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文阅读,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 “义”、“礼”、 “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 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领悟、顺应自然万物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人名中的“之”
孟昭连
唐代诗人主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房人薛用勒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音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竞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起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之“对”,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肉渊明之柳,莳于门往之语,前一句是引義之、献之合书“鹅池”的典故。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糸‘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史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网"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
B.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 “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
C.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颜延之为“颜延”;钟蝾《诗品》序中写道“颜延论文,梢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D.唐《张节墓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这里把 “献之”倒为“之献”,是修辞的需要,为了避免 “之之”连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评价“介之推”"孟施舍”等人的名字时,杨伯峻先生认为,“介之椎”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也是加进去的。
B.古人读书,不管是读诗歌还是读散文,都要有节奏地朗读。但口语不讲节奏,所以文人为文,须在口语中加上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
C.从古代到现代,口语中的一些山水地名是没有“之”的。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 “之”字。
D.研究者们都认为“天安之门”是“天安门"的正名,而“天安门”是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天安门”才是正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面语阅读时之”这个字是可以读出来的,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之”在书面语中有加有不加,主要是根据作者行文的筲要而定的。
B.《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由此可知,“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
C.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词到句中去。“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D.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很充分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频繁,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文天祥在信中、李纲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的陈继儒。

同类题4

材料三
中国纸,通常是指用手工捞出来的“土纸”,即手工纸;欧洲纸,一般是指用机器抄出来的“洋纸”,即机制纸。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外观方面,如果把手工纸拿起来迎着阳光观察,就会发现纸内有一条条的“印子”,也就是“帘纹”,而机制纸则没有。由于机制纸是经过高温烘缸干燥,故纸面光滑度较高,而手工纸是低温干燥的,其光滑度要低得多。在性能方面,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和,宜于使用毛笔书写,吸水性较大,纸的强度较小、质地较软而轻。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挺硬,吸水性较小,宜于使用硬笔书写。
在价值方面,区别于机制纸以实用性价值为主,中国手工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纸及纸文化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单点说,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早在汉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纸,随后又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此后我国的书籍出版、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据报道,我国现存3000万册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纸从用毛笔书写开始,历经了拓碑、写经、抄书的漫长岁月,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草篆隶楷、写意工笔之精品,令人倾倒,达到艺术的高峰。欣赏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能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转变和提高。
关于民间艺术,是指与纸有关的艺术品,如年画、春联、剪纸、纸脸谱、扇面画、风筝、折纸等。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民俗的,又有高雅的;既有创造的,又有欣赏的,真可谓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保存和保护一定范围的手工纸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像日本把他们国家的“和纸”(手工纸)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帮助经营,使和纸在市场上锦上添花,有了如纸插花、浮世绘等作品,丰富了手工纸的市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纸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刘仁庆《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纸专指中国纸,而机制纸则专指欧洲纸。
B.手工纸因高温干燥而能看出“帘纹”,机制纸则不会。
C.手工纸柔软而吸水性强,机制纸则恰恰相反。
D.手工纸只有文化价值,而机制纸只有实用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含有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B.草篆隶楷:指中国书法的四种字体,其中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写意工笔:指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写意”注重神韵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抒发。
D.扇面画:书画家在扇面上的绘画或书写,用以抒情达意,也使扇面兼具收藏价值。
【小题3】中国宣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直接决定着生民百姓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所以,个人要讲信,社团要讲信,为政者更要讲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说:“信,国之宝也。”《论语·颜渊篇》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的选择是先去食后去兵,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他认为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
《吕氏春秋·贵信》说得很好:“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信德是人的法宝,因为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可见,“信”在齐家治国中是何等重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用的一个比喻,目的为了说明信德的重要。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信德在人的为人处世中有重要作用。
C.信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如果人一旦失信,其结果会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D.“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这些关于“信”的论述,是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的角度作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学而》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观点,说明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交朋友要推心置腹。
B.在汉代,儒家就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C.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因此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会祸及国家天下。
D.信德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孔子就把“朋友有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字从字形构造上看,依赖于人言语的表达,表言语的真实,进而建立了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B.人民保卫着国家,信誉保护着人民,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只要重视“信”,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信德在个人的立身处世、朋友的交往、国家的政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个人必须重视它的作用。
D.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选择去兵、去食而保留民信,这是基于他认识到,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