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在以往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目标。
在2016年中国首届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指出:北京无论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多高,交通拥堵与雾霾两大问题不解决,没有人会感觉是“智慧”的。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单纯靠信息技术手段,单独就城市医“城市病”是没有出路的,北京的“奥运蓝”
“APEC蓝”是短暂的成功试验,“限车、限人,限产(污染企业)”揭示了“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城市解决“浮肿”问题,根本出路是城市“瘦身”减肉、乡村“健身”长肉。所以,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把新型城镇化、智慧乡村及智慧农业等纳入统筹规划。
和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虽然仍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但更为注重的是城市各类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构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安全。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是促进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因此,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系統工程,这也决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企业来完成,需要政府、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将培育出一些创新性的企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竟争力的产业;同时新技术应用,也自然催生了新产业的创新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限人限产,限制污染B.数据共享,重视应用
C.关注民生,以人为本D.政企联合,共同推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我国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城市协同管理和社会服务将会越来越普遍。
B.重视各类信息基确设施的建设,依靠高科技手段,就能够解决城市病。
C.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D.企业将深度介入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促使新型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小题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1: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信任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蛋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

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

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从未断绝。果然,他笑笑,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

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

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回头望他一眼。他在旁边吸着烟,向它挥下手,小狐狸呱叽呱叽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小小的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

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

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里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

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里翻滚着。

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骄,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山林,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一个个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一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连出外觅食的力气也没有了。

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

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了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

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

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

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

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可是,这次它仍上当了。

刚走几步,它踏着一个机关,是个钢夹,“哐”的一声夹住它的脖子。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

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势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忒好,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

因此,他想出了这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他扔了烟头,扑过去,一把抓住被夹的老狐狸,再回头,小狐狸已不见了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

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长大,他会想法猎来的。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

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手好后,他再也不敢打猎了。

山中,也再不见了那只红狐。

(取材于余显斌的同名小说)

【小题1】文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断绝 跌跌撞撞(chuàng)
B.势如登天    唿哨(shào)
C.迷蒙疑惑    洞穴(xuè)
D.撒骄 大快朵颐(yí)
【小题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特别大,四野一白”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点,营造了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
B.多次提到“他”的笑,让读者感到“他”最初很善良,只是见到老狐狸才起了贪念。
C.文章语言颇具特色,日常口语和多种形式叠词的运用,使文章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
D.文章前面部分反复写小狐狸可爱且亲近人,与一年后小狐狸的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E.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故事在平缓发展中陡然出现逆转,令人惊愕不已又陷入深思。
【小题3】小狐狸眼神的变化体现了对“他”的情感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结尾部分“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看似出人意料,其实早有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文章题目《信任》的内涵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的酒文化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一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还用来篇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要选择吉日举行。成帝鸿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作“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浅析汉代的酒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西周时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也有着饮酒的风俗。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豪饮成风,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武帝死后,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从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可知米酒当时只是皇族的专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把酒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还会用来搞劳军士,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由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仪式非常受重视,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的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圣师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因为田蚡拒绝了灌夫的倒酒,所以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当场就骂了田蚡。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烟事
方方
因为家里没有人抽烟,故而对所有关于烟的话题都无甚兴趣。有朋友赠书一册,名为《第五种威胁》,谓战争、饥荒、瘟疫、污染为人类的四种威胁,而第五种威胁便是烟草。这样一读便甚觉紧张。好在很快这紧张感便在转念中消失。因为我家橫竖是没人抽烟的,威胁不威胁不干我事。如此便又放下心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依然不介意香烟何牌子好何牌子不好,更不关心,它涨没涨价以及怎样识别真烟假烟之类。
前不久到贵州开笔会,贵阳烟厂接待并领我们参观车间。参观时许多人都说贵烟如何好如何有名望。我却一片茫然: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贵烟这一说呀?显然这话说得太外行了,令在场的人尤其是烟民们都笑了,那笑意仿佛说没吃过猪肉未必也没有见过猪跑吧?
不识赫赫有名的贵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回到宾馆,想想这事,心说自己竟然是一个烟盲了?便觉得好笑。自笑间,不由回想往事。一想就觉得自己当年也同烟打过不少交道。
记得我父亲也是抽烟的人。他常常抽的是“飞马”或者是“大重九”,似乎还有“白金龙”什么的。那时我小,对父亲的香烟毫无兴趣,但却热衷于收集香烟盒,故而也知道“老刀”“哈德门”,甚至还晓得老百姓当年因“老刀牌”烟盒画的是个持刀海盗,故称“老刀”为“海盗”烟。就凭这,不能不说我对香烟颇有了解。像所有烟民的子女一样,我也常常肩负为父亲买烟的重任。只要,父亲一声召唤,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颠颠地奔入商店,而跑腿的报酬也就是得两个空烟盒。
有一阵子,市场上突然没什么烟卖了。不要说“飞马”“游泳”这一类烟,就连最便宜的“大公鸡”都是购者如云并且难以买到。这就急坏了父亲这样没有烟抽就不自在的烟民。起先父亲将他好不容易排队买来的烟一分为二,每次都只抽半支。这样抽过几次后,在高中读书的我二哥便说这样的抽法实际更浪费,因为这一来就有两个烟头,两个烟头加起来等于丢了半支烟。父亲一听大悟,又改为每次抽一半即熄灭,可是抽得一半时,往往舍不得熄火,有时边工作边抽烟,根本就不记得熄火。只是待到一支抽完,才后悔于自己的“超抽”。因此,父亲的香烟怎么也赶不上他抽烟的速度。在香烟断顿的时候,父亲便犹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的痛苦就是我们全家人的痛苦。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便给我和哥哥们全都派上了买烟的任务。只要听说哪家商店可能有烟卖,母亲便凌晨四五点将我们叫醒驱我们出门。等我们摸着黑跌跌撞撞到商店时,那里多半已排上了不少烟民或烟民的儿女们。当时排一次队只允许买两包烟,我和哥哥便重复排队,几近中午回家时,往往能买一条多。虽然也只是档次最低的“大公鸡”什么的,可对父亲来说,也已相当满意了,为此他总是十分开心。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且偶尔对母亲说养儿女养到这时候就有收获感了。只是在父亲得意之时,他能干的儿女们多已因倦得歪倒在床上。
记得那时在黎明中排队的我,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等将来我有了钱,一定给父亲买很多很多最好最好的烟,让他过足烟瘾。只是可惜,在我有了这样的能力时,父亲却早已离我而去。正是因为父亲的早逝,使我不再有与香烟打交道的机会,因此我就成为了一个对烟事茫然无知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有关烟事”为题,通过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嗜好来怀念父亲,不同于一些只写体现传统美德的相关事情来怀念父亲的文章。
B.文章第二、三段写“我”到贵州开笔会,进而写到贵烟,看似闲笔,实际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是引起“我”对父亲的回忆的触发点。
C.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属于次要人物,只写到她支使“我们”去排队买烟,对于刻画父亲这个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的一家之主起着反衬的作用。
D.文章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如“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这一细节,就写出了“我”买烟起得早、排队时间长,又写出了对父亲的孝心。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蕴。
(1)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
(2)(父亲)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校长王儒安

曹文轩

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无话可说。

对原先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

那是一个又瘦又小的老头,难得见到的又瘦又小。那么一片红黑瓦房,那么多树木,那么多花草,那么多田地……我们很难将这样一份可观的家当与他瘦小干瘪的身躯联系在,一起。我们甚至觉得将油麻地中学跟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然而,事实的确是:所有这一切,皆因为有了他,才得以实现,才得以存在。

十多年时间里,王儒安将它变成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除了萧条的冬季,在其他任何一个季节里,学校的所有建筑都掩映在树林里。学校到处是树木,谁也无法数得清这里到底长了多少株树。夜深人静,若有风掠过校园,便到处是一片树叶的响声,“哗啦啦”,像是一片雨声。林子从四面八方招来了各种各样的鸟雀,从早到晚,我们总能听到不同的鸟鸣。

然而,他已不再是油麻地中学的主人。他已没有资格再踏进校长办公室,而只能出入于河边那间风雨飘摇的小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地从别人那儿一星一点地知道了这一变故——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高二学生去教室上早自习,突然发现教室里蜷着两个女人。他问道:“你们是谁?”可对方都不回答。他又问了一遍,仍不见回答,便走近去看,只见那两个女人面色蜡黄得怕人,便立即逃到教室外,并高喊:“死人,死人,两个死人……”人们闻声赶来,纷纷拥进教室。许多人挤上前去,看了看说:“两个要饭的,大概是母女俩,冻死了。”

王儒安来了。他蹲下身去,将手分别放在两个女人的鼻子前面试了试,说:“还有一口气,快抬到我房间去”两个女人被人抬到了王儒安的床上。王儒安也不嫌她们脏,把两床干干净净的被子都压到了她俩身上,还在屋里生起火来。她们被温暖过来了。王儒安让勤杂工白麻子熬来了一小盆米汤,让两个女学生给她们一勺一勺地喂下去。两个女人便一点一点地有了阳气,脸色慢慢地好转起来。

她们果真是母女俩,母亲四十多岁,女儿十七八岁。在这里将养了几日,母女二人完全恢复了体力,那十七八岁的姑娘,脸上居然有了红润。有人问她们为什么出来要饭,母女俩低头不答,王儒安便用手轻轻做了个动作,让人不要再去追问。当母女俩要离开学校继续去流浪时,王儒安讲话了:“冰天雪地,无路可走,就留下来在学校干活吧。隔壁有间屋子,你们先住下来……”

那母女俩要下跪,被王儒安连忙扶起……

大约过了一年,校园里便有了风声:老光棍王儒安养起那母女俩是深藏心机的,并有鼻子有眼睛地说出许多事来。那意思概括起来是:王儒安不光占了那老的,还占了那小的。事情不小,风声渐大,王儒安被叫到了上面,同时上面还派来一个调查组。

就在调查组准备盘问那母女俩时,那母女俩却在头一天晚上走掉了,并且再也没有找到。

王儒安不明不白,事情真假难辨,上面便来了一文,要将王儒安调离油麻地中学。王儒安却死活不肯离开油麻地中学,就与上头闹翻了。上头坚持硬调,王儒安坚持不走。最后,惹恼了上头,向他摊牌了:“要么,你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当校长;要么,就撤职,在油麻地中学当勤杂工。”

“当勤杂工就当勤杂工。”

王儒安选择了后者。他离开了他的办公室也离开了他原来的宿舍,住到了河边上那间原先堆放工具的小草房里。

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他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修剪树木花草,用铁丝把码头的木板牢牢固定住,把驱赶麻雀的稻草人立到地里去……他像一个幽灵四处游荡,但只是在校园里游荡。他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些树木,那些池塘,所有一切,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是他的无限延伸。那些树木仿佛是因为他的呼唤而漫上绿色,又仿佛是因为他的默许而让自己的叶子变成一片金黄。

这年开春以来,我们发现他的身体有点变形了:上身与下肢在腰间错位,倾斜到左侧。马水清得到消息,告诉我们:“王儒安老头得的是坐骨神经痛。”

几回,我在睡梦中听到了河那边传来疼痛的嘶喊声。

然而,这弯曲的身体,仍然在校园里不停地游荡着。

(节选自《红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对油麻地中学我们“心满意足”,并对其花园式的环境进行了形象描绘,这与人物坎坷的命运和凄凉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
B.小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我”的情感,第三人称用于叙述王儒安的经历,显得更客观。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如对母女俩,众人围观与王儒安伸出援手、众人追问究竟与王儒安阻止,使王儒安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形象跃然纸上。
D.“我们从王儒安老头的脸上没有看出一丝怨恨”,既表现了王儒安面对人生变故忍辱负重的品格,同时暗示他早已历经磨难,因而变得平静。
【小题2】小说中说对原来的校长王儒安“我们心存感激,充满敬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两段的叙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匹马

张淑清

(1)贵子四点多就起来了,抱来几捆苞米棵儿,抬起铡刀,那匹枣红马咴咴叫了两声。

(2)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3)贵子的心像被长腿蜂蛰了,生疼生疼。他颓废地放下铡刀,瞟了眼粮仓旁泊着的木板马车,挪到厩内,伸出手摸着马的脑袋,“老伙计,对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风里雨里的陪伴我,可……”

(4)去年,屯子修了柏油路,平坦的路面直通县城。先是吴三在一天上午突突突地开回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铁家伙扎进地里深耕翻弄不说,还灵巧,经过它旋耕的地块,土质松软,不留渣滓。

(5)接着,像和吴三比赛似的,村长的二儿子锁成开回来家一台四轮车,平时赶集卖烟酒调味品,秋后,趁空赚父老乡亲的票子,一个电话,车子立即到位,苞米穗子鲤鱼跳龙门进了车斗,不多时,拉回院子。省时省力,机械化农业发展进了村屯。

(6)牛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

(7)太阳慢悠悠地升了三竿子高,老婆喊了一嗓子,“鸡蛋烙水好了,趁热喝。”

(8)贵子没动弹,一会儿,那个买马的人就来了。

(9)昨天,贵子在集市牲口市场转了一天,才碰上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蓝色裤脚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巴,手里捏着一根竹鞭子,在卖牛马的主子跟前转悠,摸摸牲口的皮毛,数数牲口的牙齿,数落主人没饲养好牲口。贵子注意到这个人,上前搭讪,从怀里摸出红塔山香烟,递过去一支,两个人蹲在市场一角,谈论起牛马,还有马车。

(10)了解到对方住在山里,屯子几十户人家的土地都靠牛马翻耕播种,机器种不了,基本是偏坡梯田,只有牲口能上去。

(11)贵子心里稳妥了些,枣红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12)“马是咱家里的一口人,千万不能糟践它!”汉子吸着烟,眯着眼盯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黑马说。

(13)贵子站起身,扔了烟蒂,用脚碾灭,仰脖儿看看太阳,下了重大决心似的:“那明早来我家牵走吧。”

(14)汉子开一辆三轮车来的时候,枣红马在厩里不安地用前蹄刨地,一下一下,把地面刨出很深的坑,咴咴嚎着,好像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主人,那份不舍与疼痛,让贵子刀割了心,疼。

(15)汉子没有兑现承诺,那天说好的牵着马回去。

(16)这个还不算,停在门口的三轮车里又下来两名膀大腰圆的汉子,贵子已经嗅到他们眼里的杀气。

(17)“就这匹马啊,瘦巴巴的带回去也得好多肥料喂着,才能长膘。”汉子拍了拍枣红马后背说。

(18)跟进来的一个高个男人朝地上砸了口浓痰:“剔扒不出多少肉,净骨头架子。”

(19)“啥?你……你们不是买回家种地拉车的吗?”贵子气愤地质问那汉子。

(20)“哦,你误会了,他是我表弟,我请他俩帮忙将马拉回去的。”汉子闪烁其词。

(21)枣红马扬起脖子,咴咴叫了几声,烦躁不安地在地上窜动。

(22)高个男人什么时候拿出一根皮带照着马身上就是一下子。

(23)“你给我住手!你也太没人性了,贵子,这马咱不卖了,多少钱也不卖了!它给咱家贡献了那么多年,咱就这么卖了它,良心过不去啊!”贵子的老婆扑上来紧紧抱着枣红马不撒手。

(24)“对,俺不卖了,你们走吧!”贵子下了逐客令。

(25)几个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26)光影里,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

(27)枣红马大颗的泪珠落在贵子身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运用心理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主人公贵子对枣红马的深情。
B.第4—6段交代了贵子卖马的一个客观原因,即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马已经失去了耕耘市场。
C.第9—13段是插叙内容,表现了贵子卖马的心理斗争过程,进一步突出了贵子对马的不舍和关心。
D.小说用朴素的乡土语言,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变化,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小题2】“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贵子一家最后为什么决定不卖马了?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