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单一国家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图。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伟大创举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超越与创新。它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帮助各参与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各参与国是平等贡献者、受益者,甘苦与共、命运相连,携手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

“一带一路”建设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多样带来文明交流,文明交流孕育文明融合,文明融合推动文明进步-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于于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为形成国际合作新格局、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选自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有能力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B.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发展瓶颈期,积极寻找与他国新的合作方式已成为全球共识。
C.“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它重构了现有国际机制,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D.在中国的领导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各参与国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带一路”产生的背景、具体措施和重要意义,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B.文章谈及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找到历史依据。
C.第三段用“共享的百花园”设喻,指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与其它国家的共同发展。
D.文章末段立足“文明”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见解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又有美好的前景,可以说是植根历史,面向未来。
B.“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彰显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博大的人类情怀。
C.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解决当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D.文明多样会促进文明进步,所以“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于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12: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回遗失的翅膀
一评《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
16至18世纪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但从总体上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内外均偏重于西学东渐一脉,其主流并不体现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多层次探索。相比西学东渐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中外学者仍然缺乏针对中学西传的系统研究。
为了打破此种单向的趋势,张西平教授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以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为首要前提,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研究海外汉学。他遍访欧洲、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其新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集合了作者的学术导向与研究成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人类文明史找回了中学西传这只“遗失的翅膀”。
20世纪有关近代中西关系的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述,隐藏着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西方文明怎样参与对近现代中国的改造。张教授在《导论》中批评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导论》开拓性地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研究,张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西译,传教士的‘西学汉籍’和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报告和著作的研究,是改写目前世界史和中国史研究的关键。对于它们的细致研究,将是解开全球化秘码的关键所在。唯有此,历史的真相才会呈现出来。”
《导论》还对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观提出了批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被解构和祛魅以后的故事,着力重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文化通过怎样的路径流传到西方,又对西方世界产生过何种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发展的线性历史观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调的历史观念,即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并不是地域性的单向因果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关系。通过学习、吸纳及改造其他文化的资源,创造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西方的胜利”。
与此同时.该论著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导论》凭借翔实的史料,通过法国重农学派与孔子学说之关联、莱布尼茨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等,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拔擢至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之深刻渊源这一思想层面。在中学西传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尽管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但因其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进步因素,为启蒙运动所借鉴吸收。该论著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以公正开放的态度解构了“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通过挖掘、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衍变,重现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当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启蒙思想的事实浮出历史地表时,让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经过改造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学者对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中学西传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B.张西平教授致力于海外汉学研究,他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注重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的研究。
C.16世纪到18世纪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它们既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进步因素,具有世界性意义,因而孕育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小题2】下列对《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导论》体现了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没有传统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因而能客观地研究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B.《导论》对西译的中国古代文献、西学汉籍及有关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著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开了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C.《导论》打破学术传统,反思并批评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D.《导论》既批评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成圣观,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但也不受民族主义限制,态度公正开放,还原了历史真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当时人们推崇儒家学说,这与此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很相似,其实,文化上互相学习是常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方胜利”。
B.张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现代思想内涵,东方文化也参与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
C.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曾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它们经过改造,相信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D.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不局限于本地域的单向因果递进,也不是纯粹依靠自身的线性发展,而是学习和吸收了其他的文化资源。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贱羊之死

沈石溪

公羊歪梨是我放牧的这群山羊里的贱羊。贱羊,就是地位最低贱的羊。

它一生下来,脖子就向右歪了三十度。三岁了,个头还像一岁的羊那么大,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它的毛白里透灰,没有一点儿光泽,稀稀疏疏,就像盐碱地里的庄稼。

在动物界,所谓阶级次序其实就是进食次序:地位高的,占有更多更精美的食物,地位低的,只能得到更少更粗糙的食物。每次进入草场,碧绿鲜嫩的草地都被其他羊占据了,它只能啃发黄的老叶子:饮水时,地位高的羊站在上游喝洁净的水,轮到它,只能喝被羊蹄搅混的泥浆。最不幸的是,没有哪头羊看得起它,当然,也没有哪头羊愿意跟它结伴扎堆,它总是形单影只。有一天黄昏,它壮着胆想接近一头名叫灰额头的母羊,可还没等它靠近,灰额头就跳着跑开了。歪梨满脸沮丧,从此,它的脖子歪得更厉害,身体缩得更瘦小了。

夕阳西下,我让牧羊狗阿甲将羊儿赶拢来,准备回家。从放牧的嘎秦草场到曼广弄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索桥穿过峡谷,走的是直路,要少走十几里路:另一条是绕着山道转一座山,走的是弯路,比较远。

我赶着羊群来到索桥边。这是在滇西南一带大山里经常见到的一种简易索桥,狭窄的峡谷两边,拉两根粗粗的铁链,铁链之间铺着竹子算是桥面,两边各用一根藤条编挂,算是扶手,人和牲畜勉强可以通行。索桥全长约二十米,高四五十米,不算特别危险。山羊没有恐高症,我经常带它们走索桥,它们也习惯了。可是,那天傍晚,天空突然由晴转阴,刮起了凉风,吹得索桥直摇晃。无论我怎么吆喝,无论阿甲怎么龇牙咧嘴地恐吓,头羊二肉髯就是不肯上桥,直着脖子站在桥头,望着乌云翻滚的天空,“咩咩咩……”发出凄凉的叫声。头羊不肯上桥,羊群也都赖在索桥边不走。我总不能一只一只地抱过桥去吧。风这么大,索桥也确实晃得厉害,羊真要在索桥上被晃下去几只,损失就大了。于是,我临时改变主意,打算绕道而行。

我刚把头羊二肉髯引下桥,突然,羊群里“咩”地爆响起一声气贯长虹的吼叫。我吓了一跳,扭头望去,嘿,原来是歪梨在叫!它的叫声从来就是萋萎缩缩、平平淡淡的,怎么突然间吼得这么精神抖擞了呢?我正纳闷,只见它歪着脖子,挺着胸脯,雄赳赳地从羊群里蹿出来,“嗖嗖嗖”大步走上桥去。几十双羊眼统统被它的举动吸引了,就连头羊也被歪梨的勇敢震慑住,长长的羊脸上露出羞涩的表情,缩了缩脖子,悄悄钻进羊群里了。

在我的印象里,歪梨绝对不是傻大胆,恰恰相反,它平时的胆子比一般羊都小。每次过索桥,它都不敢和其他羊挤在一起走,生怕其他羊行走时左右摇摆,连累它一起摔下去。它总是走在最后,小心翼翼,颤颤抖抖。怎么一眨眼,懦夫变英雄了?

歪梨走过三分之一时,风越刮越猛,呼呼地从左侧山垭口吹来,吹得索桥像秋千似的猛烈晃荡。

别说羊了,就是人抓着扶手也会心惊胆战的。果然,歪梨趴在桥面上,四只羊蹄勾住竹排间的缝隙,不敢再走了。“回来!歪梨,回来!”我高声喊叫起来。歪梨本来就歪着的脖颈侧向背后,向桥头望来,它看见所有的羊都站在桥头紧盯着它,当然也看见了头羊二肉髯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混杂在企图逃离桥头的羊群中。“咩——”它气吞山河地长嘶一声,一个跃挺,绷直了腿,又站起来。“咩咩一一”母羊灰额头终于忍耐不住,朝歪梨送去一声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随着灰额头的叫声,歪梨一个跳跃,朝前蹿出去一大步,像被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继续往桥中央迈进。

天空飘下一阵密集的雨,竹子铺排的桥面滑得像浇了一层油。歪梨走得东倒西歪,就像在跳迪斯科。可它仍坚定不移地朝前走着。刚走到桥中央,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闪电,把整座索桥连同歪梨一起照得雪亮。它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贱羊,而是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公羊。

“轰隆”一声巨响,雷霆在索桥上空炸响,桥面猛烈颤抖摇晃,简直就像巨浪中的一条舢板。

闪电过后,我的视线一片模糊,等我再能看清时,桥面上空荡荡的,歪梨已经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桥下的深渊里传来物体砸地的訇然声响。

我不知道歪梨为什么要用生命来冒这次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歪梨的脖子“向右歪了三十度”,“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长相丑陋是歪梨地位低贱、处境艰难的重要原因。
B.小说中多次提及头羊二肉髯,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头羊的懦弱胆小,头羊的表现和歪梨形成了鲜明对比。
C.母羊灰额头送去“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表明歪梨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其他羊的关注,也与前文情节相呼应。
D.作者不清楚歪梨用生命来冒险的原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一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冒险行为的否定。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狂风、暴雨、闪电等天气状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沈石溪曾指出,动物小说要处理好生物属性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这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是互联网经济,把所有消费资源和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人人分享。
B.分享经济是生产环节细化、全球化分工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C.分享经济能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彻底解决了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D.分享经济需要每个参与者的诚信参与,也需要政府的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分享经济,论述的重点放在前两个方面。
B.文章是以一个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作为立论的论据来进行阐述的。
C.文章第四段阐述了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以此彰显了分享经济的作用。
D.对于分享经济,文章先解释概念和特征,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淘宝网没有用户的网上分享活动,就不会有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
B.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服务的“全球性过剩”,促使了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只有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才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进而达到产出最大化目标。
D.人人参与和人人分享的共享经济有着诸多复杂性,但仍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的极快,好象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罢。

【小题1】请选择填入第二段空缺处语序正确的一项
A.哪里是山,哪里是菜园,哪里是房屋
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
C.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
D.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
【小题2】第三段中画线处为何用“扫淡”一词而不用“照淡”、“减淡”,请略作分析。
【小题3】作者文中写到了灯光使哪几种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