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最新一期的特写板块中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在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今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电子通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评价道,“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潘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研究专长,尽可能地将我们分派到全球各个顶级的量子研究中心,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陆朝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新浪综合网《〈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量子之父”潘建伟入选》)
材料二
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高。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时俱增。
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通常认为,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通俗来讲,量子密钥分发,就好比一个人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箱子,而且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传送者会立刻发现,原有的钥匙作废,再给一把新的钥匙,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潘建伟说。
为什么钥匙被别人一碰,就能立刻被知晓呢?因为作为密钥的量子有多个叠加态,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从改变中发现有人动了钥匙。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摘编自《“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一 经典加密通信的基本流程

图二 量子通信示意图(注:单光子也是一种量子)
材料四
自《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2012年,中国开始实施“万人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使用国内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五年来,“万人计划”成效卓著。在正确的人才观念指导下,在体制机制支持下,众多高精尖人才获得了成长的土壤,在各行各业大放光彩。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团队取得的成就正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12月5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重视人才战略资源》)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建伟的“墨子号”团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创造了国际纪录。
B.潘建伟带领团队实现了墨子号的“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这是他获得《自然》褒奖的重要原因。
C.潘建伟团队提前完成预设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标志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全面领先。
D.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被破译的可能性,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通信安全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断提升的数学和计算能力,使得通信安全越来越有保障。
B.将量子物理和信息技术结合,运用革命性的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传输,可以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C.利用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是人类唯一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D.结合材料二可推知,材料三 (图一)中Eve窃取信道中的密文信息以后,可能借助数学和计算能力获取密钥,从而窃取到真实信息。
E. 材料三的(图二)中,窃听者在窃取信息之后之所以会被察觉,是因为单光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的特性。
【小题3】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有哪些重要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11:1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或许将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B.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虽然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不大,但是近年来呈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随着《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盛行,中国社会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
C.《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助长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D.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E. 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小题3】目前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但也有可能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你认为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约车平台“美团打车”一周前在沪上线运营,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多项优惠措施。占有网约车市场最大份额的“滴滴出行”针锋相对,连续一周送出各类减免券。价格战硝烟再起,出租车驾驶员叫苦不迭。而享受“0元打车”的乘客们,真的得到实惠了吗?
如果只看重眼前利益,来客的最佳体验就是“便宜”。然而,在享受“天上掉馅饼”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中暗藏高风险,一旦遇到恶劣服务甚至安全事故,得不偿失。
价格战隐患不小,会引来众多投机者,导致司机团队良莠不齐,滋生套牌、刷单等乱象。企业将过多精力和财力放在价格战上,难免对安全、服务等环节放松要求,会带来低服务、高风险等问题,拉低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对网约车行业来说,加强安全保障、提升服务水平、合理调度运力,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不能靠补贴解决。
(摘编自2018年4月2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材料三:
当所有人都在围观滴滴与美团在网约车市场的厮杀竞争时,3月27日,高德地图以“公益顺风车”概念正式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用“不抽取佣金”的方式低价抄底早已火热的网约车市场。相关功能在成都、武汉两地首发上线,之后将扩展到全国更多城市。高德高调打出公益牌,在强调自身“新公益、新顺风、永不抽佣”的同时,不忘记对行业抽佣惯例进行科普:“因为有些平台在占据市场之后,为了获取营收,又不断提高抽取用户佣金的比例,一般约为车费的10%。而高德公益顺风车没有任何商业化目的,坚持对用户不抽取佣金,让顺风车回归绿色的共享出行方式。”高德的加入让原本已经血雨腥风的网约车战场更加复杂,瞬间进入“三国”模式。这场网约车之战背后其实是对平台、生态、入口的争夺,更是对线下支付场景的重视。
(摘编自2018年3月31《封航车讯》)
材料四:
《长沙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管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实施一年来,对网约车行业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沙网约车愈发规范,市民打车更加安全放心。网约车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服务优先于价格”的消费理念逐渐在消费者中普及。业内人士表示,网约车在新政后的变化体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网约车行业已结束价格竞争的1.0时代,进入拼服务、拼运营的2.0时代,而网约车行业的良性竞争,最终将让乘客获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综合竞争的2.0时代,竞争的核心仍集中在规范管理和规范发展上。对此,各大网约车平台也在悄然改变,希望通过良好的管理制度引导从业人员提供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网约车的市场前景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从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未来只有切中用户的痛点,围绕价格、细分服务和安全等方面开展有序竟争,让消费者在价格、服务和综合体验上有真正的获得感,才能让企业和行业长足发展。
(摘编自2018年3月30日《长沙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美团打车”上海上线运营提供的优惠,“滴滴出行”也推出了减免措施,网约车市场大打价格战。
B.从材料二看,近年来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网约车得以快速发展的背景。
C.高德地图推出的顺风车业务以“不抽取佣金”方式进入网约车市场,是一家完全致力于公益的打车平台。
D.政府加强对网约车行业的管理,客观上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打车也更加安全放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约车平台的价格战对乘客来说并不意味着都是实惠,因为低价竞争背后都会隐藏着服务恶劣、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
B.目前国内网约车市场用户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滴滴打车”占据绝对优势:用户在选择打车平台时也更愿选择大品牌。
C.有的网约车平台通过低价占据市场后,又不断提高抽取用户佣金的比例,这实际上是违背网约车“共享出行”的属性的。
D.网约车平台之间激烈竞争的实质是对未来分享经济市场份额的争夺,这也是高德在竞争激烈之时还进入这一行业的初衷。
E. 当下网约车行业已不能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而应该在价格、服务、安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竞争,这样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约车市场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留住“乡愁”需保护活化“记忆场所”

陆邵明

①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但她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依然在路上。事实上,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精神的需求。要让每一位市民在身边的社区就能享受到历史文化保护成果,必须转变思路,转型发展。记忆场所就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将为万众留住乡愁。

②日常生活语境“营养”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首先,保护对象已经从社会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即,除了关注名人故居,也要关注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特色生活街区。其次,保护价值已经从对历史与美学的评价逐渐转向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即,除了关注有历史事件的“高、大、上”文物,也要关注有文化故事的“普通”建筑物。此外,保护策略从单体的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场所语境的保护活化,即,对于“大众层面”的建筑在不破坏主要载体原真性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记忆场所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与趋势,也挑战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文献数据库表明,自2009年开始,记忆场所的主题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城市科学领域的热点。

③记忆场所主要是指具有保留并能繁衍集体记忆的特色场所。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在个体层面,记忆场所可以让每一个主体在时空变迁中构建社会身份及其精神慰藉;在社区层面,记忆场所有助于建构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社会纽带;在地方区域层面,记忆场所的图谱将是地方城镇的风貌特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与其环境品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在民族与国家层面,记忆场所网络将极大地丰富与传承民族传统基因。

④如果将保护名录中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喻为地域文化资源“细胞核仁”的话,那么记忆场所就是“细胞核”,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则是“细胞质”。也就是说,保护名录中的文化遗产与名录外的记忆场所有机共生,方能形成文化资源的“基因”,同时两者又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语境的“营养”。

⑤记忆场所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 虽然记忆场所不能列入完整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范畴,却是普通市民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是乡愁的重要物质载体。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率、商业化、现代化的标准与目的,孤立地保留了“细胞核仁”——文化遗产,铲除了大量的“细胞核”——记忆场所,进行着大规模的造城与造村运动,生产出越来越相似的人居空间,这样制造出来的“新”场所将市民的历史记忆、生活习惯与其根植的语境分离出来,越来越远离普通百姓的社会文化情感,形成一个个“乡痛”。

⑥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1912-2014)关于乡愁的认知进行追踪分析,我们发现唤起乡愁的重要因素是家乡中的空间意象。这种因故土而生的空间意象是构成乡愁的基础性要素,远远超越了诗歌、文学、音乐、电影等的影响。而且,新千年以来,乡愁中的空间意象更倾向于“家园”中可感知的充满着爱与忧伤的记忆。这些具体、碎化的记忆通常以“家”的场所为中心,其中,由宅、屋、门、庭等构成了第一个空间尺度;由船、桥、井、街、小区、学校等构成了第二个空间尺度;山、水、镇、乡、城等构成第三个空间尺度;祖国、民族等大故乡形成了第四个空间尺度。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逐渐形成了乡愁中的“家国情”。这些记忆场所容纳的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生产、游玩中的故事。

⑦留住乡愁离不开这些百姓身边的记忆场所。正如美国历史场所保护协会成员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认同、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场所与其语境。也就说,留住身边的记忆场所实际上也是对相关群体与个体的尊重。

⑧应探索开发记忆场所的创新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让市民“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好维系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典型的“记忆场所”。

(节选于2015年6月17日《文汇报》)

【小题1】在第②段的空格处填入一个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甚至B.然而C.况且D.因而
【小题2】第③段加点字“繁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⑦段引用爱德华·豪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的话的作用。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由“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成功落下帷幕”引出话题: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万众乡愁。
B.活化记忆场所就是指大众层面的建筑能唤醒大众的乡愁与记忆,故可进行大规模的造村运动,唤醒大众的共同记忆。
C.被列在保护名单中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让全民更多地享受历史文化资源,可探索开放记忆场所。
D.第④段用 “细胞核仁”来比喻传统文化遗产,用“细胞核”来比喻记忆场,用“细胞质”来比喻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场所,目的是为了说明“活化记忆场所”的重要。
【小题5】试举一例开发记忆场所的举措比较成功的事实,并分析其成功原因。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小题2】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
【小题3】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