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貌提供了重要线索。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化的戏词。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手段;体现在书面文本上,则以寄生文体的形式存在于戏文、传奇作品中。后代戏剧套语是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结果。除了艺人的原创,或源自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或采集于历代的诗词、小说和兄弟剧种,或来自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俗语。套语一般为韵文,体裁形式多样,包含赋、诗、词、联、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多种文体样式。最常见的是“赋”体套词,艺术手法多样,尤其以托物起兴与铺陈夸饰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的民族风貌。
念白与唱词是口头剧本编创的核心和重点。念白有许多公式化语句,最典型的如“引”“诗”等,它们各有其定制和应用规则,艺人熟练掌握这些规则,即可独自编词。同样,唱词亦并非全由演员自己原创,他们有许多现成的词句可以套用,也有现成的手法可以借鉴。口头文本的编剧者很少事先设计舞台动作、舞台效果等,一切由艺人根据剧情的需要和戏曲固有的套路来表演。戏曲艺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建立了一系列表演上的动作规范,产生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为口头剧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
口头剧本保存了中国戏剧古老的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最具民族特色的演剧方式,目前全国仍有数十个剧种依然采取即兴演剧的方式。它不仅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剧本以口头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于先秦,形成于宋元,贯穿于古今。
B.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书面剧本大量产生,标志着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C.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特征。
D.念白、唱词的公式化以及表演的套路化并不排斥艺人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琵琶记》的例子,论证了明清戏剧表演中伶人广泛参与舞台创作的观点。
B.文章以口头剧本的发展阶段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C.文章从口头剧本的历史传承、表现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证,思路清晰。
D.作者在阐明对待“口头剧本”的态度时,既肯定又否定,一分为二,客观辩证。
【小题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口头剧本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4 03:5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越城桥索隐
荒原
①无需车马劳顿,脚一跨,就来到了石湖。石湖并不大,对我却魔力十足。
②盛夏,薄暮,“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越城桥扼石湖颈项,是石湖的灵魂,此刻,我在灵魂之上。
眼前碧波荡漾,烟霭渐起;彼岸高楼大厦,依稀可辨。左则弱柳扶风,天镜阁兀立水中;右则青山映带,姑苏台飞出树外。这里是石湖佳山水,能看到人生的极远处;这里是月色千秋过,能看到历史的最深点。
④风从耳边吹过,隐隐若语。我屏住呼吸,静听。
⑤桥不知建于何时,但不会早于勾践,因为勾践之前此地并没有水。当勾践率领大军踏浪而来,却被挡在了太湖之滨。水是智慧的,智者乐水。于是勾践下令士兵掘地成河,一夜间太湖和石湖串通了,蜂拥的士兵从石湖闯进了胥江,攻陷了盘门,一片降幡出墙来。沟通太湖和石湖的是南越来溪,而打通石湖和胥江的是北越来溪。越来溪顾名思义,是越军来的河溪。北越来溪通了胥江却断了上方山,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先贤修建了这座桥,从此“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而有文字可考的是宋代淳熙年间乡贤薛氏用奁器之钱重建,从那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
⑥我坐在桥的栏杆上,仔细打量每一块石头。这些花岗岩的表面凹凸不平,以防人们在风雨中滑倒。石头中还有不少斑点,像是建造者流下的汗水血渍。我摩挲着旁边的石柱,似乎还能感受到建造者的体温。这些颜色不一,新旧不等的石头有的可能姓秦,有的可能姓汉、姓宋、姓清,但是它们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历史的联袂展示。
⑦桥身很高,我站起身,凭栏俯瞰,湖水正汩汩滔滔流向越来溪,它们从这里奔向大运河到达四面八方。水是聪慧的,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但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给行人造成障碍。从胥门或盘门出城,穿过越城遗址到达北越来溪时人们想要去上方山楞伽寺烧香就犯了难。彼时越城桥应运而生。桥似乎比水还聪明,它在保证水面航行自由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自由跨越,成功到达彼岸。
⑧现在越城桥已经禁车禁航了。然而我对桥的敬意更深了。它远离了船篙撞刺与马达轰鸣,只是静静地卧居在石湖一隅,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静听雨打芭蕉,霜压枯荷。春来拂柳拈花,夏至戏水浴风。一阵凉风袭来,带着水面的气息与湿润,吹走了我一天的疲劳和杂念。忽然想起孔子,他曾和四个学生一起闲聊,当子路、冉有、公西华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老人家颔首不语,当曾晰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老夫子展颜笑曰:“我与点也。”孔子非常欣赏曾晰的人生姿态。
⑨这时候桥上人忽然多了起来,几个年轻人站在桥上看风景,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我想桥是善良的, 对谁都接纳,或留或走,悉听君便。桥是坦荡的,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月色溶溶,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它都站立在那里。善良和坦荡不正是曾晰生命的底色吗?
⑩桥因东堍不远有勾践筑的越城遗址,如今古堞已成荒丘,新的建筑物很快要建起。显然勾践是苏州人心头难以抹去的记忆,曾有人称它“吞月桥”,谐音“越”,大有阿Q精神。可是当地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月亮桥”,因为桥洞正像一个硕大的月亮,既有“越”音,更有美感,表达了苏州人的美好愿望。越城桥这个名称更常用。苏州并不避讳吴越春秋这段往事,这需要勇气,也要有底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很大方地用越城来给这座桥命名,给曾经的对手以这样的礼遇,这证明苏州心胸是宽广的。
⑪又一阵风过,我似乎听到“有容乃大”四字。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有删改)
【小题1】请解释第②节中划线句子“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的含义。
【小题2】请简析文章第④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
【小题4】文章开篇写“石湖并不大”,结尾却说“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然而,它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是不同的。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道路已经显示出其独创性与可行性。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以现代精神和现代形式对古典文学进行全面革新。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人的小说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不受篇幅限制,这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出现了大量数百万字的超长篇网络小说。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用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稀薄,更注重娱乐性。

网络小说没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探索意识,几乎没有隔膜、荒诞、虚无的精神体验,没有充满象征色彩的寓意系统。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以好看的故事吸引人,对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说部”的传统。巧妙设置的悬念,环环相扣的故事矛盾,紧张曲折的情节,充满个性魅力的主人公,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常用方式。言情故事的叙事模式多与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现代爱情故事相通。穿越小说的主角回到虚拟的历史中,展开冒险,体验精彩的人生。网络小说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网络文学”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道路,将显示出其独创性与可行性。
B.网络文学在短短二十年内完成了兴起、发展、繁荣的全过程,这也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与不足。
C.网络文学应时代而生,是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中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D.网络小说对接“小说是劝人的”的传统和对接“说部”的传统,承载了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以好看的故事吸引人。
【小题2】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缺少先锋探索意识,几乎没有隔膜、荒诞、虚无的精神体验,没有充满象征色彩的寓意系统,缺乏正能量的价值观。
B.几乎不受篇幅限制是网络小说优越于纸媒小说的一大特点,这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扩大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
C.网络小说是“轻”的文学,在虚构的世界里讲述故事,结构相对显得简单,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稀薄,更注重娱乐性。
D.好的网络小说,不论是穿越小说还是言情故事,虽然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其所塑造的人物的精、气、神应该是与当下相通的。
【小题3】联系第二段,简要概括“网络小说”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垃 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
A.小说开头点明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并叙述了两人见面时的情境,有两点作用: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二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六楼女人扔到垃圾桶的东西,有的是过了保质期的米,有的是成箱的水果,做清洁工的女人不嫌弃,挑拣后拿走,这表现了清洁工的节俭品质。
C.瘦保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清洁工女人的形象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她不为钱所动、坚守道德底线的性格特点。
D.以“垃圾”为标题,这是小说的线索,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E. 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有什么用意?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设计很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考在更公平的基础上重新起航
(高路)
公平对中国而言的重要性,看看高考改革就知道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关于高考改革的几项措施个个都很有分量,但个个都跟公平相关。明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这是为了公平;今年将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只保留扶持性的加分项目,这同样是为了公平;至于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等,这更是为了公平。
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人都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当然不能要求经历的考试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有其存在价值。这些政策推行之初也绝对不是拍着脑门决定的草率之举,也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这些政策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功绩,可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让权力和金钱钻了空子。
高考在人生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大过人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一场灾难了。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一轮深层次的改革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一个方面是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更从容地应对效率的问题了。以前说一考定终身,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大为减少,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确实没有必要把棋子都押在进名校进热门专业上。甚至是不是一定要读普通高校也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从人生的选择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固然让人羡慕,但换个角度,其实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得成为科学家医生老师的,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人生梦想的人。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就现阶段而言,公平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效率,但公平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效率?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都出了问题,又如何能解决效率的问题。没有公平,社会上充满对高考招生的质疑,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机体功能。高考的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指望它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
(《光明网》)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高考改革”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改革”的几项很有分量的措施个个都跟公平相关,因为公平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
B.“高考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
C.“高考改革” 过去的一些措施因为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无功而返。
D.“高考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所以要更加突出公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虽然有些地方有违公平,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B.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因为追求公平,改革就要向现实妥协,就要适当的放弃理想。
C.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相应的持一考定终身观点的人也就大为减少。
D.公平本身就是是一种效率,如果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就会出问题,也就更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分政策、各省独自命题、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适应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不同要求。
B.加分政策、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不是草率之举,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
C.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明年将实行的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都是为了公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文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对这句话的解说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
A.屈原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伟大的个性一定会从这血泊中挺起。
B.屈原很执着的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种种委屈,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一个不愿屈服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
C.《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D.屈原《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与反击。
E.屈原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纠缠之后的个人愤怒的喷发。
【小题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将这二者进行了比较。
【小题4】自选角度,对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5】文中提到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你能举出一个《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