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篆刻艺术史

刘恒

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印章艺术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印章已经普通使用,后世将其称为“古玺”。
B.战国以后的印章在形式上采用白文,朱文及朱白相间的手法。
C.米带、赵孟原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侧重表达情趣志向的。
D.王冕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为文人艺术家独立完成印章开了先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代为顺序,对印章的发展进行分析,表现出印章各时代的演进。
B.第一段在论述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制以概括性语言进行了分析
C.第二段分析载国到魂普南北刺印章特点,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
D.第三、四,五段分析唐,宋,元期清代印常,均表现出其创新这一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印章的材质经历了从陶制到倒制,再到其他材质的过程。
B.印章不仅具有权力和质证取信的作用,还具有艺术审美特质。
C.唐代文人大大的参与,使印章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D.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后,象刻艺术孕育出不同流派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6:0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资产”一事,11月 27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贴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的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被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互联网使用者高涨的反腐敗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民能够更多地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后24小时内没收到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之中,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比知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系统让重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 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使其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让他们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本文并未否定“网络反腐”,而是主张将其纳入制度体系,也希望现有举报系统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建立更快捷的反应机制。
【小题2】目前,我国在网络反腐方面还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60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90代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水平,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二:

表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注: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所占百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压力。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材料四:

2015 年10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2003年到20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6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1786万,生育水平 提高到 1.7以上。

(摘编自“人民网” )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
B. 据表 1 两条曲线,对老年人口占比的调查和对此预测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C. 中国总和生育率 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较快下降,至 2015 年降至新低。
D. 单独二孩政策实 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改变低生育率现状还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
B. 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
C. 社会抚养比,与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
D. 2005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小幅降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A.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如何应对低生育率这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较2003年减少339.63万公顷,减少8.82%,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受到污染。受到围垦、过度捕捞、基建占用等因素威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

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明确目标,至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自2010年起,财政部每年对湿地保护给予财政补助。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级重大项目规划总投入176.8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67.02亿元的实际投入增加164%。

自2018年1月1日起,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要求各地区申请晋升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需先成为省级湿地公园2年以上。“晋升制”极大促进了各省、市、地区的湿地公园建设需求。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

(摘编自《2018年我国湿地保护行业现状及十三五规划投资额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6月14日)

材料二:

3月22日,湖北省荆门市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园管理处组织游客在科普广场签名台开展了“保护湿地”自愿者签名仪式,号召人们一起保护大自然,维护美好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宝区仙居乡南河水库与北河水库交汇处,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开始建设,2018年12月,国家林草局验收合格并批准授牌。园区总面积6045亩,总投资2860万元,打造出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文化展示、科普宣教、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开放,将全面提升湿地科普宣教能力,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并为中小学生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

(摘编自陈朝宏、刘洋《荆门东宝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中新网2019年3月22日)

材料三:

2017年12月27日,昆明捞渔河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获批,意味着连续两年申报的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

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为11.32亿元,总面积11000亩(含部分湖滨近岸水体),岸线全长14.7公里,拟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截至目前,滇池度假区完成原有800亩捞渔河湿地的水上森林布水系统优化、清理水生植物、拓宽水道等提升改造工作,移植中山杉143棵,修砌布水堰新建土坝711.7米,修砌布水口(木桩)46米,修割芦苇面积达2400平方米,开挖沟渠576米。

杨庆介绍,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主要建设管理服务区、酒店住宿区、旅游购物区三大旅游服务区块。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商务、文化、写字楼等为一体的商业性地标建筑,对度假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打造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度假区产业功能进一步提升,引领和带动大渔片区发展。

(摘编自缪亚平《昆明捞渔河湿地加快“国”字号建设》,《昆明日报》2019年3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包括各种湖泊、河流、洪泛平原以及沿海地区等,由于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B.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被污染。
C.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与之相应的规划投入较“十二五”也有大幅增加。
D.云南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试点项目获得批准,该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滇池度假区对捞渔河原有湿地的改造也已经开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对于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申请,设定资格、年限的要求,满足了各地湿地公园建设需求。
B.湖北荆门仙居河总面积6045亩的国家湿地公园,历时五年授牌开园,这意味着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方面的必需,也是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美好去处,更是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的平台。
D.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这说明许多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所加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改变。
【小题3】如何搞好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跛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一个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跛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了姐弟俩的思想有些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小题2】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跛哥”为标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