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近期,接二连三有公众人物因癌症突然离世,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我们该如何更早地发现癌症,从而获得尽早治疗的机会?
近日,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在纳秒及纳米尺度上对单个活细胞内生物分子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工作,可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的动态变化。
癌症在早期时,人体不会有任何症状,如果按照一般的检测手段,相当于从外观的角度,透视或放大人体组织器官,很难“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依靠科学仪器对细胞内的分子变化情况进行精准探测,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出判断结果,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活细胞中,利用探针表面的识别物或输送进去的检测试剂去寻找特定的分子,“就像在一群人当中寻找穿红色衣服的人”,江德臣说。
“我们这套测量系统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质谱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化学显微镜’‘细胞放大镜’,它可以给各种细胞贴上分子标签。”陈洪渊介绍。
一般来说,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而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想要在如此小的尺度上对其包含的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检测,可以说极为困难。
“我们设计的纳米探针,根据检测目标物的不同,会在探针上修饰不同的识别物,可以特征性地去识别一些分子。”陈洪渊介绍说,这就可以获取被检测区间中更加详实的分子信息。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经过多次研讨,项目组利用“溶液可在电场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通过探针定向输运到细胞内的指定位置。
由于输运溶液的体积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该采用多大电压?如何观测这样微小的液滴?研究团队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终于稳定地获得了从纳米毛细管内精准排出的液体。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将体积微小的分析溶液输运到目标区域,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器中蛋白活性的定量电化学分析。”江德臣介绍说,把细胞看成一个大东西以后,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工具做小,和细胞匹配。
目前,人类对于细胞分子的检测手段也日益丰富,除了这种“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超分辨显微镜也获得长足发展。
“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细胞中的分子信息包含物理信息(如分布及其含量等)和化学信息(如氧化/还原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等),这些信息都是评估细胞的重要参数。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空间分辨率已达10纳米。我们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同时,我们综合了电化学、光学和质谱的信息,获取的信息量比超分辨显微镜会更加丰富一些。”陈洪渊说,我们的仪器和超分辨显微镜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摘自2018年11月2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细胞的变化的科学研究,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研究的细胞分析方法能“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
B.这种测量方法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 |
C.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细胞中去寻找特定的分子。 |
D.只要工具足够小,和细胞匹配,就能实现对细胞内部的探测。 |
【小题2】对于测试试剂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测试试剂体积非常小,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 |
B.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
C.科学家利用“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输送到指定位置。 |
D.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 |
【小题3】关于“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和“超显微镜分析”之间的比较,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优势明显,比“超显微镜分析”要先进。 |
B.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 |
C.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 |
D.陈洪渊团队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