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逍遥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9 04:1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其实,思维方式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我们并不否认西学学科分类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也是有弊病的。而它的弊病恰恰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加以弥补。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把自己的长处丢掉。
(摘编自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受经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经学因此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
B.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但两者思维方式又可相互补充。
D.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与《周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其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B.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才能标本兼治。
C.“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是说文学和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要求我们从学科融合与贯通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D.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给人模糊的感觉。恰恰是这种模糊才使我们进入事物的本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围棋中的大局观可以说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无论棋局多么复杂,只要你全局在胸,牢牢地把握住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就能获得胜利。
B.“诗画图章本一律”即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在表现手段、形式美规律和民族风格上有共同性,体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C.经学思维模式是科学的,我们应该丢弃民族自卑情绪与民族虚无主义,正确认识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传承并发展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
D.霍布斯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因而结论也是科学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
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历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
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
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
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的,为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已熟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必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C.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的积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本文反驳了“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②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③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个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做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④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⑥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⑦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____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____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则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小题1】第⑤段中“中转站”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2】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因为两者之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相似特征。
【小题3】根据③④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蚁族”产生的原因。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第⑦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因为 所以;(2)固然 然而
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但是,现在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小题6】“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是大部分“蚂蚁”的心声。面对这样的想法,试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陈方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他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
(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说的“晃荡青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中国年轻人为什么渴望晃荡青春?(6分)
【小题2】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