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最新一期的特写板块中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在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今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电子通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评价道,“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潘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研究专长,尽可能地将我们分派到全球各个顶级的量子研究中心,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陆朝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新浪综合网《〈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量子之父”潘建伟入选》)
材料二
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高。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时俱增。
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通常认为,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通俗来讲,量子密钥分发,就好比一个人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箱子,而且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传送者会立刻发现,原有的钥匙作废,再给一把新的钥匙,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潘建伟说。
为什么钥匙被别人一碰,就能立刻被知晓呢?因为作为密钥的量子有多个叠加态,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从改变中发现有人动了钥匙。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摘编自《“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一 经典加密通信的基本流程

图二 量子通信示意图(注:单光子也是一种量子)
材料四
自《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2012年,中国开始实施“万人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使用国内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五年来,“万人计划”成效卓著。在正确的人才观念指导下,在体制机制支持下,众多高精尖人才获得了成长的土壤,在各行各业大放光彩。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团队取得的成就正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12月5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重视人才战略资源》)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建伟的“墨子号”团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创造了国际纪录。 |
B.潘建伟带领团队实现了墨子号的“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这是他获得《自然》褒奖的重要原因。 |
C.潘建伟团队提前完成预设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标志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全面领先。 |
D.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被破译的可能性,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通信安全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断提升的数学和计算能力,使得通信安全越来越有保障。 |
B.将量子物理和信息技术结合,运用革命性的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传输,可以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
C.利用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是人类唯一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
D.结合材料二可推知,材料三 (图一)中Eve窃取信道中的密文信息以后,可能借助数学和计算能力获取密钥,从而窃取到真实信息。 |
E. 材料三的(图二)中,窃听者在窃取信息之后之所以会被察觉,是因为单光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的特性。
【小题3】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有哪些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