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意思,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新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被称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来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有着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指在汉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的新词语,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新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新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03:0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省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帖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敷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竞,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意”就是内容,“言”就是形式。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翻译在内在先的“意”。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也至少认为形式是属于言的。许多文学理论上的误解都由此产生,我们须把它加以谨严分析。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作者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因为思想或情境等内容比语言更重要、更有吸引力。
B.作者看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那么,他也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其他方面。
C.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有偏差,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D.对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g,但作者认为,“意”就是内容,“言” 就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阅读语言比作过桥,过完桥就不去管它的好坏。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文学的语言与数学的语言进行对比,论证文学语言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先破后立,先阐述人们存在的错误观点,然后予以批驳,再亮出自己的观点。
D.文章先引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在思路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作家只有在“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作品语言的精确妥帖。
B.如果一个作家不了解文学,或缺乏艺术的良心,就不会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确妥帖,也不会在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认真。
C.文学描述具体的情境,而具体的情境能变化伸缩,这就使文学具有了暗示性的特点,即使一个字也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D.文学和数学有两点不同: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二是语言表达效果不同。文学语言要求精确妥帖,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递业一年用胶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缠满了胶带的纸箱,异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递包裹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
国家邮政局20日发布《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我国快递包装年耗用量惊人。
据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
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年我国将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500亿个包裹。快递行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2000万到3000万吨。
300亿个快递包裹最后落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负担。
针对所有可回收的包装品,耗材本身有没有标准化规范?“快递包装的相关标准明年有望出台。”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处长徐华荣回应说,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遵循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三大目标。考虑到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有毒有害的包装将推出强制性要求。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研报告指出,一个真正可降解的环保快递包装,成本大概上涨0.5元。关键是谁来为绿色买单?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坦言,今天中国的快递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为成本高,产业发展不起来。
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率小于20%。这是因为包装使用的透明胶带不仅本身不可降解,客观上造成纸箱与塑料难以分离,提高了回收成本。
“快递服务的终点在民生,痛点在末端,切入点就在绿色。”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说,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包装,还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通行。
童文红说,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端旺盛,但快递供给侧并不匹配。
“快递给人的印象就体现在城市的马路牙子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形象地说,快递员在马路边上因陋就简操作的现状亟待改变。快递“最后一公里”实际反映的是整个运作体系的问题。快递员在小区、写字楼马路牙子边上做分拣、这跟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是严重不匹配的,也严重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层次。
显然,无论是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还是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都任重道远。
汪鸣指出,很多城市把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了城市规划范畴,应该把城市配送节点和城市集结点在功能方面做一些整合,使城市内的集结点逐渐走向规范化、合法化,这样可以减少车流量,降低碳排放。
京东商城总监高宇举例说,一个在新疆的买家,如果要买深圳卖家的手机,快递包装必须非常严实以免破损或丢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包装浪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京东在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直接布货,仓配一体化可以实现配送和包装成本的降低。“别的商家用5层瓦楞纸,我们用3层就够了。”高宇说,电商的包裹一般最多要经过7次中转,而在京东只需要经过1次中转,即从仓库直接到用户。目前京东实现了10%的纸箱回收,客户收到包裹后,可以将纸箱返回仓库重新利用。
顺丰速运副总裁许志君说,要以绿色环保实现快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包装方面,首先是减量化,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在环保方面,研究更多使用100%降解的材料,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在配送方面,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0月21日)
相关链接
①顺丰去年生产了一批可循环利用的纸质包装,硬度比较高,成本价要4到5元,至少可循环使用5到6次。但这批硬纸盒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到3%。因为货物包装归客户所有,大多数客户出于自用或保护隐私等原因,不愿意将包装留给快递员,公司只能尊重客户的选择。
(《循环利用难,3亿快递包装哪去了》)
②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明显效果,“十三五”期间,力争在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材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
(《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将快递业一年所用胶带数量用“可以绕赤道425圈”这一数字来表达,加上感叹号的使用,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
B.文章前几个自然段中开列的大数据,让人认识到现状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为下文做了铺垫。
C.要解决快递包裹的环境污染问题,培育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和提升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应对策略。
D.中国快递市场从2008至2016年保持每年平均50%以上的增长,消费者需求旺盛,但快递供给侧的现状却亟待改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快递业没能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快递包装袋,其重要原因是环保产品的成本太高,如果让快递企业独自承担,则负担过重。
B.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根据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包装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降解提出强制性要求。
C.快递给人的印象太低端,与我国快递业世界第一的规模严重不匹配,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快递之路短期内无法完成。
D.要想使快递包装袋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使用,就要建立社会化快递回收体系,使快递包装袋全部回收循环利用。
E. 新闻通过京东商城总监的举例,让人看到了将来快递业利用大数据分析、仓配一体化、纸箱回收等绿色环保的趋势。
【小题3】如何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裹带来的环境污染?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摘编自郑劭荣《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戏剧大国,其浩如烟海的剧目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奇迹。
B.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的唱词和念白是中国戏剧珍稀的文化遗产。
C.元代伶人不再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且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D.“赋”体套词中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的手法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B.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怜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大量产生的书面剧本促成了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的形成。
B.唱词和念白一样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
C.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D.为口头剧本提供丰富艺术语汇的表演程式于戏曲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

有关2007年是“话剧诞生100周年”的说法,随着戏剧界以及各大小媒体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想必已经是路人皆知。但是何以话剧的历史要从1907年算起?100年前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后人觉得可以看成是中国话剧的起源的艺术事件?或者更直白地说,现在被人们通称为“话剧”的这种特殊的、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在1907年以前是否就已经存在?这些在十年前也就是各路豪杰纷纷高调纪念话剧诞生90周年时就已经被提出过的质疑,却早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举办一场乃至许多场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为景气指数长期低迷的话剧打一支强心剂的强烈愿望,已经取代了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性。有那么多熟知话剧历史沿革中种种事实和细节的史家们在,却任由这笔账这样糊 涂着,当然不会毫无原因
说话剧史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账,所谓话剧诞生“ 百年”说根本就是这种糊涂算术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论,也不是我的新发现。因为几乎所有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都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按话剧在中国这个国度里的存在为依据,那么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话剧,而且有了话剧的商业演出,虽然那是在上海的租界里。在那个由洋人管理的区域内,由于洋人群居,洋人们又会有些空闲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就有西洋剧团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他们演出以牟利。洋人们在这里居住时间久了,有时也会有些演戏的冲动,尤其是在这里开办的学校,更是继承了欧洲公共教育体系中注重戏剧的传统。当然,这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们业余时间自娱自乐的以 及洋人办的教会学校里学生们演的,都是话剧。而按照早期话剧艺人们众所皆知的回忆,受到教会学校演剧的影响与启发,在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校里,也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话剧演出。在1900年,上海的南洋公学公演了朱双云等学生排演的剧目《六君子》、《义和拳》,育材中学汪优游等学生借庆祝孔子诞辰,演出了内容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及江西教案等等题材的剧目,这些演出当然都是中国最初的话剧,而且,这已经是中国人在租界外中国人管理的土地上以中国题材演出的、给中国人看的话剧。而且,学生演剧于20世纪初年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引为风潮,并不限于上海一地。《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2》所收的话剧剧本《张文祥刺马》,就是1903年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出的,虽然《大系》里所收的剧目以王钟声的演出为本,但王钟声并非此剧的始创者。如果说这些还都只是非公开的学生演剧,那么,1905年汪优游等人组织的“文友会”已经走出学校,借社会场地公开演出话剧《捉拿安得海》和《江西教案》;而到1906年,各地的学生演剧团体更趋增多,李叔同和徐半梅都是当时的参与者;而且在上海等地,除了学生界以外,一些新成立的社会团体都纷纷成立他们的演剧部,其中就包括有汪优游、朱双云等演剧爱好者组织的“开明演剧会”。这些演剧团体既然纷纷成立,就当然会有不少的演出,“开明演剧会”甚至已经有了营业性的演出。
这些演出算不算话剧?算不算话剧在中国最初的滥觞?或者说哪次演出可以被看成是话剧诞生的标志?当然不是不可以讨论。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当下各种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将1907年看成是话剧在中国诞生年的理由,居然是那一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组织的春柳社有了他们第一次演出,上演了话剧《茶花女》的片段,以及在那一年他们排演了第一个大戏《黑奴吁天录》。
如果以话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作为标志,当然轮不到春柳社;以中国人首次演话剧为标志,也轮不上春柳社;春柳社不是中国最初的戏剧演出团体。至少,早期话剧的重要人物朱双云是把汪优游看成“实开今日剧社之先声”的先驱者的,那是不是春柳社的演出比起南洋公学等学校的学生演剧、甚至比起开明演剧会的演出更接近于西方的话剧?恐怕也不是。至少,在欧阳予倩看来,要到1908年任天知和王钟声在春仙茶园演出的《迦兰小因》才算是“有些像话剧了”,其意是此前所有与中国传统演剧有异的演出,都还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戏剧的框架。

(文/傅谨 《文艺报》)

【小题1】下列不能直接驳斥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 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当时上海的租界里,就已经有了教会学校演出的话剧了。
B. 1900年,《六君子》《义和拳》由南 洋公学公演,汪优游等演出江西教案的剧目。
C.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 剧集•2》收录了1903年由南洋公学演出的话剧剧本。
D. 1906年,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演剧团体,一些社会团体也纷纷成立各自的演剧部。
【小题2】对文中各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100年前 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指春柳社上演了话剧《茶花女》,排演了《黑奴吁天录》。
B. “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是指与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区别非常大的艺术表现形式。
C. “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意思是说一些持有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论者只承认话剧是“舶来品”的现实。
D. “当然不会毫无原因”,其中的“原因”是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拯救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话剧。
【小题3】依据文意,下列各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作者从那些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中归结出“1907年是中国话剧滥觞”不可信这一结论,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B. 在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话剧在现在的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百年纪念活动也是为了探讨中国话剧发展的未来之路。
C. 从作者对以1907年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上演《茶花女》为中国话剧诞生标志的态度看,作者认为应以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出为标志。
D. 通过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资料和大量实例,作者明确肯定了中国话剧先驱们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