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陈楠说:“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

的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甲骨文有点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一方面是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如何打通这个文化隔膜,是传统文化复兴传承的关键。

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将古老的文化精神、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已然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的“甲骨文”不仅可以带来经济红利,也可以带来文化红利。

语言是一种资源,这是新时代人们对语言传播和发展规律探究的新认识。比如,在传统观点看来,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甲骨文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似乎很远,但是,借由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这种古老的语言文字也可以被重新开发和利用,进而转化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事实上,通过对语言资源加工处理,已经在诸多领域创造出了丰厚的经济红利,如:词典编纂、语言翻译、语言信息检索、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言广告设计、命名、书法……当然,推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不仅“甲骨文表情包”,从“萌萌哒”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与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实现“嫁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和视野,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甲骨文表情包”的走红说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出活力,只是缺一个契机,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其重新绽放出生机。当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并非易事,既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扎扎实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也需要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有深入的了解。现代科技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催化剂,让传统文化具备生命力,就需要努力寻找到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力求达到最有效的融合方式。唯有这样,古老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创新才会拥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摘编自董晓波、胡波《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网络用语,就不显得高深莫测。
B.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厚的经济红利大于文化红利。
D.推广传统文化要借助新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甲骨文表情包走红引出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问题。
B.文章从古老的文化精髓和现代化科技运用两方面阐释了如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C.文章用甲骨文可被重新开发利用的事实论证了“语言是一种资源”这一观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结合社会现实,说明传统文化创新可借助现代科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表情包”成斗图新宠,得益于传统文化符号与网络流行词结合的化学反应。
B.只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就会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
C.《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小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D.人们抓住了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使古老文字文化的创新迎来了更精彩的未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6 11: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宋词吟出口,婉约的江南便款款而来了。烟雨漂洗过的西湖,宛如(一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月色(弥漫/弥散)的西湖,宛如一帘笼着轻纱的幽梦。黛色乌篷客船轻轻摇曳着,寒山寺钟声寂寥地回响着,两岸的飞檐吊角、灰瓦白墙,____________。当草长莺飞、杨柳拂堤之时,江南春就来了:曲径通向的深深庭院里,春色满园关不住;朱雀桥边的乌表巷口,自在矫莺恰恰啼;绿杨阴里(清净/清静)的长堤上,隐隐笙歌处处随。
江南的春天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而中原的春天,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来谁敛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一千年前的四月,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盍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涌动,整个洛阳城都在为牡丹疯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人们____________。诗人们酒气萦身,呼朋喝友,肥马轻裘,踏花归去,一路马蹄馨香,写下荡气回肠的诗句。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摇曳yì 婉约B.曲qǔ径 荡气回肠
C.矫莺   芳菲D.乌篷   肥马轻裘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幅 弥散 清净B.一幅 弥漫 清静
C.一副 弥散 清静D.一副 弥漫 清净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    ②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
B.①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  ②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
C.①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    ②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
D.①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  ②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符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蘊》,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综艺节目排行榜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拥有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溫,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联合国“中文日”日前在日内瓦万国宫隆重举行。今年的“中文日”活动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俞建华大使在中文日开幕式上致辞所言,“中文日”活动每年在万国宫举办,不仅体现了联合国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重视,也是联合国致力于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活动日,联合国“中文日”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积极参与,主动合作,这为活动日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其次,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中唯一的形意文字、非字母文字,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令活动的参与者产生巨大的兴趣,甚至渴望了解和学习。再次,中文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艺术魅力非凡。
(摘编自《用汉字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故事》,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52.0%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各地乡音不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B.多样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每一种语言在联合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活动日,但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活动日,联合国中文日有其独特之处。
D.根据相关调査统计,可知大多数人们已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宇”现象应引起社会髙度重视。
E. 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
【小题3】如何通过重视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这是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则。

轴心时代古希腊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文明对话的高手。苏格拉底独创了自己的对话问答法,极其娴熟地运用对话思维方法来展开思想,通过对话,激发思考,探求真理。柏拉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维方法,他创办了雅典学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提倡通过对话,突显矛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与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从孔子、墨子到孟子、荀子,还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可以明显看到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由相对自由的对话体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不过,即使是思想家、学者“述而有作”,对话也没有退出思想学术领域。比如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传,既是一种学生对老师学说的解释,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永远是哲学思辨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另一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话是教育的直接形式,通过对话展开教化,对话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以对话方式开展启发式教育的开山祖师。一部《论语》,一部《柏拉图对话集》,是人类对话式教育方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轴心时代出现在公元前,公元前500年属于轴心时代,而公元后的年代则与此无关,这是它严格的时间界限。
B.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C.轴心时代的对话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家与帝王、国王、神话英雄可以平起平坐,同台对话,可谓异彩纷呈。
D.轴心时代东西方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东方的孔子、墨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有原创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们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这种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
B.一个人只要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就可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并借助对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C.轴心时代,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相对自由的对话体,后来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
D.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与传,可以看成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老师的学说变得更加明晰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学和墨学这两大哲学思想派别,都是由对话催生出来的,这些对话既是一种表达形式,又是哲学思想持有的一种结构。
B.不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最早运用对话的方式对弟子开展启发式教育的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其各自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宝藏。
C.轴心时代文明对话有两种形态特征,一是产生了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的哲学思想,二是通过对话开展教化,进行启发式教育。
D.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的文明对话丰富多彩,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不从中汲取文明对话的智慧和营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激活万水流
——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白城昔日民谣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成为大地上的奇迹的?
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难,“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在八百里瀚海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鵝、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跋步,在苇海间穿行……
向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
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
“湿地又‘活’了过来!”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500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引水为赢,有水则兴。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决定吉林西部命运的观念革命。
“河湖连通”工程的先行先试让白城尝到了甜头。
景美了,人也乐了。“河湖连通”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生态富民”工程。
在向海雁鸣湖,数万只本地独有的“向海雁”掠过水面低飞,蔚为壮观。这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利民村村民崔本军养雁的“大本营”,他是七八万只大雁的主人。“一只雁养4个月就可出售,去了成本,利润200元没问题,养100只就能挣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跟着养雁,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
有水了,恢复勃勃生机的不仅仅是湿地。
两年时间,白城增加水面面积180万亩,今年渔业产量预计3.3万吨,是14年来最高产量。
“风沙小了。”这是白城市林业局副局长肖凤祥直观的感受。
“草原的草平均高了2厘米。”白城畜牧局副局长张春雨说,“现在草原沙化、碱化速度明显减慢,鹰多了,治鼠不用放药。”
2013年白城全市平均降雨量459.7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5.9毫米,今年降雨量有望超过500毫米。2013年白城全市地下水平均上涨1.02米,预计粮食产量82亿斤,是历史最高产量。
吉林是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年增产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下一步向哪里要增产?
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在西部!前提是: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希望的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吉林西部未来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如果生态环境改善,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将转变为巨大的产业和经济优势。吉林西部走生态之路,既是解困,更是升级;既是求生存,更是求发展。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②本文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标题“一水激活万水流”形象生动,前后两个“水”的含义有所不同,前一个“水”取其本义,后一个“水”是取其比喻义。
B.“河湖连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而本文是一篇重大主题深度报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本文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这是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有利于人们了解“河湖连通”工程。
D.本文报道方式大胆创新,开头引用民谣,语言通俗易懂,表现了白城的贫穷状况,契合主旨,有地方色彩,极富个性色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河湖连通”曾是一个梦想,从战略构想到实施是一个奇迹。吉林西部长期缺水,要解决这个难题,要有智慧和胆识。
B.“嫩江”蒙古语含义是碧绿的江,承载着人们的绿色希望,因此,“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就是引嫩江水进入白城。
C.“河湖连通”后,嫩江江畔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D.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如“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等等,表达准确、严密,更具说服力。
E. 这篇报道站位高远,思考深入,气势恢弘,生动厚重,有历史时间跨度,所报道的地域较为典型,对可持续发展有启示意义。
【小题3】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