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进士、明经二科的区别,以及后来参考进士科成为选拔人才、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B.文章第二段举例说明何为唐人常说的“举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进士”为后文提到的“前进士”。
C.文章第三段唐代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探花”等称谓可能与唐代有关。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介绍了宋代明经、进士科的发展变化,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保留进士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8:2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的效果

丰子恺

①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不外乎人们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

②就直接效果而言,研究艺术可得自由的乐趣。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发表出来。世间常有战争的苦患,我们想劝世间的人不要互相侵犯,大家安居乐业,而事实上不能做到。于是我们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使人看了能共爱、共勉、共图这种幸福,如《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人说这些文学是画饼点饥,聊以自慰而已。其实不然,这是理想实现的初步。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理想越高远,创作欣赏时的自由之乐越多。

③同时,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万物的天然的真相。我们看见朝阳,便想这是教人起身的记号;看见田野,便想这是人家的不动产。在习惯中看来,这样的思想原是没有错误的,然而都不是这些事象本身的真相。朝阳,分明是何等光明灿烂,神秘伟大的自然现象!岂是为了教人起身而设的记号?田野,分明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与人家的产业何关?惟有在艺术中,人类解除了一切习惯的迷障,而表现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从而获得乐趣。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画中的田野,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的思想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的心境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好比长夜大梦一觉醒来,这时候才恢复到自己的真我。

④就间接效果而言,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受得影响,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人生处世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太廉价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懂得了这看法,我们对于阡陌、田园,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实用之外讲求其美观,可使世间到处都变成风景区,给我们的心眼以无穷的快慰。陶渊明有诗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⑤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画家用这看法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得的,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

(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②段以《桃花源记》为例有何作用?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作者认为“艺术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新儒学的“儒”与“新”

方克立

新儒学思潮有“儒”处,也有其“新”处。它的“新”,在于它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吸收和融合了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而它的“儒”,则在于它仍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把西方的价值整合到传统之中。

具体地说,新儒学之新表现为新的形式、新的义理、新的观念。所谓新的形式,是指新儒家们与传统儒家的“述而不作”不同,他们是述而且作的。他们不像传统儒家,把创新放在四书五经的句子之间来表述;而是把四书五经放在一旁,用独创的、系统的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现代新儒家都有自己的体系,且卷帙浩繁。建立体系的意识,应该说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传统中国哲学局限在经学的范围之内,是不注重创建系统的体系的。

新的义理是指新儒家们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影响,接受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和观念术语等,运用这些新的义理来帮助建立他们的体系。熊十力、梁漱溟受了伯格森哲学的影响,熊氏的“大化流行”、 “体用不二”以及梁的“意欲说”都有伯格森哲学的影响。

所谓新的价值,是指民主与科学。从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历程,但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在中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所以民主与科学仍是新的价值。现代新儒家们,也包括目前还不能称“家”的儒者们,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篇幅,论证中国文化与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不相违背,中国文化可以接纳它们并把它们作为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来对待。

新儒家的儒,是与其新相对应的。儒的手法,主要是指阐释的思维方式。现代新儒家虽然大都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体系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而仍然表现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他们是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行“六经注我”的实质。新儒家们大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学史观和对前人褒贬臧否、排斥与吸收其思想的独特做法。这些构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也是他们构造体系的出发点。同时,他们也未尝不借助于自己的哲学史观,为自己的体系添上一个权威的注脚。儒的义理,一方面是指儒家的重要观念,如仁义与性善、理与良知、内圣外王说等,都得到了新儒家的保留;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新儒学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传统儒家义理和精神。

(选自《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思潮的“儒”,在于它仍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统的思维方式,能把西方的价值整合到传统之中。
B.传统儒家讲究“述而不作” ,在四书五经的句子之间表述自己的观点,注重传承的同时不忘创新。
C.新儒家们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影响,如熊十力的“大化流行”、“体用不二”以及梁漱溟的“意欲说”都得益于伯格森哲学。
D.现代新儒家大都已经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不习惯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而热衷于阐释传统儒家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儒学思潮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界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吸收和融合了与传统儒学不相违背的西方文化。
B.与前人相比,新儒家们不仅“述”,更重视“作”。他们把四书五经放在一旁,用独创的、系统的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是新儒学的新形式。
C.传统中国哲学是经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经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哲学家们认为没有必要创建系统的哲学体系。
D.对现代新儒家们和目前还不能称“家”的儒者们来说,要让人相信“民主和科学可以被中国文化接纳,其意义与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同等重要”,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家们一方面全部保留了儒家的重要观念,如仁义与性善、理与良知、内圣外王说等,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新儒学体系来表达传统儒家义理和精神。
B.新儒家们没有放弃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而是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行“六经注我”的实质,在解读六经的过程中表达对传统儒学的认识与景仰。
C.对于前人,新儒家们大都有褒贬臧否、排斥与吸收其思想的独特做法。他们没有盲目崇拜,也没有厚今薄古,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史观。
D.从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只有八十年的历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短期内难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至今,民主与科学仍是新的价值。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 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 严重冲击。另外,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

同门阀政治的兴起相适应,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 陈群创立,经过两晋南北朝,一直实行到隋文帝时才彻底废除。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 中正一职,但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得干预政务,只是专门负责品评人才。中正评价人才的标准,分为 家世和行状两个方面,家世包括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行状包括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中正综合家世与行 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給政府, 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揸自做主。中正同掌 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亙相牵制,谁也不能揎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 末选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现任官员也要受中正制约,每三年按照籍贯由中正“清定” 一次,官员 的考核升迁往往要受这种“清定”的左右。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在政治上有利于克服汉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势,但是,却造成了官吏任免中的权责分割。中正管品评而没有用人权,对用人不当不承担责任;政府有用人权却受到中正品评的牵制,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图用人。正如马端临所批评的那样:“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摧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摧用者不敢违其言;權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徇私 之弊无由惩革。”在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中,本来要求家世和行状两条标准并重,很快就演变为仅仅依据家 世定品。中正一职,也多被大族世家所把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任用官吏,全凭门资。选官制 度上的门第观念,同门阀政治相得益彰,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固于门第的限制,在选拔官吏的实际效果上无足称道。西晋的刘毅,认为这一制度为“权时之制”,曾上疏抨击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此后有见识的官员一直对其批评不断。为了保证政权的运转,魏晋南北朝各代,依旧沿用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和辟除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杲中在孝廉 和秀才两途。不过,从曹魏开始,就对察举和辟除做了一些实施上的调整和改进,以消除汉末的弊端。最 主要的改进,是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側重于文采。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晴唐科举制的先声。

【小题1】根据本文意思,下列关于汉代选官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选官制度由两种方式组成,一种是察举制,还有一种是辟除制。统治者依靠它们比较成功地完
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
B.汉代选官制度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C.察举制推行时间长了以后,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冲击,在地方上的豪门望族和州牧郡守,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
D.汉代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髙第良将怯如鸡”是察举制后期沽名钓誉弊端的写照。
【小题2】下列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九品中正制是魏II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并一直实行到陏朝。它的出现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B.因为“中正”这个职务并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能干预政务,所以到了后期它大多被大族世家所 把持。
C.九品中正制是苗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立的选官制度,受到它影响的除了备选士人之外,还有现任官员。
D.九品中正制虽然在选拔官吏的效果上无足称道,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受到门第观念赚制,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无世族”的现象,门资成为了官吏被任用的唯—标准,助长了士族对政治的控制。
B.西晋的纖曾经上疏批评“九品中正制”,从那以后,许多有见识的官员都不断地对这一制度提出批评的意见。
C.品评权和任命权相分离。政府在用人时不敢违背“中正”的品评意见,而如果用错了人,“中正”并不承担责任。
D.“中正”评价人才,本来既要考虑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又要重视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但后者在实施过程中很快就被忽略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陈楠说:“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

的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甲骨文有点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一方面是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如何打通这个文化隔膜,是传统文化复兴传承的关键。

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将古老的文化精神、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已然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的“甲骨文”不仅可以带来经济红利,也可以带来文化红利。

语言是一种资源,这是新时代人们对语言传播和发展规律探究的新认识。比如,在传统观点看来,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甲骨文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似乎很远,但是,借由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这种古老的语言文字也可以被重新开发和利用,进而转化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事实上,通过对语言资源加工处理,已经在诸多领域创造出了丰厚的经济红利,如:词典编纂、语言翻译、语言信息检索、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言广告设计、命名、书法……当然,推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不仅“甲骨文表情包”,从“萌萌哒”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与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实现“嫁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和视野,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甲骨文表情包”的走红说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出活力,只是缺一个契机,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其重新绽放出生机。当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并非易事,既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扎扎实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也需要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有深入的了解。现代科技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催化剂,让传统文化具备生命力,就需要努力寻找到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力求达到最有效的融合方式。唯有这样,古老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创新才会拥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摘编自董晓波、胡波《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网络用语,就不显得高深莫测。
B.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厚的经济红利大于文化红利。
D.推广传统文化要借助新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甲骨文表情包走红引出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问题。
B.文章从古老的文化精髓和现代化科技运用两方面阐释了如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C.文章用甲骨文可被重新开发利用的事实论证了“语言是一种资源”这一观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结合社会现实,说明传统文化创新可借助现代科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表情包”成斗图新宠,得益于传统文化符号与网络流行词结合的化学反应。
B.只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就会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
C.《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小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D.人们抓住了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使古老文字文化的创新迎来了更精彩的未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
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