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个新时代就是数宇化的时代,【甲】往前推五年,我们更多谈“变化”;往前推三年,我们更多谈“互联转型”;往前推两年,我们更多谈“不确定性”;往前推一年,我们开始谈“数字化生存”。 【乙】短短五年里,我们对时代描绘的词不断变化。数字化时代和之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我们对这个词持别在意?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截然不同
【丙】我们之前谈变化、互联网特型、不确定性,可以在工业逻辑下讨论;我们过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有些企业以指数的速度在增长,增长率甚至达到200%、300%,这最巨大的“量”的变化,但是“质”并未改变:尽管是线性増长还是数型增长,都是工业时代增长的逻辑。数宇化和工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增长不再是可预测,它是非连续性的,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挑战。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B.截然不同C.尽管D.不再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5 07:4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 统性和整体性。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 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同时,也因 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 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 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美国粒子 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表示,科学发展越现代,越返墣归真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处。

马克思主义既关心自然科学的进步,又关注人类社会的公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宣 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互为因果、偶对平衡的存在状态。他们无疑是趋向于站在桥中间看世界的。他们的思想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眨损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被中国“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所感染。从这个意义上上讲,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本来就有中西文化融汇的属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中国落地,并且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节选自陈克恭《站在桥上看世界——辑学桥梁与三种思维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站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
B. 中国的中医学、国画都体现了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方式,而西医和油画却没有。
C. 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象,要用到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
D. 马克思主义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感染,使其在中闺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中国哲学思想、西方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优劣。
B. 第一段采用形象的比喻,不仅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同时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
C. 文章论述东、西方哲学思想时,基本上都按思想源头、基本特点、存在不足的顺序展开的。
D. 全文按总分思路,开头点明论述对象,接下来分別从倾向于社会伦理、自然界和中间段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普拉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应是指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
B. 中国文化单向发展是指根在哲学之桥的中间段,更多倾向于向自然一端漂移。
C. 西方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思想缺陷。
D.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中间段看世界的,既关心自然又关注社会,相比更加科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内”“花美男”充斥屏募,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進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结,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此思。

(摘编自潘清《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偶像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偶像应该具有过人的才华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关系。
C.青少年的文化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D.经济意识对学生的审美追求影响越来越大,“走偏”的文化消费造成了审美创造的“病态”,“病态”的审美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偏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B.昂扬雄健的气概、敢于开拓的勇气和青春勃发的精神是判断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因此,我们决不能放任“阴柔之风”劲吹。
C.只有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才能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这才是公共传播的主流。
D.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学校美育处于边缘位置。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我们迫切需要品位高雅的“美育课”。
【小题3】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扭转现阶段的病态审美,重建青少年的审美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那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徙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作了一首歌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诗官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文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进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原来是诗,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它才成为了“经”。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娱乐宾主的节目。
C.“献诗陈志”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作诗以后,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出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上古时期的“徒歌”是指流传在民间,没有被采诗官收集,也没有配乐的诗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到孔子时代,新声兴起,古乐被替,由此造成诗与乐的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按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大使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小题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小题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小题4】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里的话

李霖灿

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秋色 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 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彩,又岂是一叶红枫 可以囊括?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

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

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 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 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 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北宋的大画 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 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 比幽默。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 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 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

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 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 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 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 ”

西风里传来了 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 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打一个比 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

“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

老者的声音又响了 :“这就是意境上的不同了。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一首清醇的 牧歌!”

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 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

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 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

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 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由 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 是“我们”了。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 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

(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

(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 为影响、改变。②漫无鹄:漫无目的。
【小题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
B.囊括: “包容” 之意。
C.意境:境界和情趣。
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 “西风里的话” 中的 “话” 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 “中国画”里悟到 的哲思。
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
C.文中借“大巫小巫” 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 术之美。
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 和精神追求。
【小题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