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托尔斯泰的背影
韩静霆
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景,重新参悟《战争与和平》的妙谛。
我们走向列夫·托尔斯泰图拉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活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
眼前的列夫·托尔斯基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据说他进入《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空间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活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在参观列夫·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牛皮啊!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1910年10月28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11月20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
这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
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托尔斯泰笔下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但他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却很不如意。
B.文章第二段,描述托尔斯泰图拉庄园阳光明媚的秋天景致和园地荒寂空荡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C.文章多次使用了问号,如“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等,表达了作者对存有疑问的地方的谨慎态度。
D.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结构严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小题2】文章第三段,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晚年自己缝制牛皮的一段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说“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作者为什么会“茫然若失”?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陆谷孙:一遇词典误终身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它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才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选入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一遇词典误终身,2000年,朋友鼓励陆谷孙效仿林语堂、梁实秋等前辈编纂英汉,汉英工具书并举。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自讨苦吃”启动了《中华汉英大词典》编篡工作,历时15年,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这是一部1600万字的“重磅”工具书,它内客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译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他编纂的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对词语的色彩感受深刻,但他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内”“直男癌”等词语,他坚决不收。

长期研究莎士比亚的陆谷孙,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他时常为学生朗诵杨绛的一段文字,“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陆谷孙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他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映照世界。

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须奖典礼,幽居斗室,皓首穷经,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其乐无穷地编纂词典。

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校”,陆谷孙以最高分位列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而陆家的餐桌,也是另一个传递人文思想的所在,格外今学生们留恋。早在一两年前,陆谷孙先生开始交代后事,自己珍藏的书籍和存款,不仅留给子女,也留给学生。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陆谷孙先生不愿做大师,他乐为“匠人”,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雷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环球》,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这些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他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中。

(选自2018年8月24日葛兆光的微博《悼念陆谷孙先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谷孙一生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B.词典是少有人喝彩的领域,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因功利驱使最后只剩陆谷孙一人坚守。
C.《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D.陆谷孙先生编词典兼收并蓄,但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收“小鲜肉”“直男癌”等词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谷孙先生居功至伟但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不愿做大师但乐为“匠人”这种“倔强”精神令人饮佩。
B.陆谷孙先生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但他同时醉心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能成功地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彼岸的重要保证。
C.陆谷孙“自讨苦吃”启动《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但是他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工作始终乐在其中。
D.“一遇词典误终身”,“误终身”表明作者在赞美陆谷孙先生的同时对其甘作精神贵族颇有微辞。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当代学人如何才能做到“身虽圃核桃,心为无限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关的表现形态。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小题1】关于戏曲脸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脸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是形成戏曲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戏曲脸谱的一勾一抹和书法中的一撇一捺,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C.因为戏曲脸谱是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所以才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同时也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D.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因为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和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诗歌、绘面、书法等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C.脸谱中的“离形”“取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也说明了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D.民间美术在脸谱乃至戏曲艺术的传播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与脸谱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多方面的表现功能使之既能在外表上给予观众美的享受,也是观众与戏曲艺术家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B.如果没有了儒家文化,那么戏曲艺术中的道德化的色彩便会消失殆尽。
C.民间美术的脸谱不合乎科学规范,而戏曲脸谱更合乎科学规范。
D.我们要像继承戏曲艺术一样继承脸谱艺术,并将之发扬光大,这便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精品的不二选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B.本文在修辞艺术上,反复与反差巧妙结合。作品中最明显的反复最强烈的反差要数寄信了。寄信是故事的起因,亦是悲剧的导火线,故在作品中一再提及,出现了六次,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C.本文在意象塑造上,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
D.本文由高超的谋篇布局技巧,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所要寄的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无疑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复杂多变的情节与场景,有效表达了写作者丰富多样的情感。
【小题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永远的蝴蝶》为好,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寄信》为好,你主张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当代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价值冲突不再是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之间的冲突,而是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人们可以从重要、值钱和好看三个方面来评价艺术作品。重要是从学术方面做出的评价,值钱是从经济方面做出的评价,好看是从审美方面做出的评价。这三者有可能是统一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中是分裂的和冲实的。由伦理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向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的转向,是当代艺术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美术领域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是司空见惯的。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作品《泉》曾经被评为最重要的美术作品,这里的“重要”指的是它的学术价值。这件在学术上最重要的作品并不具备审美价值,也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在这里,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界的权成人士之所以推举《泉》为重要的美术作品,原因是它改变了人们对美术的看法。根据丹托的阐释,有关美术作品的理论解释也参与到作品的价值构成之中。杜尚的《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和围绕它的理论一道宣告了绘画的死亡和美术的终结,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美术时代,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划时代”作用。总之,社尚的《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体现了美术作品的学术价值,这种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毫无关系。
③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不定具有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1994年,前卫艺术家科马和梅拉米德开始了他们的“人民的选择”的绘画项目,后来又从绘画延伸到音乐。科马和梅拉米德创作了不同国家的人民最喜欢的作品,它们也被认为是最美的作品。从绘画本身来看,科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没有多少贡献,因此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至于它们的经济价值如何,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关数据,无法论定,但是它们与同时代屡创天价的艺术作品相比,在经济价值上一定是相形见绌的。
④现在的问题是,在艺术价值系统中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有可能统一吗?我们需要这种统一吗?这种统一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吗?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格局,我们将迎来一个开放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就艺术价值体系来说,如果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一起来作为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界中就只有一个人获得成功,如果将它们分开来看,就至少有二个人获得成功。
⑤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艺术界的价值取就由单一取向转向了多元取向,多元的价值取向正在将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区分为无数的群体。远近关系将发生彻底的变化,与价值距离相比,物理距离将显得面不足道。
(选自彭锋《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价值系统的转向,是其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的是作品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值钱。
B.文章认为有关美术作品的理论解释参与到其价值构成当中,加剧了作品的学术价值,经济价直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
C.科马和梅拉米德的创作,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也产生不了多少经济价值,于绘画本身也没有多少贡献。
D.文章认为艺术价值系统中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矛盾无需解决,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格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的主要是当代艺术批评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深入分析了这种特征的表现。
B.文章采用了例证法,详略得当,如对杜尚的《泉)的分析是详写,对科马和梅拉米德作品的分析是略写。
C.文章将人类社会与艺术价值体系进行类比论证,通过比较证明了艺术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必然性。
D.文章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论题,接着从不同方面深入论证,最后强化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电影叫好不叫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该影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缺乏经济价值。
B.用极端的方式来体现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未必就有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C.艺术作品的屡创天价与它对绘画本身的贡献、对学术价值的贡献并不能划等号。
D.如果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分开来看,远近关系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价值距离将物理距离更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高铁为何没有WiFi这个问题在这几年被热议过多次,但如今,高铁WiFi或许迎来了破局的好机会。

此前有高铁内部人士称,4G信号转WiFi后速率不稳定,而当时国外最先进的做法是发射卫星WiFi,并表示复兴号应该是通过4G与卫星WiFi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的。尽管如此,复兴号WiFi依然不完美。此前,不少普快列车已经提供免费WiFi上网,一般会采用LTE或者4G技术,为列车提供WiFi信号,而且运营得还不错。但高铁的难题在于它的速度过快,达到每小时300公里,这样给基站切换,通信延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铁内车载设备在接收信号时会频繁地切换不同的网络,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三大运营商的信号频段不一样,信号穿透力与基站覆盖率、核心网资源不一样,不同的基站发出来的信号质量不一样,在高速下网络频繁切换极易导致信号衰减,而且丢失率高、延迟大。

而5G技术则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据介绍,国铁吉讯与华为、中兴等5G设备商开展密切合作,联合开发车载5G设备,并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测试工作。在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的融合方案中,利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解决高铁对5G信号的屏蔽问题。中国移动数年来沿着铁道线建设了一个相对庞大的5G基站和塔台群,已经可以随时轻松地传输大量数据。目前高铁车顶天线支持2.6、3.5和4.9GHz频段,已满足5G网络接入需求。

5G高铁站项目用的是CPE(5G用户接入网关),当前的CPE客户终端技术已经可将5G信号转为WiFi信号,而5G技术与WiFi的融合,更有利于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5G背后的技术包括波束成形与毫米波技术,这是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可靠的WiFi等服务的关健能力。波束成形可以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接收端所在方向,可以有效改善频谱利用效率, 这将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使用5G的毫米波技术,让网络速度比4G时代大幅提升。此外,毫米技术破除了WiFi调制解调器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输所需的功率、也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

5G网络因为使用全新的技术、基站和网络架构,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特征,或许能够让4G存在的掉线与延迟问题得以解决,4G技术下的高铁WiFi迟迟不能破局,是源于高铁部署的4G网络覆盖在高速行驶下的信号接收体验与能力难以让人满意,高速出行卡顿、长时间缓冲等情况在所难免,信号状况颇为鸡肋。但5G的难题同样存在,此如说与4G通信设备相比,5G通信设备的耗电量大约是4G设备的8到10倍以上。这需要对铁路既有箱变和电力电缆进行改造,成本与实现难度颇大,它是制约运营商实现高铁5G覆盖的关健难题之一。当然,这需要看如何实现5G与WFi的融合互补了。

由于5G频段较高、单基站覆盖范围较小,对大型楼宇、高铁、矿山等相对封闭场景,5G基站很难进行无缝覆盖,但WiFi将会是5G的最好补充,两者的融合开启了一个更好的时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的融合方案,利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车载5G设备也将完成测试工作。
B.5G使用的毫米波技术可以使信号的能量更为集中,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某些问题。
C.5G的发展同样存在难题,通信设备耗电量大,设施改造的成本与实现难度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D.5G使用了全新的技术、基站和网络架构,但5G基站对相对封闭场景进行无缝覆盖还是不太容易。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众对高铁WiFi的呼声较为迫切,但高铁WiFi问题一直困扰业界,随着5G时代到来,这一问题或许会得到解决。
B.复兴号的通信运用了与国外相近的技术,即通过4G与卫星WiFi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但复兴号WiFi速率仍然不够稳定。
C.不少高铁一般会采用LTE或4G技术为其提供WiFi信号,已经可以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运营效果令人勉强满意。
D.中国移动已经建立的5G基站和塔台群,可以随时轻松地传输大量数据,目前高铁车顶天线支持的几个频段,已满足5G网络接入需求。
【小题3】从文中看,高铁WiFi与5G的融合,能带来哪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