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上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B.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C.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D.文章由浅人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
B.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7 0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近期,接二连三有公众人物因癌症突然离世,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我们该如何更早地发现癌症,从而获得尽早治疗的机会?
近日,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在纳秒及纳米尺度上对单个活细胞内生物分子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工作,可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的动态变化。
癌症在早期时,人体不会有任何症状,如果按照一般的检测手段,相当于从外观的角度,透视或放大人体组织器官,很难“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依靠科学仪器对细胞内的分子变化情况进行精准探测,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出判断结果,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活细胞中,利用探针表面的识别物或输送进去的检测试剂去寻找特定的分子,“就像在一群人当中寻找穿红色衣服的人”,江德臣说。
“我们这套测量系统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质谱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化学显微镜’‘细胞放大镜’,它可以给各种细胞贴上分子标签。”陈洪渊介绍。
一般来说,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而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想要在如此小的尺度上对其包含的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检测,可以说极为困难。
“我们设计的纳米探针,根据检测目标物的不同,会在探针上修饰不同的识别物,可以特征性地去识别一些分子。”陈洪渊介绍说,这就可以获取被检测区间中更加详实的分子信息。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经过多次研讨,项目组利用“溶液可在电场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通过探针定向输运到细胞内的指定位置。
由于输运溶液的体积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该采用多大电压?如何观测这样微小的液滴?研究团队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终于稳定地获得了从纳米毛细管内精准排出的液体。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将体积微小的分析溶液输运到目标区域,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器中蛋白活性的定量电化学分析。”江德臣介绍说,把细胞看成一个大东西以后,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工具做小,和细胞匹配。
目前,人类对于细胞分子的检测手段也日益丰富,除了这种“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超分辨显微镜也获得长足发展。
“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细胞中的分子信息包含物理信息(如分布及其含量等)和化学信息(如氧化/还原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等),这些信息都是评估细胞的重要参数。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空间分辨率已达10纳米。我们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同时,我们综合了电化学、光学和质谱的信息,获取的信息量比超分辨显微镜会更加丰富一些。”陈洪渊说,我们的仪器和超分辨显微镜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摘自2018年11月2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细胞的变化的科学研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研究的细胞分析方法能“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B.这种测量方法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
C.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细胞中去寻找特定的分子。
D.只要工具足够小,和细胞匹配,就能实现对细胞内部的探测。
【小题2】对于测试试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测试试剂体积非常小,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
B.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C.科学家利用“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输送到指定位置。
D.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
【小题3】关于“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和“超显微镜分析”之间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优势明显,比“超显微镜分析”要先进。
B.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
C.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
D.陈洪渊团队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与文艺新形态
庞井君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使当今世界正经历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这样的时代状况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筑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高峰酝酿崭新土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带来的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
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并出版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视听艺术领域,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是真实的。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的同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并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拍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机器自动捕捉精彩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手持具有超强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历史潮流交融激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人工智能是这场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近10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智能+”成为一种创新范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在视觉艺术、程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在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功。无论是欣喜、期待,还是恐慌、疑虑,整个人类社会将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格局的嬗变,可能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3日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的本质是将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进行模拟复制。
B.人工智能会带来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所以当代艺术家必须要面对和承担这个重要课题。
C.在文艺领城,机器人将会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而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把艺术风格从一幅作品转移到另一幅作品中去。
D.人工神经网络能够精确量化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能使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正使世界产生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是异常重大的。
B.人工智能时代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艺术家攀登艺术高峰创造了有利条件。
C.戴维·柯普教授编写出的计算机程序,能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这些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引起了巨大争议。
D.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照相机,就能与远程数据端取得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张光线、色彩、构图极佳的风景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新时代大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B.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跨行业应用上将越来越多。
C.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城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人类社会将快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D.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歌剧的嬗变,从而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 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此类准司法活动也可称之为“社会司法”。由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如政治权、经济权、调解权、惩戒权等,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这再一次说明,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11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家规与国法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家规也就是国法。
B.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为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
C.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家规适用于“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国法适用于国家,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
D.家规与国法在功能上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它们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标题看,文章主要从家规和国法两个角度展开阐述,综观全文,文章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B.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阐明家规与国法既各不相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明确主旨,统摄全篇。
C.第三至六自然段分析论证,阐明家规与国法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家规,是古今有之的,作者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展开理论阐述,最后提出要重塑新时代的家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规凸显家族利益至上,国法凸显国家利益至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因此家规具有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B.《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C.家规,或称宗族法规,是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准司法”,是社会司法。
D.家规与国法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完善家规,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国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