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朱湘和闻一多、徐志摩都不一样,他是刻苦作诗的人。闻一多用心但不刻苦,徐志摩是天才更不用刻苦,而朱湘是认认真真的,像做学问一样的,把作诗看成一种工作,看成一种科学实验。比如他曾琢磨过一个问题,新诗一行一句到底写几个字为好?他就进行这样的实验:写过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直写到九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诗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诗歌以抒情见长,但是专门有一类为叙事诗。闻一多等人也探索过叙事诗,只是朱湘相对写得好,他写过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朱湘这个人不像闻一多、徐志摩交友广泛,他脾气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好,不善于交往,所以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人们只能从他发表的作品中了解他。他和徐志摩、闻一多相同的地方是也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采莲曲》在形式上一句长、一句短,读起来很像小船在摆动,有采莲的运动感。
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
【小题1】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D.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小题2】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D.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C.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2:1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遍世界
劳马
有一种旅游叫足不出户,有一种交往叫一人独处。
----题记
老朱在自家的客厅里支起了一顶小帐篷,每晚蜷缩其中,自称是野外宿营。
三年前,他在地板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布,上面印有世界地图,从此他便开始了足不出户的周游世界计划。
客厅虽说不小,但相对于地球而言则微不足道。用地图铺成的地面,比例再大,也经不起脚的丈量。即使老朱脱了拖鞋,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跳来跳去,就像在地雷阵中逃生似的,也难免一脚踩上若干个小国。每到此时,他都会产生极端的负面情绪,如同踩到地雷、针尖或狗屎的感觉,会脱口而出:“靠,又偷越国境了。”
出国需要签证,尽管在地图上行走没有海关的盘问,但老朱的心里还是有阴影,每当他想眺望地中海的迷人风景时,大脚趾伸到了乌克兰,小指头却碰到了罗马尼亚,脚掌的重心十有八九压在了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这让他很不安。如果他脚踩西欧某些国家时,心情就会好一些,因为毕竟加入了申根协定,国与国之间游客可以自由往来,无须签证。
为了避免此类麻烦的发生并消除对自己的旅游心情的不良影响,老朱会尽量在大国之间跳来跳去。他每天穿梭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偶尔也会去阿尔及利亚或南非,因为他把一个衣帽架塞到了墙角,那儿离南非很近。对面的墙角则竖立着一个小酒柜,那是阿根廷的地盘。小帐篷当然支在中国境内,老朱每晚都睡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他说:“睡在这里,关键是没有时差。”
他把茶几摆放在澳大利亚,据说喝茶时能闻到从四面弥漫过来的海水味儿。小书桌安静地待在美国东部与加拿大交界处,在没有雾霾的日子,窗外的阳光会同时照到纽约和渥太华以及大西洋北部海岸。
伞状小帐篷的北方,中间隔着蒙古,跨过这片淡蓝色的疆域时,老朱常常吸吸鼻子,说那股羊膻味让他想吐。要去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散步,每次都必须经过蒙古地带,淡蓝色遮掩了沙漠,也分不清森林、草原和河流,只有难以忍受的膻味儿刺激着老朱那敏感的嗅觉。他几乎每天一早都到西伯利亚地区打套太极拳,脚踩俄罗斯肥沃的土地,双手在半空中比比画画,不时会侵犯到他国领空。打完拳,老朱边擦汗边凝视窗外,伫立片刻,眺望北冰洋。然后一转身,奔向澳大利亚,在那里泡上一杯酽茶,再端着茶杯跨过印度洋或太平洋到非洲或拉丁美洲转转。杯中的茶水有时会一不小心洒到地上,老朱十分紧张,赶紧蹲下身子察看。若洒到非洲,他便嘿嘿地笑几声,情不自禁地喊道:“靠!又为沙漠地区解除了旱情!”若溅到了低洼之国荷兰,他便惊叫起来,立马找块抹布,擦干那水渍,生怕那里的人民遭受灭顶之灾。
尽管当作地毯的世界地图巨大,但老朱的游览仍然受到限制,除了时时有偷越国境之嫌外,各国的名胜景观挤在一起不能一一驻足观赏。于是他又有了新的举措,他把每个国家的地图都放大至客厅地板的面积,逐一铺到地上,再根据他对这个国家的喜好程度,每过一周或十天半月换一次,这样便实现了他的“深度游”计划。老朱对自己的创意相当着迷,又添置了一把前后摇晃的躺椅和一把左右震动的按摩椅,分别摆放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机场和火车站,经常躺坐在上面微闭双眼体验飞机头等舱和高速铁路飞驰的旅途快感。
如今,老朱除了几个仍处于战乱状态的国家外,差不多游遍了全球。下一步他准备把放大的月球和火星图铺在客厅里,实现他太空旅行的新打算。当然,他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先得进行一番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老朱独特的野外宿营,把一顶小帐篷支在自家的客厅里,这样的开端,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好奇心。
B.在自家客厅的地图上旅行是没有海关盘查的,但老朱一旦身体某个部位越境,心里就生起极重的阴影,足见老朱心理素质欠佳。
C.本文写老朱三年前把世界地图铺在客厅,开始足不出户的周游世界计划,后来又进行深度旅游,现在又准备铺设星空图,并以体能训练结尾,令人遐想联篇。
D.开头的题记部分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始知它不但高度概括了老朱的旅游方式,还暗示了老朱的处世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本文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你认为有那几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B.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D.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B.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C.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D.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它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奖后感言)

材料二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中医药现状调查的样本

调查范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调查机构: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73.96万个。

工作人员: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中医机构及相关资源

全国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占8%左右。

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约3人。未来五年,中医人才缺口将达51万。

全国每万人中,中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

中医就诊人数和方式

中医门诊服务总量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选择中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治率分别达到90.1%、86.2%以及74.3%。

约有50%的受访者相信中医,但这些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就医会首选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在不同省(区、市)有较大差异。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在不同省(区、市)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村卫生室具有中医执业资质的人员不足。

 

(节选自《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真正将中医药文化渗透、植入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当中,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中医药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医带药”,即以针灸医疗为主带动中药产品的销售。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就是说,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日本不同阶层人士踊跃参加培训和考试,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传统医学”和“以教带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认为,加强传统医学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她说的“传统医学”即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
B.“以教带药”指的是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并促进更深层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模式。
C.日本采用“以教带药”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的结果。
D.“以教带药”在日本取得成功,得益于不同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和他们在中小学校推广中医药教育培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医机构和资源的建设亟待加强,民众对中医的疗效信任度不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B.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C.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是全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渠道,中医药知识应该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单靠一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
D.中医既有传统哲学基因,如把元气论、阴阳说等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切实的诊疗手段,如重视汤药针灸等施治方法,所以说中医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
【小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上述四段材料讲的都是中医药,本质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 ”问题。(在“现状、理解、模式、传承”中选择两个词填到横线上)。
(2)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之,不超过5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我不敢拉得太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我们就这样走着。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我想好了,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而当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小题1】“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小题3】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大革命。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化养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学因此“一座难求”。虽然很多老年大学都想方设法增加课程、扩大招生,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

比起适龄儿童“入学难”,老年人想要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无疑更难,因为“僧多粥少”的矛盾更为突出。资料显示,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已经超过7万所,有800万老年人正在进行学习。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7%。两相对比可以得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数量的3%,老年大学“入学难”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以“大学”为名,老年大学与普通大学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其中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学历文凭上。实际上,老年大学之所以受到追捧,并不是老年人想要如年轻人一样获取更高学历,而是老年人想要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扩大交往,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对老年人来说,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因此,老年大学“入学难”的另一面是一些老年大学的学生迟迟不肯“毕业”。例如,郑州一位九旬老人已经上了28年老年大学,从建校开始持续至今,决心做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

老年大学普遍收费不高,鲜明的公益性是老年大学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从扩大老年人“入学率”的角度打量,老年大学应该设置一定的毕业年限,但从实际操作层面却很难付诸实践,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还太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

北京、济南等地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不约而同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要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社会化”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向社会办学,意味着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敞开校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意味着民办老年大学可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在发展老年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乐”的去处,自然能大大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老年大学应成为培训文化技能的基地,而不应成为享受文化生活的“避难所”。

为了满足老年教育需求,今后5年之内,我国计划将目前3%的老年人学习人数提高到20%,由此意味着,至少有5000多万老年人将在老年大学或教育机构里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关乎千万老年人的福祉,而且体现着文化养老的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步子不妨再大一点。

《光明日报》(2019年03月01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观念的转变,是老年大学需求增加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B.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虽已经超过7万所,但与老年人口总数相比,相关办学机构数目依然很少。
C.老年大学的学员更看重老年大学能给他们带来的晚年精神生活质量的改变,而不是一纸毕业证书。
D.老年大学公益性质明显,很多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社会化办学力量应尽快加入进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在文化养老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突显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
B.文章接着分析问题,从老年人入学心理、老年大学办学主体单一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C.文章把老年大学的“入学难”“毕业难”与“适龄儿童”入学难和普通高校看重学历进行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应鼓励推动社会化力量参与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养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的产生,需要老年大学采取扩大招生,增加课程来解决。
B.老年人人口基数庞大,老年大学数量相对较少,造成了老年大学入学率很低的现状。
C.因为老年大学给老年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交环境,所以老年大学的学员迟迟不肯毕业。
D.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去”能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