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他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的感觉,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不自量力”是人类的根本性的错误,也是人类的一个根本性的特征,人类的一切英雄行为都是在这种不自量力的错误中完成的。人类永远无法满足它已经实现的一切;它永远向往着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它永远希望能够完全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一直把它引向最终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它无法改正的一个“错误”。但它的主体性力量也正是在这个无法避免的错误中得到表现的。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不是他能够战胜的,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小题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愿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又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横向比较的模式,以寻求中国和西方悲剧相似的美学特征。
B.文章以精卫填海为例,论述了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C.精卫与夸父的案例分析互为补充,充分强调了人类主体意识的强大。
D.通过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阐明了悲剧英雄的审美价值。
【小题3】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这一说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无法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5 09:4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返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种美德, 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精粹》)

【小题1】小说中的老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析。
【小题2】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

出道十年,名满天下,仍是后生,韩寒被欣赏他的人开玩笑地称呼为“韩少”。这个称呼隐含了戏谑的赞许之意,指他风流而自在,有品质,不是乏味的家伙。韩少是个作家,是中国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赛车的双料年度总冠军,是偶像,还是全球点击量最高的博客的主人。他太有名,人们反而忽视了集这么多头衔于一身是何等不寻常。可是韩少真正成为广受尊重的韩寒,还是有一天他开通了博客,开始写作社会评论,与时代共振。他的风格不羁的言论引发争议,又广受欢迎。于是有一天, 最古板的人也意识到这不是个胡闹的年轻人,在那将近3亿的点击量背后,是一个形象新颖的人道主义者在发出着自由的波长。

韩寒总是不在规定的框架之内,无论这框架是命令,还是习见。他认为这么做很自然,因为这些人们习焉不察的框架是荒谬的,不对的。

2006年3月,他在博客上引发“韩白之争”,攻击文坛的门阀之见,理不糙话糙,于是被抨击为“红卫兵”,导演陆川甚至拿他的做法与“红卫兵的铜头皮带,再一次抽到我父亲的脸上”相提并论。韩寒其后的作为证明这只是夸张其辞。他全无红卫兵的无知之态,头脑更决不受他人控制。

就像他在17岁成名时一样,每当他冒犯一个人,就等于冒犯一个有着私人关系和共同利益的群体。这狂妄本该激起更多愤慨,却再没有人接茬儿。安静,困惑。对这个毛头小子的轻视不见了。如果说文坛的正统派仍坚持说韩寒没有在小说中证明自己有多么出色,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只是基于现有的短视,但韩寒已经证明了他的对手是多么虚弱。

这在韩少却是“练手”。这是一个预示,他将用同样的机智去戳破四处弥散而且更沉重的荒诞泡沫。

几年来,他在博客文章中评论社会热点话题,有“周老虎”事件、火炬传递风波、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聚氰胺事件、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事件等等,也有较少人关注的新闻。选择什么话题,“一般以我看完新闻以后嘴巴微张为原则”。他只是受触动而写作。这些文章卓具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乃至有人称之为“80后的骄傲”,有人要选韩寒当市长,有人说“这个事情就等着韩寒评论了”。

“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这是韩寒的妙语,也可视为他的全部时评文章的主题。他的机智,幽默,用简单的逻辑揭示事实的荒诞的能力,对读者心理的熟稔,都相当耀目,至今仍被知识阶层低估着。这名松江二中7门功课不及格的留级生有一种自由生长、未受束缚的天分。他证明了很多人脑子里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是毋需存在的。

韩寒使用的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浅白汉语,凭借的是显明易懂的常理,他是一个善用“本来”的高手。在论述为什么抵制家乐福并无意义的时候,他并没有引述任何关于民族主义的学理——他对学理全无兴趣,你也可以说他对此甚为无知。他总会把严肃的果核塞进可笑的果肉。他率性,不端着,又不致失态,有着自然的分寸感。如果通读他的博客,苛刻的人也会惊讶于在每个逻辑细节,每个粗俗与有趣的交接点,每个自信到令人喜欢与自信到惹人厌烦的边际,他几乎都做对了。

在文章中剥除一件事情的伪装对韩寒来说就像呼吸一样再自然不过。这些文章日积月累,产生了级数增长的影响力。他年轻,帅,有钱,经历传奇,酷,都为他的观点的传播提供了助燃剂。

“韩寒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们经过异常泥泞的、曲折的、阴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艺术家艾未未说。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章不用“话糙理不糙”而用“理不糙话糙”,是为了引出下文中当年人们对韩寒的抨击。
B.十年前知识界许多人对韩寒的所作所为是不能接受的,而十年后人们对韩寒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对这种变化感到惊讶。
C.韩寒虽然在小说中没有能够证明自己有多么出色,但他的社会评论既引发争议,又广受欢迎。
D.当前的知识界对韩寒文章中所显示的机智、幽默和批判力仍然认识不足。
E.艺术家艾未未的话,一方面指出了韩寒文章的针对性或我们时代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表明韩寒代表一种希望。
【小题2】韩寒作为一个形象新颖的“人道主义者”,“在发出着自由的波长”,下列不能够证明此评价的一项是
A.韩寒总是不在规定的框架之内,无论这框架是命令,还是习见。
B.他全无红卫兵的无知之态,头脑更决不受他人控制。
C.他证明了很多人脑子里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是毋需存在的。
D.他年轻,帅,有钱,经历传奇,酷,有品质,不乏味,是个作家。
【小题3】“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请解释韩寒这句妙语的含义。
【小题4】韩寒从一个个性突出的少年偶像作家,迅速成长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人物。试概括韩寒的成功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俄新社莫斯科9月29日电借助“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中国与奥地利的科学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保密视频通话。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说:“我们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1200公里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完成了量子保密视频通话的第一组实验。得益于此,我们将通信质量提到光纤通信的20倍。”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量子通信所涉及的三大领域全面领先世界。
(选自2017年10月1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量子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量子具有可叠加、非定域和不可克隆三大特性。正是基于此,科学家们解决了通信的绝对安全等经典通信所存在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使量子通信取得了绝对优势。
量子通信,按其所传输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分发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包括量子纠缠的分发)。量子密钥的分发传输,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信道使通信收发双方共享密钥,并结合经典信道实现经典信息的安全传递。量子隐形传态,利用分散量子缠结与一些物理讯息的转换来传送量子态至任意距离的位置,传输的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
与经典通信方式比,量子通信具有明显的优势。任何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的操作,都会改变量子状态,理论上有“无条件安全性”。在信息传输通道方面,经典光通信利用光束携带经典信息在光纤线路中传输;量子通信,尤其量子隐形传态,作为信息载体的物理量子本身并未被传递,所传送的只是量子的态,不需要任何线路媒质,传递过程不会为任何障碍所阻隔,有超强扰干扰能力。根据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一个n维量子态含有2n个态信息,而量子并行性使得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对2n个数进行运算,因此使用量子计算机对n维量子态进行传输,效率极高。
(摘自2017年10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网》)
材料三:
2016-2020年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注:市场渗透率是当前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的一种比较,即某一产品或服务预期可增加的市场需求量与当前的市场需求量的比例,能反映该产品或服务的发展趋势。
(图中数据于《2016-2020中国量子通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报告》
材料四:
量子通信技术虽然发展迅猛,实际应用却并不普遍。对此,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认为眼下技术已不是制约,关键在于成本和需求。他坦言,目前量子通信应用成本较高。假设一个人只有几十万块钱的存款,让他每年花几万块钱保证这笔钱“安全”他肯定不乐意。但如果每年只花几百块钱,就能保证上网、打电话、移动支付都是安全的,相信有不少人会考虑使用。此外,从需求的迫切性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类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将大大提升,量子通信现实应用也会更加广泛。潘建伟推测,对军队、银行、政府机关等保密性较高的单位来说,量子通信广泛应用预计5-10年可实现。但如果是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许10年,也许20年,具体还要看智能社会的到来有多快。
(选自2017年9月18日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得益于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量子保密视频通话实验的成功实现,我国科学家将光纤通信的通信质量提高20倍
B.由材料三可知,专网、公众网、云安全及特殊应用等三大领域是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且其在三大领域中的市场规模都在逐年扩大。
C.从材料三看,量子通信产业,2018年以前在专网领域的市场渗透率最高,2019年后,在公众网和云安全及特殊应用领域,市场潜在需求会越来越大。
D.量子通信技术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三个方面,而量子密钥分发,是使收发双方能共享密钥从而使信息安全。
E. 四则材料虽然不同,谈论的角度和重点各有侧重但都对中国量子通信发展的情况以及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小题3】从材料看,量子通信要能普遍应用需要哪些条件?请分条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工地上的泥人达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听老赵说王达老婆耐看,旁边的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只嘿嘿笑着,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 有人说,不愧为泥人达啊,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泥上,洒在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的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跟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刘海都要遮住眼睛了,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 彩仙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 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子。
(取材于袁省梅同名小说)
【小题1】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王达“嘿嘿笑”。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加点的两处王达“嘿嘿笑”的不同心理。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小题4】概括王达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