人撞的。黄工说,你先别走,我马上赶过去!
我用手一抹,脸上都是血,我想再去洗手间洗一下,但担心别人撞到,我在边上拉过一架梯子放在玻璃门的前面。
等我从洗手间回来时,黄工和郑工都到了。黄工说,是谁把梯子放在这里的?他示范着说,如果一不小心,从这里反推玻璃门,岂不是把玻璃门撞坏了?岂不是影响明天的验收?
我说,是我,我怕别人撞到,放在那里的。黄工瞪了一眼,怎么又是你!
郑工开口了,是谁说这设计不好的?是门撞你,还是你撞门?一个大活人,走路不长眼。我忍着疼,不敢出声。
过了一阵子,我说,黄工,我可以走了吗?我要去看医生和配眼镜。黄工说,明天验收,今天全体加班,快去快回,不来要扣工资的!我说,好的。
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医生和配好眼镜后回到工地,刚走到门口,听到里面有人在喊:赵总撞到玻璃门啦!
我进去一看,真是甲方的赵总撞上了玻璃门!郑工说,赵总啊,工地这么乱,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
赵总满脸是血,指着玻璃门说,把它拆掉!
黄工和郑工异口同声地说:马上把玻璃门拆掉!说完,两人扶着赵总上医院去了。
(摘自《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第二天工程要竣工验收,既为后文作铺垫,也与小张、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表现相呼应。
B.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特点。
C.小说语言形象,如“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马上把玻璃门拆掉!”等刻画出郑工等人的谄媚之态。
D.“我”与赵总都撞上了玻璃,但两事件的结局大相径庭,作品以鲜明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给读者以启示。
【小题2】小说以“玻璃门”为题构思谋篇,“琉璃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启功的坚韧: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徐可
①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可见“坚”“净”二字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同。
②启功出身皇族,可是他一点也没受到皇恩的泽润。启功刚满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寡母和终身未嫁的姑姑抚养。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辍学之后,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都没有懈怠过,一生都在学习和思考。他在书画创作、书画理论、书画鉴定、诗词创作、古典文学研究、古代文献学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以及历史学、宗教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这些成就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他“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抓”来的。
③在学术研究和书画创作中,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不懂的东西总要弄个究竟。他敢于怀疑前人的学说,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人怀疑过。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与之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
④1957年“反右”运动,他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并接连被撤销了教授职称,失去了北京市政协常委和九三学社社员的资格,工资也被降了一级。在巨大的打击面前,他没有沉沦。不能上讲台,就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做学术研究。1964年,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出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几年之后,“文化大革命”猛然袭来,启功又被打为“准牛鬼蛇神”,被不断审查,并要接受集中学习和劳动,家也被查封。但在这艰难岁月里,他仍利用运动的间隙和休息时间,反复推敲和修改,酝酿了另一部学术著作《诗文声律论稿》,并在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⑤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一些人以奇为美、以怪为美、以丑为美的时候,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
⑥改革开放之后,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没有以书法家自居。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常常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先生对普通人如此谦和,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曾经有商人请启功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先生不给商人面子,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有某人为了巴结上司而向启功先生求字,并拿上司来要挟先生,被先生赶出门外。
⑦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对原则性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当即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说到做到,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段佳话。
⑧他心地纯净,不掺杂念,置生死于度外,视名利如鸿毛。前些年,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他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他不图虚名,对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
⑨净,还体现在先生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和严格要求上。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员,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之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②1999年,他(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才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辍学后,启功没有放弃学习,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靠自学在古典文学研究、诗词创作、书画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B.启功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与探索,发现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观点并不准确。
C.在“反右”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启功都受到巨大打击,但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做学术研究,相继出版了两部学术著作。
D.启功有仁善之心,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对一些基层劳动者,他主动赠字;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也表现得很超然。
E. 启功不重视名利,对级别、待遇都毫不在乎,他还建立“奖学助学基金”,并多次为希望工程捐献书画,赞助失学儿童。
【小题2】启功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却成为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哪些个人品质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对原则性问题,先生从不苟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