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直接决定着生民百姓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所以,个人要讲信,社团要讲信,为政者更要讲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说:“信,国之宝也。”《论语·颜渊篇》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的选择是先去食后去兵,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他认为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
《吕氏春秋·贵信》说得很好:“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信德是人的法宝,因为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可见,“信”在齐家治国中是何等重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用的一个比喻,目的为了说明信德的重要。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信德在人的为人处世中有重要作用。
C.信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如果人一旦失信,其结果会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D.“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这些关于“信”的论述,是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的角度作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学而》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观点,说明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交朋友要推心置腹。
B.在汉代,儒家就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C.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因此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会祸及国家天下。
D.信德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孔子就把“朋友有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字从字形构造上看,依赖于人言语的表达,表言语的真实,进而建立了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B.人民保卫着国家,信誉保护着人民,可见信德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只要重视“信”,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信德在个人的立身处世、朋友的交往、国家的政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个人必须重视它的作用。
D.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选择去兵、去食而保留民信,这是基于他认识到,如果老百姓丧失了对为政者的信任,国家政治的根本就没有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5 07:3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自信: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孙羽津

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原则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儒、释、道三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演进是主潮。其中,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不断交流对话,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然而,这一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其中不乏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

早在约1200年前,唐代大儒韩愈曾勇立时代潮头,高标道统、“呵诋释迦”,猛烈批判佛教一时之流弊;与此同时,韩愈还注重借鉴佛教理论,积极推进儒家的理论创新,堪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典范。

韩愈生活的时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已经僵化为章句之学,难以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世道人心,辅弼政统。值此之际,时代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然而,真正的创新需要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通过比较、借鉴与省察,激活并发展经典话语体系,从而引领历史潮流。

韩愈明确为“仁义道德”下了定义,强调“道德”这个谁都要讲一讲的“虚位”,必须被赋予“仁义”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为天下人所奉行。然而,那时的佛教徒往往抛弃儒家倡导的仁义,抛弃仁义所维系的君臣父子之伦,去追求寂灭。对此,韩愈拈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数语,向世人宣告:“佛教讲寂灭,强调治心,儒家又何尝不重视治心?更何况儒家治心,是为了承担起天下国家的责任。”自韩愈之后,《大学》的价值逐渐被发现,最终被尊为“四书”之一。在佛教治心理论的“魅惑”之下重新发现《大学》的价值,韩愈的这一做法可谓透过外来思想文化激活本土经典话语,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

不仅如此,韩愈还借鉴佛教禅宗的理论,明确标举儒家之道的统系,这更是发前人所未发。他指出,儒道从尧、舜、禹、汤传到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周公传给了孔子,孔子又传给了孟子,孟子去世至今已经1000余年了,道统始终没人能接续。在韩愈列举的这些人物中,商汤与周文王相隔数百年,周公与孔子相隔数百年,孔孟二人也相隔百年。不难看出,韩愈所建构的道统,有取于禅宗的“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一定经过当面指授,只要能承续、发扬儒道的精义,就应被列入儒道的统系之中。韩愈如此高标道统,不仅仅是因为思古,关键是要直面现实——在孟子逝去千年之后,在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唐代,理应有人站出来承续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担负起天下国家的责任。也正因此,学者往往把韩愈建构道统这一做法称为“入室操戈”,即韩愈到佛教阵地里,拿起佛教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对中华文化起到了“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重要作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之于中华文化史的意义,关键就在于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立场,做到了破中有立、立而能破,既勇于进行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省察,又积极推动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正是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

(有删改)

文中“呵诋释迦”“以心传心”“入室操戈”分别指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唐玮婕

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等一批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莫里斯认为,目前中国应尽可能地刺激消费增长,但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两者双管齐下,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左右的增速。

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在2007年至2008年,包括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对于GDP贡献在内的三大指标都已经达到峰值,开始往下走。与此同时,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到2016年、2017年,也将迎来“分水岭”。“这四大拐点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她说。莫里斯指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当投资的回报率足够高时,没有理由一定要去减少投资。消费也不是想刺激就能随时刺激起来的,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消费。”他表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还有巨大的调整空间,必须要关注资本的回报率,“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过度强调消费可能会成为误导。”中国社科院汪同三教授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角力不能完全偏向一方,“光想着拉动消费,忘记投资,很可能顾此失彼。”

在与会的诸多专家看来,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改革和创新。举个例子来说,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李善同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少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城镇化应该是改革的抓手,而并非指标。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2013年9月《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投资与消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诺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说:“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B.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C.如果能做到刺激消费和保持投资规模,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的增速。
D.莫里斯认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出现四大拐点之时如果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可适当保持投资,消费也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张军、中国社科院汪同三等专家也认识到,保证消费和投资均衡发展才可能维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B.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这三大指标对于GDP贡献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滑。
C.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而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D.中国经济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消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它们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
B.莫里斯对中国经济的观点:只要保证投资与消费比例都得到大力提高,中国经济就可以加速增长。
C.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中国经济继2007年至2008年之后,在2016年、2017年,又将迎来一个“分水岭”。
D.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马斯克甚至提出: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小题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小题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评传结合,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顽强坚韧的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
C.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不畏病痛,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
E. 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在治学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
【小题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分)
【小题4】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傅斯年曾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请结合文本谈谈陈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表明了6大区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社会从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
B.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
C.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D.美国的城镇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概念予以阐述。
B.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C.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D.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