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三
中国纸,通常是指用手工捞出来的“土纸”,即手工纸;欧洲纸,一般是指用机器抄出来的“洋纸”,即机制纸。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外观方面,如果把手工纸拿起来迎着阳光观察,就会发现纸内有一条条的“印子”,也就是“帘纹”,而机制纸则没有。由于机制纸是经过高温烘缸干燥,故纸面光滑度较高,而手工纸是低温干燥的,其光滑度要低得多。在性能方面,手工纸一般呈碱性,纸面柔和,宜于使用毛笔书写,吸水性较大,纸的强度较小、质地较软而轻。机制纸一般呈酸性,纸面挺硬,吸水性较小,宜于使用硬笔书写。
在价值方面,区别于机制纸以实用性价值为主,中国手工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了解传统文化,中国纸及纸文化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简单点说,纸文化包括了历史古籍、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许多丰富的内容。早在汉朝时,我国就发明了纸,随后又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此后我国的书籍出版、印刷事业突飞猛进。据报道,我国现存3000万册古籍,这些古籍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
中国纸从用毛笔书写开始,历经了拓碑、写经、抄书的漫长岁月,进入了书法、绘画阶段,草篆隶楷、写意工笔之精品,令人倾倒,达到艺术的高峰。欣赏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能在思想或性格上受到熏陶,使人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转变和提高。
关于民间艺术,是指与纸有关的艺术品,如年画、春联、剪纸、纸脸谱、扇面画、风筝、折纸等。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民俗的,又有高雅的;既有创造的,又有欣赏的,真可谓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手工纸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人文修养结下了不解之缘。保存和保护一定范围的手工纸市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像日本把他们国家的“和纸”(手工纸)称为“无形文化财产”,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帮助经营,使和纸在市场上锦上添花,有了如纸插花、浮世绘等作品,丰富了手工纸的市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纸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取材于刘仁庆《中国手工纸与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手工纸和机制纸区别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纸专指中国纸,而机制纸则专指欧洲纸。
B.手工纸因高温干燥而能看出“帘纹”,机制纸则不会。
C.手工纸柔软而吸水性强,机制纸则恰恰相反。
D.手工纸只有文化价值,而机制纸只有实用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文化名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含有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B.草篆隶楷:指中国书法的四种字体,其中楷书代表作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写意工笔:指中国画中的重要技法。“写意”注重神韵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抒发。
D.扇面画:书画家在扇面上的绘画或书写,用以抒情达意,也使扇面兼具收藏价值。
【小题3】中国宣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5 06: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从14.4万人增长到54.5万人。同样稳定增长的是回国留学生的数字,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随着年度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今天,除了拥有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前辈们的爱国强国之志,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编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当今中国、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互联网科技方兴未艾,面对挑战重重的时代背景,海归们被认为理应在语言、思维方式、文化多样性方面更具竞争力,也被职场寄予厚望。
然而与此同时,海归们所面对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相比2016年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增量,截止2017年6月30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简历超过51万份。海归们需要面对来自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归的双重竞争,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约八成的海归认为影响自己求职的负面因素集中表现在:不熟悉国内的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季时间不符。国内雇主认为,海归在国内面临求职压力主要是因为两个“过高”:自我定位过高(75.9%)和对薪资待遇要求过高(54.5%)。

(摘编自“金陵热线”官网文章:《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尽管国内求职人数不断增加,竞争压力空前,但对于求职就业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
竞争力,这才是在职场中立足的根本。
海归具备的很多潜质,能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有不少雇主表示,海归员工在就业中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优点,就是会在工作中表现出超常的专注度,他们更注重如何把工作做好,而非在老板面前做出良好表现。
因此,面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竞争压力,海归们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心态,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注重工作中的执行力、沟通力和创新力。
(摘编自搜狐官网《2017最新海归就业分析:为何海归的就业之路不再是坦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海归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巨大发展能量。
B.材料二反映了海归数量持续增长,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C.材料三就海归应如何面对环境及竞争压力,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等方面进行介绍。
D.材料一、二都认为,现阶段海归人员踊跃回国。其就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这样的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C.当今中国,在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互联网科技方兴未艾等背景下海归们被认为在语言、思维方式、文化多样性方面更具竞争力。
D.在海归就业劣势方面,国内关系网络断裂,难以获得发展机会;国内文化不适应,所学专业国内无需求是海归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E. 截止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及海归群体数量均大幅增加,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增量,使海归就业压力更甚从前。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及所附图表分析该如何解决“海归”就业压力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的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的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摘自丁启阵:为何当今出不了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
材料二: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摘自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
材料三: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李杜诗篇百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赵翼首先公平地对李杜的诗做出评价,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了李杜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坛)上的崇高地位。“至今”笔锋一转,时代在发展变化,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味地尊崇古人,脱离时代生活实际,当然也会落后于时代。没有亘古不变的文调,没有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手法。如果一味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的。
(摘自季羡林季羡林: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客观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对下列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条件远比唐朝时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当今中国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E. 根据材料三可知,诗人赵翼虽然推崇李杜的文学成就,但同时也认为李杜诗篇流传已久,已不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而对其有所贬斥。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材料二第⑤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神的关系同等重要,在众人之中要以圣贤为中心。
B.“公”就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在“群”的范畴。
C.中华文化认为“致中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庸》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D.“天下为公”的说法在《礼记》中早已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属性,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可贵内容。
B.文章引用《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的史实,证明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中华文化以人伦为核心,“乐群”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D.文章广泛引用古代圣贤的名言及典籍记载,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论证的雄辩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孔子、孟子被称为圣人,说明他们道德智能完善。
B.人们如果不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就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C.一个人只要文质彬彬,一味追求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就是正人君子。
D.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崇拜祖先和民族英雄,修养道德,以公为先,先人后己,和睦和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李敖的大学时光
祺 文
1954年9月14日,李敖走进台湾大学校园,19岁的他抬头看蓝天白云,左顾右盼郁郁葱葱的棕榈树,台湾大学校园的美景立刻抓住了青年的心。大学是个性张扬的地方,大学是思想奔放的地方。李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手脚干一番了。
正如他在诗《胆》中所云: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胆。
临到上课,不到二十岁已博览群书的李敖极为顽皮,专挑老师的错。
教“刑法总则”的老师讲到李大钊的死,讲错了,李敖立刻纠正。教英文的老师满口上海腔,把“Liberty”念成“喇比利台”,李敖听了当场大笑。教“经济学”的老师有一次被李敖劈头大声问道:“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缺点啊?”他应声脱口而出:“当然有啊!”李敖追问:“缺点在哪里啊?”他厉声回答:“我不敢讲啊!”全班为之哄堂大笑。而这位老师更是李敖纠正的对象,两人甚至在课堂大吵过。
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连考试都懒得应付。大一时八门课,有三门不及格,甚至连中文都差点不及格。大一总成绩,第一学期只有71.31分,第二学期只有65.45分,成绩之烂,一望便知。但李敖从不作弊,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屑,而且他觉得自己也不需要好成绩,他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比获得一个好成绩更重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敖始终自认为有学问,只是不屑上课和应付考试而已。
那时候,香港有本杂志《大学生活》称台大有“四怪三丑”,而“怪丑之尤”便是“长袍怪”李敖,可见李敖在台大的确特立独行,够狂够野。他自己更宣称: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瞎子也得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还是聋子。
为什么大热天穿长袍?李敖有自己的理论,他在《长袍心理学》一文中自述他穿长袍时的情状:一袭在身,随风飘展,道貌岸然,风度翩翩然,屈指算来,数载于兹矣!不分冬夏,不论晴雨,不管女孩笑于前,恶狗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
在法律系学习了287天后,李敖突然向所有人宣布——弃法从文,重考文学院!
李敖本来志在学文,不在弄法,只因几分之差,没考入台大文学院,进入法学院。但台大学生不能重考本校,得先自动退学才成。退学后李敖恶补数学,考了59分,得以在1955年考入台大文学院历史系,从此告别了法学院。
当他走进文学院的课堂后,很快又发现这里的学者根本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神通广大,六七个外文系的大一英文教师都搞不清美国文学家萨洛扬是谁!一个大学一年级的“饱学之士”,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
那个天堂般的大学怎么是这样的呢?
但是这一次,李敖真的安定下来,他决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从此,李敖不再为台大的美景所吸引,他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人“各自东西南北流”的道路,教授教他们的,李敖学自己的。
李敖拿起一本书,躲进树荫里,任风儿将书吹到哪一页,他便从那里开始读,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回宿舍。
李敖邀上好友,游山、玩水、喝酒、吵架,深更半夜在草地上大谈到天明……从这些社交活动中,李敖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
李敖也像文学青年一样多愁善感:为朋友纷争,为女友离去,为事业无成……他甚至尝试自杀,但终能从痛苦中走出来,锻铸出钢铁般的性格。
在台大毕业答辩的时候,三个教授坐在李敖面前半小时后对他说:“李敖,你答辩通过了。”李敖说:“你们什么也没说啊,我也没讲话啊。”教授说:“我们知道一开口肯定会被你驳倒的,所以还是不说了。”
李敖用他的“我行我素”,达成了无人管的心愿。
(选自2009年11期《意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对教“刑法总则”、教英文、教经济学的老师,李敖在课堂上都进行刁难,这说明李敖年轻气盛,对老师很不尊重,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B.李敖拿着书,“直读到‘夕阳无限好’,然后才回到宿舍”。这“夕阳无限好”,一语双关,一是说李敖喜欢文学,一是说其勤奋好学。
C.李敖看不起别人,不喜欢上课,懒得应付考试,始终自认为有学问,但考试成绩却很烂,这体现了他有些孤傲自许、不知高低的一面。
D.面对这些“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的“为人师表们”,李敖心中的梦彻底破灭了,这是李敖觉得台大的老师们水平太差。
E. 本文多处引用李敖自夸或自嘲的文字,几乎是在笑谈中,将其形象特点展示在了读者面前。这种处理方式很适合描写李敖这样的人物。
【小题2】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李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加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